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一個「窮習慣」,當了皇帝也不改,惹得妃子們難以接受!

2021-03-03 厚黑心經

在中華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中,更迭了多少的朝代,替換了多少的帝王,要算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明太祖朱元璋,他以一介貧民的身份,愣是一步步的統一了天下,開創了一代盛世,登基稱帝。不過,晚年的他,「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為了後繼之君,也為了朱家江山,他不惜揮動屠刀,大肆的屠戮昔日的功臣良將,歷史上著名的「藍玉案」和「胡惟庸案」,兩者所牽連的人數,便高達數萬人之多,慘景令人觸目驚心。

不過,奉天殿上是血流成河,可放眼望去,天下的百姓,朱元璋卻一個沒殺,甚至在他登基後,多次的頒發了惠民政策,對各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在軍事上,他創立了衛所制度;經濟上,他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並興修水利、解放女婢,同時,減免稅負,與民休養生息;文化上,他大興科舉,在京城建立了國子監,以此為朝廷培養人才;對外方面,朱元璋加強了與各個藩屬國的交流和聯繫,同時,憑著強大的軍事經濟文化恢復了昔日的中華宗主國的地位;經過了種種的舉措,這段時期也被後世史學家稱之為「洪武之治」。

都知道,朱元璋處出身貧民之家,祖上幾輩人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民,甚至到了元末,父母兄弟姐妹,大部分都是被餓死的,應該說,朱元璋是自小吃盡了苦頭,內心深悉沒飯吃的艱難,因此,不管是在爭奪天下的道路上,還是當上九五之尊的皇帝時,朱元璋都格外的珍惜糧食和延續窮苦時期的一些習慣。就像今日筆者帶來的這個「窮習慣」,朱元璋自己很是受用,可後宮的妃子們卻個個難以忍受,甚至紛紛嘔吐嫌棄——

在朱元璋十幾歲的時候,家鄉爆發了一場非常大的自然災荒,田地裡基本顆粒無收,或者少得可憐,可元庭不管你這些,愣是逼著百姓們照樣交稅納糧,在這樣的慘境之下,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姐妹先後被活活餓死,而他為了求得一口溫飽,不得不到處流浪乞討。

可是,自己尚且難以為繼,哪有餘糧能施捨給別人,朱元璋走走停停,愣是乞討不到什麼糧食能溫飽,甚至有一次,由於多天水米未進,最終餓得是兩眼昏花,暈倒在了路邊,差點失去了性命。萬幸的是,正巧一個老婆婆路過,好心的將他帶回了家,並做了一碗白菜豆腐湯給他吃。

由於已經餓了多天的緣故,當那碗白菜豆腐湯放在朱元璋面前時,一下子狼吞虎咽被他吃得精光,頓感天下的美味不過如此,如此鮮美的味道,自己還是第一次見到。因此,這碗湯成了他心中久久無法忘懷的美味。直到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後,每天吃著山珍海味,可是,卻沒有一種能與當年的那一碗白菜豆腐湯相提並論,不禁讓他越發的思念那個味道。

於是乎,朱元璋便下旨讓御膳房做一碗白菜豆腐湯,可這御廚做出來的味道,顯然不及當初那位老婆婆做的鮮美,不過,儘管味道有所差別,可是,為了紀念那位老婆婆,也為了能時刻警醒自己,為了天下蒼生,不能窮奢極欲,朱元璋下旨,讓御膳房隔三差五的做這道白菜豆腐湯,除了自己喝外,還讓後宮的一眾妃嬪也一起吃。

可是,常常吃這白菜豆腐湯,後宮的嬪妃們是苦不堪言,一來,此乃粗陋食物,自己貴為皇妃,豈不是丟了面子,二來,吃久了便會膩了,看到它直想吐,可皇命難為,誰敢不從?嬌生慣養的她們,只能含著淚天天的陪著朱元璋吃了。不過,從中也能窺測一二,朱元璋沒「忘本」,他深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時刻的在提醒自己,萬不能窮奢極欲,為所欲為,否則將會重蹈元庭的覆轍!


厚黑心經:用頭腦合計生活,用智慧點亮人生。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你少走彎路。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有一個「窮習慣」,當了皇帝也不改,惹得妃子們難以接受
    都知道,朱元璋處出身貧民之家,祖上幾輩人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民,甚至到了元末,父母兄弟姐妹,大部分都是被餓死的,應該說,朱元璋是自小吃盡了苦頭,內心深悉沒飯吃的艱難,因此,不管是在爭奪天下的道路上,還是當上九五之尊的皇帝時,朱元璋都格外的珍惜糧食和延續窮苦時期的一些習慣
  • 明朝16位皇帝,除朱元璋外,他們的名字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今天,我們再來說一說明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朝代,當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凡是提起明朝,第一個想起的就是他,從朱元璋開國以來,到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退位,這期間一共有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可以說也將近三百年了,明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是漢人建立的王朝,這個王朝,他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而且還封了許多藩屬國
  • 他當做朱元璋的養子,朱元璋問了一個問題,他為什麼成為了皇帝?
    能成為皇帝的人,肯定都不簡單。心思都不會輕易的讓人給猜透。你比如說朱元璋。雖然看起來非常的體恤百姓,,減輕百姓負擔。但在對待給自己賣命的大臣時,又是另一副面孔,真的讓人很難琢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分析他的人物性格特點。
  • 清朝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為何妃子們聞之色變,不寒而慄呢?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清朝的皇帝們一生氣,就將「把某某妃子押送宗人府,嚴加審訊!」妃子們嚇得花容失色,寧死不去。那麼,清朝「宗人府」到底是幹什麼的地方,為何是一個那麼一個恐怖的地方,妃子們聞之色變,寧死不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了解其中的歷史真相。
  • 朱元璋姓朱,那明朝人叫豬什麼?皇帝改了個名字,很多人都答錯了
    在明朝以前,歷史上面鮮有姓朱的皇帝,到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擊潰了各路人馬,成為大明的開國皇帝。在古代對於皇帝的名號都是十分尊敬的,一般人不可和皇帝同名,就連同音也可能受到牽連(不過同姓沒關係)。如果大臣或者百姓於皇帝同名,他們在得立刻改名,不然的話,輕則削官剝爵,重則會面臨殺頭的大罪。
  • 朱元璋遺詔:總計四條,未生育的嬪妃全部殉葬,這條難以理解!
    不過這些政令,似乎都不能讓皇權永固,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的董卓等人架空皇帝,甚至弒君。公元1368年,朱元璋一統江山後,建立了大明王朝,雖然他讀書不多,但對之前歷代王朝滅亡的原因,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從剛當上皇帝那一天,朱元璋就非常勤奮,在位三十年,沒有一天休息過,想的是為子孫掃除一切障礙。
  • 史上做過乞丐的2位皇帝,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他卻從皇帝變乞丐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的身份,對於人本身來說,就如同塵埃一般,本身並無關輕重,只有自身的奮鬥才是最重要的。乞丐與皇帝,是社會的兩個極端身份。不過中國古代還真有2個人既做過乞丐,又做過皇帝,不過過程卻大不相同,一個是從乞丐做成皇帝,一個則是從皇帝做成乞丐。
  • 別抱怨,人家朱元璋「英雄不怕出身低」,乞丐皇帝也是皇帝!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則抱怨社會,其實這跟社會又有什麼關係呢?你再慘還能有朱元璋慘?朱元璋的童年只是一個乞丐,卻依然能靠自己的奮鬥,秉承「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創業理念,最終當上了皇帝,雖說是乞丐皇帝,但也是皇帝不是?朱元璋不幸的經歷。
  •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和他從就要好的二哥,後來怎麼樣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沒有穿上那身龍袍之前,也是一個為了生活東奔西走的窮孩子。朱元璋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因為在整個家族同輩中派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他上面有有兩個姐姐,三個哥哥,三個哥哥的取名方式跟他一樣,分別叫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
  • 得知朱元璋當了皇帝,倆發小來討官,一個當場封侯一個人頭落地!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據說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有兩個以前和朱元璋一起長大的小盆友,聽說自己的當年的小夥伴朱元璋當上了大明皇帝,於是二人也就想去找朱元璋拉一下關係,怎麼當年的小夥伴朱元璋也能給自己封個一官半職的,這個想法也確實不是問題,只是,朱元璋的這兩個小夥伴卻因為同是去拉關係、也同樣說的是一件事,而兩個人的命運結局卻大不一樣,一個是得到了重用謀了個高官厚祿
  •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乞丐皇帝,一位是朱元璋另一位是誰?
    在我國古代,乞丐和皇帝素來都沒有任何交集。一個是極窮,一個是極富,身份地位天差地別,而在身份的制約下,想從乞丐攀上高位,最終坐到那至高無上的皇位之上,簡直天方夜譚。畢竟,縱觀古代能當皇帝的,大多都是門閥世家。也正因此,朱元璋能從乞丐做到皇帝的事,至今都是傳奇。
  • 「名人百科」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相反,如果確實像前面提到的幾本書所記載的那樣,朱元璋生於鍾離東鄉,那麼,朱五四遷到這裡時就不是五十歲,而應當是在他四十七歲以前。究竟是朱元璋的記憶有問題,還是史官記載有誤,已經難以考察了。貧窮之家,生計維艱,顛沛流離,遷徙不定,記錯了時間地點,或許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哥哥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
  • 河南老農自稱朱元璋後人,專家質疑,他拿出了2個難以反駁的證據
    說起朱元璋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更可以說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皇帝,因為朱元璋是出生最低微的一位皇帝,他小時候沒有為了吃飯給地主家放牛,後來地方發生災荒,父母相繼去世。朱元璋又成了流浪的乞丐,歷經千難萬阻才登上了皇帝的位置。
  • 朱元璋為何要將李世民忽必烈奉為開國皇帝,而且還不祭祀晉朝皇帝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且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他本人絕對是非常清楚「創業」的艱險與困難。誠然,李淵確實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也確實是有一點本事。但不可否認,唐朝的大半領土,大半成就,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下來或造出來的。
  • 朱元璋只改了一個字
    朱元璋只改了一個字在我們華夏5000年的文明史上,對於名字的使用權自小就非常的慎重 ,作為擁有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皇上對於自己的名字更有著別樣的歷史是意義。名字有著別樣的輩分意義。隨著儒家文化的深入骨髓,我們不僅懂得禮讓的尊幼有序,更知道君君臣臣的距離,要守好自己的規矩,做到不逾越到他人的職位當中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打下了天下,那麼多的「朱」姓皇帝不僅想起那些為對於美食趨之若慕的百姓們該如何使用豬肉 。
  • 清朝最後一位太監的自述:貴妃們洗澡不自己動手,一般人難以接受
    因生活所迫,才把孩子送進宮中,既希望有條活路,也希望將來能夠得點好處。據考證,中國的太監最早起源於夏朝,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則是在西周時期,出自《周禮》:「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太監這個職位從西周到清朝末年,存在了2000多年。隨著王朝的更替,皇宮對於太監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無產階級皇帝朱元璋嗜殺的真正原因
    但是朱元璋,這個做過乞丐也做過小和尚的安徽農民,顯然存在著許多人性的弱點。而且,這些弱點就像某種胎記一樣,一直遺傳到他的子子孫孫身上。因此,明朝的皇帝們幾乎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殘忍、陰暗和惡毒。但皇帝寶座坐熱了大約不免使人頭腦發昏,朱元璋開始變得敏感多疑,既懷疑那些出身較高的臣民們背地裡嘲笑自己,更無端地覺得手下一起打江山的弟兄們這時一個個看上去好像都有另立中央的嫌疑。按理,作為開國之君,應該有寬容和開闊的大氣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然而朱元璋總是放心不下自己的江山,總要將那些有可能或者有能力的謀反者盡數誅殺才放心。
  • 從朱元璋不自稱「朕」,閒聊古代皇帝自稱的演變
    在一些明代的影視劇中,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經常發生「不自稱朕,直接稱咱」這樣的事情,那麼這是真的嗎?在中國歷代開國皇帝中,朱元璋都是最窮、出身最低、文化水平也最低的一個。朱元璋的父親爺爺乃至他自己一開始連正規的名字都沒有;為了生存,他從一個賣豆腐的農家孩子變成和尚乃至乞丐,從小的生活經歷鑄就了他傳奇的一生。
  • 清朝皇帝改名,一個皇帝改了自己的,另一個皇帝改了其他人的
    清初的滿族人起名字,是不反映輩分關係的。比方說,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滿語意為「野豬皮」。別看字眼不太雅,卻反映遊枚民族父母對後代寄予的美好願望,其寓意是身體強健,前程遠大。那麼愛新覺羅的家譜是何時開始的呢?
  • 當上皇帝後的朱元璋,居然這樣對待之前使喚自己的地主
    說到年少的朱元璋,他生於元朝末期,正值天下大亂,元朝面臨崩潰。而朱家孩子特別多,糧食問題成了最大的問題,於是他為了掙一點錢,給地主家放牛。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姐妹弟兄幾乎都在明朝建立前就去世了,但他有很多晚輩活到了明朝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