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拍賣會,從香港、臺北到北京,無數藝術家通過拍賣場讓更多人知曉。2018年,從拍賣場崛起的藝術家裡,最耀眼的就包括張淑芬。
張淑芬(攝影:唐紹航)
去年9月30日的香港蘇富比現當代藝術夜場拍賣,趙無極生平最大尺幅的創作《1985年6月至10月》是當天最受關注的作品,以5億1000萬港元成交價打破趙無極作品拍賣紀錄,也刷新了亞洲油畫拍賣紀錄。在當晚的紀錄裡,也有一位藝術家刷新了自己的紀錄——張淑芬,她並列同享夜場的榮耀。
張淑芬在記者會現場(攝影:李國維)
當天晚上,張淑芬的夫婿,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第一次踏入佳士得的拍賣廳。張忠謀是半導體產業的教父級人物,一手創辦了臺積電,讓臺積電躋身全球市值百大企業之一。根據資誠(PWC)的報告,臺積電去年6月的市值達2200億美元,全球市值排名第23位,在純半導體產業領域僅次於英特爾(Intel)。也是去年6月,張忠謀正式退休,卸下所有在臺積電的職務,包括董事長、執行長與董事席次。張忠謀半生打造的半導體王國以及不斷壯大的晶圓代工模式,著實讓多年前投資臺積電的股東共同成長受惠,也讓當前人手一機的我們得以享用晶片產業鏈帶來的便捷生產效率。這個時代,張忠謀是當之無愧的產業巨人,巨人的背後,有一位將他照顧得無微不至的身影,就是張淑芬。張忠謀對全球半導體產業貢獻良多,某一程度而言,張淑芬亦是幕後的一位功臣。
張淑芬在工作室創作場景
張淑芬,這些年陪伴張忠謀出席各大場合,過去身為全球前百大企業的董事長夫人,她與張忠謀理念一致,謹守integrity(誠信、正直)的最高標準。她不像歐美企業的董事長、執行長夫人,多半會依慣例出任公司資源最多的基金會負責人。在臺積電,擁有最多資源的基金會是臺積電文教基金會,每年有上千萬元的預算可以分配,但張淑芬僅出任臺積電志工社社長以及臺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臺積電慈善基金會的兩大公益準則是:不亂捐錢、不對外募款。在張淑芬的理念下,任何的慈善、救災行動必先確實估價,一塊錢當成兩塊錢使用,善款一定從公司會計直接轉進救災帳戶。對張淑芬而言,「直接、不浪費,這是我們對股東應該負的責任」。10年前,臺積電志工是400人,如今已是一萬人。
張淑芬工作室
全球化的商業世界,市值2200億美元的企業執行長與夫人,其實就等於是舊時的王公將相,他們的生活可以很豪奢,也可以很樸實。張忠謀夫婦在生活上非常單純,就是上班與下班。張忠謀的休閒就是閱讀,偶爾打橋牌,張淑芬則喜愛繪畫。因為張忠謀譜寫的臺積電傳奇,張淑芬可以說跟著張忠謀真正見到了地球金字塔頂端的圈子。在這個商業競爭激烈,又講究人際往來的關係網裡,張淑芬如何保持初心、不迷失在這貧富極度懸殊的世界?答案是慈善與藝術。
張淑芬,《沙韻》,2018
捲起衣袖,投入慈善公益事業,她,看到了人間的苦。2009年南臺灣災情嚴重的八八風災,2014年的臺灣高雄氣爆,2015年的臺北八仙水上樂園塵爆,2018年的臺灣花蓮地震,都可見到張淑芬與臺積電志工團隊的身影,他們用工程師解決問題的思維,貢獻一己之力。鎂光燈前,張淑芬以己為表率身先士卒,鎂光燈後,她擁抱這群人。從金字塔的底層到最尖端,富者廣廈千萬,貧者無立錐之地,張淑芬閱遍世情與人心。
張淑芬,《韶光老》,2018
作畫,某種程度而言,是張淑芬抒發自己心緒的方式。她極可能前一晚才在權貴雲集的晚宴,隔天一早,就來到一處荒脊的老人居所探訪。所處之地,有時候就宛如穿梭於人間的天堂與地獄,油彩塗抹而出的顏料就化身成她的霓裳羽衣,牢牢維護著她的初心,一個「捨得」的初心。張淑芬因為十多年前至法鼓山參禪,當時已然病重的聖嚴老師父並不會出席,但張淑芬不經意地回頭,發現聖嚴老師父就在弟子的攙扶下從屋裡後邊的角落起身離去。看著背影已然佝僂的聖嚴老師父,張淑芬的眼淚不自覺流了下來。當下,她就發願「我願意」,願意盡一己之力,讓這個世界更好。懂得了「捨得」,有舍才有得。
張淑芬,《翠影幻幕深》,2017
張淑芬全心投入臺積電的志工行列,恰也與她習畫十餘年的過程一致。習畫十餘年,宛如十年磨一劍,一朝亮劍技驚八方。她在藝術這條道路上的追求,與大部分藝術家迥然不同。存有大志的當代藝術家,必然想著登上藝壇的巔峰,得到好畫廊的經紀代理,進入知名美術館展覽,獲得藏家喜愛收藏,作品價格攀升,作品同時也能傳達藝術家的理念,或許影響社會,或許改變潮流,更或許創造一個流派,樹立自身在當代藝術史裡的赫赫威名。簡言之,求取功成名就,但張淑芬不需要。名聲與財富她已然擁有,藝術於她,是她寄情揮灑的一方天地。當然,這位直爽的藝術家遇到投緣的藝術愛好者,總是認真地說:「你要收藏我的畫,記得掛在家裡,到你家要看到。」就像她第一次在佛光山開畫展,聽聞有人買了她的畫,便感動地、開心地說:「我要抱抱他,謝謝他。」
張淑芬,《波光粼粼》,2017
不是學院派出身的張淑芬,最開始是跟畫室老師習畫,中間還曾中斷過,是張忠謀鼓勵她持續創作,她才重拾畫筆。雖然沒有紮實的美術院校基礎訓練,但愛藝術的她,與許多人一樣最愛泡美術館。她旅居美國紐約多年,大都會博物館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是她最愛泡的另一個「家」,一待就是半天一天,遇上喜愛的作品就盯著它一小時兩小時,看不夠隔天再去。她總會先研究藝術家的生平與創作技法,再仔細參詳眼前的作品,破解、吸收藝術家的創作方式,進一步精進自己的技法。這位素人藝術家,過往有零星的作品義展與義賣,但真正一鳴驚人為藝術世界所知是這一年間的事。從2017年秋到2018年,羅芙奧、佳士得再到蘇富比拍場都出現張淑芬的作品,迭創佳績。尤其,蘇富比更將其作品一組三件名列現當代藝術夜場,讓張淑芬深感榮耀。
張淑芬,《丹楓漫舞》,2017
對張淑芬而言,世間的名與利雖非她追求的目標,但自己的創作得以躋身國際拍賣行的夜場,對她的創作不啻是極大的肯定。去年9月30日當晚,在第19件拍品趙無極《花瓶與杯》畫作之後登場的就是張淑芬的作品。包括一件油畫《秋夢》、兩件宛如大寫意書法卻有著抽象意境的水墨作品《煙帛澄心》與《墨毫婆娑》,一組三件共同上拍估價35萬港元。現場舉牌與電話競投熱烈,成交價達217萬港元,刷新了張淑芬作品的拍賣紀錄。進入蘇富比夜場拍賣是亞洲諸多藝術家職業生涯的重要目標之一,對每位藝術家而言,唯有堅信自己的作品,才能在創作之道持續精進,張淑芬亦如是,她同樣對自身的創作有強烈的自信。
張淑芬,《水間秋夢》,2018
蘇富比在夜場圖錄裡這樣評價:張淑芬是臺灣著名的公益慈善家,她十多年前才拾起畫筆開始於畫布上尋覓天地,在藝術的領域宛如新生。從臨摹印象派到創作抽象畫,她的技法於幾年間迅速成熟,讓她將早已成竹於胸的「宇宙心象」寄寓於作品中,更開發出屬於其個人的一套藝術語彙。本季上拍三件張淑芬的畫作,引證藝術家在油彩與水墨兩種媒材間皆發揮自如,讓觀者盡情壯遊於浩瀚無垠的視覺表現之中,感受渾然大氣的內觀意象。
張淑芬與其作品
而有別於過往人們熟悉的張淑芬抽象油畫,這次蘇富比上拍的《墨毫婆娑》和《煙帛澄心》兩件水墨是張淑芬近期的嘗試,她借著畫筆的舞動抒發內心最純粹的內觀感受。《煙帛澄心》一作,其實是她認識的一位友人深受癌症病痛所苦,在他離世之前,張淑芬運筆揮灑,既像是寫「心」這個字,亦是意喻輪迴,祝福友人再獲新生。就像蘇軾談表兄文同,文同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於是,文同的竹子裡有四季,有生死。張淑芬的創作裡,同樣有她自身的「成竹於胸」。《煙帛澄心》即是她對生死的感懷,一揮而就。人生,除死無大事。張淑芬說:「希望每個人人生的最後一念,是心無掛礙,而不是假如我能重新再來。」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預展現場,張淑芬帶著張忠謀逛了秋拍的作品。
蘇富比展出張淑芬兩件水墨作品《墨毫婆娑》(中)和《煙帛澄心》(左)的預展現場(攝影/林亞偉)
然後,她獨自一人站在自身畫作不遠處,靜靜瞧著人來人往的賞畫者怎麼看自己的作品。很快,她就找到了知音。一位香港老先生,看著看著就一直拍照,讓張淑芬忍不住上前攀談請教。這位老先生自幼愛畫畫,看到張淑芬的油畫與水墨創作甚有所感,直誇甚得我心。他們彼此不相識,因為愛畫而有了短暫卻喜悅的以藝會友。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蘇富比預展現場
而《墨毫婆娑》一作,一筆而就的線條就像身姿曼妙的女子,對於最近才真正鑽研水墨創作的張淑芬而言,她在創作上確有天分。雖非職業藝術家,但張淑芬就像職業藝術家一樣,不斷嘗試不同的創作「路數」,摸索不同的表現形式。從一位純然透過創作抒發心緒的素人創作者,到被推向拍賣場的藝術家,尤其作品進入了蘇富比夜拍,張淑芬坦言,有壓力了。對張淑芬而言,夫婿張忠謀打造了一家世界級的公司,自己的創作能進入世界級的拍賣專場,倍感榮耀。其實,張淑芬就像闖入了藝術叢林的小白兔,她沒有流派的包袱,沒有名利的枷鎖,她唯一的心願,就是張忠謀與她能夠健健康康地一起做更多事。因為她知道,只要她走得動,她依舊會上山下海,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一位富貴典雅的藝術家,就這麼出現在藝術世界了。
文|林亞偉
圖|張淑芬
本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中國版2019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