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老白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芒小芒朗讀音頻
最近《北京女子圖鑑》朋友圈刷屏,裡面有句話瞬間戳痛了我:「人生到了下半場,敵人就只剩下自己了。」
女主陳可,大學畢業後,不甘蝸居在四川小縣城裡過差不多的生活,孤身奔去北京發展。
她從小公司前臺,外企小白領,商務代理再到自媒體,一路摸爬滾打,給觀眾展示了一個北漂姑娘真實的戀愛與生活:
陳可在視頻裡這樣獨白:
我叫陳可,我來自四川,為什麼要來北京發展?為了夢想!北京,遍地都是金子,生活上根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人,都在那等著你。
同事指點她:「你自己要什麼標準,你就按照什麼標準努力。」
男友勸誡她:「女人慾望過強會很辛苦,你不明白嗎?」
女上司為她解惑:「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一個跟你有同樣欲望的男人,那就不是問題了。」
最後,她說:「前面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可以一直走下去。」
她的人生下半場,是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北京,她不斷尋找對與錯,不斷探求那屬於自己的幸福,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生下半場打得漂亮的人,都是憑著心口一個「勇」字跟自己死磕。
那麼,當我們踏上徵途,我們到底拼的是什麼?
陳可懷揣一腔熱血和夢想,孤身一人來到北京闖蕩。
初來乍到的她,就像被生活接二連三地扇了一套連環巴掌。
充滿腳臭味的長途大巴,滿是泡麵味的車廂,人擠人擠破頭的北京大巴.這一切讓初到北京的陳可,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濃重逼仄味兒。
她投了很多簡歷,要求從月收入6000到「5000,最終到按你們的要求來,只有生活才會讓一個人認清現實,認清自己幾斤幾兩。
她投靠在北京的男同學,住了幾天,幫人家洗衣服、分攤水電費,但換來的是什麼?
是深夜當她筋疲力盡下班回家後,卻突如其來被襲胸:「我們就處處吧,每天你在那晃啊,晃得我真難受。」
她惱羞成怒,連夜搬出了男同學家,流落街頭,肚子餓了,但兜裡的錢卻只能買得起半根玉米。她央求了老伯好半天,人家才願意賣給她半根。
蹲在街邊吃著幾乎是討來的半根玉米,她淚如雨下。
但即便如此,她還是頑強的死磕在北京,憑著逆商,一步步走下來。
作家餘華說:「中國的年輕人裡面,優秀者很多,但扛得住事兒的太少。」
扛事兒,就是心理學上的逆商。
逆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託茨提出的概念,它的英文全稱是Adversity Quotient ,簡稱AQ,指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逆商爆表的人,下半場的人生,才是他們真正的舞臺。
李嘉誠不到15歲就失去了父親,自己還得了肺病,不得不挑起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
年少時舉家遷往香港投奔親戚,很長一段時間都寄人籬下,看近人情冷暖。
但他始終堅信自己一定能夠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從廠子裡的小工一步步成為想搞商界標誌性人物。
前不久逝世的霍金也是如此,21歲不幸全身癱瘓、不能言語,終生都在於病魔作鬥爭,但仍舊筆耕不輟,探索科學的真諦,成為當代偉大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
蘇軾被貶的時候,寫了一句詩:「竹杖芒鞋輕聲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還有他在《賈誼論》中的一句話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蘇軾最大的才華,就是用足夠的逆商,去抵擋命運無情的碾壓。
有人說,這種「逆商」指數就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子,正是擺脫苦難和超越困境的超高逆商,讓他們能夠氣定神閒地度過自己的人生。
就像李嘉誠說的:
「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會給你最痛。」
陳可通過同學王佳佳,認識了吳昊吳總,並受邀參加飯局,在飯局上認識了僅有一面之緣的陳總,因此得到了一個去外企工作的機會。
她偶遇富婆顧映真,並遞了一張創可貼,又因為HR笨笨告訴她「北京,就是一個標準不一的地方」,所以,她提出更高的薪酬,跳槽到了富婆的公司。
說實話,陳可的前三份工作,都是靠「貴人」相助得到的。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經說:
專業知識在一個人的成功中起到的作用只佔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你的人際關係。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強悍君主,他以一個人人看不起的流浪漢的身份,一手建立起繁榮昌盛的大明王朝,凌駕於萬人之上,其豐功偉績不可謂不偉大。
朱元璋憑什麼達到這一輝煌之位?
就是因為他充分利用了身邊人脈。
那些明史上所謂的名將、開國功臣們,大多是朱元璋的髮小、兒時的玩伴,比如:
帶領朱元璋走上起義道路,最後被封為信國公,死後追封襄武東歐王的湯和;
跟常遇春技藝不分高低的胡大海;
大明朝開國第一功臣,連朱元璋都以「萬裡長城」評價他的中山王(死後追封)徐達。
可以說,朱元璋能夠功成名就,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依靠他這些從小就聚集在身邊的人脈。
拼人脈這件事,不分年代、不分國籍、不分行業。
美國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曾經非常窮困,包括許多知名大導演在內,沒有人認為他會成為明星。
有一天,寇克·道格拉斯乘火車去某地,一位女士同他相鄰。
由於旅途漫漫,時間難以打發,他就同女士交流起來,沒想到這一聊就聊出了一個重大機會。
沒過幾天,寇克·道格拉斯被邀請到製片廠報到。
原來,這位女士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製片人。
從此,道格拉斯的人生開始發生轉折。
在這位女製片人的幫助和提攜下,他的演繹事業很快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不久之後,他因在《冠軍》一片中出色的演出而一舉成名,之後接拍的《生活的欲望》《光榮之路》等電影更是讓他家喻戶曉。
羅振宇曾說過:「在社交紅利時代,誰懂得社交,懂得傳播,就能夠掌握商業的先機。未來的一切交易都將是社交。」
社交的本質,就是建立核心人脈,用人脈來進行彼此互惠互利的資源置換,為人生打江山。
有些姑娘,註定是要出來闖蕩的。
電視劇第一集,只用了3個鏡頭,就給出了陳可離家奔赴北京的原因:
大家打破頭爭搶一份2000塊的單位工作;
相親對象抽菸、抖腳;
閨蜜結婚,雙方父母算計份子錢。
骨子裡有野心的姑娘,是不允許自己過這種沒有格調的生活的,因為她們人生的字典裡,沒有「平庸」這兩個字,有的只是野心和欲望。
陳可新到一個公司,老總帶她出差,卻意圖將她潛規則,她聰明躲開,但同行的女同事卻去了老總的房間,結果很快被提拔了。
別人告訴她「女人幹得好,不如睡得好。」陳可這才意識到這不是自己想呆的公司。
她憑著快速增長的面試技巧,果斷跳槽,拿到了7000塊的高薪。
但是,當她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曾是自己上司的男友時,男友明確甩給她一句:「有欲望的女人,讓男人不喜歡。」
男友踏實、有才,卻總是跟她描述「28歲回老家一起結婚生孩子」的生活,吃自助餐也要做攻略,給她買299元的仿LV吊帶作為生日禮物,還要強調「盒子還要單算錢」。
陳可最終選擇分手,並說出了國產劇裡女主很少說的一句話:「張超,我愛你,但對不起,我好像更愛我自己。」
是啊,對於陳可們而言,張超們的地圖上沒有她們想要的風景。
毫不誇張地說:
野心,或者說目標,就是一個人問鼎金字塔尖的核心驅動力。你的野心有多大,未來就有多寬廣。
楊瀾曾說:「我的心中有個模糊的夢想,要去探索一個更大的世界。」
而現在,她正在享受她那個更大的世界。
美國管理學兼心理學教授洛克和著名管理學家休斯在研究中發現,外來的刺激(如獎勵、工作反饋、監督的壓力)都是通過目標來影響動機的。
目標能引導活動指向與目標有關的行為,使人們根據難度的大小來調整努力的程度,並影響行為的持久性。
他們於1967年最先提出「目標設定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認為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
目標能把人的需要轉變為動機,使人們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並將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能實現目標。
這種使需要轉化為動機,再由動機支配行動以達成目標的過程就是目標激勵。
野心,其實就是為自己所想要的生活設定目標,然後憋著一口氣去達到它。它包含了目標感、進取心、適度競爭和意志力。
當陳可和男友分手後,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申請信用卡,給自己買了一個LV包包。
很多人看著這一幕,都覺得陳可虛榮。但我卻特別能太理解她。
因為她不是想要那個LV,而是想要讓這個LV提醒自己,不要失掉最初的野心,不要忘記自己想去的遠方。
如果你想在欲望都市有立足之地,沒有野心,是在生活面前過不了幾招的。
只有野心,才能撐起你在低谷中匍匐向前的生活,只有野心,才能讓你突破困局,迎來曙光。
被美國媒體譽為「矽谷最有影響力女人」的Facebook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主張: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應擁有自由的選擇權,實現自己的潛能,創造出最大的自我價值。
如果說人生上半場是拼爹、拼長相、拼教育,那麼下半場才是真正的拼逆商、拼人脈,拼野心。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