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西方文化對國內文化的衝擊顯著,文字、音樂、文學思想在交流的同時相互融合,而如今,大眾對於西方文化的熱衷似乎已經開始在慢慢降溫。同時,一種審美的回歸悄悄在社會各個角落和人們的心底蔓延,對國風文化的追求又成為熱點,以國風音樂、國風服飾為首,包括國風配飾、國風家裝、國風遊戲都成為新的潮流。
前段時間,《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宮廷劇的爆火,讓越來越多大眾重新開始關注中國風,也讓傳統文化又逐漸走進當代人們的生活。
由此可見,對如今的年輕人來說,通過「流行化」的加工,傳統文化同樣可以得到他們的Pick。因而在今年的娛樂圈中,傳統文化開始了「異軍突起」。他們的出現,不僅證明了當代題材的影視作品,也能體現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更是在喜聞樂見中讓文化「出圈」。
傳統文化的「兼容攻略」:
影、視、歌三方出擊,以優作灌輸文化流
「引燃」國學熱的《中國詩詞大會》,讓人們重新撿起書本,加入吟詠背誦的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經由《百心百匠》等紀錄片得以廣泛傳播;國家級文物借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變身新晉「網紅」......
2018年綜藝界爆款頻出,在音樂選秀、真人秀等大類的席捲中,文化類綜藝卻以清流的方式緩緩沁入觀眾的心裡,並掀起一波文化浪潮。不難發現,最近兩年,文化類綜藝已經漸漸從「小眾」走向「大眾」。
影視方面,之前提到的《延禧攻略》,將東方美學與清宮文化相結合,深入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劇情中還融入了崑曲、刺繡、打鐵花、緙絲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劇的熱播也讓這些逐漸被人遺忘的中國傳統文化重回大眾視野,開始颳起了一陣火爆的「中國風」。
不僅如此,它還帶火了揚州絨花淘寶店;法國嬌蘭品牌還乘機與該劇合作推出了「富察皇后色」、「瓔珞色」等口紅;劇中的其中一件衣服,甚至價值高達40萬。
在音樂方面,「中國風」也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當年周杰倫、方文山的《東風破》、《發如雪》、《菊花臺》、《青花瓷》等一系列歌曲開啟了音樂領域的國風節奏,如今的張藝興、王嘉爾、鄧紫棋等新銳音樂人也正在接棒,華語音樂人也越來越重視將中國的音樂帶向全世界。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直致力於中國風打造的SING女團。去年她們的首支電子國風作品《寄明月》,一經推出就憑藉著中國風的整體概念和魔性的舞蹈引起了一波翻唱翻跳的熱潮,還被封為B站神曲,中國風元素又在新一代的年輕受眾中流行起來。
《寄明月》這首歌最誘人之處,在於編曲老師在音樂中融入了古箏、琵琶和二胡等古風歌曲中常見的中國傳統樂器,而在 《寄明月》MV中,SING女團還挑戰了十分少見的國風扇子舞,視覺上還運用了漢服與紅燈籠、相思樹、油紙傘、花瓣、明月等不同的傳統元素。
要知道,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體現於其精神產物,即便音樂只是文化版圖的一角,卻也暗透出華人的文化自豪感早已深植於內心。
不論是綜藝、影視還是音樂,傳統文化的融入,都帶來了增益的效果,反過來也藉此讓傳統文化自己「活」了過來。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著博大精深、兼容並包的特點,以及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所以,在影、視、歌三方作品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因素,不僅是時代需要,也是創造流行的新方向。
傳統文化「出走」拓版圖:
《寄明月》英文版大展國風魅力
另一方面,近年來「走出去」成為文化事業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我國關於文化發展最突出的主題之一。影視行業作為文化輸出的先鋒,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首先是文化類的綜藝節目,不僅逐漸成為爆款,更是憑藉其傳統文化加持的優勢輸出國外。今年4月,《國家寶藏》《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天籟之戰》《聲臨其境》《跨界歌王》《明日之子》《功夫少年》《好久不見》等九大中國優秀的「原創節目模式」亮相坎城春季電視節的主舞臺,這也是中國電視人首次以「原創節目模式」的名義,在國際電視舞臺上集體發聲,其中就不乏文化節目的身影。
這些優秀的節目模式以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新穎的創意表現和適合複製推廣的特點,為全球電視市場輸入了新鮮血液,也向世界展現了生動、立體的中國故事。
影視方面,《西遊記》、《甄嬛傳》、《琅琊榜》、《還珠格格》等劇都曾輸出國外,甚至進行翻拍。前段時間爆火的《延禧攻略》版權也被賣到國外播出,同時也帶著劇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
而在音樂方面,今年11月,SING女團面向海外推出了英文版《寄明月》,受到了國外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她們用實力突破語言隔閡。她們在回饋全球粉絲的同時,更將「紅白扇子舞」引領的國風電音魅力擴展到了全世界。
在此次全新的英文版《寄明月》中,英文版歌詞並非完全照搬原歌詞內容進行直譯,而是充分考慮到中外文化上的差異,將原詞中的一些典故、意象轉化為更直接的抒情與自白。在讓國外觀眾能夠完全理解歌詞含義的基礎上,又不失中國古典美的含蓄與內斂。截至目前,《寄明月》中文版的MV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已突破650萬,這樣的成績在中國女團中實屬罕見。
中文的優美繾綣、中華文化的深邃,於國人而言是瑰寶,於世界亦是。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開始學習中文,開始探索這個文明古國深不見底的文化底蘊。
這樣通過傳統文化融入到綜藝、影視、音樂等各個方面來對話世界,也不失為一種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捷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藉由《國家寶藏》《延禧攻略》《寄明月》等國風強流的輸出,中國的優秀文化才能真正的大放異彩。
傳統文化「國際化」是齊鼓文化的堅持:
只做「根正苗紅」的中國女團
其實,中文歌翻譯成英文輸出國外,《寄明月》英文版並不是首例。張學友的《吻別》就曾被Michael learns to rock改編成英文版《Take me to your heart》。此外,經典老歌《玫瑰玫瑰我愛你》、崔健的《一無所有》等,都曾被外國歌手改編。
然而,這些歌曲的英文版改編都處於「被動」形式,這一次《寄明月》英文版的「出走」則是主動出擊。它的這一步選擇,不僅印證了《寄明月》的成功,更印證了國風與電子的交融形式不僅受到國內聽眾的喜愛,更是受到國外聽眾的追捧。
作品的輸出其實也是文化的輸出,《寄明月》英文版的發行更重要的意義是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讓聽眾聽懂《寄明月》,讓世界聽懂中國,這不僅是SING女團的目標,也是SING女團背後齊鼓文化的初心。
依靠著網際網路與音樂公司的基因,創新一直是齊鼓文化最大的競爭力,而本土化更是其立身之本。打造「亞洲首個電子國風女團」並不只是一個口號,齊鼓文化認為中國偶像市場的發展不需要一味借鑑別人的東西,希望國內有真正靠內容和特色「走出去」的偶像。所以從創立女團開始,SING女團堅持不做劇場,而是利用網際網路貼近粉絲,走「中國特色」路線。
「電子國風」這個曲風下的參考樣本確實不多,而且中國風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涉及到的東西太多了,齊鼓文化也一直在學習,無論是從音樂、造型、舞蹈還是視覺上,他們挖空心思要做出真正屬於中國人的東西。齊鼓文化的目的也一直很明確,帶著國風元素「出走」,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國際化」。
齊鼓認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會輸給任何地方,所以他們想做出能真正代表中國的偶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
SING女團以《寄明月》為窗口,讓電子國風的風勁吹海外。齊鼓文化作為其背後推手,在「中國化」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前行。正是許多帶有中國優秀文化因素的作品陸續出品,以及企業對藝人堅持「本土化」的培養,文化的涓涓細流才能匯入娛樂大海的入口,從而形成全新的星辰大海,再向世界注入屬於中國的文化強流。
- END -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版權聲明:微信公眾號【娛樂胡扒醫】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娛樂胡扒醫】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果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
「娛樂胡扒醫」已入駐
等渠道,全平臺推送,熱點一網打盡!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