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除夕逛宮南宮北,緊俏貨有香燭金魚和鞭炮,過年好不能亂說

2020-12-28 10點一頁書

天津的老人愛說:「這年,一晃就到了。喝完臘八粥、泡上臘八醋,一轉眼年就來了。」早年間,盼過年的主要是孩子們,大人們的心氣兒可不那麼高。怎麼呢?過年吃喝花銷、親戚應酬是個負擔。天津衛過年是有講究的,有些老例兒雖然已經沒人再提,但作為一種民俗,還是得知道的。

大過年的別瞎說

早年間一進臘月,長輩就會重複對孩子說:「過年了!你不許瞎說話。」具體不能說嘛?像少、多、不好、沒有、病、死……凡是帶有負能量的話都不能說。那怎麼多也不能說呢?要看這個字用在哪兒。比如,你看見桌子上很多吃食,一高興就說:「今年咱家好吃的夠多的!」家大人聽了之後一準兒抱怨:「這麼多好吃的還堵不上你的嘴。」天津人說話愛琢磨,這話的言外之意是說往年過得不好。

拜年也不能說錯話。過去老百姓見面拜年,常說「過年過得好」「給您拜年」這類話。至於「恭喜發財」「步步高升」這些話,一般老百姓不常說。「過年過得好」後來簡化成了「過年好」。說這句拜年話也得注意場合。小時候,我同學的媽媽剛剛去世不久,我去他家拜年,出門前家大人囑咐我怎麼說,所以進門前有了準備。一進門,我就對著同學爸爸說:「伯父給您拜年!」我同學聽了馬上埋怨剛走的幾個同學不會說話:「問我過年過得好,我娘都沒了,這年過得能好嗎?」

老年間的除夕年景圖

舊曆新年前夕,生活在老天津衛的人們像傳統中國其他地方的人們一樣,習慣置辦一些時興年貨來表達對逝去歲月的戀戀不捨、對來年生活的美好期盼。寓意吉祥的年畫、家家必備的香燭、喜氣洋洋的春聯、花色百千的餐具、惟妙惟肖的年花、紅紅綠綠的彩燈、輕盈靈巧的空竹、好看活潑的金魚、創意迭出的玩具、精巧別致的首飾,都是老年間天津最緊俏的年貨。

幾處年貨市場

老天津的年貨市場,分布在宮南、宮北大街和估衣街、大胡同、北馬路、鍋店街等處。一到春節,這些地方被各色年貨擠滿,年味兒十足。

如果要在當年天津找一處最能體現津韻年味兒的所在,非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一帶)莫屬。每年的臘月初八至轉年的正月十五,這裡是天津最繁華的年貨市場。對此,有1931年春節前夕《益世報》刊發的年節文章為證,其中稱:「天津市面,最能表現舊曆新年之徵象者,蓋無過於宮南宮北兩街,凡年節需用之品,應有盡有,無美不備。」

年貨要提前買,而大年三十是一年中各種年貨銷售紀錄再創新高的一天。與柳亞子、李叔同同時代的「南社」成員、學者胡樸安在其《中國風俗》一書中收錄了《津沽春遊錄》一文,該文作於上世紀20年代,文中寫道:「除夕之日,街市商戶,多懸燈結彩;交易過至午夜,遊者及採辦年貨者,擁擁擠擠。舉凡估衣街、大胡同、北馬路、娘娘宮大街等市,隨處皆是,車馬往來,幾弗能過。」從前,車馬很慢,馬路很堵。年貨市場的熱鬧繁華,在舊曆除夕中,交織成一幅悠遠逼真的民生圖景。

銷量第一數香燭

《津沽春遊錄》用「生意極盛者,首為香燭店」公布了當年年貨經營商家「搶蛋糕」的優勝者。

毫無疑問,香燭買賣是當年天津年貨市場中最創收的生意。《北洋畫報》上「幾於無室不備,至香燭紙課,尤為年中消耗最多之貨」和《益世報》上「香燭店不下十餘家,購者爭先踴躍,戶限為穿」的記載,都印證著在那個年代,天津民眾在臘尾春頭對香燭的巨大需求和由此帶來的無限商機。深受舊時天津人信任的香燭店,當數位於宮北大街「石頭門坎」旁的「高永興紙馬店」和北馬路上的「成計紙莊」。

香燭一般插在兩支紅蠟的中間,和香燭一起捆綁銷售的還有紅蠟。老天津人辛勤甫曾有文章回憶說:「過舊曆年除夕之夜,不少家庭依照傳統風俗習慣,燃點紅蠟一對,通宵不準熄滅,還必須燃旺,稍有不亮就用銅鑷子夾去蠟花,如熄滅或不亮就屬於不吉利的象徵。」

老天津人買香燭,第一為迎神。舉行迎神活動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天津人最大規模的迎神活動一般安排在除夕之夜,這一天一般人家都要通宵點著香燭,迎神接香。財神、灶神、太上老君、送子觀音等眾多神靈,以及家中逝去的祖先,被寄希望於以此種方式尋求精神慰藉的人們,在升騰的繚繞煙霧中,送上期盼。對此,李金藻在《天津過年歌》中用「接大紙,神仙全,供三牲,排香案,磕頭禮拜,加倍的心虔,一炷高香一掛鞭炮,仿佛似神靈在天」生動刻畫了。

人們買香燭還為了還願。《津沽春遊錄》中「娘娘宮大街,則又以焚香償願者為夥,香菸通衢觸鼻」,表現了燒香風氣之盛。李金藻筆下的「雲淡風輕近午天,殘妝婦女街頭見,花花朵朵,接二連三,非等閒,天后宮去還願,一來為兒女,二則求平安」,則說明了眾多婦女樂於此道的現象和原因。

1936年年貨市場上售賣香燭紙馬的情形

年畫與春聯

天津是中國著名的年畫產地。布滿街牆的年畫,是沉浸於年節氣氛中的天津人步入繁華街市時,眼前出現的第一道亮麗風景。

老天津人喜歡在春節期間,用年畫將滿屋牆壁裝飾一遍。「東一張西一張,貼得屋中亮堂堂」的民諺,是這裡的老百姓渴望新年新氣象的心情告白。楊柳青年畫為天津老百姓採購年畫提供了地利之便,沒有交通挑費,天津年貨市場的年畫生意成本低。這些年畫畫工精細,著色美麗,款式一應俱全,畫中人物或婀娜多姿,或天真活潑,迎合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

春聯俗稱「對子」,是當年天津老百姓必須堅持的年節元素。春聯點綴春光,也關乎民生。寫春聯賣春聯首先是一種營生。年貨市場上的春聯有寫好現成的,有任由顧客現點現寫的。《益世報》對沿街賣春聯這個社會群體進行分析,稱「書寫春聯者,多為文貧無聊之人,其書法雖無可取,然其饑寒困頓,借紙墨以覓蠅頭之利,亦殊可憐」。辛勤甫則回憶說:「有的老夫子擺桌自己寫,戴著花鏡,左邊放著『萬事不求人』(一種書名,內有各種對聯的詞及其他),右邊放著一個炭火盆,烤手或烤凍了的墨汁。」兩則資料的記載,讓舊時天津落魄文人春節期間在市井鬻字謀生的場面,躍然眼前。

春聯的內容林林總總,有大書「皇恩浩蕩」的封建色彩類,有體現諸事順遂的美好祝福類,也有傳遞進步思想的積極健康類。據《北洋畫報》記載,1930年春節期間,天津北馬路地攤上還曾出現過「國旗分五色,主義有三民」這樣的政治題材對聯。

1927年年貨市場的春聯攤

添置新碗筷

每到年節光景,老天津衛的百姓都會添置些飯碗菜盆之類,當年稱為「洋灰粗瓷家具」。中國民間有「添新碗,置新箸,來年米谷停無住」的諺語流行,再窮的人家,過年期間也要添置些新餐具,以示添丁加碗、有福有財之意。

對於天津百姓年節期間買餐具的現象,《益世報》這樣分析原因:「世上惟有吃飯難,而吃飯則不能不借重於碗,雖貧無立錐者,亦不能不引此君為終身莫離之良友,在貧寒之家,雖平日百般將就,千般忍耐,一到年關,勢不得不添置幾件家具,為蓬門蓽戶,一壯顏色。」

錢財事小、面子事大,早年天津老百姓年前添置碗筷,有一層好面子的心理作祟。春節期間,接待親友,舊碗舊盤上桌豈不怠慢,換上一套新碗筷,既表達了重視,又對外展現了自家紅火的小日子,豈不美哉。生活在這座中西合璧、古今相融的城市中的人們,骨子裡那種熱情好客、熱愛生活的性格特點,在過春節的鍋碗瓢盆交響曲中揮灑自如。

年花用途很廣泛

「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天津衛春節期間有一樣手工藝品深受老百姓歡迎,即年花(又叫「象生花」)。人們將五顏六色的花紙剪紮成各種花卉,也有用綾羅剪扎的,惟妙惟肖,逼真生動。

年花的做工分粗細兩種。細工年花用綾羅綢緞紮成,主要供婦女們裝飾頭髮。過年用絨花作頭飾早在清代就已成為婦女間流行的時尚。清代文人顧祿在其《清嘉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年夜,象生花鋪,以柏葉點銅綠,並剪彩絨為虎形,紮成小朵,名曰老虎花,有旁綴小虎者,曰子孫老虎,或剪人物,為壽星和合招財進寶,麒麟送子之類,多取吉讖,號曰柏子花,閨閣中買以相饋貽,並為新年小兒助妝。」而馮文洵「滿頭花插顫綾絨」中的「綾絨」,指的就是天津年貨市場的這種年花頭飾。

粗工年花主要是擺在供桌上作裝飾之用,一般用紙紮成,價格不高。因為手工精美,這種紙紮年花除了能當供品,還廣受在津外國人歡迎。一些生活在租界中的洋人,便購買中國人的紙紮年花代替瓶花。祭祀之物成為生活中浪漫的家居用品。

老年間,宮南大街玉豐泰制花作坊的年花很有名氣,出品的紙石榴花、福字花、喜字花及各種絹花、紅絨花等,深受天津各階層人士喜愛。

上世紀20年代春節期間的「年花」攤

紅綠燈籠沿街掛

當年,燈籠曾是被婦女兒童格外青睞的年貨。燈節掛燈籠是習俗,《天津縣誌》曾有記載:「上元日,號為燈節,通衢張燈結彩,放花炬。是日閨人夜遊,津人謂之踏百病。」

繁華街市,賣燈的攤販沿街而立,紅紅綠綠的紙燈布滿街頭,點綴著老天津衛的年味。簡單的,用紅綠紙作燈皮,糊成球形,為孩童專供款,只賣數枚銅錢。精貴的,有繪製侍女花鳥的宮形燈、有繪製摩登女郎的壁式燈。其他,如金魚燈、荷花燈、走馬燈、吉利燈、玻璃燈,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燈籠是人們過春節的剛需,報人劉炎臣曾撰文提到元宵節天津人打花燈的熱鬧:「每逢燈節,天津衛的男女小孩們,常是三五成群的在晚間打著各種各樣的花燈籠,沿著大街小巷,來來往往相互引以為樂。」孩子們打燈籠充滿童趣。辛勤甫回憶:「到了燈節前後,兒童們換上新衣,到晚間每人手提一種燈或拉著小車燈,燈內燃著小蠟燭、成群結隊,喊唱著:『有打燈籠的都出來呀,沒打燈籠的抱小孩呀!金魚拐子大花籃呀,一大一個燈,兩大一個燈,仨大買個吉利燈呀!』」孩童們提著燈籠嬉笑玩鬧,好一幅和諧愉快的熱鬧場面。

老年間年貨市場賣花燈的情形

首飾與紅衣

買首飾是舊時天津婦女春節期間對自己的一種犒勞。當年多數婦女頭上梳髻,年節間添幾隻簪子必不可少,項鍊別針耳環也不在少數。這讓年貨市場的首飾店生意火爆。為了吸引客流,首飾店紛紛推出以舊換新、專業定製等特色服務。

據辛勤甫回憶,天后宮內曾有一家專為婦女製作各種首飾的店鋪,店內首飾多為底層婦女準備,一般都是包金或鍍金的,即在銀質的坯子上麵包上金葉子或鍍一層金,鮮少純金飾品。雖然價格低廉,卻也十分美觀。另外還有供孩童佩戴的麒麟鎖、百歲錢、長命鎖、小金手鐲、腳鐲等出售。爹娘疼孩子,兒童首飾的銷量不亞於婦女首飾。

受到婦女同胞熱烈歡迎的,除了首飾和絨花,還有紅色服飾。過年期間,天津婦女對紅的追求執著而熱烈,有《天津風俗詩》為證。「新年著個滿堂紅,頰染胭脂一色同。熱鬧娘娘宮畔路,香車飛趁夕陽紅」的絕妙詩句,精彩呈現了一片紅彤彤的巾幗身姿。

「滿頭花插顫綾絨」自然離不開「稱體衣裁一色紅」。頭上絨花要紅的,臉蛋要紅的,嘴唇要紅的,甚至於身上穿的襖、腳上穿的鞋也要紅的。1935年春節前夕,《北洋畫報》曾刊登《舊年中之婦女》一文,其中就提到「鞋店在歲末時,必趕製各式大紅鞋,陳於窗中,亦頗悅目」,為搶奪客流需要提前備貨,商家很拼很努力。

老年間,從除夕到初一,紅衣紅襖紅帽紅鞋被許多天津女性列入採購清單。這就火了估衣街和鍋店街的眾多店鋪,無論是同升和、鳳祥、長升號的紅色鞋帽,還是敦慶隆、元隆、瑞蚨祥的紅色綢緞,都迎來銷售旺季。於是就有了劉炎臣筆下 「每屆春節(舊年元旦),一群挨一群的紅襖紅褲的婦女們,來來往往於娘娘宮道上」的紅紅火火新氣象。

身心愉悅抖空竹

過年前後,抖空竹成為放空心情的老天津人用來歡度佳節的重要休閒消遣。空竹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北京叫空竹,上海叫拉鈴,濟南叫老牛,天津則叫「悶葫蘆」或「風葫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每逢春節前後,在宮南宮北大街的年貨市場,就擠滿了銷售「悶葫蘆」的攤點。

空竹由竹、木製成,分單輪和雙輪兩種,輪的四周圍刻有四五個到十數個叫做「響」的細長小孔,「響」越多,抖起來聲音越洪亮。最叫響的空竹品牌是 「劉海」和「老壽星」。

對於悶葫蘆,《益世報》有過如下生動的描述:「此物雖小,確有操練身體之功效……一繩兩根,變化無窮,有時投至天空,幾與雲齊,以繩承之,百無一失。」誠如文中所言,練習抖空竹可增強上肢和腰、腿力量,有益身體健康。抖空竹需要體力和技巧,抖單輪的尤其需要掌握好平衡和轉速。技巧熟練的人除了能使空竹發出尖脆的聲響外,還能做出許多花樣動作,如「仙人過橋」「猴爬竿」「雞上架」「海底撈月」和空中拋接等動作。強身健體也好,趣味遊戲也好,對空竹的喜愛展現出老天津人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愛好運動的生活情趣。

爭買活潑小金魚

在老天津的年貨市場廣受歡迎的,還有一樣搖頭擺尾的動物,便是金魚。

天津人素來好養金魚,對此,筆者在《麗生園中的金魚》一文中曾有所述。春節前買年貨,買幾尾金魚實屬平常。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魚」同「餘」諧音,有富貴有餘的吉利意味;另一方面是在親自動手餵養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精神享受。

名貴的金魚往往都兼具「四美」,即色彩美、運動美、形態美、價格美。金光閃閃、大凸眼睛瞪著向上翻起的「望天墨魚」,五彩繽紛、身體圓圓拖著尾巴的「五花丹凰」,遍體銀白、頭部鮮紅的「元寶紅頭」,因價格太「美麗」,只能是少數人的選擇。當年年貨市場上的金魚,定位是普通老百姓,多是設攤銷售,價格低廉。辛勤甫筆下「大荷花缸養著各種各色的金魚數缸,顧客選好後備有小玻璃魚缸帶走,圍觀購買者不少」 的景象,和清代汪沆「琉璃瓶脆高擎過,爭買硃砂一寸魚」的詩情遙相呼應,用傳神的文字展現了當年天津的百姓懂生活,也熱愛生活。

吸引孩子的各色玩具

兒童玩具攤是老天津年貨市場最可愛、最能勾起回憶的存在。在年貨市場的玩具攤上,各種玩具貨色齊全、包羅中西。其中,既有適合男孩子的木質單刀、矛槍、掛劍、小三節鞭、紙質鬼臉、小槍、小鑼、小鈸、小榔頭、小斧子等,也有適合女孩子的小鏡子、小梳子、小篦子、卡子、珠子花、小娃娃、大布娃娃、小手絹等,還有男孩女孩都適合玩的手搖鈴、串鈴、小喇叭、小撥浪鼓等,不勝枚舉。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玩具是中國本土玩具的最大競爭對手。商家對眾多小顧客的搶奪大戰在年關時分開展得尤為激烈,《益世報》曾這樣描述:「至於各種玩物,多為孩童之娛樂品,內中十分五六,來自東洋,日人專能揣摩我國社會心理,乃並家庭玩物之利權,亦奪之而去,其商戰之手段,真兇辣哉。」

對玩具毫無抵抗力的孩子們,往往在攤前不肯走。據辛勤甫回憶:「兒童們到這裡(指宮南、宮北大街的玩具攤)必要求爸爸媽媽買點回家玩,攤販們也常勸說慫恿家長給孩子們買幾樣。」在孩子們的堅持和攤販的「助攻」下,玩具開銷終於成為家庭年貨開支的重要構成。

「大花筒,小南鞭,盒子八角,月落金盤,起花鑽天似火箭,天響地響真討人嫌,這兩種,最危險,巧巧的一星之火,就燒了萬頃之田」,這是李金藻在《天津過年歌》中對在天津年貨市場熱銷鞭炮的觀感,夾雜著對放鞭炮民俗的理性理解。鞭炮本來也是老天津的緊俏年貨,但近代以來,在國人對文明社會風尚的倡導聲中,政府對鞭炮的管控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多的天津市民漸漸把放鞭炮隔絕於文明都市風尚之外,合力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1936年春節期間兒童點爆竹玩耍的景象

相關焦點

  • 過年玩嘛?二踢腳打燈籠放輦轉嗡葫蘆 這麼會玩兒你天津娃吧
    聽響找亮踩歲「節節高」燈籠「處處紅」過去天津過年的媽媽例兒中,有一項也是孩子挺喜歡的年俗——除夕晚上「踩歲」。天津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高偉說,除夕當天,天津人家家戶戶在院子裡或堂屋的地上撒一層芝麻秸,全家人一起踩,噼噼啪啪,將芝麻秸踩碎,踩碎諧音有「踩歲」,寓意又長一歲之意,又諧音「踩祟」,祛除不好,祈願美好,芝麻又對應「芝麻開花節節高」諺語,都是吉祥美好之意。最具過年氣氛的「玩具」非燈籠莫屬了。
  • 大年初一不能吃稀飯「福倒」別亂貼 臺灣過年禁忌你知道哪些?
    全國各地慶祝農曆春節的習俗各有不同。在寶島臺灣,除了趕著除舊布新大掃除、準備團圓圍爐年菜這樣的「例行節目」外,自除夕到初五的每一天,也流傳著一些「必做」和「不可做」的習俗嗎。俗話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飽...」不僅是臺灣地區從古到今傳承的新年文化,裡頭暗藏了古早年代的信仰與禮俗,無論您信不信,今天我們都要來說道說道!
  • 我們應該怎樣過年——除夕到十五的習俗!
    幾十年來,不惜重金強化「春晚」及其教化作用,極力淡化傳統文化因素,到今天,甚至許多人認為過年最大的活動就是看「春晚」。其實,過年最重要的活動是敬天、敬神,祈求來年吉祥好運,即對神佛的信仰和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 過年不放鞭炮好不好
    過年不放鞭炮好不好文/二狗「爆竹聲聲辭舊歲,鑼鼓陣陣迎新年」,今天已經是小年了,再過七天就該過年了。殺年豬,蒸饅頭,村裡的年味越來越濃了。春節是中華兒女最隆重盛大的節日,除了居家團員,共度佳節,高興之餘,過年放鞭炮也是過年的一個重要儀式,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一聲聲爆竹聲震響天宇,更是烘託了新年的氣氛。
  • 鞭炮和我(上)
    相傳,古代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在除夕這天就會殺人越貨、橫行鄉裡、無惡不作,咱們的先人對「年」那叫一個怕!忽然天上下來了一個神仙,對咱們先人說,「年」這廝最怕火光和響動,於是,先人們敲鑼打鼓,點響爆竹,打退了「年」!先人們笑了,初一這天奔走相告:過年––好!中國「四大發明」中的火藥是黑火藥,成分簡單「硝、硫、碳」。
  • 馮鞏無緣2019央視春晚 除夕將在天津家裡過年
    2019-02-03 20:58:18 來源: 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舉報
  • 春節文化解讀,除夕傳說及過年風俗有哪些,讓我們過個喜慶歡樂年
    那時的酒度數很低,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詩詞和文學作品裡寫道,誰誰喝了幾大碗,要是現在度數高的白酒,喝一碗就都醉倒了。春節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年一次的家人團聚,彌足珍貴。所以有句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那些出外打工的遊子們,哪怕是千山萬水,也要在除夕前趕到家,和家人團聚是最重要的。
  • 明天就是除夕了,關於除夕來歷、風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嗎?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那麼你知道關於除夕來歷、風俗和禁忌嗎?2、除夕風俗①年夜飯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
  • 除夕(春節特輯)
    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上墳晉西呂梁山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著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 除夕風俗習俗有哪些簡單介紹 除夕的講究及忌諱禁忌注意事項
    如今,冉犯爆竹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它還有驅散窮氣和晦氣的作用,響聲也代表了在新的一年裡生活有聲有色,紅紅火火。因此,在除夕這天是一定要點爆竹的。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 大年三十,除夕節,過年啦!——話除夕
    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 磨麵,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短幾籠子 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婦 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 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 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
  • 民俗文獻《天津過年歌》
    迎新春過大年,是民俗,是文化,是老百姓紅紅火火過日子的奔頭和享受節日的幸福感。過年之際談年俗,借題民俗文獻《天津過年歌》。《天津過年歌》作者李琴湘,名金藻,字芹香、琴湘,號擇廬。1871年生於天津,18歲入縣學。追隨教育家嚴修探索新式教育,1903年入日本弘文學院師範科,後任職直隸省學務處。1908年參加萬國漁業會,遊歷歐美考察教育。
  • 過年的鞭炮
    人們根據鞭炮的聲音來源,也能大致判斷是哪家人出了什麼事。過年時的鞭炮放得尤其猛烈。      傳說年三十這一晚,怪獸--夕到人間禍害百姓,為了嚇走夕,家家戶戶放鞭炮除「夕」。      對於小孩子,放鞭炮更是一個驚喜,是過年期間的樂事之一。      正月裡,取上一盒火柴,把一小掛鞭炮拆散,每隻小炮有小拇指長短,抓一把放到口袋裡面,幾個小夥伴邊走邊放炮。
  • 遼西農村過年好有年味,家家戶戶排隊買鞭炮,幾乎都買了一大車
    過年放鞭炮,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已是我們的民族風俗之一,如果過年不能放鞭炮和煙花,似乎少了點什麼,最明顯的就是年味淡了很多。與數十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城市的密集度越來越高,如果過年沒有管理式的燃放煙花炮竹,難免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因此很多地方已不再允許私自燃放。
  • 留蘇過年自然入鄉隨俗…… 速看!秒懂老蘇州過節的民俗和禁忌
    而老蘇州的新年裡,其實內容遠沒有當下如此豐富,但眾多承載了人生記憶的儀式,和吳地特有風情的傳統,仍讓新老蘇州人充滿了回味和好奇。讓我們一起敲開記憶與典籍的大門,走進老蘇州過年的獨家記憶中吧。春聯都是除舊迎新、吉祥祈福的好詞句。同時還會貼上「福」字,祈求團圓、和合、年年有餘、招財進寶。除夕之夜的晚餐,蘇州人稱之為「年夜飯」,老蘇州對此最為看重。蘇州人吃年夜飯有諸多講究。年夜飯餐桌上的菜餚,都要有吉利的彩頭和寓意。
  • 2019年大年三十除夕祝福
    但是也有很多人過年也不能聚在一起,所以就會會選擇發簡訊這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祝福。2019年豬年大吉2019年大年三十除夕祝福語簡訊精選1、歡樂幾時有,把酒吃年飯,不知除夕餃子,有著什麼餡,我欲送你餃子,又恐路途太遠,滋味要改變。給你發簡訊,祝福到你家。祝你除夕開心,新春愉快!
  • 2018年大年三十除夕祝福
    但是也有很多人過年也不能聚在一起,所以就會會選擇發簡訊這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祝福。2018年狗年大吉2018年大年三十除夕祝福語簡訊精選1、歡樂幾時有,把酒吃年飯,不知除夕餃子,有著什麼餡,我欲送你餃子,又恐路途太遠,滋味要改變。給你發簡訊,祝福到你家。祝你除夕開心,新春愉快!
  • 從除夕到十五,都有哪些你不得不知的習俗呢
    這種形狀的餃子需要把麵皮對摺,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捏緊捏勻,稱為「捏福」。年三十的餃子擺放也有要求,不能隨意擺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過年要給壓歲錢。「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壓腰錢」等。在除夕之夜給晚輩們發壓歲錢是我國傳統的過年習俗。
  • 辯論場 環保大媽VS鞭炮大爺
    看到這張圖片之後,許多人覺得心裡酸酸的,甚至已經做好了今年春節不放鞭炮的準備。你以為這事兒就這麼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結束了嗎?圖樣圖森破!沒過多久,有才的網友們就炮製了「鞭炮大爺」版本,並且說:「如果掃地的大媽早回家,賣鞭炮的大爺就沒法早回家」,那麼問題來了,應該讓環衛大爺早點回家還是讓鞭炮大爺早點回家呢?
  • 除夕守歲的來歷和寓意
    守歲還有驅走邪瘟病疫之說。傳說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因此人們在除夕之夜燈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為了驅走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3、家中破損的家俱要在除夕前進行處理:該扔的扔、該修理的修理,千萬不要屆時坐在搖晃的椅子上。4、晚上要將居所內所有的燈都打開,一直開它三天三夜。5、晚上八點之前要燒香拜佛。6、要穿紅衣裳、掛紅燈,放鞭炮。以圖吉利。7、大年三十這一天千萬不要罵小孩,更不能爭吵,否則來年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