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特勒的男孩》到《浪潮》

2021-02-23 Arkie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2004)

在談到德國導演Dennis Gansel的《浪潮》之前,我先要說說有著同一主題表達的電影《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2004)。影片通過兩個男孩深厚的同性情誼,展示了導演對於集體主義到威權主義的深切擔憂。出生於工人家庭的弗萊德裡希,因為他的貧窮和天賦(拳擊),讓他走入了這個1942年的希特勒精英學校,並結識了一個地區長官的兒子,阿爾伯特。一無所有的弗萊德裡希,非常渴望過上這種集體主義的生活,並逐漸在這種集體主義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為之感到自豪。

集體主義和工人階級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在這個希特勒精英主義學校中,集體主義只是一個幌子。並不是所有的人性都會在集體主義生活中得到快樂和成長。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情節,就是他們宿舍有一個懦弱的男孩,終於不堪忍受這種集體主義的恐懼和顫慄,正好逢上了一個難得的自殺機會:手榴彈在人群中落地,要麼大家全都死去,要麼他一個人撲上去,用自己的生命保住其他人的生命。他選擇了後者。這是集體主義的表現,但這個也是集體主義的最崇高的表現了,他既是被迫選擇這種死法,也是主動選擇這種死法。他主動選擇了這種方式自殺,人人都知道,但是他的自殺行為,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個體在集體中的犧牲和崇高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威權主義卻只強調了其中的一面。

相比這個懦弱男孩的自殺,地區長官的兒子阿爾伯特的自殺,卻在威權主義的語境中,顯得可恥得多。他拒不服從威權主義對他的洗腦和脅迫,他用死亡換取自己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阿爾伯特(湯姆·西林)

弗萊德裡希(馬克斯·雷邁特)

電影中,通過弗萊德裡希和阿爾伯特之間的深厚的同性情誼,展開了個人主義的人性覺醒和對威權主義反抗的讚歌。兩個男孩之間的情感和政治主題的表達,體貼而膠著。如果說集體主義是人本性中崇高天性的所在地,那麼威權主義則不是。而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卻並不衝突。

《浪潮》(Die Welle, 2008)

相對《希特勒的男孩》,電影《浪潮》(Die Welle, 2008)顯得更加直白。電影向我們展示了從集體主意走向威權主義的全過程,並解釋了導演對於威權主義的懷疑和恐懼。導演告訴我們,集體主義是人的一種天性,大家通過一種集體性的活動,能夠獲得一種無上的快活的精神動力,可是有人漸漸開始利用這種集體主義,將個人的權力高居於集體之上,威權主義的苗頭出現了。影片中,導演是通過一個工人階級的、經常無家可歸的男孩對於這位老師的崇拜,來一步步展示威權主義叫人恐怖的地方的。他不單在集體主義中獲得了快活和崇高,他逐漸在向個人崇拜演進,他已經狂熱地崇拜他的老師,並把他當做了權威。電影在闡釋威權主義如何泯滅了個人主義所代表的人性時,表現出了作者深深的憂慮。代表威權主義的老師開始害怕,他終於沒能阻止住集體主義向更嚴重勢態發展的可能。結果那個工人階級男孩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而另外一個男孩則在集體主義行為中,適當地停止了腳步,用個人主義挽救了集體主義向威權主義邁進的危險。

 

經歷過希特勒極權政府的德國,似乎對集體主義傾向表現出了非常警惕,而德國又是有著精英主義和權力意志的哲學土壤的,而個人主義的健康活力,才是阻止集體主義向威權主義演變的有效工具。

相關焦點

  • 《喬喬的異想世界》:希特勒的男孩踹飛了希特勒
    後者是片中希特勒青年團中的狂熱分子對男孩喬喬的戲謔稱呼,因為喬喬不敢殺死一隻兔子。比起喬喬真正異想的世界,導演塔伊加·維迪提顯然更著力於嘲諷和批判那個造成喬喬產生異想的世界。喬喬所異想出來的他的好朋友希特勒並不真實。
  • 希特勒的男孩,我們的男孩
    小哥不但顏值高,演技也是入戲到爆燈,演什麼像什麼。最重要的是,連德國人都一致覺得他德語講的實在是太蘇了!甚至還讓他錄製了兩本書的有聲讀物。發音非常之好聽標準哦,對於學習德語的朋友們來說是非常好的聽力練習。不信來瞅瞅德國人對小哥的評價:
  • 別了,希特勒的男孩!
    無知的人不願意讀書,不願意思考,不願意判斷,只會對以暴力為後盾的說教言聽計從,俯首稱臣;無恥的人靈與肉分離,言與行脫節,將現實的利益看作生命的一切,不顧事實真相,甚至恬不知恥地借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在輿論和大眾面前譁眾取寵。《希特勒的男孩》中的拳擊手是勇敢的,是堅毅的,他懂得觀察,懂得思考,懂得感悟,懂得改變,他不懼怕生命中的所謂的損失,他心懷正義,心懷信仰。
  • 希特勒的男孩
    納粹黨鼓足勁,想要藉助文藝領域來塑造出一個「嶄新的德國」。一個更大問題就是德國一直沒有走出一戰失敗的陰影,對於要承擔實現民族復興的納粹黨而言,要扭轉德國人的國民性,只在文藝界的敲敲打打是不夠的,希特勒需要更大程度的審美上的革命。
  • 《希特勒的男孩》:如何毀掉一個少年的夢想
    電影《希特勒的男孩》介於第二第三之間,它用一種打入納粹內部的視點批判納粹對人性的摧殘。納粹的一份子反而成了它的叛徒,最終選擇了脫離納粹陣營。這本質上是一個打臉行為,這部電影也猶如一記打在納粹臉上的耳光一樣響亮。
  • 【佳片推薦】希特勒的男孩 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 (2004)
    2004-12-25片長: 117 分鐘 / Czech Republic: 110 分鐘(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 Argentina: 110 分鐘(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 USA: 110 分鐘又名: 英雄教育(臺) / 納粹軍校 / 元首的精英 / Before the Fall / NaPolA希特勒的男孩的劇情簡介
  • 電影《浪潮》影評
    為影片最後集會的時候浪潮成員默認文格爾為領袖做鋪墊。男配角蒂姆也是一個人物刻畫非常成功的角色。他性格內向、缺少家人的關懷,沉默寡言,也缺少成就感。弗雷德裡克·勞把這個角色活靈活現地演出來,從起初的唯唯諾諾,到樹立成就,最後無法自拔惱羞成怒飲彈自盡,弗雷德裡克將這個內心深處藏著看不到的陰暗的角色表現地淋漓盡致。
  • 希特勒的名單,獨裁者與獨裁電影
    電影《浪潮》取材自一美國高校著名的獨裁實驗,但把背景挪到了當代德國。哪怕是在反法西斯意識已經滲透到社會末梢的德意志,從理性到集權也只需要五天時間。意志的勝利導演:萊妮-裡芬斯塔爾主演:阿道夫-希特勒地區:德國
  • 《希特勒回來了》| 納粹是怎樣煉成的
    除此之外,近幾年的納粹題材顯現了一些新的創作類型,它們從納粹的角度出發反向思考這種制度得以建立的成因,由此引發人們對當代社會和人性弊病的審視,例如前幾年頗受好評的《浪潮》和《希特勒回來了》。《浪潮》利用真實事件進行改編,通過學校這樣的小型社會模型展示了納粹的建立與演化,而《希特勒回來了》則套以諷刺喜劇的外殼利用「元首回歸」的設定,來探討當下德國社會環境中存在的病灶,以及人民從歷史中延續的某種國民性。
  • 觸手可及的黑色幽默——《希特勒回來了》
    當他了解到現在已經是2014年以後,充分評估了德國人現在的生活,開始了他重新徵服世界的規劃,不過這次使用的不是槍炮,而是通過媒體施展他天才的演講和遊說能力。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希特勒乃一介平民出身,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他憑藉非凡的才幹,掌權後迅速復甦經濟,獲得過一個民族幾乎所有人的頂禮膜拜,一舉上位。然後他毫不猶豫地利用強大威望將整個世界帶入血雨腥風中。最終他失敗了。
  • 影評:觸手可及的黑色幽默——《希特勒回來了》
    當他了解到現在已經是2014年以後,充分評估了德國人現在的生活,開始了他重新徵服世界的規劃,不過這次使用的不是槍炮,而是通過媒體施展他天才的演講和遊說能力。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希特勒乃一介平民出身,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他憑藉非凡的才幹,掌權後迅速復甦經濟,獲得過一個民族幾乎所有人的頂禮膜拜,一舉上位。然後他毫不猶豫地利用強大威望將整個世界帶入血雨腥風中。最終他失敗了。
  • 5部惡搞希特勒的喜劇,部部荒誕到讓人噴飯
    而是喬喬長期崇拜心裡作祟,幻想身邊有希特勒這樣一位好朋友。 在這個「異想世界」裡,希特勒是喬喬的精神導師,每當猶疑,希特勒總會現身。
  • 希特勒青年團:控制年輕人的一生
    但是那些在遊行隊伍中的男孩女孩就很有用。他們就像成年人一樣舉著寫滿死者名字的橫幅。」「我希望投身於這股洪流中,被它淹沒,被它帶走」,她後來回憶說,「『我們時刻準備為旗幟而死,』那些火炬手們這樣唱著。這不是衣著、食物或者學校作文的問題,而是生與死的問題。誰會為旗幟而死?我會嗎?
  • 聽說,希特勒回來了……
    事情是這個樣子,不知大家還記得ACG界的元首的憤怒麼, 想當年可是網紅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而「我到河北省來」、「氣死偶嘞」等神字幕更是讓惡搞風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過,過氣網紅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於是乎,不甘寂寞的元首又重現江湖,只是這次的畫風格外的奇特。
  • 電影推薦希特勒回來了
    另一部分人則是年輕人,對於希特勒只是一個符號化的印象,或者說覺得很酷,當年的那段歷史並沒有深入了解,在看到這位留小鬍子的人後馬上自拍合約留念,發到推特上炫耀一番,時間長了也許會對這位元首有一個盲目崇拜,可惜電影在這方面沒有細拍,不過可以看看類似的電影《浪潮》。
  • 希特勒為何如此「仇視」猶太人?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在歐洲對於猶太人的壓迫已經持續了近千年,只不過到了德國希特勒時期這種迫害被放大了而已。到了希特勒上臺之後,本身就崇尚「雅利安人」至上的他更是將猶太人視為洪水猛獸,欲除之而後快。在希特勒眼中,猶太人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首先,在宗教信仰中,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衝突已經持續了千百年,歐洲各國或多或少都對這些在教義中被視為投機者、背叛者的人有一定的偏見。
  • 希特勒回來了,元首從河北回來了!
    原著小說寫於2012年,那時被公知一直吹到現在的阿拉伯之春剛剛結束,讓歐洲領導人頭痛不已的難民問題還不算突出,因此電影反映的更多是穆斯林移民在德國定居後對原有德國文化的影響,電影也通過一種偽紀錄片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一般德國國民在被各種政治正確包圍後不吐不快的心情,這時候蹦出來一個留著小鬍子的人正好成了傾訴對象。
  • 希特勒,從「解民於倒懸」到棄民如敝屣
    人類有史以來,國與國的武力衝突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在出現一個高於國家的機構之前也許永遠不會停止。歷史上的和平往往是通過徵服吞併達到的,而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拿破崙這些徵服者總是以英雄的面貌出現。一個民族的稱霸確實只是到了當代,也就是產生了國家法之後,才有可能被認為是違法的行為。至於反猶意識,也並非希特勒的獨創。
  • 電影《浪潮》----奇特課程中顯現的人性(下)
    學生開始自發地以浪潮的名義聚會,那些從來不能被邀請的孩子毫無隔閡地參加聚會,看上去群體中的階級、等級都被消滅了。文格爾老師受到學生們空前的崇拜,以至於崇拜者不但跑到他的家裡想要跟他一起生活,還守在他的屋外一整夜不肯離開。除此之外,孩子們認為應該擴大他們的組織影響力,於是又創造了屬於浪潮的標誌,這個群體在某幾個積極分子的帶領下,把浪潮的標誌噴到了城市的各個顯眼的地方。
  • 《希特勒回來了》:納粹離我們有多遠
    薩瓦茨基朝希特勒開槍後,另一個幽靈一般的希特勒站在他身後,向他微微一笑。薩瓦茨基不可抑制地喘息和顫抖著,面對著「元首」說不出話來。此前,「元首」認為他絕不敢開槍,但是他卻毫不猶豫地扣動了扳機。這是電影《希特勒回來了》中最精彩的構思之一。前一個鏡頭,自信的元首被平民擊斃,象徵著人們已經不再受納粹思想的蠱惑;但下一個鏡頭就把這種美好希望擊得粉碎——心底裡的那個希特勒其實是殺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