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喜宴背後,是一個家庭的堅忍與理解。《喜宴》不是同志電影,無關同性戀,關乎愛和理解。
《喜宴》是中西方價值觀融合的典範佳作,西方價值觀為載體,東方價值觀為內核,兩者激烈碰撞,火花四射,不失幽默,又令人反思,李安獨具匠心的編排讓人驚喜。
年輕有為的偉同從臺灣來到美國曼哈頓已經有10年了,與自己的同性戀人賽門住在一所公寓裡。母親的多次「逼婚」讓他焦頭爛額。母親在寄給偉同的錄音帶裡說,她和偉同的爸爸很快就要到美國參加偉同的婚禮。在他身上這兩種文化的交織與衝突其實是很強烈的。就像他無法開口告訴父母自己是同性戀一樣,他也無法跟simon分手。他渴望屬於自己自由的生活,但他生來就被賦予的傳統環境借著父母的傳統觀念(男大當婚早生貴子)不斷對他施加壓力。他沒有辦法抵抗任何一方,無奈之下,偉同與一位租住賽門公寓的女畫家微微(美術科班出身,到了紐約卻賣不出去一幅畫,面臨著遣送回國的處境)上演了一場假結婚的鬧劇。
父親因為中風住院,偉同趁機向母親吐露了隱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秘密——自己是個同性戀者,並囑咐母親不要告訴父親。與此同時,父親與賽門正坐在海邊,平心靜氣的談論著偉同與賽門之間微妙的關係。婚宴上,由於眾多親朋好友的挑唆,導致微微懷孕,賽門也因此與偉同大吵一架。打算做掉孩子的微微在最後一刻放棄了決定,因為她想為孩子找到另一個父親——賽門,賽門得知微微想讓他做孩子的父親之後,三個人緊緊的擁抱在一起,摒除了私心與雜念,為了一個即將出世的小生命,相互間生出了感動,在一瞬間,用一個擁抱化解了彼此的矛盾。這一刻,中國的血脈相承以一種溫暖的方式浸入到賽門的個人意識中去,而微微與偉同,也因為這個小生命而達成了某種情感上的默契,三人的情感與心靈都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交融與互補。回國的日子到了,偉同的父母與偉同,微微,賽門翻看著婚宴上的照片,五個人流露出會心的微笑。
電影結尾偉同父母登機返回臺灣,在結婚相冊的最後一頁裡有偉同和賽門的合影。告別的時候高父握住賽門的手:謝謝你照顧偉同;握住薇薇的手說:高家感謝你。隱忍的情感,家庭中的衝突,最終在愛與理解中得到化解。東方文化的集體主義和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在傳宗接代這件人生大事的碰撞,猶如忠孝不能兩全一樣,個人與家庭的衝突也伴隨著時代變化的劇烈而開始加劇,左衝右撞之中,終究還是以中庸之道畫上了句點。欲語還休的內斂,潤物細無聲的故事,以一種戲劇且喜劇的方式,講述了這個寄託美好的故事。
父親,母親,適齡的兒子,媳婦,酒席,鬧洞房,抱孫子……天倫之樂是中國傳統倫理中最和諧美滿的團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隨著父母開始逐漸年邁,他們對下一代的盼望也越來越深切。男人可以愛男人,但男人和男人不能生孩子。這是人的身體結構所決定的,這也註定了男男的結合必然收到傳統人倫的挑戰。
喜宴,有喜悅才有宴請的意義,再翻開結婚紀念相冊,五個人的心意了了,新的未來,不再混亂。一對愛侶,一對夫妻,一個家庭,一場鬧劇,滿是無奈的完美結局。
很溫馨,很喜感。這就是親情,善意的謊言和欺騙,無限的理解和包容。一路走來,有波折,有辛酸,有認同,還有人生遲暮之年的悲涼與人生相互體諒之間的溫暖。
對待生活,坦然,淡定,智取,堅持才是王道。
電影作為一種思想的載體,為我們的生活平白注入了很 多希望。
好電影,如寶藏。它給你的力量和啟示能讓你取之不盡。
配圖源於網絡和觀影截圖,感謝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