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區草莓栽植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劉 濤
草莓栽植需要結合當地的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選擇優質良種、嚴控栽植密度、科學灌溉施肥、精心進行田間管理,以降低草莓的死苗率。草莓植株在生長過程中,常常受到 「V」 型褐斑病、灰黴病、果腐病、線蟲病等病蟲害的影響,導致其品質與產量下降,給草莓種植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應採取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措施,將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1 草莓栽植技術
1. 1 選擇早熟良種,栽植優質大苗
對於南方地區來說,由於外界溫度比較適中,給草莓的栽植及生長提供了適宜的自然氣候條件,草莓種植戶在選擇草莓種子時,應當結合氣候優勢,著重考慮草莓的經濟價值,儘量選擇一些成熟早、培育周期短的優良品種,如豐香、櫪乙女、吐德拉等品種,這些早熟良種除了具有早熟特性外,還兼具果實品質好、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優勢,在每年的 12 月中上旬,就能夠陸續成熟上市。此外,通過實驗驗證,草莓的優質大苗比小苗的成熟期提前 6d 左右,而果實產量則高出 20%左右,由此可見,栽植草莓時,應以優質大苗為主。
1. 2 栽植宜早不宜遲,合理控制栽植密度
草莓在開花坐果前,需要很長的營養吸收時間,才能保證植株健壯而不易發病蟲害,因此,種植戶應遵循 「宜早不宜遲」的栽植原則,將草莓的定植時間提前。以豐香品種為例,9 月 25 日定植的植株比 10月 15 日定植的植株,成熟上市期提前 8d 左右,產量高出 12. 5%,如果在 11 月 1 日定植,草莓的成熟上市期要比 10 月 15 日定植的晚 22d 左右,草莓產量則降低 31. 6%。此外,為了保證草莓產量與品質,在栽植草莓植株時,應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每 667m2土壤面積的栽植數量控制在 7400~8200 株以內,使草莓植株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與吸光性,以促進植株茁壯生長。
1. 3 科學灌溉,合理施肥
在草莓植株定植後,應澆足定根水,並利用遮陽網將植株覆蓋,晴天時,栽植一段,淋水一段,覆蓋一段; 陰天時,應當在第 2 天淋水 1 次。在草莓的生長過程中,為了降低草莓幼苗的死苗率,種植戶需要對草莓植株勤澆水,尤其是在定植後 7d 之內,保證植株能夠獲取充足的水分,當幼苗逐漸長大,抗旱能力有所提升時,可以適當減少灌水次數。
由於草莓植株的耐肥性較弱,如果一次性大量施入基肥,草莓植株極易死亡,或者出現植株生長緩慢的現象。因此,在施肥時,應當採取夾層與淺溝式施肥相結合的分層施肥方法,保證植株各個部位能夠均衡吸收營養物質。夾層施肥主要是將肥料施入廂中間層,在廂面上均勻撒 1 層腐熟肥或有機複合肥,厚度約為 1~2cm,施入腐熟肥 1500kg/667m2、有機複合肥30kg /667m2,這種施肥方法可使草莓植株的成活率達到 99%以上。淺溝施肥則是將基肥施入廂面土層,一般在草莓植株定植後 15 ~ 20d 進行,腐熟肥與有機複合肥的施用量約為 1000kg/667m2和 20kg/667m2。經過反覆試驗得出結論,分層施肥法的肥料利用率高,肥效期限長,利於草莓植株生長中後期的營養吸收,使草莓產量與果實品質得到大幅提升。
2 草莓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2. 1 「V」 型褐斑病的防治技術
草莓 「V」型褐斑病的分布範圍較廣,在全國各地的草莓種植區均有發生,而且該病害的蔓延速度較快,不僅會損害草莓葉片,而且還會危及漿果,嚴重影響草莓品質與產量。
2. 1. 1 病害症狀與病原
「V」型褐斑病的病原體主要是日規殼屬的草莓日規殼菌,屬於子囊菌亞門,該病害也被稱之為草莓假輪斑病。在發病初期,草莓的葉片表面常常出現紫褐色小斑,隨著病菌的逐步擴散,在葉片表面形成不規則的褐色病斑,斑點四周呈現出黃綠色或暗綠色,一般病斑的形成從葉片頂端開始,迅速向葉基擴散,並構成 「V」形斑。通常情況下,「V」形斑的體量較大,嚴重時可以造成全葉枯死,同時,該病害也會致花柄與花萼變褐死亡,甚至使草莓果實變硬而無法食用。
2. 1. 2 發病規律
由於 「V」 型褐斑病的病菌屬於高溼偏低溫病害,因此,每年的春秋兩季是 「V」型褐斑病的高發期。該病菌在秋冬季節形成分生孢子以及子囊孢子,通過空氣中的氣流以及風雨進行傳播,當外界溫度達到 28℃ 以上,「V」型褐斑病的發病機率較小。
2. 1. 3 防治措施
當草莓葉片出現 「V」型褐斑病的病症時,應及時將枯死老葉摘除,並予以燒毀。利用藥劑進行消殺,可以使用 25%多菌靈 300 倍液,或者使用 50%速克靈 800 倍液。也可以用 70%的甲基託布津 1000 倍液對草莓植株進行噴灑,噴藥間隔為 5 ~ 7d,為了徹底消殺 「V」型褐斑病的病菌,以噴灑 2~3 次為宜。
2. 2 灰黴病的防治技術
灰黴病作為草莓的主要病害,無論採取露地栽植或者溫室栽植,都可能感染灰黴病菌。當灰黴病發作時,草莓產量將減少 10% ~ 30%,病害嚴重的可減少50%以上,病害影響面積較廣。
2. 2. 1 病害症狀與病原
灰黴病的病原主要是葡萄孢屬的灰黴菌,屬於半知菌亞門。當灰黴病菌發作時,草莓葉片上出現褐色的水漬狀病斑,有的葉片病變部位出現輪紋,當灰黴病菌擴散到草莓的花蕾以及花柄後,染病部位將快速枯死。草莓果實被病菌侵害時,出現褐色小斑點,隨著斑點逐漸擴大,導致果實變軟,表面出現黴狀物,進而使草莓的產量嚴重下降。
2. 2. 2 發病規律
灰黴病的病菌由空氣傳播和蔓延,病菌寄生在草莓植株當中,過冬後,病菌迅速向植株其它部位傳遞。產生灰黴病病菌的主要原因是氮肥施撒量過大或者密植度過高,當空氣溼度過大或者植株通風效果不良時,草莓植株的灰黴病症狀最為嚴重,在夏季陰雨連綿時,草莓植株最易感染灰黴病菌。
2. 2. 3 防治措施
為了有效預防草莓灰黴病,種植戶應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優質品種,在栽植時,嚴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及密植密度,同時,保證種植土壤的溼度滿足草莓的栽植要求。當草莓植株感染灰黴病菌後,應及時摘除染病葉片及病果。採取藥劑消殺的方法,可以選用波爾多液 200 倍液與多氧黴素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混合,也可以採用敵菌靈可溼性粉劑 600 倍液,每 10d用藥 1 次,直到徹底清除病菌。
2. 3 果腐病的防治技術
草莓果腐病在我國分布較廣,發病時,有的草莓植株出現爛根症狀而死亡,有的草莓則果穗大批量變黑枯死,甚至果實幹枯腐爛。
2. 3. 1 病害症狀與病原
草莓果腐病屬於鞭毛菌亞門的霜黴目真菌,也被稱為柑橘生疫黴。當草莓植株感染果腐病菌時,草莓植株的生長速度受到限制,如果天氣乾旱,植株極易失水萎蔫,果實表面無光澤、汁少、味淡。草莓的葉片、果穗等部位呈現出水燙狀,顏色由褐色變成黑褐色,直到植株死亡。對於已經熟透的草莓漿果,如果感染果腐病菌,果實表面軟化並逐步腐爛,同時,散發出惡臭味兒,如果將病果製成果凍、果汁等產品,食用時味苦難以下咽。
2. 3. 2 發病規律
果腐病的病菌以卵孢子的形態寄生在草莓植株或者土壤中越冬,耐寒能力極強,當春季到來時,卵孢子遇水釋放出遊動孢子,藉助於空氣、風雨、土壤、病株進行傳播。如果在栽植過程中,氮肥施用過多,栽植地塊土壤黏重,草莓植株的病症則較為嚴重。
2. 3. 3 防治措施
在栽植草莓植株前,做好地塊低洼處的排水工作,儘量選擇高畦作床,並嚴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為了消殺果腐病菌,可以對栽植土壤進行薰蒸消毒。採用藥劑消殺的方法時,在發病初期可以用 25%的甲霜靈可溼性粉齊 1000~1500 倍液,或者 25%的多菌靈300 液,以噴霧的方式進行消殺,噴藥間隔為 10d 左右,噴灑 3~4 次後,在草莓收穫前 3d 停止用藥。
3 結束語
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草莓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主要病蟲害發生也呈上升趨勢,針對草莓產業發展面臨的實際情況,存在的病害主要有草莓灰黴病、草莓白粉病、草莓葉斑病; 蟲害主要有草莓紅蜘蛛、草莓蚜蟲。廣大草莓種植戶通過優化和創新栽植技術,對草莓植株進行精細化的田間管理,使草莓病蟲害的發生機率降到最低,促進了草莓品質與產量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