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提「需求側改革」!對你的錢包有什麼影響?

2020-12-23 草民觀點

中央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

12月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要注重「需求側改革」。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內容於周五當天盤後公布。(參考周六《重磅信號!》一文解讀)

會議內容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我們認為,「需求側改革」的提法是首次,重要性可能不亞於當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我們認為,需求側改革是以擴內需為戰略基點,然後圍繞擴大國內總需求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

很多人認為需求側改革就是刺激消費,這個理解是狹隘的。

刺激消費只是階段性、結構性改善需求的一次性政策,而需求側改革則是致力於推動國內總需求中長期提升的一系列制度性改革的總稱。

需求側改革和今年以來政策持續強調的「雙循環」、「擴內需」戰略一脈相承。

需求側改革有兩層含義:1)全面擴大國內總需求;

2)加速相關制度的改革。

為什麼在當前時點提出需求側改革?國內進行需求側改革的背景是什麼?

國內從2015年開始進行供給側改革,從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降成本到補短板,改革持續深入推進,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相比而言,國內需求側的改革卻一直停滯不前。

所以這次會議說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從三駕馬車來看:

1)投資的邊際產出效益已經越來越弱,尤其是靠傳統基建刺激經濟的老路不僅行不通,而且副作用明顯。

2)我國出口雖然有較強的韌性,但是在疫情和貿易摩擦的影響下,出口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比如當前海外訂單轉移推動出口需求提升,從而刺激國內經濟加速修復,但是這個驅動力很難持續。

3)本應作為經濟核心驅動力的消費卻一直低迷,就拿當前的經濟數據來說,前三季度國內GDP數據已經同比轉正為+0.7%,而代表消費的社零數據同比增速為-7.2%,說明消費復甦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國內經濟增速。

總之,對內來說,國內經濟要轉型高質量發展,對外來說,想保證國內經濟的穩定性並提高全球經濟地位,這方面都要求國內經濟發展要從此前的外貿驅動、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

四個環節的「堵點」

生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重點,同時進一步加強「供給創造需求」。

目前國內供給體系質量與效率與需求結構仍不匹配,低端供給過剩和中高端產能不足並存,難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導致大量消費流向海外。

比如產業鏈如果不能自主可控,會制約供給,從而影響需求。

最現實的案例:由於受到美國的制裁,華為的高端晶片麒麟9000一直緊缺,導致華為最新旗艦級Mate40系列一直供不應求,這實際上也是在限制國內產品的需求。

所以中美科技摩擦以來,政策就持續強調「舉國體制補科技短板」、「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等等,並且這次政治局會議上也繼續強調了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就是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就是保證供給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從而保證需求。

而另一方面,供給也能創造需求,尤其是高科技領域,比如5G的升級,將帶來很多新的下遊產業應用,包括雲遊戲、超高清、無人駕駛、遠程醫療等等。

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稅收制度改革、轉移支付等可能成為關鍵詞。

制約居民消費水平的核心「堵點」就是消費能力,而打通這個「堵點」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包括增加就業、調整稅收制度、增加轉移支付、提高國民福利、完善社會保障等等。

比如目前我國的稅收以間接稅為主,間接稅使得必需品的消費上,富人承擔的稅收相對於收入更低,導致收入低的人相對來說承擔更多的稅率,貧富差距間接拉大。

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的關口,但我國仍然有6億人口人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如果能縮小收入差距,提升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那麼就會帶動6億人次新需求。

二是減輕住房、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從而進一步釋放國民消費潛力。

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其實也隱含了縮小收入差距、減少失業率等內容。

另外,今年4月9日,《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發布,這是中央第一次發布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文件。

文件指出,各要素進行市場化改革是核心的原則,要減少政府的直接幹預,給予要素市場化的發展和分配地位,政府僅僅推動規則建立和日常監督。

說白了,就是進一步放開政策的管制,深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數據、技術五個領域的「放管服」,以改革促發展。

流通:包括物質流通、人員流通、財富流通等,核心就是降低流通成本。

從物質流通來看,國內物流成本佔GDP比重高達15%,歐美主要國家僅7%左右,物流高成本大幅拖累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所以除了大力發展高鐵、航空等基礎物流設施之外,政策還在鼓勵直播帶貨、C2M等新經濟模式。

從人員流通來看,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城鎮化率快速提升的階段已經過去,下一階段的重點就是打造核心城市群,通過大都市圈來帶動需求的提升,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財富流通來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有利於降低傳統紙幣流通的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

消費:關鍵在於如何提升居民消費意願。

上文說過,直接的財政補貼不是長久之計,不僅是對未來消費需求的透支,還會加大財政壓力,所以如果要著眼於長期,主要有三個途徑:1)增加品種供給。從消費品種來看,除了穩定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還要推動新型消費增質擴容,例如免稅、直播帶貨、在線教育、網際網路診療、智慧超市等新興消費業態。

2)提升國內品牌認可度、地位以及價值,提升消費信心,提升國產替代滲透率。這一塊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妝、醫美,隨著國貨品牌的興起,國內相關產業正在高速發展。

3)引導消費的結構性升級。這一塊目前主要體現在綠色消費、低碳消費,昨晚《周末,大事件!》詳細解讀了提高非化能源消費佔比一事,預計圍繞低碳消費的國內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新一輪政策支持。

需求側改革的意義

「需求側改革」的重要性比肩五年前的「供給側改革」,或將成為「十四五」期間的主線。

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政策貫穿了整個十三五期間:

2016年,供給側改革重點落在傳統產業去產能,催生了一波轟轟烈烈的鋼鐵煤炭水泥行情。

2017年,供給側改革去槓桿的重心逐漸轉移至金融領域,金融去槓桿對市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018年下半年開始,供給側改革的重心逐漸轉移至補短板,尤其是基礎設施領域。

站在當前十四五前夕,在當前發展雙循環的大戰略框架下,「需求側改革」將成為核心內容。

持續關注後續政策對「需求側改革」的解讀,很可能貫穿整個「十四五」。

去散戶化,本質是淘汰過去小散落後的炒股思路,要與時俱進地順著機構的思路做投資,畢竟隨著外資的持續湧入,機構的市場話語權越來越強。

A股去散戶化的歷史進程是一場兩萬五千裡的長徵,研粉一定要用機構的武器把自己武裝起來,這是研報社一路在踐行的使命所在,股海驚濤駭浪,跟隨研報社這艘大船,讓社長再帶你們航行500年!

相關焦點

  • 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中央首提需求側管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會議還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
  • 需求側改革是什麼?會帶來哪些機遇和機會,對我們生活有哪些影響
    會帶來哪些機遇和機會,對我們生活有哪些影響最近呢在我們國家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新名詞,叫做需求側改革。以前從來沒有說過,這是我們國家第一次正式提出來需求側改革,我們大家都知道啊,每一次改革必然伴隨著一些商機,伴隨著一些機會和機遇。
  • 需求側改革改什麼?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那麼,從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改革」,到今年的「需求側改革」,中央在下一盤怎樣的棋,又將對國民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當前我國需求側仍有一定的結構性問題,而在今年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中央再次高屋建瓴,提出「需求側管理」,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 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經濟學家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當務之急是...
    會議再度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與12月11號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呼應。什麼是需求側管理?為何要強調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什麼關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
  • 李奇霖: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明年又是新一個五年的開始,這次會議所部署工作的時間跨度自然也會長一些,有不少新提法。我們這篇文章,聚焦在「需求側改革」上。需求側管理、加大逆周期調節這些提法,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在政治局會議層面上,提「注重需求側改革」,應該是首次。
  • 吳敬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從需求側刺激的慣性還在
    「十一五」提了一個口號叫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十一五」的主線。以後提出的幾個口號,其實內容都一樣。比如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各種說法,什麼叫跨越,為什麼中等收入會有陷阱?比較讓人可信的,是世界銀行的解釋,在中等社會階段有些增長動力此時已經不管用了,一定要找到新的動力,其實就是提高效率。 後來的引領新常態也有這個問題。
  • 李廣子:需求側改革下的信用卡業務發展機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 李廣子  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 需求側改革,我的幾點看法
    昨天有辰友留言說,談談需求側改革。 這周,凡是關注官家文件的,無不在琢磨這五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 畢竟,5年前,另外五個字--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當時大家都不太當回事,後來才發現自己太年輕,不懂事,吃了大虧。 此後的十三五期間,供給側改革貫穿始終。期間,既有鋼鐵去產能帶來的超級大行情,又有金融去槓桿帶來的大屠殺。
  • 華夏時評:穩中求進 需求側改革擴內需
    2020不平凡,中國將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怎麼幹,如何把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成為了市場持續關注和熱議的話題。
  • 「話費懸賞」「需求側改革」風起,A股新機遇何在?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引發全國上下強烈反應和解讀。大家應該還記得2015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隨後幾年間,中國經濟的表現主要是圍繞著供給側改革這個主旋律展開,不僅實現了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改善,城鄉區域人均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縮小,同時還避免了系統性的債務與金融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需求側改革」對A股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 商道經緯丨經濟新形勢下需求側管理亟待加強
    聚焦「需求側管理」編者按2020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這是自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管理。為何要在此時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又會對企業、產業鏈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新形勢下又應如何開展需求側管理?
  • 每日一詞∣需求側改革 demand-side reform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適時提出需求側改革,是基於當前發展新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目前,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也為工作重點轉向需求側改革準備了條件。
  • 國家定調「需求側管理」背後:擴大內需,有哪些攔路虎在掣肘?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決策層特別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央首次提及「需求側管理」。箇中深意,耐人尋味。
  • 樓市需求側改革:不再是刺激買房,應對需求分層滿足基本需求
    期間,確有住房消費升級的成分,但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升級是不正常的。比如,只有一二手房價格「倒掛」的新盤,才能賣得好,這與過去幾輪上漲周期中,「一開盤、即熱銷」完全不同;比如,即便大戶型熱銷,但更熱銷的是緊湊型的「小三房」,80平米左右戶型,過去是1-2房,現在都能做到3房。說明什麼?面對高房價,即便改善換房,也不能任性地換200平米的房子。
  • 美媒關注:中國推「需求側改革」刺激消費
    參考消息網12月25日報導美媒稱,中國共產黨作出的改革經濟「需求側」的新承諾令人們期待領導層會實施更能促進平等的政策,以刺激消費支出。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2月24日報導,共產黨高層領導人本月首次使用了「需求側改革」這一表述,改變了外界過去對「供給側改革」的關注,「供給側改革」涉及產業升級和臃腫部門的產能削減。報導稱,「需求側」指投資、消費支出和貿易順差。
  • 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什麼意思?和我們老百姓有關係嗎?
    供給側即供給一邊,供給方面,針對需求一方或一側而言。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對市場供給一方的結構進行改革。「供給側」就是「供給那一方」或者說「供給那一塊」的意思,「需求側」就是「需求那一方」或者說「需求那一塊」的意思,那普通老百姓就更容易理解全文了。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周年:成效、誤區與展望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出發點就是要改革經濟體的供給面,強化以企業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機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形成有效供給,並與「穩增長」、「穩中求進」相對應的需求管理政策有效配合,實現供給側促發展、需求側穩增長,供求雙輪驅動、共同發力的格局,使國民經濟實現在新常態下的平穩較快增長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影響A股?
    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四件大事雖然在此前的高層會議中有部分提及,但列入任務清單還是首次。此外,需求側管理取代了需求側改革的表述。
  • 米利財富談供給側改革紅利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放緩周期,尤其是今年以來,供給側改革已成為高層談話中的高頻詞彙。在負利率時代,它又能為理財需求旺盛的中國百姓帶來什麼?市場的風向變了,個人的錢袋子該指向何方?供給側改革正是這樣一種在宏觀經濟形勢下開出的對症藥方。面對很多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及問題,很多人因為GDP增速放緩帶來的市場降溫而表現出盲目悲觀的態度,不過,中國經濟看似是速度問題,實則屬於結構問題,供給側改革的出現是適時的,它能夠推動經濟更加健康、持續的發展。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白景明:注重需求側管理首先是保就業
    白景明:有三點很關鍵。第一,要科學地認識經濟發展的基礎和走勢。此前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2021年中國經濟會出現恢復性增長。我認為會在一個合理的區間:1%―3%,增長率不會太快。畢竟現在還處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階段,對經濟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