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
12月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要注重「需求側改革」。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內容於周五當天盤後公布。(參考周六《重磅信號!》一文解讀)
會議內容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我們認為,「需求側改革」的提法是首次,重要性可能不亞於當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我們認為,需求側改革是以擴內需為戰略基點,然後圍繞擴大國內總需求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
很多人認為需求側改革就是刺激消費,這個理解是狹隘的。
刺激消費只是階段性、結構性改善需求的一次性政策,而需求側改革則是致力於推動國內總需求中長期提升的一系列制度性改革的總稱。
需求側改革和今年以來政策持續強調的「雙循環」、「擴內需」戰略一脈相承。
需求側改革有兩層含義:1)全面擴大國內總需求;
2)加速相關制度的改革。
為什麼在當前時點提出需求側改革?國內進行需求側改革的背景是什麼?
國內從2015年開始進行供給側改革,從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降成本到補短板,改革持續深入推進,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相比而言,國內需求側的改革卻一直停滯不前。
所以這次會議說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從三駕馬車來看:
1)投資的邊際產出效益已經越來越弱,尤其是靠傳統基建刺激經濟的老路不僅行不通,而且副作用明顯。
2)我國出口雖然有較強的韌性,但是在疫情和貿易摩擦的影響下,出口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比如當前海外訂單轉移推動出口需求提升,從而刺激國內經濟加速修復,但是這個驅動力很難持續。
3)本應作為經濟核心驅動力的消費卻一直低迷,就拿當前的經濟數據來說,前三季度國內GDP數據已經同比轉正為+0.7%,而代表消費的社零數據同比增速為-7.2%,說明消費復甦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國內經濟增速。
總之,對內來說,國內經濟要轉型高質量發展,對外來說,想保證國內經濟的穩定性並提高全球經濟地位,這方面都要求國內經濟發展要從此前的外貿驅動、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
四個環節的「堵點」
生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重點,同時進一步加強「供給創造需求」。
目前國內供給體系質量與效率與需求結構仍不匹配,低端供給過剩和中高端產能不足並存,難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導致大量消費流向海外。
比如產業鏈如果不能自主可控,會制約供給,從而影響需求。
最現實的案例:由於受到美國的制裁,華為的高端晶片麒麟9000一直緊缺,導致華為最新旗艦級Mate40系列一直供不應求,這實際上也是在限制國內產品的需求。
所以中美科技摩擦以來,政策就持續強調「舉國體制補科技短板」、「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等等,並且這次政治局會議上也繼續強調了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就是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就是保證供給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從而保證需求。
而另一方面,供給也能創造需求,尤其是高科技領域,比如5G的升級,將帶來很多新的下遊產業應用,包括雲遊戲、超高清、無人駕駛、遠程醫療等等。
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稅收制度改革、轉移支付等可能成為關鍵詞。
制約居民消費水平的核心「堵點」就是消費能力,而打通這個「堵點」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包括增加就業、調整稅收制度、增加轉移支付、提高國民福利、完善社會保障等等。
比如目前我國的稅收以間接稅為主,間接稅使得必需品的消費上,富人承擔的稅收相對於收入更低,導致收入低的人相對來說承擔更多的稅率,貧富差距間接拉大。
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的關口,但我國仍然有6億人口人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如果能縮小收入差距,提升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那麼就會帶動6億人次新需求。
二是減輕住房、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從而進一步釋放國民消費潛力。
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其實也隱含了縮小收入差距、減少失業率等內容。
另外,今年4月9日,《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發布,這是中央第一次發布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文件。
文件指出,各要素進行市場化改革是核心的原則,要減少政府的直接幹預,給予要素市場化的發展和分配地位,政府僅僅推動規則建立和日常監督。
說白了,就是進一步放開政策的管制,深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數據、技術五個領域的「放管服」,以改革促發展。
流通:包括物質流通、人員流通、財富流通等,核心就是降低流通成本。
從物質流通來看,國內物流成本佔GDP比重高達15%,歐美主要國家僅7%左右,物流高成本大幅拖累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所以除了大力發展高鐵、航空等基礎物流設施之外,政策還在鼓勵直播帶貨、C2M等新經濟模式。
從人員流通來看,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城鎮化率快速提升的階段已經過去,下一階段的重點就是打造核心城市群,通過大都市圈來帶動需求的提升,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財富流通來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有利於降低傳統紙幣流通的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
消費:關鍵在於如何提升居民消費意願。
上文說過,直接的財政補貼不是長久之計,不僅是對未來消費需求的透支,還會加大財政壓力,所以如果要著眼於長期,主要有三個途徑:1)增加品種供給。從消費品種來看,除了穩定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還要推動新型消費增質擴容,例如免稅、直播帶貨、在線教育、網際網路診療、智慧超市等新興消費業態。
2)提升國內品牌認可度、地位以及價值,提升消費信心,提升國產替代滲透率。這一塊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妝、醫美,隨著國貨品牌的興起,國內相關產業正在高速發展。
3)引導消費的結構性升級。這一塊目前主要體現在綠色消費、低碳消費,昨晚《周末,大事件!》詳細解讀了提高非化能源消費佔比一事,預計圍繞低碳消費的國內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新一輪政策支持。
需求側改革的意義
「需求側改革」的重要性比肩五年前的「供給側改革」,或將成為「十四五」期間的主線。
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政策貫穿了整個十三五期間:
2016年,供給側改革重點落在傳統產業去產能,催生了一波轟轟烈烈的鋼鐵煤炭水泥行情。
2017年,供給側改革去槓桿的重心逐漸轉移至金融領域,金融去槓桿對市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018年下半年開始,供給側改革的重心逐漸轉移至補短板,尤其是基礎設施領域。
站在當前十四五前夕,在當前發展雙循環的大戰略框架下,「需求側改革」將成為核心內容。
持續關注後續政策對「需求側改革」的解讀,很可能貫穿整個「十四五」。
去散戶化,本質是淘汰過去小散落後的炒股思路,要與時俱進地順著機構的思路做投資,畢竟隨著外資的持續湧入,機構的市場話語權越來越強。
A股去散戶化的歷史進程是一場兩萬五千裡的長徵,研粉一定要用機構的武器把自己武裝起來,這是研報社一路在踐行的使命所在,股海驚濤駭浪,跟隨研報社這艘大船,讓社長再帶你們航行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