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郭靖式、不出風頭、少有標籤的導演,以拍港式槍戰動作警匪片聞名,卻有點戲紅人不紅。
文 | 不小可
陳木勝導演的死訊傳來,腦海裡瞬間回想起的,是2013年《掃毒》看片會,大家發表感想,一位滬上主持人說:「電影如果到中段就結束的話,覺得是一部好電影,後半段太過了。」當時我和同行的小夥伴互相對了個眼神,內心活動是:excuse me?如果到中段就結束的話,和那些匠氣十足的港產商業片有什麼區別?什麼時候以「盡皆癲狂」為榮的港片,輪到別人用「太過」來批評了?
因為這句批評,我一直替導演陳木勝耿耿於懷,想著要為他寫點什麼,也一直覺得機會還多得是,哪會想到,死亡來得如此之早。
在我看來,《掃毒》是近年來合拍片中港片味最正最濃的一部,甚至還「亂拳打死老師傅」,勝過自己師父杜琪峯的《毒戰》幾分。到底什麼是純正的港片味?從技術上大可以舉一些正面例子:題材、角度、風格、運鏡……但反面例子也許更直接:別搞高大上的主題、別槍戰正火的時候來個慢鏡抒情、別動不動來個抽離的上帝視角、別忙著要求每個起承轉合都合理合邏輯經得起推敲、別扯什麼「走心」「接地氣」——港片味的第一要務是「入世」,要把觀眾「帶進去」,盡皆癲狂,儘是過火,但,最誇張最假的劇情裡有最真的情懷。
就像《掃毒》裡安排張家輝,中槍墮崖還不夠,必須有個鱷魚池在崖底接應——這樣「去到盡」的,才是港片。而陳木勝,可說一句:得港片精髓。
但陳木勝也有他尷尬的一面——以拍港式槍戰動作警匪片聞名,卻有點戲紅人不紅——提起槍戰片,你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只有吳宇森,提起動作片,獨佔鰲頭的是徐克,提起警匪片,銀河印象杜琪峯、無間道麥莊乃至風雲系列導演林嶺東都比他更有名。
從導演個人氣場來說,陳木勝也不佔優勢——吳宇森是微笑著也讓人感覺大佬隨時會放槍林彈雨,杜琪峯雪茄一點就化身黑幫一哥,徐克貓眼一咪詭秘莫測,林嶺東不苟言笑的時候也像極了他電影裡的冷麵悍匪——而陳木勝就像他曾自比的郭靖,憨厚踏實,將勤補拙,不以氣場服人,從傳播規律來看自然就會慢一拍。到頭來,說起「暴力美學」就是吳宇森,說起「飄逸武俠」就是徐克,而在陳木勝身上你很難找到這樣的標籤,他去世之後多個公眾號在緬懷文章裡進行了標籤化的嘗試,但他們最終能找到的,似乎就只有一個:「爆破王」。標籤固然不是一個有追求導演喜歡的東西,但對於個人傳播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得第二名有什麼用?大家都只會記得冠軍。」記不清這是哪部TVB裡的臺詞,但此刻拿來形容陳木勝倒也合適——這位郭靖式、不出風頭、少有標籤的導演,在港片的繁華史上可能位列第二梯隊,他不像那些金字塔尖的第一名一樣為人熟知,但他的從影歷程和他的優秀作品,卻是這金字塔最堅實的底座,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能夠運轉起來,最倚靠的,其實正是這些第二名、第三名的力量。
18歲入行的非天才型導演
陳木勝也許不是天才型的導演,但他從小也是個影迷,家裡附近的啟德遊樂場是他常去看電影的地方,最愛的是邵氏武俠片。
18歲中學畢業,看到麗的電視臺在招聘,陳木勝就去報了名。當時面試他的,是徐克後來的妻子施南生(其時在麗的任職行政主管)。面試順利,陳木勝第二天就進麗的當了場記,服務的電視劇是我少年時的至愛——《大內群英》,萬梓良、伍衛國、姜大衛主演。
和他的師父杜琪峯一樣,陳木勝也只有中學畢業,他們的導演經驗全部累積自片場實戰。陳木勝加盟的麗的電視臺是全球華人的首個中文電視頻道,1963年開臺,大東家是英國公司,而TVB要在4年後才成立。不過,TVB一上線就威脅到了麗的——TVB不但是彩色頻道,還完全免費,而且一開臺就播電視劇《太平山下》,用今天的話說,很吸粉,讓觀眾養成了一回家就打開電視鎖定TVB的習慣。
那些年,為了和TVB打擂臺,麗的(後來改名亞視ATV)也從收費變成免費,黑白變成彩色,並且力推電視劇項目,尤其以武俠片為自己的強項。兩家電視臺為了培養人才,還都舉辦了藝員訓練班,不僅培養演員明星,也培養了不少導演編劇。許多香港知名導演都曾有過電視臺的工作經歷,包括許鞍華、徐克、杜琪峯、林嶺東、陳木勝。
兩臺交鋒之中,麗的因為母公司在加拿大投資洗衣廠失利,漸漸不敵TVB,人才也慢慢被TVB吸納。1983年,陳木勝也過檔TVB。這次跳槽可說是他的人生轉機——在TVB他開始為杜琪峯擔任助理,被師父賞識,推薦給黃百鳴,先後參與拍攝了電影《呷醋大丈夫》和《殺之戀》。
《殺之戀》劇照
佳片頻出沒得金像獎最佳導演
1990年,師父的師父王天林(王晶之父)榮休,徒子徒孫們打算拍一部電影作為禮物送給師祖,這就是後來由陳木勝導演的《天若有情》。據說這部電影本來是要由杜琪峯拍攝的,陳木勝陪著杜琪峯去西貢採風看人飆車,一路上講了很多自己喜歡騎摩託看飆車的故事,最終就變成了由他來拍。陳木勝不負眾望,把電影拍出了名堂,從此立足影壇。
《天若有情》劇照
如果說這一部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那麼陳木勝後來專攻時裝動作片,則有點像職務分配——嘉禾老闆何冠昌覺得他在這個電影類型的發展會好,於是就牽線他與成龍配對,開始了兩人長期的合作,從《我是誰》《新警察故事》一直到《寶貝計劃》《新少林寺》。
《新警察故事》海報
這也是陳木勝「吃虧」的地方——他太多地與「商業咖」合作,成龍、劉德華,後者的偶像市場使得他的作品很容易就被看作「成龍電影」「劉德華電影」,導演被動退居二線。同時,商業片的定位又讓他多次與獎項擦肩而過,至今沒有拿到過一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你說商業片都很難拿獎吧,倒也不是。2012年《寒戰》獨得金像獎9獎,一時譁然。但這不是因為片子有多好,而是——金像獎早已走了下坡路,選無可選,要不是有一部看起來還算裝得像模像樣的《寒戰》,恐怕都下不來臺。
香港從來都不缺《寒戰》這樣的警匪片——全明星陣容,都會感,金融商戰拍得洋氣時髦,精英氣質溢出銀幕,看過第二天就忘個精光。近年來更有不少我稱之為「模板電影」的港產警匪片「北上」——《反貪風暴》《廉政風雲》《使徒行者》《澳門風雲》……稱之為電視電影也許更恰當,無一例外套路滿滿,拿「港片情懷」裹挾觀眾,其實冷飯已經炒到爐火都熄了。
和這些匠氣十足的相比,陳木勝的情懷和創新,反倒是被淹沒在他的商業片定位和大明星陣容裡,不免有點可惜。你看他的《天若有情》《衝鋒隊之怒火街頭》《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男兒本色》《掃毒》,還是能看出來,即便拍攝時裝動作片是老闆給他的「職務要求」,其中也還是夾帶了私貨的。
陳木勝曾經形容吳宇森:「用動作來表達浪漫情懷,他是最厲害的。怎麼可以在一個那麼火爆的場面中加一些浪漫的情懷,那個就是他的性格、他的風格,一出來大家就非常喜歡。」
他最喜歡的警匪片是《英雄本色》,他拍《掃毒》的時候,也把《英雄本色》裡的璽印很明顯地打在了各個角落——當年的鐵三角狄龍、周潤發、張國榮,變成劉青雲、張家輝、古天樂,一個是犯錯連累了家人盡力想要彌補,一個是看見大奸大惡之徒就想抱個手榴彈衝上去跟他同歸於盡的正義刑警,連張家輝的人生起落都很像小馬哥:「我失去的東西,我要自己拿回來!」
和1986年的《英雄本色》一樣,《掃毒》的核心其實不是警匪片。當年吳宇森明講假鈔集團,實講兄弟情,暗地裡更是在申訴不得志的主創們、蟄伏多年東山再起的雄心:一個懷才不遇的喜劇片導演,一個禿頂的過氣功夫明星,一個票房毒藥,一個剛剛進軍影壇的偶像歌手,四個帥不起來的傢伙拍出了港片史上最帥的英雄片,他們對「英雄」的定義一定不會是《英雄本色2》中「開了外掛似的滿身窟窿眼還屹立不倒」,而是能屈能伸、敢承認自己弱點的才是大丈夫。
所以小馬哥最帥的不是他舉起一張美鈔來點菸,而是一瘸一拐從車庫裡跳出來、狠狠地吐掉叼在嘴裡的半截牙籤。所以《掃毒》之贊,也不在於槍林彈雨我自往矣,而是承認「英雄可以輸」,甚至可以不止一次地輸——既輸給強悍的對手,也輸給自己的蠢、自大、輕敵、怯懦……猶記得《掃毒》拍到英雄走投無路彈盡糧絕的那一刻,劉青雲瘸了一條腿、張家輝一隻手被斬、古天樂滿嘴的牙被磕碎大半,三兄弟自知清算的時刻已到,如釋重負地笑一笑,以一種毫不矯情的方式盡釋前嫌,坐到深紅色的沙發上,準備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決鬥……那一刻,真如《英雄本色》附體。
《掃毒》海報
三流導演拍英雄片,只知豪情滿襟,唯獨一流導演,才能拍出英雄的悲情。
而今陳木勝導演倒在半路,尚來不及完成他的遺作《怒火·重案》,令人深感惋惜之餘,又不免想起前年逝世的林嶺東導演曾說:「我希望我的片子比我的命要長。」
《怒火·重案》海報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