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夠攜帶8名士兵進行作戰的武裝直升機
能夠攜帶8名士兵進行作戰的武裝直升機 2020-12-22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首見,央視曝光我軍1機8繩快速索降,陸航戰鬥力邁上新臺階
所謂直升機索降,是指直升機懸停在空中(高度一般為10至20米),士兵由艙門依次通過繩索降落地面。 直升機索降,是相對直升機傘降和機降而言的。 下面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三種降落的方式,以及它們之間的優劣點。 傘降是指從直升機上跳傘降落。我們知道,直升機通常在中低空飛行,飛行高度一般在2000米以下,這個高度正符合常規傘降要求,因此可以用直升機進行大規模傘降行動。
-
未來扮演重要角色,解放軍苦練直升機一戰法,可同時索降多名士兵
執行戰鬥任務期間,地形並不總允許直升機進行直接降落;在這種情況下,米-171直升機要以懸停模式工作。米-171要在極低的高度上操作,通常不超過50-60米,有時甚至更短;這樣才能讓解放軍戰士通過索降快速抵達地面。
-
1969年,搭乘直升機作戰的美軍,用燃燒空氣彈開闢降落場地
1969年,駐越美軍的休伊直升機正在降落,上面搭載的是全副武裝的第101師空降兵。北越遊擊隊經常在叢林中出沒,茂密的植被根本不適合車輛通行,所以美軍更習慣以直升機為載具,直接在目標地點的附近降落,然後徒步進入目標地點,與遊擊隊戰鬥。
-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中的這名士兵發揮了自己的職業優勢
從前有句古話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意思就是兩者的身份背景和知識結構都有很大的區別,各有各的理,相互很難理解。也比喻即使自己再有理,遇到了魯莽的粗人也是講不通的。這句話主要是來形容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是說不清道理的。
-
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缺糧食?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
從這些經典戰例都可以看出,糧草直接決定了一場戰役的勝負與否。一旦糧草跟不上,都不用敵方來攻擊,自己的軍隊就會很快潰敗。那麼大家就比較好奇了:為什麼一打仗糧草消耗得如此之快?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簡單來說就是不打仗時這些青壯勞動力都是生產糧食的農民,不僅可以保證自己的口糧,還可以上交一部分給國家。但是遇到戰事,青壯勞動力被國家徵調到前方打仗,剩下老弱婦孺生產糧食的能力自然下降,而這些本來可以給國家供應糧食的青壯年此時卻成了消耗糧食的前方士兵。
-
美國小鳥直升機,黑鷹墜落一戰成名,被士兵們稱為殺手蛋
MD-500直升機是上世紀80年代休伊公司併入麥道公司時的設計,之後麥道公司又併入波音公司,因此關於它的設計公司就有了三個說法。這是一種輕型直升機,在服役之初並不受重視,誰也沒想到就是這麼一款不起眼的裝備卻在實戰中發揮了大作用。
-
為啥守城士兵不直接推倒梯子,而是選擇用石頭砸?不要再被騙了
導語:為啥守城士兵不直接推倒梯子,而是選擇用石頭砸?不要再被騙了在很多關於古代戰爭的影視劇場景中,對城市的進攻往往是一個重頭戲,現在的影視劇中對攻城的描畫,大多是攻城的一方架起巨大的雲梯攀爬城牆,而城牆上的守軍則用石頭之類的武器往下砸,那麼就有人會覺得奇怪了,既然他們靠雲梯往上來攀爬,那為什麼不直接推倒梯子一次性解決呢?何必費用去扔石頭呢?其實聰明人都不會選擇這麼做,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
士兵突擊:老A大隊長和702團長誰更厲害?我更看好軍人精神
只見鐵路坐著直升機很快就降落到702團指揮部,毫不客氣地走進指揮所,拿起王慶瑞的煙和打火機就要點一根,而王慶瑞搶先一步點燃了自己的煙但王慶瑞卻未在戰前部署中表現出悲觀情緒,而是提醒官兵提高警惕,不能有驕傲情緒。
-
清朝士兵衣服上「兵」和「勇」,有啥區別?
咱們知道清朝入關橫掃天下憑藉的其實就是八旗兵,清朝建立之後領土空前擴大,僅僅憑藉幾十萬的八旗兵肯定是不夠的,於是清朝便開始招募漢人的士兵。這些漢人士兵就是所謂的「綠營」,他們是清朝武裝力量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他們的地位卻不能和八旗兵相比,他們駐紮的地方都是一些比較艱難而且不重要的地方。
-
《士兵突擊》的絕唱—鋼七連最後一個兵
《士兵突擊》中鋼七連的第五千名士兵也是鋼七連的最後一個兵,他是鋼七連的絕唱,整部電視劇只有兩個兵的入連儀式展現在觀眾的眼前,一次就是許三多近乎玩笑式的入連儀式,還有一次就是鋼七連最後一個兵馬小帥的入連儀式
-
美國陸軍士兵和士官軍銜與晉升制度
解放軍的士官制度可謂一波三折,現在實行的是2009年開始的新制度,士兵分為列兵、上等兵,士官分為下士、中士、上士和四級、三級、二級、一級軍士長。中士、下士合稱初級士官,服役不超過6年;上士、四級軍士長合稱中級士官,服役不超過8年;三級、二級、一級軍士長合稱高級士官,服役可超過14年。
-
清朝士兵的「兵」和「勇」有啥區別?偉人自創的成語說得很清楚
而在清朝時期的軍隊士兵,我們經常通過電視劇中能夠看到,其中最為醒目的便是他們服飾上一個大大的漢字,而且這個些字還不相同,常見的就是「兵」和「勇」,還有其他的一些字,這些不同的字代表什麼意思?是否就是不同的軍種呢?
-
《士兵突擊》中鋼七連全團最牛,可為什麼最後被整編的卻是它們?
《士兵突擊》這部戲的背景,根據劇中的一些道具臺詞可以判斷出來這部劇描寫的大概是世紀之交90年代末的我軍,這個背景很重要。因為90年代可以說是美國作為世界霸主在世界上到處橫行霸道的時代,蘇聯解體後的美國在整個地球上沒有對手,看誰不順眼就打誰。
-
打不死的小強——《士兵突擊》「孬兵」王寶強變形記
士兵突擊 劇照2006年的電視螢屏上殺出一匹黑馬,是由蘭曉龍編劇、康洪雷導演的#士兵突擊,這部劇播出快14年了,至今仍然很火此劇講述了看似有點「傻」的許三多,在「不拋棄不放棄」精神指引下,在自我的頑強堅守下,從一名「孬兵」變成了一個「標兵」的成長史,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的軍人形象,如班長史今、副班長伍六一
-
珠穆朗瑪峰登頂這麼難,人為啥不直接從飛機上降落珠峰?
既然問題中提到從飛機上降落珠峰,那肯定不是客機而是直升機了,只有直升機才有懸停能力。可是我們很少聽說有些機構組織登山活動或組織科考時,有直升機為他們「保駕護航」,保障給養,當登山隊員出現生命危險時,也很少有直升機前往營救,更不用說從珠峰頂降落的問題了。
-
古代士兵衣服上的「勇」和「兵」,究竟有何區別?別小看一字之差
考古學家在對相關材料進行考證之後發現,雖然清朝的士兵在服飾上大都非常的一致,但是在軍服上卻是不一樣的,有的服飾上寫著「兵」字,而有的軍服上寫著「勇」字。雖然在服飾上有著這一點微小的差別,但是在概念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
古代城門是木頭製成的,攻城時,為什麼士兵不選擇用火燒?
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 ,最差的做法才是直接攻城,這個損耗的人力物力是前面的幾倍多。
-
為何守城士兵寧願費力用石頭砸,也不推倒梯子?士兵:我可不傻
後面發生的戰爭主要是跟其他國家和一些叛亂分子,肯定有人想說跟其他國家打我能理解,為什麼還有叛亂分子呢?主要是因為天子的能力不行,手下的大臣才會有造反的心思。其實發生戰爭最受罪的是老百姓,如果他們打仗的地方在邊界處就還好,但是如果敵方選擇攻城池,那麼老百姓就逃不了傷亡。老百姓最怕的是叛亂分子,因為和諧的生活家園會被破壞。
-
士兵突擊176期 |發生在士兵突擊中的成全!
許三多,還是那個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的許三多。而此刻的史今,卻卸下了代表他軍人身份的肩章與領章。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褪色的綠軍裝,泛黃的影視劇。感謝,在我成長的路上,因為《士兵突擊》的出現,讓我學會了,不拋棄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