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國內第二大晶片製造企業,目前是28nm,即將進入14nm

2021-01-09 只說數碼科技

國內晶片製造龍頭是哪一家,我想大家都知道那肯定是中芯國際,畢竟它是目前大陸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已經實現了14nm,接著還有N+1、N+2等工藝在推進,似乎離7nm並不遠了。

不過最近這一個多月以來,中芯國際的新聞也是特別多,並且都不是什麼特別好的消息,比如蔣尚義入職引發梁孟松鬧離職,還有被列入「實體清單」等等,10nm及以下工藝設備被禁運等。

但事實上,中芯國際雖然很強,國內卻也不只中芯國際這麼一家晶片製造企業,國內還有另外一家晶片製造企業,在全球晶片代工排名中,也是排名Top10的。

這家企業就是華虹半導體,按照2020年季度的預測數據,華虹半導體排名全球第9名,營收2.69億美元,市場份額約為1.2%,只有中芯的三分之一不到的份額。

而華虹半導體目前的技術是28nm,而按照華虹之前的說法, 預計在2021年能夠實現14nm晶片的試產,如果快的話,甚至在2021年能夠實現量產。

可見,華虹在技術上離中芯的差距也不是特別的遠,而現在隨著中芯被列入實體清單,先進工藝受阻,主要大力發展成熟工藝之際,說不定華虹半導體就追了上來了。

而近日,還有傳聞國內大廠兆易創已將部分NOR Flash存儲晶片下單給華虹半導體的無錫12寸廠,還有一些其它的廠商,也因為中芯產能吃緊,而轉單華虹了。

再考慮到當前8寸晶圓緊張,而8寸晶圓大多是28nm成熟工藝晶片,這些也是華虹能夠搞定的,所以這一波,說不定華虹也能得到更多的訂單,從而發展壯大自己。

相關焦點

  • 全球半導體行業角色即將轉變!中國自給自足進程正在加速
    2014年,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其中提出了設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以支持國內半導體初創企業,特別是14nm製造工藝、存儲、封裝等領域的初創企業。這一「大基金」已經進行了兩輪融資,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籌集了大約290億美元。
  • 一臺售價7億的光刻機,製造的晶片才值幾千塊錢,我們真的需要嗎
    我國光刻機落後的現狀目前我國的晶片技術水平至少落後國外10年,而中芯國際是我國數一數二的晶片製造廠商,其目前的水平可以量產14nm晶片,但是整整比臺積電5nm工藝水平落後3代。雖然能夠量產14nm晶片,但是其使用的光刻機依然是DUV沉浸式光刻機,只能夠生產28-7nm晶片,7nm以下的晶片是無法製造出來的,必須使用EUV光刻機,然而中芯國際向ASML購買的EUV光刻機,花了7個億,錢打過去了,卻遲遲兩年沒有到貨。
  • 如何評價目前中芯國際14nm工藝?量產晶片對我們的意義何在?
    【如何評價目前中芯國際14nm工藝?量產晶片對我們的意義何在?】中芯國際目前量產14nm工藝,並且給華為量產了麒麟710A處理器,這款處理器使用的就是14nm工藝。對於我們來說,麒麟710A處理器的出現,確實彌補了華為的處理器目前代工主要問題,也能夠暫時解決,一些低端處理器的需求,這確實是中芯國際量產華為處理器的意義所在。那麼,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製程到底和臺積電的區別大嗎?目前來看,中芯國際目前的表現並不是特別的出彩,14nm工藝和現在臺積電量產的5nm工藝製程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性的存在。
  • 最新:晶片計劃落空,華為陷入困境!
    報導指出,最新的消息顯示,中芯的製造工藝水平大幅度落後於國際,當前華為和中芯攜手制芯的期待顯然已經落空。周五(7月31日)晚間,中芯國際宣布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建立合作框架,有意成立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的合資企業,預計首期最終達致每月約10萬片12吋晶片的產能。估計投資與初始註冊資本將分別為76億美元及50億美元,約51%的初始註冊資本將由中芯國際出資。
  • 半導體製造之設備篇:國產、進口設備大對比
    半導體製造之設備篇半導體需要的設備比較繁雜,在晶圓製造中,由於光刻、刻蝕、沉積等流程在晶片生產過程中需要20到50次的反複製作,是晶片前端加工過程的三大核心技術,其設備價值也最高,但半導體製造設備遠遠不止這些,本文將一一比較國產化設備與世界主流設備的差距,以及替代的可能性。本文資料大多來源於上市公司公告以及研報,僅作為參考。
  • 關鍵時刻,晶片技術頂梁柱辭職,人才的引入,還屬任正非看得明白
    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 中芯國際梁孟松提出辭職 在國內,中芯國際是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已經掌握了14nm晶片製程工藝。看起來14nm和臺積電5nm相比是很落後的製程。
  • 可用於14nm晶片國產化,國產lCP刻蝕機已交付1000腔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能夠在不依賴其他國家廠商設備的前提之下,自己獨立研發出晶片。美國日本都掌握了晶片的高端研發技術,中國在這方面與這些國家相比還有較大進步空間。在華為被制裁之後,國內專家就在討論,中國企業若是不依賴國外設備,能夠生產何種工藝的晶片,答案是40nm。
  • 臺積電已大舉招聘,國內晶片工廠少點"宮廷劇",多幹點實事吧!
    現在的半導體產業有一種混亂的感覺,但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不是單一方面,從缺芯說起,老美的制裁是一方面,全球經濟的復甦也是一方面,還有就是製造環節不夠給力。臺積電產能被蘋果佔去大半,國內晶片廠還在上演"宮廷劇"前一段時間經常有人說臺積電失去華為一點也不"心痛",因為失去華為的訂單,總有企業能夠補充上,比如臺積電2021年先進位程的產能已經被 "預訂一空"。
  • 中芯國際:先進位程全面遇阻,企業內耗何時停止?!
    在前同事的配合下,梁孟松入職三星後,直接從28nm跨過20nm成功研發14nm製程,早於臺積電半年成功突破14nm技術。實際上,20nm以下製程需要使用FinFet技術,梁孟松的導師胡正明,正是FinFET技術的發明者。 三星成功突破14nm製程後,也藉此從臺積電手中搶走蘋果的晶片訂單。
  • 中芯國際再次傳來好消息:7nm/3nm晶片或迎突破
    「晶片使用規則」被美國強行修改,導致臺積電不能夠再為華為代工生產晶片產品,而華為只具備5nm晶片設計能力,並不具備晶片製造能力,就連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都直言:「華為目前所設計的晶片,以國內的基礎工業還造不出來;」所以華為麒麟9000晶片也成為了「絕版晶片產品」!
  • 國產晶片重磅利好:國務院八方面政策支持 這類企業免徵10年所得稅
    晶片製造龍頭擴產7月31日,中芯國際公告稱,公司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簡稱北京開發區管委會)於7月31日共同訂立並籤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從事發展及運營聚焦於生產28nm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項目首期計劃投資76億美元,約合531億元人民幣。
  • 2018國內半導體設計、製造、封測十大企業
    目前,中國大陸IC產業布局主要在四個區域。第一,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是國內集成電路設計業和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地區。第二,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核心區域,製造業和封測業的全國佔比均超50%。第三,以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是國內集成電路設計業發展的核心地區。
  • 打破日本技術壟斷,中企巨頭突破晶片材料,關鍵性堪比光刻機
    這也是國內首個國產ArF光刻膠。 據了解,ArF光刻膠可以用在90nm-14nm,甚至是7nm晶片製程技術的應用,在高端晶片製造能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晶片打破日韓壟斷,國產化加速進行中
    不過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重視國產晶片,國內集成電路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並給予了重大支持。國家開始放「大招」了,據國家工信部,稅務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集成電路產業相關公告可知,鼓勵發展28nm並且經營15年以上的晶片製造企業,提供最高十年的免稅措施。發展65nm並且經營15年的,也給予極大的免稅優惠政策。
  • 內訌爆發、外患不絕,中芯國際進入最動蕩時刻
    不過根據中芯國際目前公布的研發進程,僅僅剛完成14nm的量產,離7nm量產還有很遠的距離。對於晶片而言,從28nm到16nm,再到7nm等,製程越小,功耗越低、性能越高。中芯國際的研發大旗,一直由梁孟松扛起。此前中芯國際主要管理層為董事長周子學、聯合CEO趙海軍、聯合CEO梁孟松、財務長(CFO)高永崗。
  • 中芯國際:重大事件快評:重新認識核心資產,從低估到合理估值
    國信觀點:1.臺積電、三星的14nm是在梁孟松的主導下完成,在梁孟松的帶領下,中芯國際14nm大概率能夠如期面市。2.14nm及以上工藝,能夠承接國內晶片設計公司90%以上的代工需求,14nm能夠自主製造,是半導體國產化的重要裡程碑,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製造產業將不再受制於人。
  • 14nm!國產晶片又一次實現新突破,網友:被比爾蓋茨說中了
    據新京報報導,國產晶片又一次實現新突破,中芯國際宣布其14nm的晶片目前已經達到了業界量產的同等水平,而其通過相關技術改進,使得晶片在性能上得到進一步提升的N+1晶片已經進入小規模試產。換句話說,這個在製程上未能達到7nm,但晶片運算能力和功耗正在不斷逼近7nm的晶片,也意味著相關行業有「彎道超車」的 可能。
  • 國產晶片最強助攻來襲!舉全國之力發展中國芯:可解決華為晶片危機
    【8月9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2018年的中興、2019年的華為事件發生以後,中國科技企業也是徹底的被打醒了,無論是在晶片領域,還是在作業系統領域,如果再繼續依賴於國外的產品,而不是努力提高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的自給率的話,那麼國內科技企業就有可能繼續遭受到別人卡脖子的尷尬局面
  • 全球五大晶片代工巨頭誕生!國產芯成「一枝獨秀」:中芯國際排名墊底
    眾所周知,自從華為、中興事件爆發以後,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的發展也是空前的火熱,阿里巴巴、格力、聞泰科技等眾多國產巨頭也是紛紛加入到了「自研晶片」隊伍之中,但我們都知道,在整個晶片產業鏈流程中共有設計、製造、封測三個主要的流程,其中晶片製造更是成為了整個晶片產業鏈中,對於資金、技術等門檻最高的一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