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做好2020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紮實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助力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4月3日,全國農技中心印發《果菜茶等作物重大病蟲害和草地螟防控技術方案的通知》,對今年各地馬鈴薯、保護地蔬菜、北方果樹、茶樹等作物病蟲害發生及防治情況進行部署,並制定了相應的防控技術方案。
馬鈴薯早疫病發生趨勢加重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預測,2020年我國馬鈴薯晚疫病總體中等發生,其中西南東部、東北北部、華北北部和西北東部偏重流行風險高,預計發生面積2800萬畝。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瘡痂病、病毒病、黑脛病和馬鈴薯塊莖蛾等病蟲害有加重趨勢。
根據《2020年馬鈴薯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要求,各地要依據馬鈴薯不同種植區重大病蟲發生特點,重點防控「六病四蟲」,即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脛病、瘡痂病、蚜蟲、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
其中,華東、華南種植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黑脛病、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金針蟲)、馬鈴薯塊莖蛾、蚜蟲和薊馬,兼顧環腐病、瘡痂病和青枯病。東北種植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瘡痂病、黑脛病、蠐螬、地下害蟲(地老虎、金針蟲),兼顧蚜蟲、環腐病、病毒病。
並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進綠色防控,選用優質脫毒種薯,優先選擇抗病品種,使用種薯處理等技術,根據預測預報科學用藥,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與農戶聯防聯控相結合。
以馬鈴薯早疫病的防控為例,可選用抗(耐)病品種,增施有機肥;生長期加強肥水管理,適時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發病初期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丙森鋅、代森錳鋅等藥劑1-2次,發病較重時,用丙環唑或嘧菌酯、或啶醯菌胺、烯醯·吡唑酯、苯醚甲環唑·嘧菌酯等藥劑防治,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根據要求,馬鈴薯病蟲害發生區防控處置率9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佔防控總面積的4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0%以上,鮮薯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
保護地蔬菜減少一半化學農藥使用量
保護地蔬菜害蟲種類多,常年發生的主要有粉蝨、薊馬、害蟎和蚜蟲等重要刺吸式害蟲,世代重疊、蟲量大、抗性高、危害重,不採取防控措施可導致嚴重損失,甚至絕產;偶發的有小菜蛾、棉鈴蟲、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害蟲。
由於保護地栽培環境封閉,化學農藥降解難度大,汙染嚴重。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是替代化學農藥使用、保障蔬菜質量安全、推進綠色植保的有效途徑。
《2020年保護地蔬菜重要害蟲生物防治技術方案》提出,保護地蔬菜重要害蟲防治處置率95%以上,害蟲總體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比常規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農藥使用50%以上。
其中,針對保護地蔬菜害蟲發生特點,採取「實時監測、提前預防、壓前控後、多策並舉」策略,以健康栽培、物理隔離和生態控制等減少蟲源基數技術為基礎,以釋放天敵昆蟲和應用生物農藥為主要手段,將害蟲控制在經濟危害允許水平以下。
對於粉蝨類害蟲防治,如溫室白粉蝨、煙粉蝨等,可選用的天敵品種有麗蚜小蜂、東亞小花蝽、煙盲蝽、津川鈍綏蟎等。對於薊馬類害蟲防治,可選擇的天敵有小花蝽類天敵、胡瓜新小綏蟎、巴氏新小綏蟎和劍毛帕厲蟎。
此外,生物農藥防治技術作為天敵昆蟲釋放技術的補充,當保護地害蟲發生量較多、需迅速壓低蟲口數量以釋放天敵,或天敵控制作用不足時使用。使用前需確定生物農藥與天敵的兼容性,降低其對天敵的影響。
通常在害蟲點片發生或發生初期施藥,優選微生物源或植物源殺蟲劑、殺蟎劑。粉蝨類可選用礦物油、球孢白僵菌、藜蘆鹼等藥劑,害蟎類可選用礦物油、苦參鹼等藥劑,蚜蟲類可選用除蟲菊素、蟲菊·苦參鹼、苦參鹼、魚藤酮等藥劑,薊馬類可選用多殺黴素、球孢白僵菌、金龜子綠僵菌等藥劑,鱗翅目害蟲可選用短穩桿菌、蘇雲金桿菌、印楝素、核型多角體病毒等藥劑。
作者丨南方農村報記者 任亞航
編輯丨農財君
報料丨請在下方留言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網農化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