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楊麗萍團隊帳號在短視頻平臺曬出一段楊麗萍吃火鍋的視頻,配文:誰說吃火鍋不能有鮮花相伴。
挺美。
然而,評論區出來這樣一條不太和諧的評論: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有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讓你再年輕30年,到了100歲,你的容顏難道還能保持30歲樣子,即使你再美再優秀都是逃不過歲月的摧殘,到了90歲,兒孫滿堂那種天倫之樂。」
這條評論的點讚數很快破萬。
同時,這條評論也引起更大一波人的不適,戚薇、李若彤、陳數等一眾明星紛紛出博,統一發聲:
「女人不是生育的機器。」
這個話題的熱度能持續發酵,可能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大家不自覺地把事件上升到一個新的維度:
我覺得更加諷刺的是,相互之間掐架的,都是女人。
有的女人自己追求生育自由,並且呼籲全社會女性都應該享有這種自由。
而有的女人則認為,生育是必須的,生育能體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並理所應當勸說別人。
但我仍然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仔細的想一想,女人的生育,真的能自由嗎?
我們身在這個社會,從生到死,自由的空間到底有多大?
剛出生,就要辦理出生證,上戶口,以後持續打疫苗,缺少任何一項,都上不了學。
上了學,且不說學習作業的問題,就單純遵守學校、課堂、老師的規定,需要耗費孩子們多少精力。
終於畢了業,走進了職場,人際關係,企業管理,哪一個不是讓自己越來越不像自己。
結婚,要面臨家庭矛盾。
單身,要面對社會懷疑。
有人選擇隨波逐流,按大眾觀點做事情。
有人選擇堅守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拿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對方,不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這樣既不公平,也沒有意義。
那個評論者用自己的標準評價楊麗萍,她只能得到那樣的結論。
如果我們用自己的標準評價那個評論者,那我們自己也是武斷且無知的。
所以,互噴除了能挑起情緒,引起爭論,毫無它意。
我對別人的選擇一向不感興趣,因為那是別人的事,關我屁事。
即使是我最好的朋友,她選擇生育,或者選擇不育,我都覺得OK。
我不會勸她應該生,或者不應該生,那是她自己的事情。
但是我會告訴她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她可以基於這些現實問題,做出自己的選擇。
如果要生,
身材變化是肯定的,
撫養孩子的長期性是肯定的,
和配偶之間的關係需要維持是肯定的,
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影響是肯定的,
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撐是肯定的。
如果不生,
面對父母的失望和催促是肯定的,
面對社會輿論的壓力是肯定的,
面對將來想生已過生育期的風險是肯定的,
需要自己給自己做好規劃定位是肯定的,
自己將來如何安度晚年的籌劃是肯定的。
生的壓力主要體現在對自我的壓榨上,
不生的壓力主要體現在對輿論的應對壓力上。
這兩個東西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只能說,你更想要哪個,或者更不能接受哪個。
做出選擇,然後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一切後果,這是成年人最基本的生活準則。
中國人喜歡對別人的選擇評頭論足,對社會輿論一向感覺壓力很大。
西方人喜歡保持自我,活出自我,他們對別人的評價一向置若罔聞。
你不能說哪一個是好的。
儒家文化重視家庭倫理,身在這種文化中,我們不自覺就會帶有濃重的家庭觀念。
西方文化重視民主自由,一旦有讓自己感到不快的事情,無論如何也要改變一把。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國人得病的,都去方艙醫院,因為害怕傳染給家人,所以願意讓出自己對個人空間的追求。
然而歐美的方艙醫院,大家都不去住,因為他們討厭那種缺少自我空間的氛圍,而不在乎是不是會把病毒傳染給家人。
所以我們看那些冒著感染風險上街遊行示威的歐美人,我們覺得他們瘋了。
而那些歐美人看到中國人說悶在家裡兩個月,就老老實實待兩個月,他們覺得我們瘋了。
那麼,到底誰瘋了?
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子宮長在誰身上誰就說了算,跟別人沒關係。
只要認真思考之後,做出了選擇,那別人說什麼,真的不必在意。
畢竟,比起那些只生不養的人,選擇不生,其實更是一種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