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公演的舞蹈個人solo部分,其他隊都派出了實力最強的選手,只有張雨綺略過了伊能靜強烈推薦、自己也躍躍欲試的藍盈瑩,而是選擇了不太自信的張含韻。
對此,張雨綺給出的解釋是藍盈瑩本身很強,這個舞臺需要留給需要的人,而不是能力強的人。
她還不斷鼓勵張含韻突破自我,甚至表示團隊不怕輸,如果張含韻想嘗試的話可以試試。
其實在這個舞臺上怎麼可能不怕輸。
輸了就意味著團裡有人要離開。也正是因為不想輸,所以其他隊都選派舞蹈能力最強的選手。
鏡頭雖然只給了藍盈瑩一個短暫的特寫,但是能夠看得出來她是有點意外和尷尬的。
畢竟在團隊其他人都認為她能力最強、更適合個人舞蹈solo的時候,隊長壓根就沒考慮過她。
而且張雨綺雖然背對著鏡頭,但她幾乎全程都沒有看向藍盈瑩,哪怕簡單給一個解釋。
張雨綺會不會因為上一次藍盈瑩要她隊裡的李斯丹妮在關鍵時刻去教自己所在的隊,而對藍盈瑩有意見,我們不得而知。
但在競爭中太過於專注自己,忽略基本的共情能力,的確讓藍盈瑩在節目播出後期備受爭議。
共情,簡單來說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它是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羅傑斯所提出的概念。
我們現在所提到的共情,分為廣義的共情和狹義的共情。
廣義的共情是指所有人際場合中產生的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狹義的共情指在人與人交流中表現出的對他人設身處地理解的能力。廣義的共情是以狹義的共情為基礎的。
生活中,能設身處地替人著想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懂得利他也有助於我們與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儘可能從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其結果往往也是給自己留了餘地。
現實中,有些人的確共情的能力比較低,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別人的情緒難以真正感同身受。
對於其他人覺得感動不已、甚至痛哭流涕的事情,你從心底會覺得尷尬,會覺得「至於嗎」。
你可能知道自己此刻也許應該表現出和對方相同的情緒狀態,但你從內心深處是牴觸的。比如藍盈瑩起初看到同伴落淚會好奇對方「為什麼哭了」。
2. 凡事都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導向。
遇到任何問題和困難,都覺得只要找到方法就能迎刃而解。感性和情緒在這樣的人眼中,有時只是阻礙解決問題的絆腳石。
採訪中藍盈瑩說過,自己會把所有困難踩碎在腳下,從不輕言放棄。
在別人尋求安慰的時候,這樣的人會想著怎樣幫對方解決問題,而往往忽略了對方對於情緒、情感認同的需要。
3. 對別人的事情都不太感興趣。
除非別人主動來找,否則很少去關心別人的事情,生活中顯得有些冷漠和自私。
想到要聽一個人絮絮叨叨地表達情緒,而不是做些事情來改善現狀,就覺得提不起興致。
很多人缺乏共情能力,大多是因為共情本身是需要改變一些自己原有的認知來適應他人,或者不想被一些負面的情緒所傳染,最重要的原因還有焦慮,焦慮會使我們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他人的。
比如藍盈瑩站在自己隊的角度考慮,想讓李斯丹妮幫助自己隊伍訓練,但是忽略了她們之間本身是競爭關係,而且李斯丹妮所在的隊也沒有排練好。
缺乏共情的深層次原因大多是心理防禦機制的建立,這種防禦可能來源於之前受過的傷害,可能來源於曾經的創傷體驗。
缺乏共情能力是不是就一定不好,當然不是。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
一個總是替他人著想的人,可能很多時候忽略了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疲憊不堪;相反的情況下,這個人可能活得獨立、灑脫而且始終能保持自我,達到內在和外在的和諧統一。
一個不常被情緒左右的人在現實中往往很理性,有著很強的執行力和行動力,藍盈瑩就是典型。
所以,我們要不要去訓練自己的共情能力?這個可能要依據自己的職業身份、生活習慣、周遭環境等去考量。比如對心理諮詢師來說,共情是必備的一項專業技能。
作為普通人來說,只要明白以下兩點即可。
第一,很多時候,接納比認可更接近共情。共情並不需要我們完全違背自己去認可對方的觀點。不帶任何批判性地去接納對方的情緒更加重要。
第二,合理的共情需要持續的自我照顧。共情並非意味著我們要圍著別人的生活轉。大多數時候我們需要先照顧好自己。
有一個說法可以用來類比:只有自己杯子裡的水是滿的,才能溢出來流向他人。
先豐富自己的內部資源,讓共情服務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去支持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