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趙雷有首歌叫《理想》,裡面有這麼一段歌詞:
我的理想把我丟在這個擁擠的人潮車窗外已經是一片白雪茫茫又一個四季在輪迴而我一無所獲的坐在街頭只有理想在支撐著那些麻木的血肉理想今年你幾歲你總是誘惑著年輕的朋友你總是謝了又開 給我驚喜又讓我沉入失望的生活裡…
是啊,又是一個四季輪迴,2019年也已經過了三分之一了,那麼,你的理想今年是幾歲呢?或者說,你還沒有找到你的理想?
著名產品人,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梁寧認為,完整的人生應該劃分為六個時期,其中在青春期和成年之間,還有一個「奧德賽時期」。她說,現在北上廣深一線大城市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處於自己人生的奧德賽時期。
奧德賽這個詞來源於公元前800年的《荷馬史詩》,出自一個神話故事。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當你經歷一切完成漂泊,最終找到自己的國,那麼你會留下來去經營它、建設它,並且永遠不會放棄它。
也就是說,我們有很多人,包括年輕人和中年人都是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國,他們是一種飄著、不穩定的狀態。所以他們還在漂泊、迷茫、苦悶和尋找。一如趙雷的《理想》,青春被時光拋棄,他在倔強的反抗命運。
如果在找到理想國之前,你仍然繼續漂泊,在尋找自己的領地,那不管年齡如何,你都一直處於奧德賽時期。
而在梁寧看來,只是漂泊、迷茫、苦悶和尋找是不夠的,除了滋養出一腔情緒外,對實際解決自己的處境沒有多少幫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做唱歌的趙雷吧。
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負責。
梁寧說,在從小白到國王的過程中,有三項能力特別重要,分別是判斷能力、增長能力、關係能力。
她認為我們目前可能處於AI史前時代,人類在農業時代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在工業時代解決的是身體力量的延伸問題,而在資訊時代解決的是視覺和聽覺的延伸問題。至於在AI時代,「解決的是我們的腦力延伸問題,是讓我們的決策模型進行升級。」
一個好醫生和一般醫生以及好的股票操盤手和一般的股票操盤手之間的區別是什麼?不是獲取信息的能力不一樣,而是大腦決策模型不一樣,因為他們獲取的信息都是一樣的。
「賺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勞動致富,一種是做出正確的決定。」這句話背後就是一個人判斷能力和增長能力素質的體現。實際上,每個人、每個企業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增長模型。如此,才會有「正確的決定」和有效的、持續的增長。
另外,「衝突才是一段關係真正的開始,進入衝突,才是真正認識一個人的開始。」關係有四個階段,分別是理想階段、衝突階段、協同創作階段、整合階段,這考驗的是人處理關係的認知能力、選擇和素質。建設性的關係,需要建設性的認知模型。
以上是梁寧對人生「奧德賽時期」的解決方案,把人生的問題當做產品問題來解決,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妙的思路。
但我並不是太認同這種認知模型。
在我看來,人生不是線性的增長,按部就班固然很穩定,很有確定性,可是我們都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本來就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而在AI還沒有拓展人的智慧能力之前,人的認知模型註定是非常片面的,有局限化的。
任正非說未來的人類社會可能只會有情感和數字,而華為是兩者之間的連接通道,一個年輕小姑娘可能也會有老人的智慧經驗,那樣就會進入新人類的紀元。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是有很可能實現的,不過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的大腦是可以實現幾何性、指數級增長的。
比如六祖慧能不識字而頓悟,成就無量的大智慧,你能說他是按部就班學來的嗎?
人生就是一段時間,但時間也可能是我們的錯覺,或者說,空間和時間是對人的一大局限,是一個牢籠。
愛因斯坦就曾說過,「過去、現在和未來僅僅是一種錯覺,雖然是極為頑固的那種。」
物理學家也指出,時間本來沒有流動,我們之所以覺得時間在變化,是因為我們本身的感受機制。我總疑心,在我們的大腦深處,在我們的DNA裡,有個「時間」的器官,它決定了我們的時間觀念。
比如人在冥想或意外昏迷的時候對時間的感受會慢很多,也許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時存在的,我們在變化,而時間沒有變化。
所以呢,我的結論是,人生並不是以少年、中年、老年而劃分的,只要一息尚存,就有覺悟的可能,一念可得天堂,剎那可進理想國。
生命不息,理想永存。古人有句話說得好:朝聞道,夕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