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經濟學家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當務之急是...

2020-12-22 騰訊網

時代周報記者:謝江珊

謀定而後動。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作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工作基調和重點,將決定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走向。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會議進一步明確,以擴大內需和強化科技這兩大戰略作為穩增長的支撐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開好局。

會議再度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與12月11號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呼應。什麼是需求側管理?為何要強調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什麼關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經濟學家張燕生

需求側改革是中長期問題

時代周報:回顧2020年中國經濟市場,你如何評價?

張燕生:2020年最重要的影響來自新冠肺炎疫情。最初,專家判斷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是短期和局部的。從後來的事實看,確實是這樣的。絕大多數省份在今年的2月25號實現新增病例歸零;3月19號,武漢新增病例歸零;4月8號,武漢解除封城。隨後,國內疫情從全面防控轉向風險點管理,發現一例摁住一例,對經濟沒有再產生全面的大規模影響。

實際上,我預計,今年中國經濟還能保持2%左右的增長,是全球主要國家中間唯一能保持正增長的國家。一是中國的抗疫比較成功;二是中國快速恢復消費和投資,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方面全面復工復產,保證經濟社會生活正常化。對中國來講,今年經濟恢復過來了。

時代周報: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強調,「注重需求側管理」。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來?

張燕生:在疫情中,中國經濟各項指標恢復得最慢的,還是需求。如何通過需求側管理,把擴大需求作為一個戰略基點,是2021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

需求側管理,主要是研究以擴大消費、投資需求為重點的宏觀政策、結構政策和社會政策的改變。需求側改革在很大程度就是要進行改革,清除抑制生產性、生活性消費和投資的政策和制度障礙。需求側管理是短期的,需求側改革則會涉及一些中長期的制度和政策,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是當務之急

時代周報:中國目前的需求結構是怎樣的?

張燕生: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為57.8%,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只有43.4%,都太低了。我們一直在奮鬥,一直在爬坡,但蛋糕做得那麼大,真正分給老百姓的部分還是非常少。提高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是當務之急。

中國已經從溫飽走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下一步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時的需求結構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過去40年已經翻過去了,不能再用過去40年的故事來講未來的發展。

在新的發展階段,核心是創新,要確定超大規模市場的量和質,引導世界上最齊全的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提升。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擴大中低收入群體比重,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等迫在眉睫,都是當務之急,已經不能夠再拖了。

時代周報:一方面需要消費拉動需求,一方面佔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中低等收入群體存在消費能力不足、消費意願低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張燕生:需求側管理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調整,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在過去的幾個五年計劃裡,國家已經把居民收入增長率不低於GDP增長率作為一個約束性指標來推,努力解決蛋糕越做越大但居民收入跟不上的問題,現在看來,還是不夠的。

90後、10後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完全不一樣

時代周報:在你看來,需求側改革最需要突破的是什麼?

張燕生:中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根本目的。但人民的需要,實際上已經發生新的變化,需求側改革就是要解決不適應這種變化的政策和制度。這是需求側管理和需求側改革的重點。

舉個簡單例子,過去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達到峰值,但新基建投資的浪潮才剛剛開始。過去認為很暢通的交通,按照一小時經濟圈和半小時經濟圈來看,本以為是過剩的,當下則可能會變得非常不足。今年8月3日,國家發改委批覆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的建設規劃,就是解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怎麼適應高質量發展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不但政策和體制要變,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尤其是1995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和2010年以後出生的「α世代」,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和前面幾代人完全不一樣。如何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你會發現這對數字經濟、數位技術、服務經濟和智慧城市的發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時代周報:具體來說,需求側改革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張燕生:第一,如何使受疫情影響最大的領域,如旅遊、餐飲、住宿等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發展得以恢復;

第二,要把就業優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比正常年份下降很多,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比正常年份下降很多。沒有就業就沒有生計,進而沒有需求,也就沒有消費;

第三,推進改善生活性消費和生產性消費的措施。比如在北京,你會發現吃早餐很困難,如何使人們吃早餐等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變得更加便利?

第四,醫療、養老、教育、嬰幼兒撫育等矛盾較為突出,提高社會保險、大病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養老金的覆蓋率和水平,不斷提高城鄉教育和醫療服務高質量和均等化發展等,都對擴大需求有很重要的作用。

時代周報: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如何把握好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聯動的節奏?

張燕生: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是三句話: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最終目標是滿足需求。需求側改革的重點是解決就業優先,通過宏觀政策、結構政策和社會政策,把需求增長的潛能釋放出來,保證生產性、生活性等需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解決促進需求增長的政策和制度上的障礙,進而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雖然供給是可以創造需求的,但需求引導供給才是最關鍵的。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缺一不可。過去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因為供給端的問題比較突出。現在需求階段變了,整個形勢發生改變,要進行需求側改革,從源頭上來促進需求變化。

不要回到炒房子的路上去

時代周報: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隻字未提房地產。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並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在今年以及明年經濟繼續恢復的前提下,如何理解這一表述?

張燕生:完整的表述應該是兩句話,第一句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第二句,房子不但是用來住的,而且富人需要住,窮人也應該住,使居者有其屋。

「炒」本身就不是居住要求,而是投資要求,對經濟的拉動在很大程度有泡沫成分:住房成了炒房,房子的商品屬性成了金融屬性。而居者有其屋,說的是房子的社會屬性。要讓房子回歸其商品屬性和社會屬性。深圳房價漲得很快,我就非常擔心:一個最有創新活力的地方,如果房價太貴了,還能做實體嗎?還能做創新嗎?還能夠留住年輕人嗎?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人們對房子的幸福感是提升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國家的態度很明確,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當要擴大需求的時候,首先應該本著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的思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不要回到炒房子的路上去。同時,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房子的保障功能下一步還會繼續加強。

反壟斷不是針對某個或某類企業

時代周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十分罕見。這一提法有何深意?

張燕生:現在要建設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這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反壟斷實際上是保障充分競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中間非常重要的一環。

時代周報:反壟斷主要指反科技壟斷和反金融壟斷,結合郭樹清此前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的表態,明年對大型科技和金融企業來說,是不是一個變化之年?

張燕生:我相信不是。這是為了完善體制,而不是針對某一個企業或者某一類企業。反壟斷,包括反行政壟斷。中間出現的「大而不能倒」的問題等,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相關焦點

  • 權威人士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權威人士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劉夏村、戴小河、劉文昕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21年經濟工作。如何看待「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走勢?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有何考慮?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邁好第一步?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些高頻詞釋放什麼信號?專家劃下六大重點
    與2019年相比,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既有新話題、新表述,也有老話題、新提法。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達成,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雙循環戰略實施的元年,也是中國邁向高收入發達國家目標的新起點。
  • 【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些高頻詞釋放什麼信號?專家劃下6...
    在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十四五」開局之年經濟工作極其重要。上周五剛落下帷幕的2020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同時也定調明年經濟工作總體思路: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大看點勾勒明年重點
    保持必要支持力度宏觀調控「不急轉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大看點勾勒明年重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基礎上,為明年經濟工作指明方向,為明年經濟政策劃出重點。相比去年,今年會議有不少新的提法。例如,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等。會議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八大重點任務的部署,勾勒出明年我國經濟工作的十大看點。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聚焦八大重點任務
    原標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會議。
  • 商道經緯丨經濟新形勢下需求側管理亟待加強
    聚焦「需求側管理」編者按2020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這是自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管理。為何要在此時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又會對企業、產業鏈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新形勢下又應如何開展需求側管理?
  • 財經眼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大看點為經濟政策劃重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基礎上,為明年經濟工作指明方向,為明年經濟政策劃出重點。相比去年,今年會議有不少新的提法。例如,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等。
  • 政治局會議五大信號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國君宏觀周報...
    預計2021年中央淡化經濟增長目標,政策回歸「中性」。摘要:本周聚焦:政治局會議的信號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一、年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前奏,為明年經濟政策和經濟工作指出方向。此次政治局透露五大信號:信號1:繼續提「六穩」、「六保」,和「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體現政策的延續性和對後續不確定性的警惕。這意味著2021年政策主要基調可能變化不大,政策不會發生反轉。信號2:首提「需求側改革」(需求牽引供給)。中央將「需求管理」上升到「需求側改革」,我們認為五方面值得期待。
  •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要內容解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會議。
  • 連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八大政策信號
    12月18日,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下帷幕。2021年不但是中國步入「後疫情時代」實現經濟全面復甦的一年,還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明年經濟工作制定部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會議內容來看,釋放出八大重要前瞻性政策信號值得關注。
  • 熱解讀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這個戰略基點
    「十三五」迎來收官時刻,「十四五」即將開啟徵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中國經濟發展把脈定向,明確了2021年經濟工作八項重點任務,其中之一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擴大內需為何被頻頻提及?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什麼信號?
    財政政策力度會有所降低  國泰君安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既要更可持續,又要保持適度支出強度,意味著財政對經濟支持力度將是溫和的退出。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或意味著地方政府專項債用於償還隱性債的可能性在加大。
  • 話匣君說財經:如何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這些熱詞?
    不過話匣君還是更欣賞新華社的「一圖速覽」和人民日報的「一圖讀懂」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言簡意賅,圖文並茂,讓讀者一眼就能抓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要點。不過,話匣君的朋友——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研究報告中的一張圖(參見題圖),也讓話匣君眼睛一亮。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會議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會議並講話。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會議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 專家解讀經濟工作會議:新30年故事開始 須未雨綢繆
    來源:新浪財經12月19日,在中新社主辦的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主題的「國是論壇」上,多位專家熱議中央經濟會議精神,分析了「十四五」的形勢、可能的問題和對策。張燕生強調,從2021年開始,真正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根本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的科技力量,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體制,第二生態,第三跨境網絡的建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明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能力,張燕生認為,政府對供應鏈的幹預明顯上升,而且國際大三角的分工格局明顯改變。
  • 劉元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年宏觀政策不大變、不斷崖
    本文字數:2191字閱讀時間:4分鐘12月16日至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判斷,並為明年宏觀政策定下基調。貨幣政策方面,會議要求「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雖然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但並不意味著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出現明顯收縮。明年宏觀政策連續、穩定、可持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宏觀政策定下基調,稱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影響A股?
    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四件大事雖然在此前的高層會議中有部分提及,但列入任務清單還是首次。此外,需求側管理取代了需求側改革的表述。
  • 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5大新提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對2021年中國經濟進行定調和部署,其中有不少的新提法、新表述,其背後傳遞的信號,意義重大。今天小編摘編專家觀點,供大家參考學習,一起來看~ 注重需求側管理 會議要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底釋放了什麼信號?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阿鋒對比了下今年5月22日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發現除了強調現在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夠牢固,需要繼續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也再次提及了房住不炒的策略,那麼明年還適合買房嗎?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這幾點!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我們針對會議內容中與房地產相關的若干關鍵點進行了如下解讀。中指觀點當前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在此背景下,中央強調「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