意象是閱讀古詩詞時的一個重要概念,認識並積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項任務。學會總結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就仿佛拿到了一把打開詩詞寶庫大門的鑰匙,可以幫助孩子們讀懂更多古詩詞。
什麼是意象呢?詩人在觀察客觀事物時,往往會加上自己的主觀之意,所以古詩詞中出現的景物,就不可避免地籠罩了一層作者的主觀色彩。這種「籠罩了作者主觀色彩的景物」,就被稱作「意象」。
在古詩詞的創作和發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觀感情被逐漸固化下來,用以表現特定的場景和寓意。在此先用一首小詩把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進行總結:
松梅竹菊寓高潔,借月託雁寄鄉思。杜鵑鷓鴣啼悽悽,梧桐葉落透悲意。別時長亭柳依依,落花流水傳愁緒。烏鴉燕子系興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潔:
我國古代文人將「梅蘭竹菊」贊為「花中四君子「,亦稱」歲寒四友「,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讚美它們的高潔品格。古詩中提到松樹的次數也很多,它也是高潔的象徵,所以我們把它們放到一起來積累。
松、梅、竹、菊都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高潔的情操:
劉楨的《贈從弟》這樣寫松柏:」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的《詠竹》這樣寫竹子:「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元稹的《菊花》這樣寫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王安石的《梅花》這樣寫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遊的《卜算子·詠梅》這樣讚美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2. 借「月」託「雁」寄鄉思
01.「月」的意象
皓月當空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望月懷遠,喚起詩人的鄉愁:
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02.「鴻雁」的意象
雁是一種候鳥,傳說中雲中的鴻雁、水中的大魚,都可以幫人們傳遞訊息;古詩詞還常常借大雁南飛的景象,抒寫遊子的思鄉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趙明誠即離開家鄉赴任,「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纏綿的相思之情,只好藉助鴻雁傳書來傳遞彼此的思念。
王灣在《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曾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麼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於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
3、「杜鵑」「鷓鴣」寓悽涼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讓位於他的臣子後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又說杜鵑叫聲如「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了悽涼、哀傷的象徵。
鷓鴣天 晏幾道 十裡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我們應從杜鵑的叫聲入手,詞中也提到了「聲聲只道不如歸」,表達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歸之情。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昔日的宮女如花與此刻的鷓鴣亂飛,今昔對比,興衰之意、蒼涼之感油然而生。
4、「梧桐」葉落透悲意
古語有「一葉落而知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預示著秋天的到來。以梧桐寫悲秋心理,是古人常用的手法。例如宋代女作家朱淑真的《秋夜》: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在這首《秋夜》詩中,作者藉助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還有李清照在《聲聲慢》一詞中寫過:
「梧桐更兼夜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晚年孤苦無依的李清照,也是借梧桐夜雨,抒發滿腹愁緒無人傾訴。不再有雲中錦書來,觸目皆是悽涼之景,包圍她的只有有無邊的悽涼與孤寂。
5、別時「長亭」「柳」依依
在古典詩詞裡,楊柳常常與離情相關聯,《詩經》中的《採薇》中寫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楊柳搖擺不定的形體,最能傳遞親友離別時依依難捨之情。此外,「柳」與「留」也諧音。長亭為古人送別之場所,因此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
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的這首《雨霖鈴》同時寫到了這兩種意象,分別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闋寫長亭送別之際,寒蟬悽切,驟雨初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將送別的場面渲染得淋漓盡致;下闕虛寫的是離別後的場面,第二天早上,作者酒醒之後,再也看不到伊人的面容,只有楊柳岸的冷風拂面,一彎殘月掛在遙遠的天邊。
6、落「花」流「水」傳愁緒
「花」落讓人愛憐、傷感,「水」流或喧囂或舒緩,綿延不絕,最惹人愁緒,因此,在古詩詞中常用落花流水來表達憂愁。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物是人非,令人唏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緒猶如綿綿江水,流淌在春天的原野上,化抽象為具體,極富表現力。
7、「烏鴉」「燕子」系興衰
烏鴉這種鳥經常在墳頭等地出現,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一意象渲染出衰敗的氛圍。燕子則因其有眷戀舊巢的特點,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衰之感的載體。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烏衣巷》一詩中寫道: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當年王導、謝安簷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通過「燕子」這一意象,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不計其數,我們今天先梳理到這裡,以後再繼續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幫助小朋友們更輕鬆地學習古詩詞。大家想要總結哪些意象,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成長進步。
作為詞牌名的《清平樂》,在歷代文學大家筆下都有哪些經典之作?
偷得浮生半日閒,帶孩子在最美的山水田園詩裡,感受田園之美
花褪殘紅青杏小,陪孩子在古詩詞裡穿行,體驗杏花到青杏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