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檔案
黃桂清:福州市臺江區中小學體育學科教研員,進修校培訓處副主任、市級骨幹教師、市中學第28期骨幹班導師。
黃老師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並不斷加強學習和對教育教學的研究,不斷深入實踐新課改精神,在教學內容、教材教法等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能運用新課改理念於教學實踐,主持參與了多項省市課題的研究,積極發揮教學的指導引領輻射作用,多次開設省市級公開示範課和專題講座。
前不久,福州市第57屆中小學生運動會田徑比賽(小學組)成績揭曉,臺江區代表隊奪得小學組團體總分第二名,這是近年來市運會最佳成績(點這裡了解詳情)。
此外,臺江區多位體育老師,近日在福州市中小學體育教師技能比賽中,獲得佳績。9位臺江區老師從來自六區六縣的100多位選手中脫穎而出,兩位獲得一等獎、兩位獲得二等獎、三位獲得三等獎。
臺江區體育教師隊伍,從2014年起就在市賽、省賽上年年不曾讓金牌旁落,這支金牌勁旅如何煉成?
小編專訪了臺江又一位「金牌教頭」——臺江區教師進修學校體育教研員黃桂清老師。黃老師的教育格言是:育人先育德,德容天下;言信首言誠,誠走人生。
金牌從一張白紙開始勾畫
Q:體育老師這個群體,大家普遍了解不如語數英學科多,您能介紹一下咱們臺江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的情況嗎?
A:臺江體育這個學科,可以說是「大學科」,而非大家印象裡的「小學科」——我帶領的臺江中小學體育教師目前有120多名,中學30名,小學近百名,應該說是僅次於語數英老師數量的大隊人馬,每回我組織全區體育教師研訓,都要佔用進修校最大的會議室,坐得滿滿的。
而這支大隊人馬可以說是主要從2013年開始迅速發展壯大的。此前,我在福州市第三十八中學擔任中學體育老師兼德育主任長達12年,2014年我從一線體育老師轉任進修校體育教研員。臺江區是從2013年起開始每年大量通過招考補充年輕體育教師。當時隨著中小學課改深入進行,根據課標要求,體育課時增加了,對體育老師的教學水平要求也更高。我記得2012年招了9個體育新教師,2013年臺江一口氣招了14個體育新師,2014年新招5個,2015年又招18人,2016年招5個,我們的隊伍迅速壯大。
但擺在眼前的困難是,年輕教師素質不錯,可教學技能就像一張白紙,他們在大學裡更多接觸的是中學體育教學,對於如何教好小學體育並不擅長。小學體育你有時要花巧思、想想如何用器材、音樂、遊戲等烘託氛圍,讓孩子們更容易學會體育技能。現在中考體育備受重視,我們這個學科也存在「初小銜接」的突出問題,不少人都吐槽:學了12年體育,但搞起運動來啥啥不行,其實原因就是技能沒有掌握。體育教學目標如何按課次實現,這些都是教學教研重點。
如何培養「金牌體育老師」
Q:以前大家談論體育老師時,最常用的打趣段子就是「我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體育老師請病假,這節課我們上語文(數學)」;
現在隨著中高考都將體育放在十分的重要的位置上,我們對體育學科、體育教師也都有了新的認識,但對於體育學科的教學技能、教師成長培養這些仍然無法想像,請黃老師透露一下,我們是如何培養「金牌體育老師」的?
A:就以市賽為例,本次技能賽涵蓋編寫教學設計、觀評課、專項技能、模擬微課教學、體適能練習展示等,全方面檢驗著每一位選手的綜合素質。比如說微課教學,這個環節是隨機分配6個學生給參賽老師,你如何在短短10分鐘內實現目標?體育也同樣是要搞分層次教學的,在這個環節你要讓評委看到你的策略。這個環節比以往技能大賽上「片段教學」要求更高,片段教學是沒有學生的、是虛擬,而體育微課是實操,所以這每個環節都是需要智慧、技能技巧的,這樣磨練出的體育老師怎麼會教不了數學呢?哈哈哈。
為了使參賽教師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優勢,激發潛能,全力以赴備賽,區教育局高度重視,進修學校精心選拔苗子,我帶領經驗豐富的張旭、陳國威、陳良鋒和盧茜老師等團隊骨幹分別作為本次比賽的中、小學代表隊的指導老師,為參賽老師答疑解惑,快速提升專業技能,艱苦訓練歷時半個月。
除了傳統的「傳幫帶」,多年來我堅持「復盤」做法,例如市賽一結束就讓參賽選手面向全區體育教師進行分享,復盤賽場上評課思路、教學策略等,讓大家都感受到賽場氛圍;另外「團隊分工」也是一大利器,我們將老師分成幾個團隊,不同小組關注不同內容,有的負責觀察課的密度,有的負責上課時間把控,有的分析課程任務實施,將技能賽剖析成精準「部件」。
培養「金牌教師」固然重要,但現階段臺江體育教師隊伍經歷五六年的發展,正在進入骨幹不斷湧現的黃金髮展期,我現在會更加重視讓「優質種子」向各校不斷擴散,更關注各校課程任務如何有效達成,優質體育課的共享是目前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