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建|隱於上海鄉間的美術館:阡陌之間,融入當代藝術

2020-12-25 澎湃新聞

藝術鄉建|隱於上海鄉間的美術館:阡陌之間,融入當代藝術

畹町

2020-05-1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

立夏剛過,小滿未滿,由可·美術館主辦的「練塘田園藝術季」近日在上海青浦區練塘可·美術館中的可園開幕,展出35位當代藝術家作品。日益發展的鄉村美術館不僅讓藝術在鄉土田園中生根,也為鄉村美育找到了新課堂。2020年的一場疫情,也讓一些藝術家更深刻地體驗了與自然鄉村的親近,意外實現了久違的與自然、與身體的藝術對話,而對話的結果,就靜靜地躺在田間美術館。

初夏季節,可園的桃樹遠看上去更加翠綠,步入其中處處可見樹上掛滿了青澀的果實。與往常不同的是,園子裡又有了新的景觀,形態各異的雕塑散落在桃園的各個角落。

可·美術館

在上海這座都市,藝術與鄉村組合在一起。從美術館參觀後出來,遊客甚至能遇上扛著鋤頭從農田走回家的村民,而當地村民中也有不少人第一次踏進藝術展廳。

可·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李小山說:「中國美術館都是設在都市的,唯有此館是鄉村的,大上海的鄉村啊,這也是治理體系的新要素。」

在一片廢棄的廠房裡,當地的幾位藝術家租下這塊地方,改建成美術館。送藝術下鄉,變成了藝術在鄉村生根。

主辦方透露,6月27日會舉辦一場新活動,職業藝術家將來到當地鄉村,每人與三位沒有任何藝術經驗的村民配對,組成小組一起創作作品,藝術家只是進行技術上的指導,不幹涉太多,最終的作品將在美術館展出。

上海藝術家楊冬白特地為這次展覽趕製了一件6米長的作品《天風吹拂系列》,以不鏽鋼為材料,為了融入自然環境,他為雕塑施以淡淡的紫色。五年前,他來到滬郊朱家角,租下工作室,一邊親近自然,一邊靜心創作,「藝術家走入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以前的藝術形式和呈現方式可能有些單一,與鄉村聯繫在一起發展新型業態,既是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也是藝術貼近生活的本來姿態。」楊冬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2020年一場疫情讓他有了更深刻的感觸:「凌晨三四點,稻田裡,霧起;天蒙蒙亮,鳥叫聲讓人醒來,久住都市,這種感受都快忘了。五六點,農民起來勞作,普通人的辛勞,簡單的鄰裡關係,平淡而美好,這樣的農家生活讓城市裡的朋友都嫉妒了,我也徹底體驗了生活本真。」疫情中,他在朱家角一住三個多月,揀拾生活樂趣的同時,也再次見識了鄉村「毫不客氣」的氣候條件,這件《天風吹拂系列》便是在與肩周炎復發的對抗中創作的,完成了與自然、與身體的一場藝術對話。

「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楊冬白《天風吹拂系列》不鏽鋼 2020年「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韓春陽《蛋》鏡面不鏽鋼、織網 2020年「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鄭聞《夢魘》玻璃鋼 2011年

參展者之一、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鄭聞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次展出的是我研究生時代的作品《夢魘》,塑造了人們在睡夢與無意識狀態的突然驚厥。流淌與表現性的雕塑語言,置於安靜詳和的綠色田野上,卻產生了奇妙的視覺感受,仿佛藉由自然的撫慰,瞬間舒緩釋放了城市生活的焦慮與不安。」

「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馮且《小鹿》木雕 2014年

可·美術館於2018年5月開館,白牆黛瓦融入了鄉村的一草一木。美術館的右邊是練塘古鎮,左邊是朱家角。這裡地處水源保護地,不允許再開工廠,是開設美術館的理想位置。

鄉村美術館並非憑空建起,而是改建自低效工業廠房。練塘農副業公司總經理葉國華介紹,這些廠房原本是租給個體老闆建廠的,做的是風力發電設備的機箱和罩子。「這些年,青浦區、練塘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這裡又是水資源保護區,低效工業廠房都需要調整,因此,在2016年時,這裡的工廠就不再運營了。之後我們一直想利用這些廠房引進文化旅遊項目,正好碰上有一批藝術家有意開設一個『田野中的美術館』,雙方經過協商溝通,最終在2017年9月籤訂合同,美術館項目最終落地。」

「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蔡佳男&劉偉超《諾亞方舟》金屬焊接 2019年

儘管隱于田野,美術館的規格卻保持著都市的水準。主展廳是白色的,層高非常高,提供寬闊的視覺空間,同時,大廳裡配上專業的照明燈,確保展出的藝術品上沒有絲毫反光,能最大限度將藝術品的美呈現出來。營運管理也完全按照現代美術館的方式去做。

可·美術館展廳

開館以來,美術館邀請一部分藝術家在當地小住、創作。他們利用當地文化元素,乃至創作材料也都是當地的。此外,美術館也請了當地居民參與作品創製。

「練塘田園藝術季」展品 徐飛《一匹戰馬在路邊見到了主人的頭盔》金屬焊接 2017年

「城市美術館」是目前中國的主流形態,「鄉村美術館」為數不多,比如寧波的杜岙美術館建在偏遠的小村莊、烏鎮的木心美術館建在古鎮裡。但「鄉村美術館」在國外已有比較成熟的探索,比如日本有圍繞鄉村和農業主題的「越後妻有」藝術節,在箱根也集聚了一批鄉村美術館。

在鄭聞看來,美術館作為孕育現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公共空間,發源於城市,卻更應該去往鄉村。美術館不應僅僅是一系列的政績工程,更應該是藝術貼近群眾走進生活的真正橋梁。

「如今,鄉村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鄉村文化的建設速度。鄉村歷來是美育的『窪地』,很多村民沒有機會進入美術館接觸藝術,建設鄉村美術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前是『送文化下鄉』,但一個鄉村美術館可以讓藝術在鄉土田園中生根,可以成為鄉村美育的『新課堂』。哪怕村民每天路過美術館時多看幾眼,這種坐落在村民身邊的『精神地標』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美術館負責人說。

展期:5月16日起 周二至周日

地點:可·美術館(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朱楓公路金前村金田路428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可·美術館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西泠印社助力梓桐藝術鄉建,啟動2021新徵程
    ,二十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首批學員匯聚梓桐藝術基地,潛心研修國畫藝術。回顧2020年,梓桐鎮蟻巢藝術館新增了5、6號館,新建了德隱陶局等藝術資源平臺和產業,開展江南文化名鎮聯盟啟動系列活動,先後舉辦了浙江省美術館、上海水墨畫會等具有影響力的各類畫展6次,且梓桐藝術館成功列為浙江美術館首個鄉村流動美術館,助力梓桐書畫藝術特色小鎮建設也已列入省文史館「文化惠民」活動的一項內容。
  •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記錄疫情前一年當代藝術現狀
    12月25日,「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展覽以文獻和展品相結合的形式,回顧了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活動,梳理關鍵詞,對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和現象作出回顧和分析,並列出了107名(組)藝術家(其中部分與上海有關的原作展出),展覽原計劃在今年6月推出,因為疫情延至年末。
  • 「算法」算出藝術家影響力,映射上海藝術機構多元化大發展
    圖說:中國當代藝術年鑑 官方圖正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進行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以文獻和展品相結合的形式,回顧了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活動,梳理關鍵詞,對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和現象作出回顧和分析,並列出了107名(組)藝術家(其中部分與上海有關的原作展出)。
  • 藝術播報 | 再現歐洲藝術文明 拿破崙文物巡迴展
    ,此次展覽部分還原了石節子美術館從2008年-2018年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工作,通過十年來的數百場活動的文獻資料及大量圖片呈現石節子美術館在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態度與立場。杜絕脫離鄉土社會文化脈絡與主體訴求的藝術鄉建,如「美麗鄉村」等這些被現代景觀技術侵襲的話語和脫嵌地方文脈的政治治理術,使藝術鄉建中的「藝術」演變成剝奪鄉村文化形貌的美麗殺手,同時也使得「鄉建」丟失其基於鄉土「文化」建設之內核,使鄉建變異為鄉屠。
  • 上海龍美術館(浦東館)即將免費開放
    龍美術館(浦東館)將從2019年2月22日起,免費對公眾開放。根據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藝術處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有美術館89家,其中國有美術館22家,非國有美術館67家。龍美術館(浦東館)免費開放之後,將為滬上民眾增添一處收藏實力雄厚的私立美術館打卡聖地。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在外灘,經典之展不僅是莫奈與蒙克
    雖然面向不同,卻均延續了外灘文化,把全球鮮活的藝術作品帶到上海,帶到歷史建築之中,在歷史和活力並存的區域呈現經典、探索當代藝術,外灘除了金融的身份外,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攝影師、畫家、概念藝術家和許多創意人士也齊聚此地,構成了一個以美術館為核心,高端畫廊為主的藝術消費和體驗目的地。「外灘源」區域圓明園路上的「上海外灘美術館空間站」。
  • 劉益謙王薇投資兩億建私人美術館
    本報訊 據雅昌藝術網報導,投資2億元人民幣的劉益謙王薇夫婦美術館將於2012年在上海建成。日前,劉益謙、王薇夫婦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行了20年來巨資收藏的頂級中國書畫作品展,在展覽現場,兩人對外透露了這一消息。王薇透露,其實早在兩年前,他們就有建美術館的想法,但時機尚未成熟,作品也未收集齊全。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③|外灘:經典的並不僅是莫奈《日出》
    外灘3號內的滬申畫廊(創立於2004年)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當代畫廊之一,外灘18號也設有畫廊,此後2010年上海外灘美術館在外灘源開館,最早的上海本土藝博會Art021也曾經連續兩屆在洛克·外灘源舉辦。藝術作為先行者之一,進入新時代外灘的布局之中。
  •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今開幕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由上海市虹口區文化局創建,是一個按現代多功能目標規劃建設的、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和服務的非營利文化藝術機構。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 一、開幕儀式時間:2020年12月25日/周五/15:00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1F
  • 溧陽醉悠然:隱於鄉間的民宿,高雅格調與農田風光卻無違和感
    蘇浙皖三省結合部的生態風光非常相似,竹海風光與鄉間場景處處可見。在溧陽最南部的天目湖一帶也有詩畫鄉野的農村風光,這一次山野君給大家分享溧陽南部天目湖一帶的鄉間民宿。沿河而建的這個農村房舍就是我這次下榻的民宿了,山川與河流包圍的原生態風光讓人耳目一新。受浙江民宿蓬勃發展的影響,江蘇最近幾年在民宿方面也開始學習浙江模式。
  • 上海展訊 | 用80場展覽為你的2020年畫上句號!|藝術家|美術館|當代...
    作為上海歷史最悠久、規模大、展品豐富的藝術盛會,本次上海藝博會匯集了全球多個知名藝術機構,從當代藝術、經典永恆、傳統水墨,到紫砂陶瓷、藝術生活美學、潮流藝術,六大板塊演繹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盛宴!
  • 「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清華展出 再現當代藝術三十年
    湖北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冀少峰致辭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法國駐華大使羅梁(Laurent Bili),湖北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冀少峰,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創始人
  • ...展覽館|art021|上海|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愛德華·蒙克|博覽會
    11月,正值上海藝術季和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蓬皮杜合作項目「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等分別在徐匯濱江的主要藝術場館開幕,見證了「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的主題。同時,上海展覽中心的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和世貿商城的青年藝博會則開啟了另一片藝術市場。
  • 藝術與鄉建丨從「許村計劃」到「青田範式」
    鄉建二字,知易行難。許村和青田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鄉村樣本,一北一南、一山一水,借鑑許村的經驗,並經過兩年的調研後,2017年,渠巖確立了兩種模型:許村是從「藝術」入手,尋找傳統文明的原碼;青田隱去「藝術」之痕,構建中華文明的現場。在渠巖看來,處理許村藝術鄉建正確的關係是相互尊重與認可、互為他者,建構新的鄉村共同體。
  • 特色小鎮 藝術添彩(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建設藝術小鎮,既要豐富其外在美,也要傳承其內在美。一些設計師通過提取小鎮文化元素,並輔以創意設計,展現小鎮生活的感性之美。比如,四川達州畢城村的「花田藝繪計劃」,邀請藝術家參與在地創作。藝術家採用主題牆繪、捲簾門彩繪、微景觀營造和公共空間的景觀化處理等手段,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元素,對村落環境進行藝術化改造,將傳統審美觀念與當代鄉村建設相結合。
  • 追溯德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南藝美術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
    在展覽研討現場,德國學者與南藝美術館副館長分別回應了「澎湃新聞」的提問。1993年,約爾格·伊門多夫(1945-2007),這位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德國戰後藝術代表人物,第一次攜畫作到北京展覽。為了把大型作品運進某賓館畫廊展出,伊門多夫同意卸下畫框,畫布「像桌布一樣」穿過了門框。這場伊門多夫後來從未寫進年表的展覽,卻給了從未見過原作的中國先鋒青年藝術家一次極大的震動。
  • 【正在展出】劉韡參加韓國釜山美術館展覽「中國當代藝術三部曲:超越傷痕」
    近期個展包括「看不見的城市」(克利夫蘭當代美術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2019);「幻影」(長徵空間,北京,2018);「全景」(三星美術館,首爾,2016);「顏色」(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5);「Sensory Spaces 4」(Boijmans Van Beuningen美術館,鹿特丹,2014)。
  • 藝術門|朱金石參展釜山市立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三部曲:超越傷痕》
    >2020年9月25日至2021年2月28日近日由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群展《中國當代藝術三部曲:超越傷痕》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以聚焦藝術家個案的方式來勾勒中國當代藝術的多重線索,並介紹當下發展的最新動向,展出藝術家包括朱金石、宋冬和劉韡。
  • 「遠南之遞:來自大洋洲的當代影像藝術」登陸上海
    遠南之遞來自大洋洲的當代影像藝術
  • 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⑨|龍美術館:結合館藏做國際大展特展
    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藝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的「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系列專題,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