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總喜歡說「我有一個朋友」?

2021-03-04 知乎日報

為什麼大家總喜歡說「我有一個朋友」?

知友 | 暗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以「我有一個朋友」開頭的文字越來越多,他們口中的「朋友」或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或是遇到了難以啟齒的問題尋求開解,或是購買了某種產品現在已經走上人生巔峰……這一模式已經如此爛大街,以至於有人要是以「我有一個朋友」開頭,下面的評論想必都是「樓主你別藏了,我知道這個朋友就是你」。

人們為什麼如此鍾愛這個句式?出於不同的心理動機,蘊含的心理機制也不同。

我們希望用「我的一個朋友」的句式來講一個自己的故事或者觀點。

這種情況又分為兩類:

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或讚賞 / 表達自己的看法

希望聽到他人的真實想法。

這兩類都涉及到了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印象整飾是指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別人形成對自己的印象的過程,由心理學家歐文 · 戈夫曼提出。

戈夫曼認為,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嘗試操縱和控制我們留給他人的印象,對於每一段社會交往而言,個體既是對自我的真實表達,同時又是為了對「觀眾」施加特定的影響。

印象整飾總是有意無意地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母親在家裡溫柔對待淘氣的孩子,是要樹立一個好媽媽的形象;而出了家門面對犯錯的下屬鐵面無情,是要樹立一個嚴厲領導的形象。

當我們談論涉及自身的話題時,在群體中,我們往往會陷入一個矛盾當中,當我們需要得到讚賞的同時又擔心陷入被嫉妒或者被認為是炫耀的壓力中,而當我們需要得到同情的同時又擔心會被群體嘲笑或者損害自己的自尊,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滿足印象整飾的需求。

這個時候「我有一個朋友」的句式恰恰能解決這樣的矛盾。這還體現在另一種情況下:當一個人預見到自己的想法會招致負面印象,他就找「一個朋友」充當他的替身,替他說話,替他挨罵,從而把自己的形象與想法隔離開來。

關於這一點,《讓子彈飛》中的黃老爺表示:

另一方面,由於他人也有印象整飾的需要,因此直接談論你的問題難免會心有顧忌,當我們希望了解他人真實的想法的時候,「我有一個朋友」又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得到真實的觀點。

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就是一例:

在那一場一場殘酷的戰鬥結束以後,所有倖存的英雄們終於可以回家和親人團聚了。一個年輕的士兵在火車站打了電話給父母。

「親愛的媽媽,我是 Peter,你的兒子,我要回來了。」

「哦,我的孩子,你還活著,真是太好,我和你爸爸總算把你等到了。」

「可是,媽媽,我有一個戰友,他現在無家可歸,我們能不能收留他?」

「哦,當然可以,我的孩子,我們很歡迎我們的英雄。」

「不過,媽媽,還有一件事我必須告訴你,我的那位戰友因為在戰爭中被炮彈擊中,所以失去了雙臂。」

電話那頭沉默了,時間在一點一滴地流逝著。 「我的孩子,我們很同情那個孩子,可是你要知道,我們家並不是那麼的富裕,而且,還有許多的人需要照顧,所以,很抱歉,恐怕我們不能收留他了。」

「沒關係。」

「對不起兒子,那你快點回來吧,我和你爸爸等著你呢,再見。」

「再見。媽媽。」

 但是過了很久很久,他們的兒子始終沒有出現。 第二天,有一個軍官來到他們家中,告訴他們,他們的兒子死了。

他們覺得有如青天霹靂,軍官帶著他們去認領兒子的遺體,當他們看到兒子的時候,驚呆了,他們的兒子,沒有雙臂。年輕的士兵從戰場上逃過了死神的追趕,幸運的活了下來,而他的父母,卻把他推入了死亡的懷抱。

失去雙臂的 Peter 明白了,在父母的心中失去雙臂的自己會是一個累贅,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因此選擇了自殺。

我們則是把別人的經歷甚至是虛構的經歷,張冠李戴到「我那個朋友」頭上。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這就涉及到說服的藝術。

首先,這樣說容易迅速將人帶入情境。郭德綱老師在相聲中也經常以「我有一個朋友(于謙)」開頭,在這個問題上他很有發言權:

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站在臺上全憑一張嘴,我們得把您快速地帶入情境。

有的人問我為什麼老說于謙,一件事,我要是說它發生在雲南某個縣,就不容易帶入情境中來;我一說于謙的父親王老爺子的事,就讓您快速地進入了這個情境。

這種手法也常見於各大情感公眾號。每當她們想寫一段新的毒雞湯,總會有一個不識時務的朋友「正好」碰上了一些破事,為了把讀者引入情境,她這一夥朋友們真是夠拼的。

用「我有一個朋友」開頭講故事也可以提升說服力,這本質上是你在為它背書:由於有你的保證,別人會更加相信這個故事。

那我們為什麼不直接把這個故事安在自己頭上呢?這樣不是更有說服力嗎?的確如此,但代價也會更大。如果現身說法時謊言被戳穿,印象整飾就難以進行,個人信用當場破產;而用「一個朋友」作為隔離,對自身形象的損失就比較小。

當然了,除了上面所說的情況,還有一種可能:

他們真的有那樣一個朋友。

我有一個朋友,他就是這麼說的。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知乎原作者 

 未經作者授權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我從不和喜歡的人「聊天」.
    這個字母A開頭的備註,預示著在我心裡重要但又非常隱秘的地位。 看著他朋友圈的時候,忍不住想——如果微信有來訪記錄,我一定會在他面前「社死」10000次。哪怕我知道他這周正忙著加班,這個月開始學習起了韓語,近半年堅持健身減了好幾公斤,這一年升職加薪連跳兩級……但我卻「吝嗇」於那哪怕一次點讚和評論。與其說對他「吝嗇」,倒不如說是我對自己的「喜歡」太過苛刻。
  • 「我有一個朋友」是什麼梗?為什麼故事總以我有一個朋友開始?
    大家口中的「我有一個朋友」究竟是誰?今天桃子就帶大家一起揭開這位傳奇人物的真面目。不知從何時起,以「我有一個朋友」開頭的句式,充斥在國內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似乎沒個「朋友」傍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上過網。有時候甚至不用費心找圖,只需在文章開頭寫上一句「我有一個朋友」,就可以盡情講(xia)述(bian)各種情節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除了吹牛外,朋友還經常用來自證有趣。
  • 為什麼會有愈戰愈勇的「腦殘粉」
    隨著身體的康復,我寫作的願望也在不斷加強,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吧?「韓國政壇」和「童話」這兩個主題,我會接著寫下去的,請大家放心。不過今天要聊的事情,跟眼下的熱點新聞有些關係。不用說,你們肯定知道是哪件事。不過我寫的內容,跟地溝油什麼的沒有關係,而是想跟大家聊聊,在一個負面新聞鋪天蓋地的小明星的周圍,為什麼會有愈戰愈勇,直到現在仍然在「彼此守護」的粉絲們呢?
  • 男生為什麼總喜歡打女生屁股?
    前段時間和大家研究過一個問題,叫——為什麼男生接吻時喜歡摸🐻,大家的反應都很有趣。後來有個粉絲又奪命連環call了我好幾天,只因為她很好奇「為什麼男生總喜歡打女生屁股」,這可真是山羊放了綿羊屁,洋氣又騷氣
  • 蔡禮旭:為什麼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真正能時時反思自己,他能化危機為轉機。閔子騫看到父親這麼盛怒之下要把後母給趕走,趕快跪下來哀求父親說,父親,你不能趕後母走,「母在一子寒」,母親在,只有我一子寒冷;「母去三子單」,母親去了,連我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你看那一段言語,對他的後母、對他的兩個弟弟有多深的感觸!一個孩子都能處處為我、為我的孩子著想,我居然還這樣對待他!
  • 「貧僧」有話十說 我一直生活在「眾」中
    因此,我經常自嘲自己是「限時專送」。法務日趨忙碌後,也會搭乘自強號火車或是飛機來來去去,就變成「快遞」了。 說來,團隊,是貧僧在什麼地方都離開不了的情況,因此在寫一筆字的時候,經常題寫「我在眾中」、「眾中有我」,這也是自我的期許罷了。因為生性歡喜大眾,歡喜參與公共的活動──共修,可以說,是貧僧一生生活的寫照。
  • 「陳韻如」是另一個自己,但我慶幸擁有她.
    全劇最令我動容的人物,既不是陽光帥氣的李子維,也不是清澈單純的莫俊傑,更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黃雨萱,而是上周日被全網謾罵的「陳韻如」。也會努力地去練習成為「黃雨萱」,因為她身上有著大家都認為的好性格:果敢、灑脫、自信、率真、開朗。 但有些特點,真的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陳韻如在假扮黃雨萱的時候,從外形到舉止明明都假裝很自然,但還是被李子維一眼識破。
  • 「為什麼又是我」?
    面對新婚太太患有這個惡症,曾歷喪妻之痛的男方(前妻在2010年因腦溢血而離世),心情跌至谷底,他自喻為命運似坐過山車,擔心再失去至愛而心中浮現出「點解又系我」這一句!玄善堂提及此事,當然不是想和大家分享「八卦新聞」那樣簡單,而是想從中談及玄學的話題。類似上述事情的出現,我們一般會認為男方是「克妻」。
  • 我有一個朋友 白蘭與少年
    臆想錄丨我有一個朋友他們開始緊張,不知所措,直到說出那句:我喜歡你。 年輕真好,還不是很清楚「喜歡」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就可以膽戰心驚卻又極其認真的說出這兩個字。很多年以後,少男少女長大成人以後,喜歡二字變的輕飄飄和隨便起來。 03.
  • 有個朋友給我劇透「復聯3」,現在已經被我打骨折了
    準確地說,今晚的後半夜你就可以捧著爆米花去電影院看滅霸打響指了。已經買好電影票的小編,現在內心是灰常灰常激動的。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問題——在觀影前,一定要防止被劇透!因為《復聯3》上個月就在美國上映了,總有些在國外的優越黨會發劇透炫耀。另外網站多的是無聊的人,我敢斷言一到11號網上會有鋪天蓋地的劇透信息。
  • 為什麼身邊的朋友,喜歡看銀魂的很少?
    那你是不知道銀魂的三觀有多正,別道聽途說啦。所以到底是為什麼你身邊的朋友,即便是看動漫,喜歡看銀魂的很少,很多都是看了幾集就放棄了呢?這個問題很早之前我們交流過,因為看銀魂第一第二集,可能會有點不適應,完全不懂要講些什麼,通常來說我都會在推薦的時候讓他們從第三集開始看,但問題真的出在第一第二集嗎?
  • 日本黑幫為什麼總愛「切小指」
    真正的暴力是有疼痛感的。說這話的時候,北野武剛拍完[阿基裡斯與龜],跟先前的[導演萬歲!]一樣,票房都不大好。製片人說,「是時候再拍一部黑幫電影了。」插單刀,纏腳絆,踏草履,遇著同行大喊「仁義」。若靠了旁人「一宿一飯之恩」接濟,他日必將捨命償還。因此,1962年的[座頭市物語],盲人阿市說,「身為渡世人,應遵守做事的原則。」
  • 為什麼說「以貌取人」是有道理的?
    本期特別整理了下面一組圖片,以此來為「以貌取人」正名。當一個人的內在不被他人所熟知時,外在勢必會引起關注或忽視。這些外在,包括不僅限於禮貌得體的穿衣打扮,有家教的舉止談吐,有涵養的尊重他人,有奪目的非凡氣質等等。外在並非講究一個長相,它包含了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印象和內涵。
  • 如龍「春日一番」為什麼不被喜歡?
    自2016《如龍6》發售至今,相信大部分的玩家們對《如龍》這系列的未來應該都是十分迷惘的,先不說6代的評價可說是極端兩極,再加上公布《如龍ONLINE》這一個對如龍的主要市場「主機玩家」來說吸引力頗低的作品也很讓人感到困惑。
  • 「我直說了,我喜歡你.」
    明明是個粗線條,但他對雪子的事情卻總有恰如其分的細心。就這樣從一隻桀驁不馴的「小狼狗」,變身為了體貼周全的「導盲犬」。短短兩集,黑川已經告白兩次,被雪子誤會兩次,進局子一次。黑川知道後,不顧他人眼光,跑到雪子打工的店門口大聲為她打氣:「不要認輸!」「因為你的眼睛看不清楚,所以我要喊得再大聲一點。」雖然黑川做什麼事總是很無釐頭,但也充滿著冒險和衝勁。這讓充滿計劃、生活單調的雪子,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 為什麼長投的班主任天賦大概率集中在「關係建立」上?
    (2)我總是在感覺帶班很痛苦,我不喜歡這個工作,為什麼那個人就那麼有激情,是因為她能力比我強嗎?(3)為什麼她總能通過各種數據找到一些運營的思路,而我卻都想不起來要看,甚至我都不想看?(4)為什麼這個班主任的班級群總是那麼活躍,可我的卻很冷淡?(5)為什麼我帶的這個助教/班主任,基礎的語言能力這麼差?我已經變各種辦法給ta講運營的重點了,但是ta卻運用不好?
  • 我和朋友說,有點想念被喜歡的感覺了.
    現在,作為一個卑劣的被喜歡者,我也做起了白日夢 ——如果那時候,我先選擇和對方在一起,再培養感情,現在是不是就不會落單了。甚至有一晚,我剛好聽到了一首歌,是他曾經在電話裡唱過給我聽的。我懷著一種複雜的心情,轉發到了朋友圈。於是才有了半夜兩點和朋友說的話 —— 如果遇不到互相喜歡的人,就選一個喜歡我的吧。倫子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人,是一個又會做料理,又高大帥氣的人。
  • 「羅巍」微軟小冰學會了寫詩,我喜歡餘秀華
    因為詩中一句「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個意外走紅的女詩人餘秀華,身上被貼滿了「腦癱患者」、「農婦」等諸如此類的標籤。面對這些標籤,她表示自己首先是一個女人,然後是一個農民,最後是一位詩人。火了以後,餘秀華馬不停蹄地被採訪,出版社火速為她出了詩集,她第二次來到北京,上了大大小小的舞臺——第一次還是四十年前來北京看病。餘秀華說,媒體的動作好快,就像火箭一樣。
  • 「千言」我喜歡古人說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學生面對老師,總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仿佛是魔法世界裡的詛咒,少有人能倖免。Students always have an innate fear in the face of their teachers, as if it is a curse in the magical world, and few people can be spared.
  • 道理我都懂,可是為什麼「宮頸糜爛」還在治? | 特邀診室
    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解釋:為什麼「宮頸糜爛」不是病,不用做任何處理。圖片來源:Pinterest毫不誇張地說,有很多這類醫院就是靠這一種所謂的「病」來養活的,這麼龐大的一個產業鏈,可想會有多少懵懂的姑娘上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