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葡萄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孫愛峰
葡萄為溫帶水果,為葡萄科葡萄屬木質藤本植物。葡萄種植過程中易發生多種病蟲害,嚴重製約了葡萄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因此,探究葡萄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對促進葡萄產業綠色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目前,長江中下遊葡萄產區化學農藥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會增加葡萄主要病蟲害的抗藥性,導致防治成本逐年增加,果實的綠色優質程度降低。因此,在該地區防治葡萄主要病蟲害時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儘量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少用化學防治的綜合防治策略,以有效提升該地區葡萄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和葡萄的綠色優質水平。本文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 4個方面介紹了葡萄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
1 農業防治措施
選栽抗病蟲品種和砧木,一些葡萄品種和砧木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病蟲能力,如巨峰群品種抗炭疽病和黑痘病,優先選擇具有優良抗性的葡萄品種;加強水肥管理,磷鉀肥施用不足、氮肥施用過多、土壤過澇或過旱等都會誘發病蟲害,在地勢較低的果園,要加強排水防澇,增強樹體抗逆性;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及時綁蔓摘心、摘除副梢,加強夏季修剪,保持架面通風透光;保持果園清潔,及時清理果園中病僵果、病蟲枝條、病葉等病蟲組織,清除枯枝、落葉和雜草,併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侵染菌蟲源 。
2 物理防治措施
在果園放置大量捕蟲黃板、滅蟲燈、糖醋液、防蟲網等物理裝置能夠誘殺大量葡萄害蟲。此外,果穗套袋能夠提高葡萄外觀品質、保護果實免受汙染和病蟲害侵染等。果穗套袋後,果實著色均勻、色澤鮮豔、果粉保存完整,日灼和裂果明顯減少,果實成熟度較好,無外傷,病菌侵染途徑被阻隔,使果穗避免風吹雨淋、藥劑汙染和病、蟲、鳥危害 。
3 化學防治措施
3.1 葡萄霜黴病
葡萄霜黴病在多雨潮溼地區易發生,是葡萄主要病害之一。霜黴病主要危害葉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組織。綠色化學防治此病可用 80% 烯醯嗎啉水分散粒劑 300~450 g/hm 2 於葡萄霜黴病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採用全株莖葉均勻噴霧方式防治,以藥液欲滴未滴為度,每次施藥間隔時間為 21 d ,病害嚴重時使用高劑量,病害較輕時使用低劑量,每季作物最多施用3 次,安全間隔期 21 d ;或用 25% 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劑 1 000~1 500 倍液於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每季作物最多施用 3 次,安全間隔期 14 d ;或用 86% 波爾多液水分散粒劑 400~450 倍液在發病初期噴霧防治,間隔 7~10 d 噴 1 次,每季作物最多施用 3 次,安全間隔期 14 d ;也可用 1.5% 苦參鹼可溶液劑 500~650 倍液於病害發生前或發生初期噴霧,每季施用不超過 3 次,安全間隔期大於 10 d 。
3.2 葡萄灰黴病
葡萄灰黴病俗稱「爛花穗」,又稱葡萄灰腐病,病原菌為灰葡萄孢黴。葡萄花期如逢陰雨天及葡萄果實著色期間雨水較多都易感染此病,主要危害葡萄花序、幼果、新梢、幼葉。綠色化學防治此病可用 43% 腐黴利懸浮劑 700~1 300 倍液於發生前或發生初期噴霧,根據病情一般連續施用 2 次,施藥間隔 7~10 d ,安全間隔期 14 d ,每季最多施用 2 次;或用 50% 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 500~1 000 倍液噴霧,發病前作預防處理時使用低劑量,發病後作治療處理時使用高劑量,必要時,與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輪換施用,安全間隔期 7 d ,每季最多施用 3 次;也可用 50% 異菌脲可溼性粉劑 750~1 000 倍液,於葡萄開花前(萌芽現蕾期)進行均勻噴霧,間隔 10~15 d 連續施藥 2 次,安全間隔期 14 d ,每季最多施用 3 次 。
3.3 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炭疽菌屬膠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主要危害將要成熟的果實,近地面的果穗尖端果粒首先發病,一般 6 月中旬開始發病, 7 —8 月進入盛期。夏季多雨病害發生重,如在葡萄成熟期遇高溫、多雨天氣,常導致病害流行,該病能造成果實大量腐爛。綠色化學防治此病可用 20% 抑黴唑水乳劑800~1 200 倍液於發病初期或發病前期噴霧,每季最多施用 3 次,安全間隔期 14 d ;或用 40% 腈菌唑可溼性粉劑 4 000~6 000 倍液於發病初期噴霧,連續施用1~2 次,多雨季節用藥間隔期為 10 d ,天旱少雨時可適當延長至 15 d ,安全間隔期 21 d ,每季作物周期的最多施用次數為 3 次。
3.4 葡萄黑痘病、白腐病
葡萄黑痘病又名瘡痂病,俗稱「鳥眼病」,是葡萄上的一種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葡萄的綠色幼嫩部位。黑痘病的發生與降雨、大氣溼度及植株幼嫩情況有密切關係,多雨高溼有利於分生孢子的形成、傳播和萌發侵入。葡萄白腐病又稱腐爛病,是葡萄生長期引起果實腐爛的主要病害,白腐病發生與雨水有密切的關係,一般高溫多雨有利於病害的流行。綠色化學防治可用 25% 嘧菌酯懸浮劑 850~1 450 倍液於病害發生前或初見零星病斑時間隔 7~10 d 葉面噴霧 1~2 次,安全間隔期 14 d ,每季最多施用 3 次;或萌芽後使用 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 600~800 倍液噴霧,多雨季節每5~7 d 噴藥 1 次,少雨季節每 10 d 噴藥 1 次,注意搶晴噴藥和雨前噴藥,預防為主,安全間隔期 40 d 。
3.5 葡萄蚜蟲、蟎蟲
葡萄蚜蟲、蟎蟲是葡萄園常見害蟲,綠色化學防治可用 40% 辛硫磷乳油 1 000~2 000 倍液於害蟲卵孵盛期或低齡幼蟲期噴霧,安全間隔期 14 d ,每季最多使用 2 次;或用 1.5% 苦參鹼可溶液劑 3 000~4 000 倍液於蟲害發生初期噴霧,安全間隔期 10 d ,每季最多施用 3 次,注意苦參鹼不宜與化學農藥混用。
3.6 葡萄介殼蟲
葡萄介殼蟲主要為害葉片、枝條和果實。介殼蟲繁殖能力強, 1 年發生多代,卵孵化為若蟲,經過短時間爬行,營固定生活,即形成介殼蟲。其抗藥能力強,一般藥劑難以進入體內,防治比較困難。因此,一旦發生,不易清除乾淨。介殼蟲的天敵種類較多,對其種群數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保護介殼蟲捕食性天敵是防治介殼蟲的重要方法。介殼蟲綠色化學防治可用 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4 000~5 000 倍液作預防或蟲害發生初期噴霧,一季最多用 2 次,安全間隔期 7 d 。
3.7 葡萄盲蝽象
葡萄盲蝽象的種類很多,以綠盲蝽象危害最嚴重,成蟲和若蟲均以刺吸葡萄的汁液為生,嫩梢受害重時,梢尖枯死,嫩葉受害後,初現黑色的小點,幼葉展開後,葉片千瘡百孔、支離破碎,影響光合作用;葡萄綠盲蝽象還能危害幼果,使幼果不能正常發育,後期果面上出現木栓化的瘡疤,嚴重的還會造成裂果。綠色化學防治可用 22% 氟啶蟲胺腈懸浮劑 1 000~1 500 倍液在盲蝽象低齡若蟲期噴霧,對葡萄葉片及藤蔓均勻噴霧,安全間隔期 14 d ,每個作物周期最多用 2 次。
4 生物防治措施
防治葡萄炭疽病可使用微生物來源的 16% 多抗黴素可溶粒劑 2 500~3 000 倍液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或植物來源的 0.3% 苦參鹼水劑 500~800 倍液於發病初期噴霧。防治葡萄白粉病可使用微生物來源的2% 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 200 倍液在發病初期噴霧,每隔 10~15 d 噴霧 1 次;若發病嚴重, 7~8 d 噴霧 1 次,噴 2~3 次。木黴菌為生物殺菌劑,具有保護葡萄和治療葡萄灰黴病雙重功效,通過寄生和營養競爭作用,使病原菌停止生長和侵染,可於灰黴病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 2 億個孢子 /g 木黴菌可溼性粉劑 3.0~4.5 kg/hm 2噴霧,防治效果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