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病毒的戰爭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一、源起

地球上的病毒多的數不清,其中已經被我們鑑定的病毒有5000多種,其中有差不多100種會讓我們人類致病。

這些致病病毒大多來自於野生哺乳動物。而且,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類近20%的主要傳染病都來自於跟人類血緣相近的野生靈長類動物。比如:愛滋病毒最初就是來源於跟我們人類血緣最近的黑猩猩。但奇怪的是,這些病毒在動物的身上的時候並不會讓它們生病,但一旦傳播到人類身上就會引起嚴重致病症狀。比如前些年的SARS病毒,據說最早是從蝙蝠身上傳來的,但罪魁禍首蝙蝠都是好好的。

這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因為這些野生動物對這些病毒的免疫力要比人類強。而仔細分析,這種免疫力的差異,卻是人類幾百萬年進化史的結果。

有科學家拿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作為比較對象,把這種差異的形成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主題是共同發展,第二個階段的是分道揚鑣。

在第一階段。黑猩猩和人類的共同祖先對於病毒的免疫力曾經空前強大。

故事發生在距今800萬年前的中非叢林,那裡生活著我們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沒錯,那會兒人類和黑猩猩還沒有分家,共同祖先們看起來更接近今天黑猩猩的樣子。他們全身長滿毛髮,用四肢在地上和樹上爬來爬去,開始的時候他們只是採摘漿果和樹葉為生,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撈著一兩個鳥蛋。不過,這些零星的食物現在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胃口了,共同祖先們學會了一項厲害的手藝,就是狩獵。

學會狩獵不止讓他們獲得了穩定的熱量和蛋白質來源,還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微生物庫。科學家們把能夠感染一個物種的所有微生物種類,叫做一個物種的微生物庫。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特定的微生物庫,裡面包含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各種不同的微生物。

狩獵活動就像是鋪就了一條高速公路,使得其他森林動物的微生物庫能夠快速而直接地交換到我們的共同祖先身上。有病毒學家描述自己曾在東亞的雨林裡親眼見到一隻黑猩猩獵殺一隻猴子,強勢的黑猩猩一手壓著獵物,用另一隻手和牙齒撕開獵物的皮毛和肌肉尋找內臟。在這個過程中,猴子的血液、唾液和糞便這些飽含著微生物的體液,直接濺到黑猩猩的眼睛、鼻子、嘴巴和傷口處,對於微生物的跨物種傳播來說,再也找不到比這更方便快捷的方式了。

一開始,一些新出現的微生物,比如某些種類的病毒可能會讓共同祖先們的免疫系統崩潰,讓一些個體生病或者死去。但是經過了上百萬年的時間,共同祖先們就逐漸進化出了一套應對這些病毒的免疫機制,就能和這些病毒和平相處了。也就是說,有很多很多的病毒可以待在他們身上,感染他們,但是已經不會讓他們生病了。在這個階段,人類和黑猩猩都擁有了同樣強大的免疫力,可以抵禦多種病毒的侵襲。

不過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後來,兩個物種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他們的對抗病毒的免疫力也因此出現了今天的差異。這也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階段,分道揚鑣。

大約600萬年前,人類族群的祖先,開始走上了一條和其他同類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們開始進駐熱帶大草原。分家是好事,這意味著人類的進化又進了一步。不過也正是這一次草原大遷徙卻讓人類祖先的微生物庫遭遇了大幅消減,在森林時期積累下來的微生物多樣性丟失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類出現過種群瓶頸,瓶頸期的那個瓶頸。意思是種群規模大幅減小了。我們知道遷徙是件大事情,在應對新環境的過程中人類祖先必然損兵折將。這樣一來,人數大幅減少也是可以想見的。小到什麼程度呢?有研究顯示,那會兒人類可能只剩下10-20萬的人口,幾乎瀕臨滅絕。

而像病毒這樣的微生物需要在宿主個體間不停地傳播才能生存下來。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比如像天花、麻疹、脊髓灰質炎這些急性致命性的病毒,感染者要麼死亡,要麼獲得免疫,如果種群規模小,它們很快就會沒有宿主可以感染,只能在人群中消失。

拿骨髓灰質炎病毒來說,就需要有一個至少25萬人口規模的社區才能維繫,在當時的情況下,它很難長久在人群中立足。相對而言,一些能夠伴隨宿主許多年的病毒,像愛滋病毒和C肝病毒的情況要靈活一些,但是如果種群規模過小,當被感染者死亡之後,這種病毒在人群中消失的概率也會大幅增加。

種族瓶頸使得人類祖先的微生物庫出現了大幅消減,很多種類的病毒就是在這個階段逐漸在人群消失了。

我們前面說過,當微生物庫種類豐富的時候,共同祖先們逐漸進化出了應對它們的免疫機制,現在微生物庫消減了,就好像敵人逐漸減少和消失了,原先強大的免疫力也就逐漸退化了。這也符合「用進廢退」的原理。

而那些依然生活在森林裡黑猩猩們,一些微生物庫卻在他們身上保存了下來。如果免疫力已經退化的人類接觸到他們身上的病毒,就很容易得病了。除了人類和動物之間,人類不同民族之間隔離太久也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比如蒙古人西徵的時候,曾引發黑死病在歐洲蔓延;歐洲人進入美洲後,病毒又造成美洲原住民人口銳減。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當孱弱的人類遇上強勢的病毒,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打響了,我們人類今天之所以那麼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擾,這還是幾百萬年進化惹的禍。所幸的是,進化雖然讓我們丟失了部分重要的免疫力,卻也賦予了我們無比發達的大腦,去研究用科學的方法對抗病毒。

二、驅魔

1928年,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醫生亞歷山大·弗萊明偶然發現,青黴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黴素」,但他沒能實現將其提純用於臨床治療病人,只是在第二年將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又過了10年,德國化學家錢恩在舊書堆裡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在獨具慧眼的美國洛克菲勒基金贊助下,1940年冬,錢恩終於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在他之後,澳大利亞藥理學家弗洛裡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生產出首批醫用青黴素。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

在青黴素發現之前,細菌感染曾導致人類大規模傳染病的發生,比如霍亂、鼠疫等。被歐洲人稱為「黑死病」的鼠疫,在14世紀隨著遊牧民族傳入歐洲,幾乎斷送了歐洲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先驅薄伽丘寫的《十日談》就是瘟疫題材的巨著,他描寫了病人怎樣突然跌倒在大街,或者悽慘的在自己的家中咽氣。旅行者們見到的是荒蕪的田園無人耕耘,洞開的酒窖無人問津,無主的奶牛在大街上閒逛,當地的居民卻無影無蹤。

以青黴素為代表的抗生素(抗菌素)被認為是人類治療細菌性感染的第一個武器,結束了細菌傳染病無法治療的時代。甚至有人認為,抗生素的發現延長了人類壽命20年。

但是,人們也發現,抗生素並不能對付所有的傳染病。這也幫助我們更好的認清了細菌病毒的區別

簡單地說,細菌尚屬於我們可以理解的單細胞生物,能夠獨立完成所有生物功能,而且有細胞壁;而病毒比細菌還要小得多,已經小到了沒有了細胞結構,它只不過是一段遺傳物質,包裹了一個蛋白質外殼而已,它甚至就不像一種生物,而是介於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特的物質形式。

細菌讓我們生病,主要源於它分泌的毒素,可導致我們產生發熱等全身反應。而病毒沒有實現新陳代謝所必需的基本系統,所以病毒自身沒有生理功能。但是當它接觸到宿主細胞時,便脫去蛋白質外套,它的遺傳物質侵入宿主細胞內,藉助宿主細胞的複製系統,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複製出新的病毒。

所以,從治療的角度來看:我們用來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機理,要麼是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或者細胞膜,要麼是幹擾細菌蛋白質的合成或者阻礙細菌DNA的複製。

病毒因為結構與細菌完全不同,所以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同時因為病毒是寄生在細胞內部,很多藥物難以達到,在殺滅病毒的同時,我們還要保證細胞不遭受破壞,難度就更大了。所以迄今為止,我們都沒有找到對付病毒的特別好的辦法。目前,咱們在新聞中聽到的Sars,以及愛滋病,都是病毒引起的。

正如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說的「種群瓶頸」原因,歷史上人類曾發生多次因病毒引發的大規模的死亡事件。尤其 當兩個素未謀面的民族狹路相逢的時候,對方身上的病毒可能比他們手中的武器要危險的多。

比如,天花就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它透過空氣中的飛沫就可以傳播,即使到了今天,對天花也沒有確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據統計,僅16至18世紀,歐洲平均每年死於天花的人數約為50萬人,亞洲約為80萬人。即使僥倖生存下來的病人,也會在臉上留下永久性疤痕,據說在中世紀的歐洲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是「麻子臉」。甚至連至高無上的國王也難逃厄運。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英國女王瑪麗二世、德國國王約瑟一世、俄國沙皇彼得二世都被天花奪取了性命。整個18世紀,歐洲人死於天花的總數達1.5億人。而當歐洲人到達美洲大陸後,天花更如惡神降臨,80%到90%的印第安人都死於天花。

1796年5月,也就是瓦特剛改進蒸汽機的那個年代,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做了一個驚險而偉大的試驗:他從一個奶牛場女工手上的牛痘膿胞中取出一滴液體,然後把它「種」到了8歲的男孩詹姆斯的胳膊上。正如事先所料,這孩子被傳染上了牛痘,但牛痘對人傷害不大,很快就得以恢復了,只是在胳膊上留下了一處小小的疤痕。2個月後,詹納試驗驚險的一步終於到來了,他又給小男孩種了天花痘。

在與天花的長期戰鬥中,雖然此前一些農民就已經發現感染了牛痘的人不得天花,但也只是傳聞而已,而詹納希望用醫學試驗證明它,並將它變成了安全有效的醫學操作,這就是科學精神。當然,正如我們在教科書中看到的,試驗非常成功,8歲男孩詹姆斯獲得了免疫能力,再也沒有被傳染上天花。

種痘的方法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劑醫用疫苗。疫苗給人類抵禦疾病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它本身並不治病,而是把少量病原體接種於人體,激發人體內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產生對特定病毒的免疫力。打個比方,瘟疫病毒就像一隻殺不死的惡魔,硬碰硬,誰也打不過它。但人們可以想辦法把它逼到籠子裡。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人類已經成功消滅天花,並在全世界停止了普遍種痘。其實還有一些活天花病毒依然儲存於美國和俄羅斯的兩個實驗室裡。這些病毒,就是被鎖在籠子裡的惡魔,一旦跑出來,將是世界性的災難。

最後總結一下,在人類歷史上,致死率最高的是細菌,因為傳播非常廣泛,可以通過河流、空氣、食物等幾乎所有東西進行傳染。病毒因為傳播比較困難,幾乎只在人口非常密集的地方才會傳染,所以大規模爆發容易被控制。但病毒讓人害怕的就是一旦感染無藥可治,只能靠自身免疫系統硬扛,扛過去了就活過來了,或許還能留下抗體。

人類現在能掌握的最有效的對抗病毒的手段:就是疫苗,但這種手段也是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完成的。如果被感染得了病,所謂的治療手段也只是通過激素等,刺激和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

對於愛滋病這類病毒,人類還沒有發明出疫苗,咱們就先做好防護工作吧!

三、共生

對病毒和細菌的認識,正在改變我們對生命的認識。

一般來說,地球生物最小的單位是細胞,細菌就是一種單細胞微生物,它也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從37億年前到現在,細菌一直在地球上普遍存在。

細菌很小,但如果我們把它比作一臺機器,這臺機器實際上已經非常複雜了,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今天,能夠製造宇宙飛船、汽車、甚至是人工智慧(AI),但是卻無法製造一個細菌,即組裝一個活的生命體。這足以證明生物的複雜性。

那麼,從非生物又是如何過渡到細菌這類細胞生物體的呢?原子可以組成分子,地球上有利的環境還可以形成有機分子,這都能理解。但簡單的有機分子再形成複雜的大分子,並且這種有序的組合還要形成複製機制,這就是奇蹟了。誰來控制這個精確的過程? 這是生命形成的關鍵一環。

隨著研究,科學家發現,在細菌出現之前,實際上已經出現一種更簡單的生命形式,那就是「RNA世界」和「DNA世界」。

RNA是核糖核酸,DNA是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統稱為核酸,他們本身也是一種大分子結構。生物學家一般認為RNA的產生先於DNA,DNA是RNA的近親。

RNA最神奇的地方是,它可以表達遺傳信息,因為核糖核酸是單鏈結構,可以實現摺疊。或者說RNA這種自我複製能力形成了控制生命的精確指令。

與此同時,地球上還有一些沒有精確複製能力的生命——早期細胞,它們擅長新陳代謝,但在複製的過程中總是出錯。

於是,直到有一天,這兩個系統實現了共生,RNA寄生到了細胞之中,利用細胞的新陳代謝能力實現繁殖,而細胞得到的好處就是讓新陳代謝有了控制指令,能夠更加精確地複製自身。兩者達成妥協之後,新的細胞就產生了。

1000年並不是很漫長的時間。以20年/代人計算,也只有僅僅50代人。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此令人震驚,這就又不得不再說說那些RNA世界的傢伙了。 這些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介於非生命體與生命體之間的特殊生物體,就包括病毒(還有抗生素、質粒和複製子等等)。

對於生活在宏觀世界的人類而言,病毒和細菌都很微小。但實際上,他們完全不同。細菌至少是一個活體細胞,就像組成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一樣。而病毒比細胞還要小得多,它簡單到由一段基因鏈(有DNA的也有RNA的)和蛋白質膜組成,介於非生命體與生命體之間。或者說,病毒自身沒有新陳代謝的功能,只有進入細胞中才具有生命力。

但病毒卻同樣奉行地球生物的生命法則,進入到細胞後,會不停的自我複製,擴大它的群體,而細胞也會因病毒的進入被改變。這個過程中,如果使人體受到傷害,這就是我們得病的一個原因。

這裡我再重複說一次,我們常說的被病菌感染,這裡的「病」指的是病毒,「菌」是指的細菌。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沙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而我們所熟知的麻疹、愛滋、流感、天花等,則是由病毒所引發。病毒又分為RNA病毒和DNA病毒。我們所熟知的麻疹病毒、伊波拉病毒、流感病毒都是RNA病毒;天花病毒、噬菌體則是DNA病毒。

對於病毒這種特殊的生物體,我們不僅要抵禦它的傷害,還要更深層的了解它,這甚至關係到生命起源和進化的奧秘。

我們知道,病毒是利用細胞的新陳代謝能力來實現繁殖的。在沒有寄宿在細胞裡的時候,它是更像非生命體,或者說相當於一份基因包裹。當這份快遞被送到其他生物的細胞表面,病毒會有一種進化出來的機制(一種化學方式)騙細胞膜開門。病毒進入細胞後,會釋放出它的基因鏈,去篡改原來細胞核中的基因,使這個細胞變成病毒的工廠,繼續複製出更多的病毒。這就是病毒簡單而強大的繁殖機制。

換句話說,病毒可以進入地球所有生物的基因庫(細胞體),當然也包括人類的基因庫。所以,在我們人類身體裡面,這種病毒性的RNA/DNA基因片段有很多。它們甚至會悄悄改變人類的基因,影響人類的進化。科學家認為,人類至少有8%的DNA來源於病毒。

所以, 從漫長的進化歷史來看,我們和病毒的關係不僅是攻防,也有共生關係。比如,所有哺乳類動物,當然包括我們人類,胎盤的產生就來自病毒的貢獻。

我們知道,胎兒的血型、基因與母親可以是不一樣的,但母親的免疫系統卻不會攻擊胎兒。為什麼?就是因為胎盤擁有了欺騙免疫系統的能力。哺乳動物的祖先感染過一種病毒,這種病毒把抵禦免疫系統攻擊的能力轉移到了哺乳動物的生殖功能上。

同時,病毒也在朝著適應宿主的方向快速進化,甚至利用人的行為進行傳播。比如:

人患了感冒,會咳嗽、會打噴嚏,這些動作,我們人類自己是無法控制的。而病毒就會利用人類的飛沫進行繁殖。人類感染了霍亂病毒,會腹瀉,而病毒恰好通過糞便和水源進行傳播。那些具有較長潛伏期的病毒,其實更聰明,它能夠在潛伏期內不知不覺地進行傳播。

另外,病毒從一類宿主到了另一類宿主身上時,為了減少新宿主免疫系統對它們的「剿殺」,也會主動進化。按照生物學標準的「變異——生存」模型。今天的病毒A,明天會裂變出兒子A1,後天裂變出孫子A2……。

人的身上,長期攜帶幾千種病毒。都是當年各種「傳染病」遺留下來的。這些病毒的存在,可以使得人類不會再受「類似」病毒傳染。比如,康熙皇帝得過天花後,反而被確定為皇位繼承人——因為這種病熬過去活下來,體內就有了所謂的抗體——不再怕感染天花。如今,在我們的身體裡,微生物的數量已經超過人體細胞的數量。宿主與病毒長期相處,甚至有一些病毒,對我們是無害的,或者說已經是我們身上的微生物群落中的一員了。

那有人就問了,烈性病毒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 一般而言,「毒害」最輕的病毒,反而傳播最廣,生存機率最大。因為病毒傳播的目的是為了繁殖自己,這是地球生物的共同法則。如果病毒很快把宿主殺死了,病毒也就沒有辦法繁殖自己,所以這對病毒本身來說並不划算。

但為何又有些病毒,非常的兇猛,人體感染之後,很快就會發病,並且還會死亡?

實際上,有時候病毒也是沒辦法的,因為宿主變化後,特別是跨物種傳染後,他們的進化也需要過程。比如我們知道的蝙蝠,身上帶有很多病毒,一旦傳到人身上,人就受不了。因為同為哺乳類生物宿主,人類與蝙蝠是差別很大的。比如,蝙蝠的正常體溫是40度,適應了40度體溫的病毒,一旦傳到人身上,人哪還能受得了?要知道,即便同為人類的各個種族之間,免疫系統也是有差異的。

病毒雖然沒有思維,但是龐大的數量會構成進化算法。它們非常「聰明」,會快速變異以便於更好的繁衍。不利於傳染的變異個體很快死掉了,只有那些適於生存和傳染的變異體才會走得更遠。所以,一般來說,病毒在進化和變異的過程中,它會向著低毒性和更強的傳染性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病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與宿主共生。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聞玉梅院士:人類和病毒的關係其實是一個長期的「戰爭與和平」
    日前在「百年抗疫,增輝生命」高端圓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表示,「人類和病毒的關係,其實是一個長期的戰爭與和平。」  在聞玉梅院士的記憶中,有幾次印象較深的公共傳染病事件:1957年亞洲流感大流行;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的A肝流行;還有一次是腸胃道病毒引發的紅眼病。「但上述這些傳染病都是局部地區發生的。
  • 人類和病毒的關係,地球和宇宙的關係,人類終究走向何方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 人類從單核細胞不斷進化,由野蠻邁向文明,從海洋走向大陸,從大陸飛向天空,從天空步入太空。人類一直以地球主宰,最聰明的動物而自居。但是,人類對於宇宙這個細胞地球來說又是什麼呢?
  • 人類和病毒鬥爭了幾百萬年,最終會在一場超級病毒中滅亡嗎?
    盤點人類認識的一些病毒,比如狂犬病致死率100%,但是狂犬病是有疫苗的,只要感染病毒後及時注射疫苗基本就沒事;愛滋病的死亡率幾乎也是100%,但是愛滋病的感染能力很有限;流感和此次新冠病毒,雖然感染性極強,但是死亡率比不上前兩者。
  • 從傳統戰爭到信息戰爭,「震網」病毒之震撼
    在冷兵器和熱兵器時代,基於力學能和化學能的冶金和火藥延伸了人們的手足,支撐著人們對於制路權的爭奪;機械動力的出現,擴展了戰爭的廣度,也讓戰域從二維平面擴展到三維空間;而得益於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新型武器頻現,更有可能推動整個戰爭模式的改變。
  • BBC紀錄片《細胞戰場 》,講的就是病毒和細胞之間的戰爭,豆瓣9.4分
    一場進行了30億年的戰爭,最後鹿死誰手?精彩影評:1,細胞和病毒互相影響和進化,從以前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只想說:真是太神奇啦,生命簡直就是奇蹟。2,看完了想說:細胞同志們,辛苦啦!3,從武漢疫情看過來的,人與病毒的戰爭真是生生不息,想要人定勝天屬實不易,繼續在家隔離為國做貢獻。
  • 硬核科學紀錄片《病毒星球》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第一部從科學眼光出發,綜合病毒學、免疫學、人類學、世界史和社會學等學科視角,聚焦病毒與人類關係的科學類紀錄片《病毒星球》正式啟動拍攝。據悉,本片由優酷聯合bilibili、雲集將來、智識學研社共同出品,並將於年內登陸優酷。
  • 「Edison-遠古病毒」病毒的來源以及對人類的歷史影響
    關於病毒的具體科學解釋,由於我不是生物學家,我並不懂,即便我能說出一二,太過繁複的科學數據,大家也未必能聽的明白。我們這期只是一起來聊聊人類歷史上,病毒和人類之間發生過,和正在發生的那些戰爭。目前科學家在全球範圍內發現了大約6000多種不同的病毒,像天花,愛滋病,狂犬病,登革熱,馬爾堡病毒,冠狀病毒。這些無情的殺手,都曾給人類帶來過巨大的傷害和慘痛的代價。其中更是有一些到現如今,依然在侵害著我們人類的生命安全。更是有此時此刻在全球大面積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我們人類仍未解決!
  • 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人類終結者」之「病毒」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帶給我們「震撼和恐懼」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大量的休息和思考時間。有多少想過這些問題,病毒是哪裡來的?什麼時候能結束?人類最後的毀滅是因為病毒,還是別的什麼原因?今天開始跟大家一起盤點一下那些電影裡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人類終結者」既然話題由「新冠」引出,那麼咱們就從病毒毀滅人類的可能性先說起。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開始他認為病原體可能是細菌或病毒,他發現當地有一種風俗,分吃死人的腦片,一次,他將偷偷帶回來的腦片研碎,取出一部分進行培養,觀察是否有細菌和病毒,但什麼也沒有找到。忽然,他若童心萌發似地嘗試進行一次新的實驗,從培養液中抽取一些蛋白質顆粒的懸浮液,注入到猩猩的腦子裡。蛋白質會成為病原體嗎?好奇心促使他進行了這項實驗。觀察一直持續了近兩年。
  • 勢不兩立還是和平共處,人類該如何對待細菌病毒?
    人類的歷史,伴隨著各種災難。戰爭雖然帶來大量死亡,但歷史上還是和平年代居多,戰爭並不是伴隨著每一代人。造成最多人類死亡的,不是戰爭,不是天氣等自然災害,而是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所帶來的瘟疫。沒有戰爭、風調雨順的年代並不少見,沒有瘟疫的年代卻是稀少的,大大小小的瘟疫始終伴隨著人類,它們是人類始終與之對抗的敵人。引發致病的病原體——細菌和病毒,都是極其古老的生物和類生物,存在時間遠遠超過人類歷史。
  • 伊波拉病毒發現者警告:比新冠更致命的病毒或侵襲人類
    據《印度時報》1月5日報導,41年前發現伊波拉病毒的科學家日前發出警告稱,比新冠更致命的病毒或隨時侵襲人類,其中包括神秘的"X疾病"。而此前,英媒還重提了歐洲"神婆"萬加的預言,"2021年將是人類遭遇疾病、戰爭等許多大災難的一年。三個巨人會聯合,一條巨龍會影響人類生活。困難的時刻會到來"。
  • 這些細菌和病毒禍害人類
    這些細菌和病毒禍害人類
  • 《病毒星球》有感:病毒與人類生命的關係
    《病毒星球》有感:身為這次新冠肺炎暴風眼中的人,我一直很關注「病毒」的產生原因和傳播渠道,但一直到一周前才陸續有新聞出來告知這些信息,並且爆出「這次疫情的起源並非武漢」,我內心其實是相信的!本書中提到每一次病毒的產生都會是人類在屠殺動物的過程中,因動物與人類身上自帶的病毒,通過血液的傳播而變異後,成為新的病毒,並且能人傳人,讓我進行了一次科普教育。另外,我想知道的一些關於病毒的信息,這本書也都做了解答,雖然有很多銜接的地方,可能是翻譯的問題會有些不明白,但覺得足夠了!
  • 硬核科學紀錄片《病毒星球》詮釋人類命運...
    中國第一部從科學眼光出發,綜合病毒學、免疫學、人類學、世界史和社會學等學科視角,聚焦病毒與人類關係的科學類紀錄片《病毒星球》正式啟動拍攝。據悉,本片由優酷聯合bilibili、雲集將來、智識學研社共同出品,並將於年內登陸優酷。
  • 硬核科普丨劍與盾之歌:人類對抗病毒的精彩瞬間
    人類經歷的文明歲月中,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天花、狂犬病、流感、伊波拉。曾幾何時,我們根本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即使如此,卻能先於病毒之前發明了病毒疫苗。從這個角度來講,《劍與盾之歌:人類對抗病毒的精彩瞬間》的確是一個「硬核」作品。一本優秀的科普著作,離不開好的構思和好的故事。
  • 學界談疫情:人類與病原微生物戰爭遠未停止
    (抗擊新冠肺炎)學界談疫情:人類與病原微生物戰爭遠未停止中新網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至今,中國防控形勢趨穩向好,但全球疫情正在蔓延,如何應對備受關注。在中國科協組織的網絡採訪中,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推薦的多位學界專家表示,這次疫情表明人類與病原微生物的戰爭遠未停止,疫情當下,全球各國是命運共同體,應該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宏偉指出,此次疫情再次表明人類與病原微生物的戰爭遠未停止。儘管現在科技水平、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對很多病原體的了解很不充分。
  • 為什麼人類至今無法戰勝病毒?用CRISPR對抗病毒如何?
    地球生命演化的兩個極端,一個走向越來越複雜,比如我們人類,一個走向越來越簡單,比如病毒。伊波拉病毒,天花病毒、愛滋病病毒,甚至是最近已經在國外失控的新型冠狀病毒,人類對病毒的恐懼比它們帶來的危害更深。我們的科技已經如此發達了,為什麼我們還沒法攻克病毒呢?
  • 復活之日:《大逃殺》導演鏡頭下的病毒、戰爭與世界末日
    和大部分病毒災難片一樣,《復活之日》的劇情並不複雜,甚至有些模板化:冷戰背景下,一夥間諜盜取了美國秘密研製的生化武器病毒「MM-88」,卻在運輸時不慎墜機身亡。病毒隨即擴散到了全世界,將人類文明吞噬殆盡。這種病毒唯一的弱點就是極端低溫,於是只有各國駐南極科考隊的成員倖免於難。幾百位倖存的人類不得不抱團生存,並一起面對來自核武器的致命威脅。
  • 《致命拜訪》被外星病毒感染的星球,人類最終該何去何從?
    離婚的丈夫Tucker是個政客,在秘密視察爆炸的衛星碎片過程中不小心被外太空的病毒孢子所感染,成為了異類。 說是異類,思維功能與正常的人並無顯著區別,不同的是,被病毒感染之後,人就失去了情感的震蕩,只剩下理性思維:愛、衝動、恐懼、欣喜這樣的感情被徹底剝離,人類分化成兩個陣營——理性人與感性人,雙方陷入戰爭。
  • 人類其實無法戰勝病毒,這才是人類能夠活下去的真正原因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病毒是如何影響人類進化的。迄今為止,人類唯一消滅的病毒是天花病毒,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種病毒可以被人類消滅,而天花病毒之所以會被人類消滅,或許僅僅是一個巧合,為什麼說是一個巧合呢?,是因為他們在擠牛奶的過程中感染了牛所攜帶的牛痘病毒,人感染了牛痘病毒之後會痊癒,痊癒了以後就會產生抗體,人類對牛痘病毒的免疫力,對天花病毒同樣有效,於是,愛德華·詹納,就發明了「牛痘種植術」,英文裡的疫苗一詞是「vaccine」,來源於拉丁文的「vacca」,意為牛,愛德華·詹納最早使用疫苗一詞,並且在拉丁文和英文裡疫苗一詞還與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