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派了幾位記者來到中國各地,體驗了一次原汁原味的春節,並做了一期節目《CHINESE NEW YEAR》,更是將中國春節冠上了「全球最大的盛會」的美名。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8.1。
英國廣播公司(BBC),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BBC此前拍攝的關於中國的記錄片 ,那是各種明的暗的黑。而當網友做好心理準備打開這個畫面時,完全看呆了!
90秒宣傳片:
紀錄片中有兩位萌萌噠老爺爺,玩得各種開心、吃得各種滿足,他們一致表示:這是我過得最棒的新年!
這次BBC用鏡頭聚焦「億萬人同時遷徙的壯觀,只為了春節的一次團圓。」在開篇,三位主持人就開門見山地說:就算是排除萬難也要回家過年的決心:他們可能買不到票,可能坐上沒有位置的火車,可能要在人堆裡擠上三天三夜……但這都不能阻止中國人回家過年的願望……
每年的春運就有10億人往來於中國各地,這個承載了太多中國人悲歡離合的春運也不叫春運了,叫「地球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為了能在除夕夜和家裡團聚,全國上下發大招,最大的數據,都將在春節的期間誕生。
十億人口在40天內,進行35億次出行。
2.5億次鐵路旅程,2015年一天之內賣出560萬張火車票。
機場到處是一片等待和團聚的氣氛,多少人分開一年甚至幾年,才換來一次醉心的擁抱。
不得不說,擁擠在返鄉大軍的一線,BBC對春節親人重逢畫面的捕捉得很到位。春運,承載了太多中國人的悲歡離合與久別重逢!
由於春運擁擠,許多農民工兄弟選擇騎摩託車返鄉,在中國也是比較常見的情況。
BBC的這兩位老爺爺還親身加入了摩託車遷徙返鄉大軍團,在返鄉路的站點,他們還喝了志願者為農民工兄弟免費提供的薑湯和粥,並驚喜地表示:粥裡還有肉!
一邊是回家的人們,一邊是守護回家的志願者。說到不能回家,小夥子眼眶都泛紅了……
因此不少網友都說,在第一集開場20分鐘就想家了,紛紛哭成狗。
面對家人和團聚,人類對家的嚮往,全世界都沒有國界。
在這部紀錄片裡,廣場舞不叫廣場舞,叫「中國老年人最喜愛的健身項目」。
辣條也不叫辣條,叫「中國25歲以下年輕人最喜愛的小吃」。
說起辣條的時候,彈幕都快笑尿了..
當然,春晚也不叫春晚,而叫「全球覆蓋範圍最廣的電視節目」。BBC特地走訪了春晚後臺,得到的數據又讓外國人嚇了一跳:想上春晚,要和1000個節目競爭,有的節目準備期長達1年!
排練一年,只為除夕夜的4個小時……
置年貨、包餃子、貼春聯、看春晚、放煙花、照全家福這些事情也因為家人團圓變得更加溫暖和喜慶。
對聯,以前大多是用毛筆手寫的,現在用毛筆的人少了,會寫的人也少了,大家更多的是購買印刷版。正因為這樣,手寫的對聯反而顯得更有味道。
BBC的主持人們也親身體驗,豬肉大蔥餡的餃子,辣到冒汗的火鍋.感受到了中國人過年的熱情似火。
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一樣,但對於美食的講究和寄予的希望都是一樣美好的。
年年有「餘」
光吃餃子怎麼行,兩位老頑童主持人還嘗試了so hot的火鍋,辣到爽歪歪~
無酒不成席,白酒是流傳了數百年的傳統文化,老話說:餃子就酒,越吃越有。
此次BBC還專訪了瀘州市濃香型白酒的產地,鳳凰山周圍清澈的水源,常被取來作為釀酒的原料之一,釀酒史已有450多年。
這期節目,由剛開始的齜牙咧嘴到後來的一飲而盡,英國小哥也是盡興了。酒就是這麼神奇,這是社交文化的一部分。
打樹花
在河北張家口蔚縣暖泉鎮,有一戶姓薛的鐵匠世家,世代居住於此已有500年了,薛家先祖發明過一種家傳技藝——打樹花。
這是一項高危高難度的表演項目,鐵水高溫熔化後迸濺成萬朵火花,因形似枝繁葉茂的樹冠,因此叫作「樹花」,火花綻放的瞬間,驚豔程度不輸於煙花。
冰燈
紀錄片裡,哈爾濱的冰燈著實把BBC的記者震撼了,一座座冰雕作品更像是冰雪中的奇幻王國。
白天清一色的冰雕看上去寂靜唯美,晚上通上電後,奇幻的色彩瞬間讓這座冰雪王國充滿了活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此次BBC紀錄片中還有很多的值得驕傲的文化元素,片子展示了春節期間各地人們的生活百態,埋藏著春節綿延數千年青春依舊的秘密,也埋藏著當代中國人的情感密碼:歡樂、和諧、團圓、祥瑞。
春節,縱使你有一萬個理由不回家,但「團圓」足以擊退所有!
三集浮光掠影,讓BBC老外各種目瞪口,其實我們自己也何嘗不是?
外國人眼中的新年,讓傳統多了一層感動和新鮮,而身在其中的我們卻越來越不自知。
BBC這次拍《中國新年》最大的意義,就是給身處巨大發展之中的我們,敲響了已傳承了的鐘聲:不是年味淡了,不是親情淡了,心在年一直都在,只為等你回來。
綜合:央廣新聞、Wind資訊
點擊閱讀原文,看更多中國春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