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橫空出世,引發觀影狂潮。這是一部向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的電影,即通常所說的主旋律電影。它以巧妙的構思、精良的製作、強大的陣容,成為一部人氣與票房雙高的「爆款」電影,打破了主旋律題材電影不好看的偏見。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筆者試從該片的結構、敘事、基調三方面試作分析。
《我和我的祖國》海報
反映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時間跨度大,涉及範圍廣,如果採用單個故事的形式,很難做到。於是電影選擇了一個討巧的結構形式:冰糖葫蘆式。
這部電影是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式串起來的,就像一串冰糖葫蘆。冰糖葫蘆每一顆都是獨立的,但串起來又是一個整體。這部電影也是這樣,每一個故事都獨立成篇,但是又能給人一部完整電影而不是短片展播的感覺。這是因為電影安排了三條可以串起各個故事的線索,相當冰糖葫蘆中間的竹籤。
第一條線索:國旗。國旗是祖國的象徵,在電影中充當了貫穿整部電影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線索。電影一開場,就是一面鋪滿整個畫面的鮮紅國旗,而且電影的第一個篇章《前夜》就是眾人如何保證開國大典升國旗萬元一失的故事。在其後的各個篇章中,國旗都是重要的道具。如《奪冠》中,懸掛在小巷頂部的國旗就是故事展開的背景;在《回歸》中,升國旗再一次成為主題。正是國旗這一個主線,把各個分散的故事聯繫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在《回歸》中,升國旗是主題
第二條線索:時間。電影既是時間的藝術也是空間的藝術。這部電影肩負著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重任,時間更是一個重要元素。為了表明時間的流逝,電影每個故事的開頭都有一個相同的動作,那就是寫下故事發生的時間和當時的大事件。每次的書寫都使用了有時代特色的書寫工具和書寫風格,讓人從片頭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如《前夜》中,毛筆一筆一划寫出端莊流麗的小楷,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回了開國大典前的氛圍。重複出現的時間這個元素使電影有了一種整體感。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第三條線索:愛國心。電影片名是「我和我的祖國」,那「我」和「祖國」之間通過什麼聯繫起來?顯然是通過「我」的愛國心。就像人的感情看不見,但可以感受得到一樣。電影中愛國心這條主線也是暗線,但貫穿始終,是電影最重要的內核。電影中的七個故事,每個故事裡的人物行為的動力,都是愛國心。即使是在《白晝流星》裡,兩個小夥子起初只是憑性子做事,最後經過神舟飛船載人艙這顆「白晝流星」的感召,同樣升華為愛國心。
「冰糖葫蘆」式的結構雖然不是這部電影的首創,但它運用得比較巧妙,使影片能反映儘可能多的信息量,但又渾然一體。可以說,根據題材選擇合適的結構方式,這是這部電影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光輝論斷。現在大多數的文藝工作者都意識到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在具體的作品中貫徹這一導向,可能還不是很明確。我們看下《我和我的祖國》是怎麼做的。
這部電影中七個故事的背景都很宏大,分別是開國大典、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女排奪冠、香港回歸、北京奧運、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朱日和閱兵。七個故事涵蓋了新中國建設的各個方面,《前夜》講述中國怎樣站起來,《相遇》聚焦國防、科技,《奪冠》《北京你好》聚焦體育事業,《回歸》講外交和國家統一事業,《白晝流星》講扶貧和科技,《護航》講軍事。這些有代表性的瞬間串聯起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曆程。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故事的背景都是宏大的,但是主人公都是普遍的人民。電影中甚至明確地點出了這些主人公的「無名」狀態:一是《相遇》中,主管領導說:「他們叫什麼名字我都不知道。」一是在《北京你好》中,汶川小孩對著電視機鏡頭,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們叫什麼名字我都不知道。」
電影的這種平民視角正是「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結果。以往很多主旋律電影都是把鏡頭聚焦在領袖或英雄人物的身上,對普遍民眾關注甚少。這部電影終於把鏡頭對準了最普通的人民,反映他們與祖國血肉相連的感情。這個改變意義重大。因為對很多人來說,祖國只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國家在哪裡?事實上祖國之所以為祖國,並不在於我們共同生活在這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而是在於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中國」這一個概念。《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過,人類比其他動物優勝之處,就在於人類會講故事,人是靠故事聯結在一起的。《我和我的故事》裡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它讓觀影的每一個人,都通過電影中小人物的視角,重新回顧了一次新中國成立以來那些激動人心的國家大事,從而再一次加強了「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這個觀念。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以人民為中心,講述人民的故事,自然贏得人民的喜愛。這是這部電影成功的第二個原因。
以往一些主旋律影視被人詬病得最多的一點是情節假大空、人物紅光亮或高大全,煽情有餘溫情不足。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中,人們的娛樂方式空前多樣,如果主旋律電影仍走假大空的路線,必將失去越來越多的觀眾。電影沒人看,怎麼能達到教育的效果?要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主旋律電影中,就必須研究觀眾的審美習慣,適應市場的發展規律,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在這方面,《我和我的祖國》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該片是一部獻禮片,內核是愛國主義,但是電影並沒有一味地用感人的故事來賺取觀眾的眼淚,而是讓人們在輕鬆的觀影過程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電影的基調既不是太沉重,也不流於輕浮,而是把兩種情緒穿插推進,達到了笑中帶淚的理想效果。
《奪冠》中,小孩化身為超人
《前夜》講述開國大典前夜,工程師林致遠等人為保證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順利升起而付出的努力。這個題材比較嚴肅,所以故事也以感動為主,但也不乏笑料。感動的片段如全城老百姓聽到他們需要稀有金屬,就拿上自己家裡各種各樣帶金屬的東西,潮水般湧過來,那種迫切要為新中國盡一份力的熱情令人動容;還有林致遠為了替換旗杆頂端的阻斷球,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毅然爬上幾十米高的旗杆。他在焊接的時候,火花四濺,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他也從一名普遍的工匠,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英雄。同時,故事中加入了一些輕鬆的元素,如林致遠的助手每次缺什麼東西就爬到房頂喊喇叭,人物之間的有趣互動等。
林致遠的助手爬到房頂喊喇叭
《奪冠》 以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並收穫世界大賽三連冠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輕鬆的故事。小冬冬受到眾人愛國熱情的感召,放棄與女同學道別的機會,毅然衝上屋頂扶天線。畫面和情節對美式的超級英雄電影進行了戲仿。冬冬身披披風(床單),屹然挺立,像極了一個超級英雄,但是他的年齡和做的事又跟超級英雄有強烈反差,從而產生了很好的喜劇效果。而普遍老百姓對國家榮譽的重視,那種全國人民心連心的情緒也極具感染力。
《北京你好》是一個喜劇風格更突出的故事。葛優的喜劇化表演、出人意料的劇情反轉、人物的方言口音,都加強了這種喜劇效果。但它又不是一味地逗人發笑,而是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到人民對祖國強大的自豪感和對汶川地震受難同胞的緬懷。笑聲和淚水達到了適當的平衡。
《北京你好》是一個喜劇風格突出的故事
即使是《相遇》這麼悲壯的故事,也通過高遠女友講述他們戀愛中的有趣故事而中和了悲傷的基調。
抓住時代脈搏,迎合群眾口味,推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這是這部電影成功的第三個原因。
以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主旋律電影就意味著說教、乏味、千篇一律,但《我和我的祖國》通過巧妙的結構、平民的敘事、有趣的基調,既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又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達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要求。
如何創作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