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偽裝者》是去年最熱的幾部電視劇之一,一時間,「樓誠CP」、「大哥護法」、「麻辣教官」幾乎成了網上最為熱議的話題。這篇文章,雖是寫王天風,同時也是藉此致敬那段特殊的歲月裡每個向死而生的中國人。本文配合片頭沙寶亮的《絕唱》一起食用效果更佳。這首歌雖不是《偽裝者》的主題曲,卻道出了無數抗戰烈士的心聲:「不要問 英雄的生命有多長,可聽見 我永恆的絕唱」。
《偽裝者》是一部盪氣迴腸、感人至深的電視劇。明家一家人在亂世中的身世沉浮、個人際遇折射出抗戰時期風雨飄搖的局勢下無數個家庭的命運,明家四姐弟雖彼此偽裝、卻一心抗日救亡的心懷更是令人感動與唏噓。
在整部劇中,我最愛王天風與明樓,作為軍統特務培訓班中曾經最優秀的兩名畢業生,他們雖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卻同樣用自己的熱血譜寫出一曲壯麗的抗日戰歌。明樓有五重身份,在劇中多重身份的轉換中遊刃有餘、也心力交瘁;王天風的政治身份相對單一(軍統特工「毒蜂」、軍統特務訓練班教官),在人物的豐滿度與複雜度上,卻絲毫不遜色於明樓,我想,這大概因為他在不同身份角色的演繹裡,展現了令人難忘的真實與深刻。
伴隨著王天風的出場而揭曉的身份角色,是教官。軍人氣質是他的基調。他身板如楊樹般筆挺,站姿、坐姿與奔跑時的姿態都散發出作為一個軍人的嚴肅與莊重,有種不怒自威的氣勢。郭副官在他面前畢恭畢敬,言聽計從;於曼麗在他面前往往收斂了活潑,流露出驚恐,像一隻受驚的小兔;而頑皮如明樓,雖然時常跟老師打趣調侃,在大事面前依然尊重老師、不敢挑戰老師的半分底線。在這三位學生的襯託下,王天風身上軍人的威嚴盡顯。
王天風不只是一位威嚴的教官,更是一位老辣的教官。一出手便將明臺「綁架」到軍統,隨後更是採用各種非同一般的手段軟硬兼施、剛柔並濟地逐漸馴服了明臺這匹「野馬」。頑劣如明臺,在劇中真正服氣的,大概也只有向明臺透露自己所有身份後的大哥,和死間計劃尚未開始前的老師。
在「麻辣教官」之外,王天風也是明臺精神上的父親。父親的慈愛厚重為他的形象添上了暖色。雖然黎叔是明臺的生父,並最終間接地促成明臺加入共產黨,但對明臺來說,精神上最倚重、信任和像父親一樣崇拜過的男性,大概是王天風。這也難怪在本劇播出前期,很多觀眾會猜測王天風是明臺的父親。
劇中王天風與明臺如同父子般的互動溫情滿溢:開小灶、破例允許明臺打靶訓練時子彈不受限制是父親般的寵溺與縱容,而利用曼麗的身世留住明臺、在明臺意氣用事時用出人意料的方式打壓他的傲氣則是父親對兒子的了如指掌。父子關係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個時期,兒子長到自以為是的年紀,會嘗試挑戰父親的權威;而一個老辣的父親往往會接受兒子的挑戰,並通過擊垮兒子的傲氣與部分自尊的方式重建起兒子對世界更成熟而謙卑的認知,從這一點看,軍統特務訓練班時期的王天風無疑扮演了明臺精神教父的角色。而即便在後來令人心碎的死間計劃中被明臺一刀致命,他還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盡力氣捏住明臺的喉嚨,不讓他吞下刀片自殺,這大概可以看做是父親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對如同自己孩子般的學生明臺本能的保護。以上種種,讓王天風在狠辣的教官之外,多出父親般的慈愛、包容與深沉。
王天風以自己的死開啟了貫穿全劇的「死間計劃」,這也讓王天風的形象得以升華,成為一位為國捐軀的死士、一位為抗日救亡殫精竭慮、流儘自己最後一滴血卻不能光明正大出現在功勞簿上的烈士。這一角色形象,主要通過王天風與明樓的互動來展現。
王天風與明樓是真正意義上的棋逢對手,亦敵亦友。這兩個男人,一個犀利決絕,一個沉穩周全,對手戲雖不多,但都是高手過招,十分精彩。兩人對對方的計劃雖有不同意見,但為了第三戰區的勝利,合力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死間計劃」。兩人之間,雖說不上親密,但有作為知己的心意相通,有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王天風是明樓在阿誠和大姐之外,唯一對之流露過自己的疲憊與脆弱的人,而明樓是唯一聽過王天風道歉的人。明樓因為王天風要為「死間計劃」主動赴死而不舍,雖然嘴上不說;王天風為了抗戰勝利可以犧牲包括學生、同事、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卻唯獨保護明樓,這雖是策略上的需要(「軍統和上海站都需要你,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取代你,你這顆釘子必須一直楔下去」),但我總覺得,這種戰略上的需要也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他的本意。
面對同樣的戰略需要(讓敵人相信偽造的第三戰區情報),明樓和王天風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明樓面對所有人都遊刃有餘,唯有家人是他的軟肋,於情於義,他都計劃以自己的犧牲換回明臺的性命。而王天風則可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犧牲一切人,包括他自己。他說「只要結果是我想要的,無論它傷害到誰,我都會堅持做下去,這就是我跟你(明樓)最大的不同」。
劇中所有熟識王天風的人,都說他是瘋子,然而王天風其實也是最理性的。他有健全的人格,他有對現實清醒的認識,在尚不需要獻身的時刻,他允許溫情的存在,然而他又深知所有戰鬥在抗戰戰線上的偽裝者的性命都是國家的,當國家需要,必須義不容辭地執行任務,哪怕是去赴死。選擇自己去送死,讓自己心愛的學生和無辜的副官去送死,對他們不仁;可是如果一定要有人犧牲,他也會心痛地將他們和自己送上斷頭臺,因為必要的犧牲,如果能為取得全局性勝利添磚加瓦,那就是對所有中國人,最大的慈悲。
片尾明臺對著挾持大姐的日本特高課課長藤田芳政大喊:「我們如果連這點親情都沒有,那和你們還有什麼區別」?明臺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形象,這樣理解無可厚非。然而我總覺得,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不僅因為抗戰英雄們對國家與家園有情,更因為他們能忍耐,願割捨。他們願為國家、願為更多人的幸福生活,割捨掉哪怕是自己最珍視的東西:生命,榮譽,甚至是親情。
王天風怎麼可能真的為了勝利什麼都不在乎呢?軍人最重榮譽,他卻背負汙名。被最心愛的學生質問、痛恨和蔑視時的那種心痛與顫抖,即使是演給明臺與汪曼春看的,難道就不含一絲真情流露?他同樣在乎,他只是捨得:捨得自己的性命,甚至捨得別人的性命;為了抗戰勝利,為了更多人能活下去。在軍統訓練班的時候,王天風對曼麗說:「你要成為一件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武器,這裡就不能太溫暖」,這又何嘗不是他的夫子自道。王天風跟學生們訓話時說「我希望你們記住兩個字:無情。只有無情才能堅不可摧」。對王天風而言,無情是他卓越的法寶,也是他苦澀的陳釀。
他是軍統的軍人,他是明臺精神意義上的「父親」,他是明樓的戰友和「賭友」,他是毒蜂,他是一件最銳利的武器。他是王天風。
「我的老師是王天風,他是個錚錚鐵骨的漢子」。
寫完王天風,我還想寫一寫劉奕君老師的表演。雖然我是外行,可實在為老師對王天風的演繹而感動,忍不住班門弄斧。
演技是很難被客觀評價的,因為沒有可以量化的標準,而觀眾的主觀感受又難以統一,這也難怪網友們戲稱:「演技和唱功,並稱知乎兩大玄學」。
從我有限的欣賞影視作品的體驗來看,按表演與故事的關係來分,演員大抵能分成三等:不合格的演員拖累故事,合格的演員儘量忠實地詮釋和表現故事,而優秀的演員,不僅忠實地詮釋和表現出故事的核心與關鍵細節,還會豐富故事、創造故事。「棒棒糖」一節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從老師的訪談中了解到,搶曼麗棒棒糖那段是老師即興創作的,出人意料舔曼麗吃過的棒棒糖令觀眾也感受到曼麗的壓抑與恐懼;品味棒棒糖並咬碎它這一系列動作及配套表情,有挑釁,有不屑,有蔑視,有警告,也有一絲對生活中美好滋味的留戀,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想像力。就在這一場戲中,老師為既定的劇本添加了許多意味豐富的細節,讓觀眾獲得難忘的觀劇體驗。
再來說一場非常精彩的戲,也是我在全劇最喜歡的幾場戲之一,就是明樓與王天風的當面談話。這段兩位演員的演繹都特別出色,令人拍案叫絕,這裡只分析王天風的表情。下面一系列截圖生動地反映出王天風對明樓態度的變化。
在得知明樓的計劃是用自己的犧牲換回明臺和其他人的生命時,表情裡是難以置信與嘲諷:
經過與明臺的賭牌,並在死間計劃上達成基本的共識後,態度也從強硬變得柔和。尤其在聽到明樓說:「我佩服你的勇氣和毅力,即使你會傷害我」時,對明樓有一些不忍:
在聽明樓訴說了希望自己能站在陽光下、被世人理解,哪怕是站在刑場上的時候,表情雖是譏笑,卻有酸楚:
而在說到選擇了明臺做死棋時,是黯然和內疚:
接到明樓的指令後,是信任與支持:
明樓該離開了,這也許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了,面對明樓不舍的眼光,王天風的表情是同樣不舍然而故作灑脫:
最後的握手,是與子同仇,是視死如歸,也是全劇最戳我淚點的情節。旁邊的阿誠也為兩人動容:
目送明樓離開之後,眼神中的心事重重:
這一連串豐富而有層次的表情變化,準確而有感染力地傳遞出人物的內心活動,體現了雙毒從互相爭執到同仇敵愾的全過程,令人既過癮又感動,既傷感又心生希望。
因為接觸到劉老師影視作品的時間尚短,所以劉老師以前的作品我看過的不多。他所塑造的角色,粗淺地一言以蔽之,是有溫度的人。因為劉老師的演繹,讓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角色都有了豐富的細節與可感的溫度,這離不開他紮實的專業功底、敬業的工作態度、獨特的表演天賦,更離不開後天用心的體驗與打磨。劉老師在採訪中曾經說過:「內心飽滿的人才受得住面部大特寫」。在《偽裝者》中,很多給劉老師的鏡頭都是這種大特寫,他不僅都禁住了鏡頭的考驗,而且充分地釋放了所有信息,無論是來自導演和編劇的,還是來自自己的。
我們要感謝《偽裝者》的小說與劇本的作者,塑造了王天風這個個性鮮明的人物雛形;要感謝導演的匠心,在鏡頭中給了劉老師最適合角色的鏡頭、角度與打光;更要感謝劉奕君老師的演繹,正是他內心的飽滿、演技的精湛、生活閱歷的豐富和對角色獨到的再創造,才將王天風這個人物從一塊璞玉打磨而成一件藝術品。他讓王天風成為2015年電視屏幕上的經典,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更成為粉絲心中的傳奇。
文中圖片來自豆瓣《偽裝者》劇照與電視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