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下來是什麼革命

2020-12-19 中國財經時報網

英國的傳統學徒制的產生以及沒落是一種技術傳承的轉變。學徒制是在世紀的城市的興起以及手工行會的發展中產生。但是隨著傳統行會的衰落以及工業革命的進行,傳統的學徒制遭到毀滅性的衝擊,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城市的興起以及手工行會的出現催生著學徒制的誕生,封建莊園的逃亡農奴成為主要的學徒來源。

中世紀的城市是商業以及手工業的聚集地,在城市這塊土壤上面孕育出了行會學徒制。城市在社會中承擔著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這一職能主要是通過手工業以及手工業的發展而形成的商業職能來實現的。手工業是促使城市產生的基礎,與傳統農業相比,手工業具有鮮明的進步性。

手工業不像農業單一的生產方式,對於技術要求很高,需要一種有一種技術的傳承。其次,手工業生產需要對行業進行劃分,因為手工業會有不同的工種,同時掌握幾種工種技能的人在中世紀不系統的教學是很稀缺的。而農業上大都是大家在一塊地上勞作,不需要進行行業的劃分。手工業與農業相比生產空間相對狹小,生產周期短,這就導致手工業的生產方式必然比農業更加精細。

當時手工業的從事者是莊園制度下逃亡的農奴。在十一世紀的時候,歐洲的封建制度趨於不斷完善的時期,封建制度是很難容許城市經濟萌芽的,封建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事農業勞動生產,以土地為紐帶。但是英國在實現諾曼徵服以後,實行的莊園制使得農業生產不能滿足封建社會社會的各種需要。在莊園中逃亡的農奴成為中世紀城市的最早一批居民。

莊園制下的逃亡農奴身上帶有鮮明的契約精神,他們的工作時間以及地點都是相對固定的,他們有著十分明確的勞作規定,以及嚴格的工作天數。他們的工作是繁重卻是有著規律的。在《莊園敕令》就規定了農奴以及管理者的具體工作,以及對農奴不能無所事事以及偷竊等行為進行規定。這些規定成為後期行會學徒制的行規雛形。

這種契約精神促使著行會制度可以在城市中很快的確立下來,工匠與學徒之間的關係也是帶有著契約關係的烙印。行會學徒制與封建採邑的關係比較類似,只是這種權利以及義務不是以土地作為樞紐,而是更多的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此外,這種權利與義務相比於以往嚴格的莊園農奴寬鬆不少,但是手工業者身上原有的農奴契約精神為城市手工業者打上一層封建莊園的印記。

雖然城市是在封建制度以及農奴的逃亡下建立的,但是城市承擔的職能主要是手工業而不是傳統的農業。與農業相比,從事手工業對於土地的依附關係不明顯,更多的是需要技術。城市與農村因為承擔的職責不同,城鄉之間幾乎是割裂的,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城市的市民與鄉村莊園領主的對立。

城市是以追逐利益的,而鄉村更多的是帶有人情色彩。城市之中的市民更多的是渴望自由與傳統的莊園的人身依附是有嚴重對立的。城市的市民更多的是實行行會模式,而農村依然是封建式的莊園制。學徒制的產生既具有著莊園制對於人身的束縛,但是又充滿著城市行會的張力的一種特殊模式。

社會轉型時期,英國的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相應的學徒制也開始進行調整,學徒的個人主體意識增強

在十五世紀的時候,英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開始發生著巨大的變革。首先體現在中世紀英國的經濟環境上面。在新航路的開闢之後,英國擁有了廣大的海外市場,城市也從航海貿易當中獲取了大量的財富,開始在國家的經濟當中處於主導地位。城市商業的發展使得手工業品成為貿易的重要貨物,這一時期英國的羊毛以及相關產業得到迅速發展。手工業的發展促進著城市行會的地位提高。

轉型時期的英國成為歐洲最早的一批民族國家。在亨利七世通過玫瑰戰爭取得對於英國的統治地位之後,英國的世俗權力開始逐漸取代基督教的神權的控制地位,開始走上「絕對君主制」的道路。國王的世俗權力增強使得民族國家開始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以往的封建領主割據。此外,國王頒布的關於社會經濟的法案使得國家對於關稅等經濟有了法律權威,當時的《工匠學徒製法》也成為重要的法律法規。

在社會的轉型之中個人的主體意識也開始增加。對於行會的參與者來說,他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行會師傅的封建的人身依附觀念逐漸消失,開始接受近代商業經濟關係的觀念。行會學徒開始對以往嚴格的就業方式感到不滿,開始萌生個人生意觀念,嘗試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中世紀晚期的時候,學徒制自身也開始進行相應的調整。手工業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使得行會發生了改變,行會不再作為承擔手工業活動的唯一場所。造成行會變化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兩個:一是因為部分手工業開始進行聯合實行聯合經營,而不是作為單一的從事手工勞動的手工行會。

在聯合經營的手工行會中,學徒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有著師傅手把手進行指導的機會,造成他們不能跟傳統的學徒一樣迅速的掌握單一的手藝。他們開始面臨著更多的工作方式,使得他們不能再享受掌握一技之長帶來的旱澇保收。

隨著手工業的發展,一些手工業的地位開始下降。如原來的石匠行會開始不被視為手工業,傳統的製造石匠開始被納入到藝術品的創造領域。對於手工製品的態度轉變開始使得社會上出現「藝術家」。這類行業使得他們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環,行業與生活開始疏遠,不再需要學徒的傳承。這類行業開始餓成為御用的行業部門,建立一套有別於傳統學徒制的傳承體系。

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開始取代學徒,科技的進步對於學徒的人數減少而且消滅了以往學徒的晉升渠道,學徒制走向衰落

到了工業革命的時候,傳統行會的師傅以及學徒的教學關係以及滿足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需求以及技術的代際傳遞徹底消失,行會的學徒制也走向終結。

工業革命時期的生產技術得到飛速發展。在紡織業中,出現很多的機器,對於傳統學徒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哈格裡夫斯發明的紡織機使得學徒不再需要掌握以往的複雜技藝,將原來的技術分成機器已經人力兩個方面,大大降低了學徒需要掌握的技術要求。

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不僅原來對於勞動技術的要求降低了,而且對於原本的勞動的需要也大大降低了。工業革命使得學徒的能力顯得不再那麼重要。蒸汽機器的發明以及使用,誰的製鞋業以及印刷業不再需要很多的人工,也不需要掌握什麼技術,使得學徒的存在顯得可有可無。以紡織業為例,蒸汽機的使用使得學徒工只需要在紗線斷掉的時候再接好就行,對於技術沒什麼要求,而且一臺機器有人看著就能同時應對60根紗的紡織,對於人力很少有需求。

生產技術的進步也造成國家立法要求增加學徒數量以及機器的使用對於學徒數量減少的矛盾。此外,還有著技術日益複雜化以及技術不需要嚴格的代際傳遞的矛盾。這兩個矛盾在工廠制度下得到解決,但是這種解決方式的代價就是學徒制的消失。

第一個矛盾是通過工人取代學徒成為工業的生產力。工人與工廠老闆之間更多的是以金錢的僱傭關係,他們之間很少有親緣以及地緣關係。這就造成對於工人的懈怠工作的情況減少。工人的勞動相比學徒來說是技術要求降低但是工作卻愈加繁重,很好的適應機器大生產的需要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此外,不需要對工人進行複雜的技術教授,誰的工人能夠很快的成為勞動力而不需要像學徒一樣對他進行培訓,使得他經過漫長的職業培訓從而成為合格技術工。

生產技術的代際傳遞在打破行會的從學徒到幫工再到手工業師傅的晉升渠道。在中世紀學徒的心中成為師傅是他們的終極目標。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工廠內部成為資本家以及工人兩個完全不流動的群體。工人負責操作機器的運作,從事的大都是非技術性的勞動。

結語

隨著中世紀城市的興起以及行會的發展,學徒制下培養的工匠們在工業革命之前創造出很多生產用品,以及無數能工巧匠,但是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傳統學徒制走向沒落也是生產技術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

相關焦點

  • 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
    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 2020-11-18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象牙雕刻傳承人張民輝:傳承老手藝,創作新「爆款」
    它們體現的,是工匠們在產業環境巨變的大背景下,勇於開拓新路,積極面對市場的努力與探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雕刻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大象,傳承好牙雕技藝,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集體歡送總書記的時候,當我握住他那寬厚溫暖的雙手的時候,我心裏面激動地表示:總書記請放心,我會盡力的!
  • 泰安新泰市張振:堅守甜蜜 傳承手藝
    面對他的選擇,父母不支持,老師、同學也不理解,可是他不變初心,毅然堅持,而且要做就要做好,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大兵黃砂板糖,要把老祖宗的手藝傳承下來。2013年,新泰大兵黃砂板糖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繼承傳統手藝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了砂板糖的製作工藝,消除了過去不注重食品衛生,無法形成質量標準的弊端,現代機器設備的琳琅滿目,完全可以替代手工的熬製,但是張振卻依舊用人們認為的「土辦法」「老辦法」進行熬製。
  • 《了不起的匠人》 默默傳承百年手藝
    青年])聯合出品,節目組領率各攝製組,遠赴包括香港、臺灣在內的中國內地以及日本,將鏡頭對準極具匠心的20位亞洲匠人的手藝生活,用微紀錄片的形式展現20件精妙的工藝品。 節目於2016年6月21日在優酷正式上線,每周二、周五播出,第一季20集。
  • 【美食】四十年手藝傳承,載滿鄉愁的珍記嫁女餅
    了解花都從這裡開始冬日正午的陽光灑在花山鎮坪山圩平山大街上,這條百年歷史騎樓的老街,昔日繁華景象早已蕩然無存,唐氏家族卻仍然堅守在此,一如既往地傳承老字號嫁女餅手藝,與改革開放一起走過四十年,使男婚女嫁時向親戚朋友派送嫁女餅,這一民間保留至今的習俗得以傳承。
  • 聽老軍人講述革命故事 傳承軍隊紅色基因
    聽老軍人講述革命故事 傳承軍隊紅色基因 ——北京市東城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光明網訊(記者 李伯璽)鞏固軍民團結,傳承紅色基因。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作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薛生金的徒弟,在多年的浸潤裡,房晶對這門手藝駕輕就熟,也產生了由衷的自豪感。,家庭作坊依然是非遺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幾間屋子,一片院子,山上取之不盡的竹,地下用之不竭的水,幾乎就是他們全部的工作空間和材料,然而樸素的環境養育著並不普通的手藝:斬竹、漂塘、搗料、煮料、發酵、抄紙、壓紙……繁瑣而神奇的工序將堅硬的苦竹變成柔軟的紙張,這些複雜的工序也將岙紙製作技藝的傳承變得越來越困難——工業的便捷和廣泛應用給製作繁複的手工藝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 《半條棉被》在電影中傳承紅色革命文化
    在轉移的途中,面對著地上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和天上敵機的狂轟濫炸,英勇的紅軍一次次從血路中殺出,在一次又一次的突圍當中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 教育整頓|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革命精神
    教育整頓|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革命精神 2020-10-22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傳承手藝」到「打造東方美學」,東家APP正在全面布局
    這個秋天,北京 、深圳、重慶 、 溫州四大城市的多線地鐵數百面屏幕被一系列"與匠同行、傳承文明"的視頻承包了,人們在乘坐地鐵的同時,也領略了柴燒、釉下彩、古陶瓷修復、青花梅瓶、核雕、古書畫、皮雕、草編等一系列中國傳統手藝的美妙。
  • 杭嘉湖地區傳承紅色基因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研討會召開
    杭嘉湖地區傳承紅色基因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研討會召開 2018年11月12日 08:28:08來源:嘉興日報記者 耿儷洳   近日,杭嘉湖地區第六屆傳承紅色基因、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研討會在嘉興召開
  • 三代人的傳承與堅持,沿用傳統手藝製作的竹升雲吞麵
    「梧桐將秋色無私的給了多壯闊的地然而想不起剩下什麼給你傳統的手藝在歲月的長河中,是逐漸的消失,許多年後還有什麼留下給我們的後代?有幸讓我尋覓到,現在仍舊堅持沿用竹升制面的老店鋪,保存著即將失傳的技藝,還能讓大家吃到最細緻的味。
  • 「手藝」傳承如何用信息化?看2019教學能力比賽中餐烹飪專業梳理
    >關於2019教學能力比賽實施方案寫作的思考(附完整ppt獲取方式)筆者上周完成了對護理專業的梳理,其中有參賽教師利用「非專業」的軟體工具組織 教學令人印象深刻(普通教室也能上好護理實訓課-2019教學能力比賽護理專業梳理),本周筆者對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專業獲獎作品進行梳理,發現了一個問題:"手藝
  • 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寶安誕生兩部紅色漫畫
    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傳承寶安紅色基因和優良革命傳統區委書記姚任在區六屆五次黨代會和寶安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挖掘、整理寶安黨史,切實傳承好、發展好寶安紅色基因和優良革命傳統。區委組織部高度重視,將深入挖掘寶安革命史,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打造「兩館兩翼」紅色教育帶,列入區委組織部2020年工作要點。
  • 【守藝廊坊】香痴谷俊明:古法合香傳承香道 呼吸之間彰顯風雅
    《廊坊日報》記者馬穎劼  視頻製作王歡   「即將無窮意,寓此一炷煙」,古往今來,「香」一直被文人墨客,深居雅士所追捧,好香不僅芳香,使人心生歡喜,還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由於機器制香對於傳統手工制香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堅持傳統手工制香的工匠已經寥寥無幾,但谷俊明依然恪守傳統,將古法手工制香手藝繼承了下來。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早期作為祭祀、除穢之用。經過長時間的相傳,香也有了更多的含義。
  • 【守藝廊坊】香痴谷俊明:古法合香傳承香道,呼吸之間彰顯風雅
    《廊坊日報》記者:馬穎劼  視頻:王歡    「即將無窮意,寓此一炷煙」,古往今來,「香」一直被文人墨客,深居雅士所追捧,好香不僅芳香,使人心生歡喜,還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由於機器制香對於傳統手工制香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堅持傳統手工制香的工匠已經寥寥無幾,但谷俊明依然恪守傳統,將古法手工制香手藝繼承了下來。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早期作為祭祀、除穢之用。經過長時間的相傳,香也有了更多的含義。
  • 百年堅守的錫雕傳承
    不僅保留了手工藝人的手工非遺技藝,能大大降低各項材質的消耗成本,還能做到規模式的量化生產,最大的優勢還是消費者收到的是一份包含著各項非遺精湛技藝匠人的留世作品。因為他們擔憂這門手藝會失傳,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用機器製作的產品過於冰冷,缺乏「人情味」,而純手工製作出來的產品,注入的汗水和情感更能賦予藝術品溫度和靈魂。
  • 鄒平剪紙藝人的堅守與傳承,讓「老手藝」代代相傳
    算起來,他與剪紙這門手藝結緣已20多年。「折好紙,一剪子下來……」當著記者的面,他拿出一張紅紙,寥寥數剪,便剪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上燈臺」。「我從小就很欣賞、很愛慕傳統文化。以前的時候沒有紙,在農村那時候也缺紅紙,就用煙盒紙、包裝紙跟著老人們剪,自己也摸索著剪。」他邊剪邊說,向記者介紹他與剪紙結緣的經歷。
  •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黨支部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12月24日,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黨支部走進通江王坪烈士陵園、毛浴古鎮、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主題黨日活動。全體在職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部分幹部參加。活動期間,黨支部在王坪烈士陵園開展了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敬獻花籃活動,在毛浴古鎮參觀了紅軍十六字訓詞牆、紅四方面軍政工會議舊址,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參觀了陳列展覽。
  • 當代「織女」培訓2000多位貧困女性傳承老手藝 傈僳族媽媽接到百萬...
    那曲牧女聯合合作舍裡在織布的媽媽 (周崗峰 攝) 鄭芬蘭是一名背包客,也是一個8歲開始學織布的手藝人。2003年的一次徒步中,她偶然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裡獲贈了一把木梭,並由此開啟了近20年的尋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