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
影視基地最為密集的當屬長三角,這裡集聚了浙江的橫店影視基地、寧波象山影視城、上海的車墩影視樂園、江蘇的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蘇州同裡影視基地等多個影視產業集群。在這當中,有國內最早的影視基地無錫影視城,規模最大的橫店影視城,近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的象山影視城。影視寒冬下,長三角的影視城如何發展?
影院恢復開放營業一個月後,行業復甦趨勢明顯。
貓眼電影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全國影院復工數量達到9344家,復工率超過80%,恢復營業一個多月來票房總收入接近26億,七夕當日票房突破5億,直接創下影院復工後的新高。接下來,隨著《信條》、《奪冠》等大片上映,電影市場的熱度將進一步提升。
處於影視行業產業鏈下遊的影院在加速復工,在產業鏈上遊的影視基地,也已走在復甦的軌道上。根據橫店影視城的劇組動態,7月份影視劇組拍攝狀況基本恢復至往年同期水準,在拍劇組數量甚至略高於往年同期,甚至有新聞報導橫店劇組出現「復工潮」,上百個劇組駐紮影視城,移動廁所都靠搶,近8000個群演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一時身價大漲。
一定程度上被視為中國影視業風向標的橫店,出現如此復工熱潮,是否表示影視業回暖跡象強勁?
到底復工了沒有?
影視基地最為密集的當屬長三角,這裡集聚了浙江的橫店影視基地、寧波象山影視城、上海的車墩影視樂園、江蘇的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蘇州同裡影視基地等多個影視產業集群。在這當中,有國內最早的影視基地無錫影視城,規模最大的橫店影視城,近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的象山影視城。據2019年電影、電視劇立項統計,長三角地區影視立項佔全國總數的60%以上。
影視基地主要負責影片的製作、拍攝,若不能及早回歸生產,下遊的影院、影視平臺便會出現「片荒」。疫情出現好轉跡象不久,長三角多地的影視基地便已開始推動劇組復工。橫店作為國內的影視之都,是最早推動行業復工的,也給出「大手筆」的優惠方案以減輕劇組負擔:劇組停拍期間,攝影基地和攝影棚費用全免,酒店住宿費減半,發放1000萬元消費券給劇組用於抵扣餐飲、住宿、場地租金、器材租賃等開支。象山、上海、無錫的影視城無一例外,提出減免場地、器材等的租賃費用,以無錫影視城為例,過往廣告類型的拍攝費用最少要2萬元起,現在幾千元也可以接單。
疫情好轉疊加政策優惠,影視基地的逐步復工基本不成問題。劇組的復工熱潮不僅出現在橫店,象山在上半年還出現了逆勢增長:復工復產以來累計接待180個劇組,寧波影視文化產業區在1月至6月實現營收超過14億元,同比增長12%。
這就意味著,自2019年來,先後經歷行業調整期、新冠疫情影響的影視城,已經回歸正常了嗎?
橫店影視城,圖片來源江南智造總局
我們還是先從橫店說起。正在如火如荼拍攝的劇組,實際上更多的是因為疫情期間停工延誤拍攝進度的,行業轉型、宏觀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可能要一段時間後才會顯現。同時,具體看橫店、象山影視城近期發布的劇組動態,正在錄製的都以電視劇為主,院線電影的拍攝恢復狀況遠遠滯後於成本更低的電視劇。
長三角的影視基地面對行業調整和疫情衝擊,還是呈現一定的分化態勢。上海車墩影視城作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近兩年在拍劇組的數量往往只在5個之內,在復工初期,車墩曾有近一個月時間只有一個影視劇組在進行拍攝,而在2018年同期,影城內拍攝的劇組數量則是目前的2-3倍。影城的主要收入營收來源除了影視拍攝、製作以外,還有遊客的門票收入,甚至往往後者在營收中佔主要比重。但頭部以外的影視基地卻出現了遊客稀少的情況,曾作為《金陵十三釵》拍攝基地的南京石湫影視城,重新開放後呈現一派寂靜。
從行業整體數據上看,2020年初至今,企查查顯示有5328家影視公司註銷或吊銷,是2019年全年註銷或吊銷數量的1.78倍,相比之下,2018年的註銷或吊銷影視企業僅為1946家。對於影視基地而言,影視企業的大量關停,無疑意味著入駐企業以及影視項目的銳減。
面對雪上加霜的「影視寒冬」,長三角的影視基地勢必要加速轉型調整,才能確定大浪淘沙之後,自己是能屹立不倒的倖存者。
象山影視城,圖片來源於江南智造總局
「五毛錢特效」走不通了
盤點中國票房前十的電影,需要大量運用數字特效的影片佔據主導:《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紅海行動》、《美人魚》、《中國機長》無一不需要精良的數位技術和後期製作作為基礎。
中國電影票房總榜,圖片來源於貓眼電影專業版
票房對科幻片、動作片、動畫片的偏愛,反映出影視行業朝數位化轉型的迫切性。對於影視基地而言,要抓住技術革命的機遇,首要的就是對攝影、製作場地進行升級改造,搭建不受天氣和日光影響、滿足不同場景需求的現代攝影棚。
據《2018-2023年影視基地產業市場調研及發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顯示,影視基地的發展初期,基本上都是在佔地面積廣闊的地區進行人工建造,只要地質地形條件允許都可以進行建造,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高,受氣候條件或水資源豐度影響大。「大興土木」建造華宇宮殿、明清園林、復古街道成為一個個影視基地的常態,但是往更高層次發展,承擔更大規模影視內容製作時,就需要高質量的工業化攝影棚,如果繼續「靠山吃山」,顯然已經不適應當下的發展態勢,以建設多個大型實景片場為核心競爭力的「橫店模式」將會難以為繼。
目前,長三角的許多影視城開始將發展重點轉向對攝影、製作場地的科技化升級,力求提升影視拍攝與製作的科技含量。
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是上海正在打造的國際科技影都,另一個則是無錫的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上海是國內較早起步發展影視產業的城市,位於松江區的車墩影視基地,是國內的老牌影視城,但近兩年出現發展緩慢的景象,也和影城規模有限、實景老化嚴重、設施亟待更新有關。
上海松江,圖片來源於江南智造總局
因而,松江在2018年提出打造「松江科技影都」的計劃,一方面改造和擴建車墩影視基地,繼續發揮其品牌價值,另一方面依託上海獨具競爭力的科技、金融配套能力,布局多個影視產業園區,旨在打造行業領先的科技影視產業集聚中心。這一計劃在2019年升級為上海科技影都,松江打造世界一流影視基地的戰略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於無錫的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同樣依託於本地的軟體研發、雲計算、物聯網、動畫設計的技術優勢,將軋鋼廠改造為搭載現代數位技術的影視片場和製作基地。
建設出設備齊全的現代攝影棚,只是影視基地轉型的第一步,要往產業鏈高端方向延伸,實現搭景-拍攝-後期製作的全產業鏈,則需要有成熟的後期製作團隊,包括專業的影視人才和科技作為支撐。
實際上,經常被觀眾吐槽的國產影視片「五毛錢特效」,除了國內製作水平同國際一流的好萊塢製片廠相比還有差距,也和國內專業的影視製作人才缺乏有關,成熟的後期製作團隊在電影市場非常搶手,要在一定時間完成大量訂單,則難以達到好萊塢「精細到頭髮絲」的標準。為了培養人才,松江制定了《關於加快G60科創走廊松江科技影都影視產業人才高地建設的實施意見》,實施松江科技影都人才激勵工程、青年導演扶持工程、人才安居工程、人才培養工程、人才服務工程,對完成培訓計劃的影視人才給予50萬元獎勵,優秀雙創團隊或項目發放100-300萬元不等的獎勵。
構建「長三角標準」正當時
抱團取暖,或者說形成產業集群,是長三角影視基地轉型升級的第二個趨勢。
長三角區域是國內影視基地最為密集的區域,據不完全統計,浙江、上海、江蘇三地,大大小小的影視基地接近30個,一方面這是長三角影視產業發達的體現,但另一方面對於區內的影視基地而言,則意味著影視城間的競爭激烈,如不能形成錯位競爭的發展格局,長三角的影視製作產業將陷入內捲化境地。
其實,在過往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區域的幾個主要影視基地已經初步形成自身的發展定位。在影片內容製作方面,浙江的橫店、象山影視城以古裝影視作品的拍攝為主,上海的車墩影視基地聚焦民國主題影片,江蘇的無錫、蘇州基本定位民國、現代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拍攝。
圖片來源於江南智造總局
在產業鏈分工上,各大影視城都在往劇本創作-置景拍攝-後期製作的全產業鏈延伸,並且依託各自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上海藉助其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優勢,負責影視作品的融資、立項、後期製作以及宣發環節,浙江的影視基地則聚集影視拍攝環節,無錫的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近年來落地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後期製作公司比如BaseFX、天工異彩、弘雅集等,更多立足於數字電影的後期製作加工、電影製作軟體研發。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戰略推動下,各個影視基地的協同發展進一步加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中,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與長三角首批17家影視拍攝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聯盟」。聯盟成立後將積極打造五個「一」:構建「一套影視拍攝服務體系」,出版「一本影視拍攝服務指南」,建設「一個影視拍攝信息共享平臺」,形成「一組影視拍攝地評價機制」,組織「一批影視展會集中呈現」。
一方面,長三角影視產業的集群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從外部來看,形成集聚的影視基地更有利於構建區域性品牌和在國內外拓展市場的整體競爭力。從內部來看,多地的影視基地將有利於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在區域層面構建全產業鏈。
另一方面,聯盟確立的行業標準將推動電影產業的工業化進程。電影工業的核心在於有一套規範的影視製作流程和標準,在此基礎上才能達到每個環節的精細化和專業化。國內的工業化水平普遍被認為只達到好萊塢的初級工業化階段,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在於產業標準的粗放。長三角影視聯盟提出的拍攝服務體系、服務指南、評價機制一體化,是對構建電影工業標準體系的一個嘗試。在影視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時代,沒有精細化和系統化運作的影視基地,可能只是一盤沙,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
總之,在「伴疫而生」的形勢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帶和影視「土木基建」最集中的區域,長三角的影視城們還任重道遠。暫時的步伐慢了,是為了以後走得更遠。
圖片 | 來源於江南智造總局
文字 | 賴鎮桃(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美編 | 李姝婧
往期 · 推薦
「七夕」票房5.23億,電影市場為何迅速回暖?
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科幻十條」 ,科幻電影未來路在何方?
破圈與破局: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發布三大重磅報告!
2019-2020中國影視行業報告(產業篇&劇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