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大理州,提起「阿東哥」字正鴻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跳菜」明星,人稱「跳菜王子」。是什麼讓字正鴻有那麼高的知名度呢,除了阿東有一身精湛的跳菜技藝外,更因為阿東的父親、兒子、外孫一家四代都會跳菜,其家庭可謂南澗跳菜第一家。
祖父跳菜寫歷史
字紹祥離世已一年有餘,但在每一個村裡人眼中,年輕時的字紹祥是一把跳菜的好手,村裡娶親嫁閨女都要請他去跳菜助興,上世紀50年代,兒子阿東出山後才慢慢淡出江湖。
1955年出生的字正鴻(阿東)師承父輩,從七八歲用小石板當菜盤開始學跳菜,一跳半個多世紀,從一個農村的跳菜藝人成為專門研習、傳承跳菜的文藝工作者,囊括南澗打歌跳菜所有獎項,30多年走南闖北,阿東從不感到疲倦,他說:「如果不是跳菜,我只能在家做農民,所以每次出行跳菜就當是串地方見世面,每次站在舞臺上,聽到觀眾的掌聲我就跳得更起勁,報答他們的無上的褒揚。」
兒子字鳳高(阿平)今年35歲,高中畢業後開始跳菜,到目前已經跳了一千多場次了。字鳳高回憶,「小時候見過父親跳菜,他第一次叫我跳菜是火把節的時候,那時我還在上初中,他叫我學。先學正式的(舞臺表演)打歌。因為農村打歌的步伐原來就會,舞臺上打歌基本沒有太大的區別,就是隊形的變化大些。沒有人刻意地教我,看著跟著跳就會了」對於十多年來參加跳菜的經歷,阿平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第一次上臺最擔心出錯,音樂到那裡了但是動作跟不到就會慌,好在錯了只看到他們跳得對的,很快地就能跟上他們。」高中畢業後,阿平沒有繼續學業,在回家務農時也經常參加縣裡的、村裡的跳菜。「從開始跳菜到現在大概跳了一千多次了。尤其是參加縣裡的實地跳菜次數多,差不多隔三差五就接到通知了。每年大概要跳百十場。」「跳了這麼多年,我對跳菜的感覺就是:很喜歡!」阿平還有一個孿生弟弟叫字鳳宇,畢業於大理學院舞蹈專業,目前是樂秋文化站站文化專幹,是「阿東哥」家庭跳菜團隊中的科班,南澗文化部門唯一一名畢業於舞蹈專業的文化工作者。古人云:「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如今是阿東父子同上舞臺,從鄉土到都市,他們攜手共進。最近兒子阿平更是攜手薩頂頂將跳菜舞到英國倫敦的舞臺。
以娃娃跳菜成名的外孫大寶今年已經20歲了,大寶學跳菜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阿東的妻子回憶大寶學跳菜的前景;「娃娃放假期間,年輕人人跟阿東學跳菜,大寶和阿標跟著去玩。大人有些地方記不住,反而旁邊的娃娃學得更快,這兩個娃娃因為看到聽到就會一點,上學去的時候就比劃和唱一下,後面男男女女的娃娃就一路跟著唱打歌調,走十六步。茶老師看見了非常支持,一到休息時間就讓這兩個娃娃帶著其他學生邊唱邊跳,不僅從自家用籮筐背來這些碗讓他們練習,而且還教他們些新的動作,向頭頂託盤和碗的動作都是茶老師教的,開始在碗裡放沙子,當膽子大了,步子穩了,就置一些水,不讓他們弄灑水,那些碗被打破了一籃子左右,打破了茶老師又又背些碗去讓他們練,用心排練了一段時間就能上場了,後來這兩個孩子到村外讀四、五年級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茶老師帶他們去比賽和表演。憑藉從小打下了良好的音樂舞蹈基礎,大寶12年前順利考入考入雲南藝術學校系統學習舞蹈技藝,兩年前又考入中央民族大學舞蹈教學專業學習,如今已是中央民族大學大二學生了。
如今,阿東的家庭成員,從兒子、女兒到孫子輩,幾乎人人會打歌,個個跳菜忙。曾經,他的兩個女兒和他一樣到全國各地參加對外交流演出,之後是雙胞胎兒子的加入,後來連小外孫子也加入到跳菜藝術團的演出中。字正鴻說,原本一家有三代四人參加跳菜,平常在外演出時相互幫助,相互照顧,無論在哪裡都其樂融融,有家的味道。最讓他自豪的是,2015年,兒子阿平跟隨薩頂頂跳進了英國皇宮,2016年,兩個兒子一起跳上了央視春晚舞臺。對於將來,阿東滿懷期待地說,現在他家三代人都加入了南澗跳菜團隊,再過幾年,他們家庭「跳菜」團隊中就會有自己的編導,樂隊,到時候就可以以家庭名義組織一臺家庭跳菜晚會了!
本報記者 王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