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時時刻刻》影評-勇敢的選擇和面對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最大的解脫和自由

2021-02-19 雪莉之聲

   生活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你的追求是什麼? 

   一部關於女性話題的電影,這部電影讓我在21歲時便開始思考,你能否勇敢的面對生活的一切?你所面對的生活是否是你想要的?你是否有權利和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否能為自己而活?

      A woman's whole life is a single day, just one day,and in that day, her whole life.  

       跨越時空的三個女人,因為一本書被聯繫起來----戴羅薇夫人。


  Virginia(妮可·基德曼飾),生活在上世紀20年代的倫敦郊區,正在完成她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遊走在虛構與現實生活邊緣的她,承受著病痛的折磨,以及家庭和社會給予她的巨大的壓力與束縛感,內心渴求著解脫和出口。


  Laura(朱麗安·摩爾飾),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家庭主婦。通過閱讀《戴羅薇夫人》讓她不斷追問自己,什麼才是更有意義的生活?作為當代的女性,她別無選擇,無權抉擇自己想要的人生的生活同樣讓她倍感煎熬。在家無事的時候,她愛看《戴羅薇夫人》,可卻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她萌發了逃避生活,選擇自殺的想法和動機。


  Clarissa(梅麗爾·斯特裡普),生活在90年代的紐約,正過著戴羅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愛的前任Richard,才華橫溢卻因愛滋病難以自理,為此,她承擔著照顧憂鬱且多次自殺未遂的Richard的責任。


  不同的時空裡,身為女人的她們,在內心深處,有著對自由的嚮往,和在死亡邊緣的掙扎與抗爭,她們被愛著,也同樣被愛束縛著,沒有停息,時時刻刻。

    一部關於女性權力主題的電影,看似乏味,可卻是值得我們每個女孩及女人們琢磨的事。我們的生活是否被權力,文化及瑣事所限?不管外界如何將我們如何條框,我們始終需要打開一扇給自己的窗戶,聆聽自愛和追求自我的聲音。

   當我重新開始敲擊鍵盤的時候,我在想,是什麼激發了我這個念頭呢,我想是The Hours 電影《時時刻刻》吧,看了兩遍了,還是疑惑有沒有讀懂其中的意味。第二遍後才抓住了人物之間的細微關係,對其中有了更深的感悟。

    這部電影就是關於這麼幾個主人公,有著漫長的時時刻刻來度過孤獨與寂寞,逃避著現實的枷鎖,嘗試做出自己的隨心選擇,關於人生和愛。

(維吉尼亞在寫自己的小說時思考的神情,只有在小說中的她,才是自由的。)

    上世紀20年代,倫敦- Viginia,在死亡邊緣遊走的女作家。


    Viginia是上世紀20年代的女性代表,身體有恙,生活被大男子主義的丈夫所控制和命令,而唯一的自由,只是動著自己的筆桿子,她的精神世界無人能懂。當自己的生命被無時無刻的包裹與監護之下時,她的心靈卻更加的渴求真正幸福的追求與自由的嚮往。我想,Viginia 說的對,醫生不了解她,她的丈夫不了解她,只有她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病情,她每天在面對的是死亡帶給自己的威脅,那種不可抗拒的威力。

    她說到,有些人必須死去才能讓其他人更懂得珍惜生命,死亡與生活是一種對比。她在自己的遺書中寫道,捨得放下一切,要真正的面對生活,了解它,熱愛它,才能很好的放下它。記住我們在一起的時光,永遠記得我們的愛,我們的時時刻刻。

   或許她的死亡是自己的自由的最終追求,也為了告訴自己的丈夫,及電影中閱讀了她的小說的另外的女主人公:Clarissa,Laura,和在看這部電影的我們,我們需要用獨立的視角真正面對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二戰末期,洛杉磯- Laura,二戰末期的女主人 


    Laura,一個同樣的女主人,孩子,丈夫似乎都不是她真正所要的,看似溫馨的家庭,既冷清又空洞。或許那種生活方式不是她想要的,她的憂鬱與孤獨被生活掩蓋了,當所有人都認為她開心時,其實並不是。Laura作為這個時期的女性代表,已經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了,而不是一味的隨眾。

    她在這種平凡的生活裡一直在做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鬥爭,選擇活著,還是選擇死亡,最終她選擇了前者。當她已經坐在準備自殺的浴缸裡,頭準備伸向水底的時候,那句話湧現在她的腦海。「你的死會殺了另一個人。」

    她起初不知道,她在選擇的過程中,卻決定了她孩子的命運,Richard。

    結果為什麼她會放棄自殺,是她自己挽留了自己,還是小說裡的Viginia 挽留了她?因為Viginia 在小說中說道,她在小說中嘗試讓一個女主人死,可是作者意識到,小說中的女主人不能死,她的死會殺了另一個人,逃避現實無法解決問題。

(這個時刻的蘿拉,眼神空洞無比,她的生活似乎除了家庭還是家庭,她在為自己的生活被家庭的吞噬而感到嘆息。這時候的時代,是一個女性開始真正思考自己的時代。)

(這是蘿拉為自己的家人而放棄自殺後,與兒子相擁的時刻。)

   90年代- Clarissa,照料一個癌症愛人的女主人


    90時代,Laura的兒子Richard已長大成人,這時的他已50多歲了,熱愛寫作詩集的他卻患有愛滋病,可他每天都無比憂鬱的的活著,他卑微的活著只為了滿足一個女人,他過去的愛人(Clarissa)。

(這是Clarrisa得知她的前愛人Richard自殺後的情節。)

(蘿拉的兒子,是一個作家,自己的世界卻被自己兒時的陰影被埋下了傷痛。)

     Richard 是被Laura拋棄過的孩子,Laura在選擇自我和孩子之間的掙扎中度過,當看到Richard孩提時的雙眼,我便能看出他的憂鬱,大概是因為生長這樣的家庭,卻從未走出家庭的陰影,他被病痛和回憶牢牢的封鎖住了,幾近無助。

    他說,陽光與黑暗是同時出現的,黑暗就像陽光一樣包裹著我。當他再需要點陽光的時候,那就是他選擇死亡的時候了。那一幕,我的心徹底被觸碰了。他所有的詩集,他的小說,都是關於過去的記憶,他嘗試活在自己最幸福的時刻,只有那一刻的幸福。Clarissa說,她以為,那一刻, 是幸福的開始。其實,後來才發現只是存在那一刻,那一瞬間而已,她回不去了,他也回不去了。他寫再多的文字也無法將回憶還原,讓他重新拾起當初的快樂。

    後來Richard的詩集終於獲獎了,而他說,他失敗了,只剩下驕傲,得獎的驕傲。我想,這就是他不想參加那個頒獎派對的原因吧。對他來說,開心只屬於過去的這些過程,可他卻再沒有勇氣面對現在,僅活在回憶中了,而留下的驕傲只是個空殼而已,這是一個為了掩飾寂靜與悲傷的藉口。從跳向窗外的那一刻開始, 他覺得自己可以不再因悲傷和寂寞所困了.

    這個女人的生活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他,強硬的要求他活著,似乎他的活著是為了成全她的意願。或許他在想說,他死了,她就能夠真正面對自己的生活吧。他問Clarissa,我死了,你會生氣嗎?他一直為她而活著,只是因為她需要他活著,他知道這樣下去她幫不了自己,還丟去了對方的生活。

    當一個人被病魔纏身,被陰霾所吞而找不到出口時,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是的,Clarissa 決定著他的一切,卻從未生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沒有面對過他的命運。應該是只有他的死去,才能使她真正開始屬於自己的生活。

    所以,Clarissa是這麼定義自己的,失敗的女主人。 

    最後,晚年的Laura (Richard的媽媽)與Clarissa見面,Laura對Clarissa說,你有一個女兒,只是為了想要一個女兒而已,你真幸運。Laura的出現,終於讓Clarrisa更明白了Richard的自殺選擇。有的時候面對一個真實的自我也需要勇氣。就像維吉妮婭所說的那樣「逃避生活,並不能換回內心的平靜。」 這個家庭所帶來日復一日的繁瑣,使Laura失去對選擇的判斷。Clarrisa問Laura,你後悔過自己的人生嗎?Laura回答道,當你毫無選擇的時候,後悔又意味著什麼。這正是她選擇逃避的原因吧,所以她無法面對丈夫,孩子,與生活。

    這無不凸顯出,對於Clarissa來說,選擇的權利明顯比Laura的時代多了很多,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明顯比前面兩位女主人多了很多,從她為自己和愛人買花,自由表達自己的愛和需求,抉擇對自我,擁有更勇敢和開放的性取向選擇,甚至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養育孩子的這些事情中看出,女性在不同的時代擁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

  一個女性需要為自己活著


     我想這正是我想買花,給自己買花的意思吧。一個女性需要追求為自己所要的生活,為自己而活。     

     影片所述的三個女人對生活真正意義的思考很耐人尋味,並且特別吸引人,比如那些意味深長的對話結合絢爛的風景,以及憂鬱的色調,Viginia憂鬱無比的眼神,Laura美麗的瞳孔。

     片中還有一些人物的出現為了突出了當代更加開放的性取向而設計,比如Clarissa的同居者,一個女人,和原來愛過Rechard的一個男人。影片沒有特別的介紹這兩個人物與主人的關係和矛盾。大概就是闡述的是他們都是同性戀,在性趨向上有了更多的自由,但在生活的方式中卻依然沒有完全回歸自己。

     正像一篇影評中所寫的,這是一個女性對自己的生活的思考,對生命的自由和死亡的選擇權,這是人性的權利,她們有權利去決定自己的命運,去與留,更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Taking the peaceful life cannot cover the silence,選擇平靜的生活並無法掩蓋寂寞。一個女性時代的崛起,需要對生存之外的東西思考,更高尚的自由與精神上的追求。

    當Viginia 走向河中央的時候,當Laura的頭伸向浴缸,當Richard從高樓跳下的時候,那並不是悲哀的結局,雖有遺憾,但他們此刻卻真正獲得了精神上的解放與選擇的自由。

    他們都留下來那句話,沒有人像我們那麼幸福,謝謝你所付出的一切。記住我們在一起的時光,永遠記得我們的愛,我們的時時刻刻.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一列列火車,就像法國成人童話小說《小王子》中所寫的,我們忙碌的上火車,下火車,又開始坐另一班火車。很多時候我們在問自己,我們在做什麼,我們是在為生計而奔波,可我們仍然需要面對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除了生計之外的,真正自己的所熱愛的生活。只有擁有它了,才會捨得放下,放下我們所肩負的一切,關於壓力,關於病痛,關於不幸,關於歡樂。

     新時代的女人的思想應該是,我想我自己會買花,為我自己而買花。勇敢的選擇和面對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最大的解脫和自由,只有勇敢的面對自我,才能更好的享受和珍惜當下的時時刻刻。


(自己買的鮮花的插花作品)

    作為女性我們有沒有想過,當你的人生只是在成全或成就他人的時候,你的每一步都在向自己走遠,在走向困住自我的境地。只有自愛,勇敢地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才不會被吞噬,有那麼一刻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才能擁有和愛人及家庭的快樂生活。

新時代的當下,女性被賦予了不同價值和意義。無論女性選擇家庭主婦,還是職業女性都同樣能獲得價值,最重要的是,當下的抉擇和人生是我們當下最想要的,並通過自我自由意志所選擇的。

感謝這個時代賦予了女性更多的尊重和選擇的權利,願我們能追隨自己的意願,選擇並努力實現自己的想要的人生,擁有更獨立的人格,和更自由的靈魂。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小小說、詩歌、影評、隨筆題材撰稿人,喜馬拉雅FM主播。

相關焦點

  • 《時時刻刻》影評:我選擇我自己的真實
    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和自己和平共處,到底要怎麼做才是對的,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從這樣的生活中解脫。在最後,面對生活的牢籠,她們都選擇勇敢地直面自己的人生,儘管也許是一條通往死亡的道路,正如維吉妮婭在片中所說的:「逃避生活,並不能換回內心的平靜」。
  • 影評|《時時刻刻》:握緊生命的每一刻,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伍爾夫因為身體與情緒的問題,每天被醫生包圍,從倫敦搬到鄉下,和丈夫因為吃不吃早餐的問題爭執,她想要的是回到城市,持續自己的寫作。蘿拉給丈夫做生日蛋糕,照顧小兒子,然而笑容僵硬,機器人一樣重複自己的話,我們似乎看不出來她到底想要什麼。
  • 電影《時時刻刻》,如果人生不能選擇,就這樣活下去嗎?
    」等我看完整部片再回頭去看影評,才明白,看完這部片,真的很難說清楚,感動你的點是什麼,也很難說清楚,打動你的是你自己本身,還是故事本身,還是只是因為讓你突然清醒,明白此時此刻,活著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可是意義有什麼意義?我們都同時在經歷著同樣的時時刻刻。我們很清楚當你不知道怎麼選擇的時候,自殺?
  • 《走出非洲》——勇敢和自由
    無數的人就有無數種的活法,大致上可以分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兩類。大部分人都會平凡、安靜的活下去,順著命運隨波逐流,活著卻像死去了;還有那麼極少數的人會足夠勇敢,不順從命運的安排而一路逆流而上,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凱倫·布裡克森無疑就是這樣的勇士。好多年前看過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人坐在直升機上俯視非洲大草原的場景,其他的反倒印象不深。
  • 電影《時時刻刻》:自由與愛情,時時刻刻
    雷納德是她的丈夫,她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被丈夫和醫生「囚禁」在鄉下。她堅定地對丈夫雷納德說:只有我,只有我自己才清楚想要的生活,這是一個人的權利。她拒絕這種完全掌控的愛,厭煩鄉間一如既往的安靜。 蘿拉生活中19世紀末。理查是她的兒子,她有個愛他的老公和一個幸福的家。
  • 時時刻刻,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電影《時時刻刻》講述了不同時代女性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和思考。電影分為三條線,第一條是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因為有精神病史,患抑鬱症,為了養病,他的丈夫陪她一起生活在1923年的英國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她生性敏感,正在創作人生最後一部小說《黛羅薇夫人》。掙扎在生死邊緣,她最後選擇寫完小說後自己死去。因為活著對於她來說是一種折磨,也是對身邊人的折磨,為了大家都得到解脫,她選擇死亡。死亡,就是她追求的安息,寧靜。
  • 女性主義影評: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之後,中國國際女性影展每年都將舉辦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並做年度女性主義影評結集,以此提升國內電影評論界的女性影評人比例和女性主義視角。我們每天將發布一篇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學員撰寫的影評。今天的影評是林新鈞同學的《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 影片《時時刻刻》:正視生命的牢籠,做敢與生活相擁的勇敢女人
    @以文悅己電影《時時刻刻》講述的是不同時空的三個女人,通過一天之內的生活所展現的,對於自我人生困局的掙扎、反抗以及突破的故事。她們雖然有不同的人生背景,不同的人生際遇,但卻有同樣的對於現有人生的反思與審視。正是這種反思與審視,讓她們的內心照進了覺醒的曙光,成為了有血有肉,富於個性,敢於與真正的生活相擁的勇敢女人。我愛她們,因為她們就是芸芸眾生裡的每一個我們。
  • 《勇敢的心》影評
    《勇敢的心》影評(三):music  後來聽下音樂的時候下了一首沒有名字的mp3,一聽才發現是勇敢的心裏面的背景音樂,感覺太棒,以至於終於找出它的名字是Over the Summer Sea 威爾第的音樂劇裡的  《勇敢的心》影評(四):哪怕只剩下
  • 《時時刻刻》:每個人的生活,只有自己了解,也只有自己選擇
    在認真地看此片之前,有了解加繆、薩特和羅曼羅蘭等的存在主義思想,這些對容易沉溺於此片主人公的這種自我孤獨世界的文青來說,無疑是個堅強的保護。直面生活,對於有些心思細膩的人來說無疑更加難得,但時時刻刻要有一種英雄主義為自己鼓勁兒,一定能夠贏得生活的快樂。
  • 電影《時時刻刻》
    我們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的人生,內心真實的自我。無論我們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都無法逃避。2自我靈魂的解放與救贖這是一部女權主義電影,但這個話題太複雜並沒有系統的過多了解,所以我想談談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層面裡的內涵。三位女主人公都有愛她們的家人,但內心的掙扎需要獨自面對。我理解伍爾芙的焦躁,理解蘿拉口中的」我不屬於這裡「,也理解克拉麗莎的平庸。
  • 《時時刻刻》電影筆記
    我連封信也寫不好,我只想說我一生的幸福都是你賦予我的,你對我百般忍耐,也對我……體貼無以復加。我早已一無所有,除了知道你對我的好。我不能再拖累你的一生。再沒有人能像我們這般曾經擁有如此幸福。」那一刻我默默的記下電影的名字,並喜愛至今。       從劇情的角度,它並不「精彩」。
  • 給點時刻給《時時刻刻》(《The hours》)
    就從自己寫過觀後感的開始吧,那麼就先推《時時刻刻》吧。當你想進行下面的閱讀時,突然想看電影,那你還是先看了算,看不看下面的影評一點都不重要。如果還是想通過這個公號來了解,那麼就先看看我不太準確的劇情介紹:1923年,英國作家伍爾夫正在寫她的《達羅薇夫人》,這是她最後的一部小說,這位天才作家正處於人生和創作的瓶頸期,遊走在瘋狂與真實的邊緣地帶,深愛著她的丈夫正盡著最大的努力關愛著她,她愛的表妹也無暇慰藉她尋求更好意義的渴求,她必須讓小說中的達羅薇夫人死去,她一定認為死亡才是唯一的途徑,因為她最終也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 《時時刻刻》選擇清醒還是糊塗?
    影片下的豆瓣第一熱評,「你所不能逃避的人生」,作者水木丁寫得超讚,基本上順解了整部影片的故事。讓人非常的有共鳴啊!一開始看到三個女人的故事,還以為是探討女權主義和兩性關係的影片,讀罷發現並沒有此類觀點的刻意輸出,而是跟我們每個人有關的人生選擇的思考。整個觀影過程中都有一種隱隱的壓抑氣氛,說不清道不明,只是覺得影片這些人都過得很累,不過結局大致都得到了個人的解脫。
  • 《時時刻刻》自殺?不,是勇敢地生存
    角色重合的最大證據就是,克拉莉莎認為理察書中某個自殺的女性人物的原型是自己,但是布朗夫人認為那是自己。對於理察來說,她們倆非常非常相似。 作為先抑後揚的電影,女主角們如何處理自己的生命成了最大的懸念,這也是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地方,to be or not to be?電影在前半部分一直提出這個問題。
  • 《時時刻刻》精神痛苦與現實解脫
    電影以不同時代的三個女人的一天為核心進行平行敘事,雖然背景完全不同,但她們的內在非常相似,她們都有雙性情結,都處於精神層面的困境中電影用明確的方式表現痛苦,每個人都能看出一個人在愛他的人與痛苦本身之間的互相糾葛難以取捨,為他人選擇痛苦?還是為自己傷害他人?
  • 《時時刻刻》想去海邊
    而伍爾夫能開始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存在的意義,甚至認為人要為自己而活,這種崛起不得不說是一種大膽的思想變革。但是革命者勢必會先付出代價,她怎麼也無法改變現狀改變命運,最後她選擇了死作為解脫。每分每秒,時時刻刻,她都在永無止境的探索生命的意義,追求靈魂的自由。「逃避生命永遠得不到平靜」,就這樣,多年後的某天,這個高挺鼻子的倔強女人終於遵從內心的吶喊,一步步邁入湖中,擁抱死亡,獲得了真正的安寧。
  • 《時時刻刻》直面人生
    《戴羅薇夫人》引起她不斷追問自己,什麼才是更有意義的生活?日復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樣讓她萌生自殺的願望。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裡普),生活在90年代的紐約,正過著戴羅薇夫人式的生活。一個女同性戀者,她深愛她的朋友理察,一個才華橫溢卻因愛滋病不能自理。理察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全影片下來被沉重、壓抑氛圍所覆蓋。
  • 《時時刻刻》你會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點讚嗎?
    看了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電影《時時刻刻》,三大女戲骨出演,講了不同時空裡的三個女人無法融入當下的生活,而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的故事。20世紀20年代倫敦郊區的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儘管身邊有深愛她才華的丈夫陪伴,她仍然選擇了投湖自盡。
  • 《時時刻刻》······
    電影清晰地點明了伍爾夫想以一天來刻畫女人的一生,乃至所有人身為個體都將經歷的時間——如果尼採的「永劫輪迴「是可信的話——流經身體的無時無刻不在滿溢著的幸福與痛苦。《時時刻刻》( The Hours ) 這個名字與伍爾夫想要在小說敘事中開鑿出文學空間,標記時間流逝的嘗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