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浪潮》----奇特課程中顯現的人性(下)

2021-03-03 李躍兒芭學圈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看到電影《浪潮》賞析(上)。

文格爾老師要求學生們站起來向自己問好,給他的學生帶來了困惑,接下來,他要求孩子們在發言時要舉手,並且在得到他的允許後才能說話。令人注意的是,這一天有一個女孩子沒穿白襯衫,她沒穿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穿白襯衫不好看。在教室中,她的紅色T恤顯得極其扎眼,同學們都用奇怪的眼神在看她,而她的男朋友因為她沒有照顧集體而批評她「自私」。這個女孩子因為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見,因為這個不會影響到任何人生活的個人觀點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被群體孤立的狀態。

這個沒穿白襯衫的女孩開始莫名其妙地不愉快,她的愛情也因此出現了問題,男朋友開始跟她吵架,她變得不願意再去上課。

與此同時,其他學生越來越興奮,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給自己的集體創造名稱,這個團隊的名稱叫做「浪潮」。他們還創造了團隊手勢,為了區別納粹,他們的手勢是表達浪潮的動作——一隻手橫著波浪式穿過胸前。從這天開始孩子們無論在哪裡,一碰面就要做這個手勢,這也讓他們在校園中感到自豪,很快選擇了無政府課程的孩子要求轉到文格爾班上課,低年級的孩子也開始要求同伴見面時做這個浪潮手勢。

在一場水球比賽的賽場門口,有孩子守在門口,要求所有想看球賽的同學,進體育場時必須做浪潮手勢才能進去。大多數學生覺得無所謂,要求做就做一個,為了看球賽又不會要命,但對於由於觀點不同而受到排斥的兩個女生來說,這等於是屈辱,所以她們寧肯偷偷翻越進去,也不願意做那個浪潮手勢。

我們眼看著這堂別開生面的課慢慢滑出了課堂,但文格爾老師卻沒有發現,他還在為自己的課程效果而得意。

孩子會如此留戀浪潮組織?

隨著課程的推進,學校裡更多的學生加入了文格爾老師的課堂,這個群體出現前所未有的團結和團隊感景象。那些由於不夠強大一直受欺負的孩子,在一次次陷入困境時被身邊也穿著白襯衫的同學解了圍,「敵人」看到他們統一的服裝認為他們是另一個什麼黑邦。學生開始自發地以浪潮的名義聚會,那些從來不能被邀請的孩子毫無隔閡地參加聚會,看上去群體中的階級、等級都被消滅了。

文格爾老師受到學生們空前的崇拜,以至於崇拜者不但跑到他的家裡想要跟他一起生活,還守在他的屋外一整夜不肯離開。除此之外,孩子們認為應該擴大他們的組織影響力,於是又創造了屬於浪潮的標誌,這個群體在某幾個積極分子的帶領下,把浪潮的標誌噴到了城市的各個顯眼的地方。

往日沒有能夠克服自己的軟弱、沒有解決好自己的學習問題、交友有問題的孩子成為這個行動的積極份子,他們在這個組織中獲得了地位和尊嚴,於是極其維護這個組織。他們比別的學生更加忠誠於文格爾老師,有文格爾老師出現的地方就是一片白花花的浪潮和群體的敬仰。幾天的時間,隊伍已經從一開始的三十五人發展到了二百多人,只要文格爾老師出現,隊伍就整齊劃一地起立,空前整齊地做著浪潮的手勢,沒有人再有質疑,因為質疑的人被排斥在這個群體之外了。

文格爾的妻子,還有班裡的兩個不願意同流合汙的同學都覺得事情不對,因為老師的妻子和學生的男朋友變得不需要個人生活,不再能感受個人情感,他們要求自己的親人的想法跟自己一致,而且不接受不同觀點,為此他們情感開始分裂。文格爾老師的妻子在跟文格爾吵架之後離開了家,而班裡的優秀男孩打了他的女朋友。

這幾個女人發現她們的親人變成了混蛋,為了挽回家和親人,她們開始抗爭,散發傳單,揭露真相,號召被浪潮迷惑的人清醒過來離開浪潮。但她們的傳單很快被收回,藏匿了,大多數人跟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而這一切文格爾老師卻沒有發現。

妻子的離開使文格爾老師反思,打了女朋友的男生也跑來找文格爾要求停止浪潮,並講了自己的變化和感受。文格爾老師選擇這個周末在學校大禮堂召集所有浪潮的學生開會。

周六的會場,文格爾老師先是要求到時間就把會場大門鎖了,然後開始講演,繼續煽動把集體情緒推向高潮(做的事、說的話跟希特勒一樣)。孩子們情緒被文格爾老師幾句話就煽動起來了,他們呼著口號要拯救地球。

這時早晨去找過文格爾老師的那個男生著急地站起來提醒文格爾老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沒想到文格爾老師指著這個學生對在場的二百多孩子大聲地說:「我們中間出現了叛徒,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叛徒?!」會場馬上有學生用極其暴力的方式(兩邊扭著胳膊)把那個男生揪上臺來,文格爾老師接著宣告:「他是叛徒,我們必須打死他!」那個被叫做叛徒的孩子平時樂於助人,學習優秀,人緣很好,眼看他要死在同學的手中。臺上的同學顯然嚇壞了,都愣在那裡,而文格爾老師繼續嚴厲地要求臺上的同學打死那個被稱作叛徒的男生,否則他們也會被認為是叛徒。

因為只有一周課程和幾天的組織,孩子們的習慣還沒有被破壞,他們還沒有打破人性底線的經驗,老師繼續以組織和集體的名義逼迫在場的人打死同學。我們看到,在群體中當大家的靈魂被一個人控制後,就有可能會做那個人要求你做的任何事,如果文格爾老師再逼迫一下,如果有一個太需要文格爾認可的孩子先動了手,這個群體就可能變成殺人機器。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理解,二戰時侵華日軍難道全都不是在善良人家長大嗎?二戰德國法西斯全都不是具有人文素養的德國國民嗎?他們何以能夠集體性地慘無人道?

文格爾老師的會場,大門被牢牢關閉,這是文格爾老師在一開始就嚴厲宣告過的,這時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和電影裡的學生都害怕極了。

就在這時,文格爾老師恢復了老師的本來面目,他對孩子們說:「這就是納粹獨裁,誰如果有反對意見他就是叛徒,叛徒要被處死。浪潮結束了,孩子們都回家去吧。」

相信這課上的孩子們從靈魂深處理解了納粹獨裁,但是在課程體驗中獲得利益的孩子聽到浪潮組織要結束了,簡直恐懼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那個由於浪潮而崛起的弱勢孩子,從衣袋裡掏出了手槍,把槍口朝向了同學,先打傷了一個要離開的同學,然後張開嘴巴把槍伸進自己的嘴裡扣動了扳機。他死了,文格爾老師為此被警察帶走,電影到此結束了。

我的天!再看臺灣老片《青蛇》,一開始法海面對腳下一片烏煙瘴氣的人群,那他們在那裡互相打鬥,互相殘害,地獄一般。法海面對著這一切無奈地說:「人。」

人有兩極:高尚的、美好的、神一樣的靈動,和低級的、貪婪的、愚昧的,兩個部分在人的身上打鬥,在群體中打鬥,在地球上打鬥。

所以人們通過教育擴大美好的部分,縮小不美好的部分,如果教育只起到了關閉不美好籠子的作用,不美好的部分就被壓製成野獸,一旦籠子不在了,就會更加變本加厲地危害人群。

我們繼續加油,讓我們的孩子在籠子外發展人類美好的東西。

(完)

相關焦點

  • 《浪潮》:揭露了我們最不願意看見的赤裸人性
    電影《浪潮》,改編於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高中教師賴那·文格爾通過課堂實驗的形式帶領學生體驗獨裁制度的故事。 這部電影,相較於恐怖片的感官刺激,它更多的是心靈的震撼。水面給人的感覺好像下一秒劇中人就會被吞沒,我想這大概也映證了「浪潮」,在影片中,「浪潮」是一個獨裁統治的組織。這逼人的水面也象徵著獨裁統治。一旦不小心,便被吞沒,陷入黑暗。 獨裁統治,又有人稱法西斯,象徵著暴力與權威。在我看來,影片最大顯示的是獨裁統治擅於利用人性的脆弱。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秘密,不願說或不敢說。
  • 德國電影《浪潮》,一堂導致死亡的實驗課
    德國電影的第二個集中反思是針對於東德時期的。特別出色的電影有《竊聽風暴》,還有《沉默的教室》、《氣球》等。有些則電影跨度很大,包括了戰爭與東德兩個階段的事,特別出色的有《阿德龍大酒店》,還有最新一部《無主之作》。反思什麼呢?說到底就是批判極權對於人性的摧殘。極權導致了戰爭,導致了戰爭中對猶太人的迫害,導致了戰後東德人民失去了自由,等等。
  • 當電影遇上「海島」,總會發生最奇特的故事
    一部動人心弦的電影,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一座城市、一片森林、一間屋子、一所學校、一個海島……當電影遇上「海島」,總會發生一些奇特的故事
  • 電影《浪潮》影評
    一言以蔽之,歷史政治類電影不是根紅苗正地歌頌偉岸,就是滿腹慈悲地數落黑暗。《浪潮》獨闢蹊徑,從學校中課堂裡發生的故事講述獨裁統治的生成和來源。不但沒有陷入大而無當的寬泛背景中,反而表現出了導演超高的謀篇手段。
  • 二十部偉大的電影之《浪潮》
    由於他最喜歡的「無政府主義」課被另一位老師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講「獨裁統治」課程。對於自由散漫的學生們來說,任何課程都只是為了學分而上。他們在課上大聲聊天,無心聽講。文格爾別出心裁提出假想「獨裁」的實驗。在為期一周的實驗中,文格爾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們對他要絕對服從。
  • 獨特「在地性」與臺灣電影復興浪潮中的「在地」表達
    但實質上這次「推動臺灣本土文藝」的「鄉土文學運動」是在臺灣文學背離傳統的「西化」傾向背景下呼喚回歸民族傳統的努力。受臺灣鄉土文學直接影響的臺灣新電影則以多元聲音、多元敘述的曖昧影像在在地表達中呈現對歷史的思考。
  • 【哲學·影評】德國電影《浪潮》影評
    當我們帶著韋伯的「現代性觀察」去審視《浪潮》,我們會發現這部影片所反映的正是現代社會同樣的危機。《浪潮》改編自發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故事在一片輕鬆熱烈的搖滾樂中開始。一所普通的德國中學正在舉辦「國家體制」主題活動周,主人公賴納•文格爾(Rainer Wenger)是該校一位老師,但他自己喜歡的「無政府主義」課被另一位老師捷足先登,只能無奈主講他並不喜歡的「獨裁統治」課程。
  • 中國武俠:浪潮中湧動,浪潮中退去
    轉眼七年過去了,我們沒能迎來武俠電影的第二春,甚至是在百花齊放的院線電影中,再以難見中國武俠電影——最具民族性和文化精神的中國武俠電影,走向了創造的低谷期。它還是沒能逃過時代與命運的洪流。浪潮中的武俠正如同,過去的維爾託的電影眼睛的理論,法國的真實電影,美國的直接電影,法國的新浪潮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電影,日本的太陽族電影一樣,它們都被賦予了一定的現實的意義與歷史的責任。在浪潮中湧動,也在浪潮中褪去。從現實的意義來看,武俠電影雖是一種「入世」的創作多維空間,但它給觀眾們提供的是一個假想的空間內提供一個逃離現實,迴避現實過程。
  • 線上線下加速融合 新消費趨勢顯現
    而在其他教室,線下的課程也在同步進行當中。受到今年疫情的影響,這種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教育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接受。為了適應需求的變化,線下教育機構向線上轉型的趨勢也在提速。而在另一家美術教育機構,工作人員正在利用線上的最新技術對線下的教育場景進行改造。
  • 深度分析《獵狐》:角色沉重宿命背後,經濟浪潮下曖昧人性掙扎
    豪華的演員陣容、跨國追緝逃犯的題材、經濟浪潮下的欲望迷失等元素,深受年輕觀眾喜愛,豆瓣評分甚至超越前者,斬獲7.5高分。這部《獵狐》講述了以夏遠、吳稼琪為代表的「文武雙全」經偵警察偵破經濟犯罪大案、開展多國跨境追逃的故事。
  • 6部法國的「人性」電影,最難懂最可怕的就是人性!
    大家好,我是槽君,今天呢我們推薦一些法國電影,可能大家覺得人性電影韓國拍的很好,其實不止是韓國,還有法國,不過他們的點卻不太一樣,當然這些人性電影看得有的會讓人很氣憤,有的會讓人很難受,那麼開始吧一、《推銷員》2016評分:7.7點評:和驢得水一樣,講了人性惡的雪球越滾越大越來越失控的故事
  • 從《希特勒的男孩》到《浪潮》
    一無所有的弗萊德裡希,非常渴望過上這種集體主義的生活,並逐漸在這種集體主義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為之感到自豪。集體主義和工人階級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在這個希特勒精英主義學校中,集體主義只是一個幌子。並不是所有的人性都會在集體主義生活中得到快樂和成長。
  • 《時間規劃局》:這部構思奇特的電影,其實特別「現實」
    這部電影的構思,可謂是非常奇特了。在電影裡,人的生命不是取決於身體的健康狀態,而是手臂上的「時間表」。電影《時間規劃局》呈現的就是這樣一個奇特的世界。其實,轉念一想,這種「時間就是生命」的邏輯也不算奇特,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生命的本質不也是時間嗎?
  • 揭示了人性的國產黑色幽默電影,你都知道哪些
    揭示了人性的國產黑色幽默電影,你都知道哪些黑色電影不是指一種類型,而是指主要歸屬在偵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種特殊電影風格,往往關注於道德的腐化。其實優秀的國產黑色幽默電影不少。下面來看看國產黑色幽默電影都有哪些吧。
  • 一部令人清醒的電影《浪潮》
    在最近這波滿屏 404 not found 的浪潮中,看了一部令人清醒的電影《浪潮》電影由美國的真實故事改編
  • 驚悚無比的電影《浪潮》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不是驚悚大片而看後無比驚悚的恐怖片,恐怖的原因不是因為電影,而是因為透過電影我們會看見,另一種環境下的自己
  •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金錢浪潮下的社會圖景
    婁燁導演《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以下簡稱「風雨雲」)以直面社會問題的目光來關照改革開放浪潮下的社會圖景,用極具個人風格的影像表達呈現出一種探索式追問,在商業化和消費主義所推動的變革下記錄和反映著時代變遷當中複雜多元的文化格局。
  • 明德課程|明德學院生活文化常識類課程總結
    《紅樓夢》是清代曹雪芹著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也是罕見的瑰寶,是大學生加強藝術修養的良好的讀物。本課程主要對《紅樓夢》進行研讀品味,課程主要內容分兩篇,第一篇背景篇,第二篇品讀篇。
  •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時代背景下的人性故事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對人性進行了深度的探索,各人物之間彼此糾纏,彼此仇恨,卻又無法逃脫彼此,他們只能在仇恨中相互勾結,共同生存。,邁向文明的頂峰,然而這個快速前進的過程中難免會製造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和消極的情感,這些伴隨著時代發展而誕生的各種情緒終歸會找到它的承載者,時代進步了,但人性沒有。
  • 豆瓣8.4分的德國二戰電影,縱觀最後瘋狂中荒謬的人性
    德國人拍的電影,要麼沉著鎮定、一絲不苟,憋悶得喘不過氣來,要麼荒誕離譜、直眉瞪眼,誇張到根本無法理喻。相對於鄰居法國電影的熱忱浪漫、對門英國電影的精緻優雅,德國人用他們最擅長的表現主義,拍出來的電影,總是給觀眾們留下不好看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