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2月1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高博 齊雷傑)位於太行山深山區的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有一塊天津「飛地」,天津天鐵冶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鐵)坐落於此,工作、生活著2萬餘名天津戶籍職工。
天津到涉縣距離550公裡,但因為有「天鐵人」的行走,在京津冀版圖上,天津和涉縣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生於1969年的刁洪旗是天鐵的一名普通職工,他跟天鐵同齡。刁洪旗告訴記者,當年他父親是北京鐵路局滄州車務段的一名鐵路工人,後來到涉縣支援天鐵建廠,就留在了天鐵。「我在天鐵長了一輩子,是土生土長的天鐵人。」
1969年8月5日,為解決天津工業發展有鋼沒有鐵的問題,中央決定在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建鐵廠,命名「6985」工程。作為當年的「三線」企業,天鐵也結束了天津市「手無寸鐵」的歷史。
建廠之時,企業員工或是來自於天津的69、70屆初中畢業生,或是來自部隊的復轉軍人,或是來自國內其他鋼鐵企業的技術人員……此後,天鐵就此紮根太行山脈,漸漸地從一個工廠形成了一片獨立的工礦生活區。
高鐵沒有開通前,這2萬餘名天鐵員工去天津探親一般有兩種出行選擇:一是乘坐4481次火車,每日一對列車往返於天津和涉縣之間,這是一趟為天鐵集團服務多年的綠皮車,又稱「天鐵集團號」;二是乘坐涉縣到天津的長途高客,每日一對往返於兩地。
刁洪旗給記者算了一筆時間帳。「4481次火車早上7點從天津始發,晚上7點45到達終點站涉縣,全程將近13個小時;乘坐天津到涉縣的大巴大致需要7小時,但高速受天氣影響較大;而乘坐高鐵,從天津到邯鄲最快只用2小時9分鐘,之後從邯鄲到涉縣坐汽車需要1個半小時,全程最快只要3小時40分鐘。」
刁洪旗之前是這趟綠皮車的常客。刁洪旗回憶了小時候坐這趟火車的經歷,「在高速沒開通前,4481這趟綠皮車非常火,基本是天鐵職工回天津探親的唯一出行選擇,那時車上擠得幾乎沒有下腳的地兒,是一站一站熬。有一年春節回天津過年,還是被父親從窗戶拽進來的。」
刁洪旗告訴記者:「乘坐津保高鐵,比綠皮火車單程節約10小時,往返就是20小時,我每次回家,就能多陪家人住一天!」
津保高鐵的通車,使京津冀鐵路網絡從以北京為圓心的半圓,變成「鐵三角」互通直連,冀中南到天津和唐山、秦皇島不用再繞行北京「折線跑」。
根據鐵路部門的統計,津保高鐵自2015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至2017年2月12日,已運送旅客815萬人次,這意味著從天津西至保定東間全長僅有150公裡的鐵路,讓815萬人次不用再繞道北京換乘,有效緩解了首都交通壓力,方便了群眾出行,也使京津冀協同發展效應進一步顯現。
津保高鐵的開通大大縮短了這2萬餘名天鐵職工的探親路。46歲的天鐵職工張海娥同樣也是津保高鐵開通的受益者。張海娥的孩子在天津商業大學讀大三,2014年孩子去天津讀書時,高鐵還未開通,他們多選擇長途高客,但班次每天只有一趟,時間點也比較早,不太方便。「津保高鐵開通後,天津到涉縣不僅時間短了,可選擇的車次也多了。」
43歲的趙亮是天鐵人力資源處的一名職工,分管勞動組織關係。每個月至少都會去天津出一次差。頻繁奔波於兩地的趙亮說,高鐵改變了自己和2萬餘名天鐵職工的出行方式,拉近了與家人的距離。
談及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刁洪旗說:「涉縣是革命老區,希望有一天邯鄲到涉縣的高鐵也能通車,高鐵修到家門口,天津和涉縣的距離會更近,兩地之間的交融會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