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12月19日,在中新社主辦的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主題的「國是論壇」上,多位專家熱議中央經濟會議精神,分析了「十四五」的形勢、可能的問題和對策。
新30年講好三個故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過去40年的故事結束了,新30年的故事開始了。」他認為,「十四五」規劃就是新30年的第一個五年,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新30年要講好三個故事,「三個主題詞,一個是法治,一個是創新,一個是高端。」
他表示,如何回答李約瑟之謎、錢學森之問和周期律,是2021年起步和開局要解決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科技自立自強是下一個發展的根本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下一步發展的著力點,明確下一步要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
他介紹,近三年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從主要省份,科技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強度一年比一年高,而且可以看到第一板塊,像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研發強度遠高於OECD的平均水平。但問題是,增長比較陡峭的是開發實驗研究,企業為主體的,比較平緩的是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還存在著嚴重薄弱環節的,就是共性和公共技術研究。
張燕生強調,從2021年開始,真正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根本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的科技力量,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體制,第二生態,第三跨境網絡的建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明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能力,張燕生認為,政府對供應鏈的幹預明顯上升,而且國際大三角的分工格局明顯改變。而新科技革命數字革命正在使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更短,更有彈性,更有韌性,更能夠滿足本地的需求,尤其是新生代的需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明確,下一步要實施好四基,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牢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基礎等,從這個角度來講跟過去來講是一個新的變化。」他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講要建設統一大市場,各地都在推進同城化、一體化、高端化,下一步統一大市場怎麼從頂層設計開始,建設高標準的社會經濟的體系和體制,營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張燕生認為,2021年開始有三大攻堅戰。第一個攻堅戰就是,「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數據,如何能夠讓市場配置要素的作用變成決定性作用,現在遠遠談不上決定性作用。」第二,從2021年的改革攻堅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第三個就是科技創新的體制環境的改革。
他說:「怎麼讓科學家真正靜下心來做科學,10年、20年、30年不受幹擾,讓工程師真正做發明,10年、20年、30年不受幹擾,真正讓企業做科技成果的轉化,10年、20年、30年不受幹擾,從這個角度來講,因此2021年是我們起好步,開好局的關鍵一年。」
「未來30年,相信我們能講好三個新故事,」張燕生表示,一個是科學技術人工創新的故事,一個規則規章規制管理標準現代化的標準,還有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
碳中和目標深刻影響產業鏈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談到,全球重要的經濟體,75%GDP的國家開始碳中和,65%碳排放的國家開始碳中和。「大家都要碳中和,每一個環節都要碳中和,每一個產業鏈都要碳中和,這就會對所有的產業鏈形成新的標準。」
他舉了大眾汽車的案例,「因為歐盟要碳中和,德國要碳中和,大眾汽車也要碳中和,就要求給它提供鋼板的企業碳中和,給它提供輪胎的企業碳中和。」
李俊峰認為,「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新的國際合作、國際分工、國際標準又要開始了,所有國家都在這方面進行競爭和合作,並且有一個相互比較、競爭的格局,所以它會深刻的影響下一步產業鏈的重構、重組和新的國際標準。」
他表示,其實中央在2014年就提出來碳達峰的問題,「在達峰這個問題上要推動一部分地區率先達峰,同時還要隱含著一部分行業要率先達峰。」
李俊峰認為,過去的「十三五」期間,煤炭的消費增長主要是靠煤電增長來拉動的,那麼推動煤炭達峰,就意味著煤電都要達峰。因此,能源的消費結構會出現兩個變化,一個變化就是化石能源要儘早達峰,一個是非化石能源的佔比快速提高。
「在達峰的過程中間,要推動大幅度的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的改善能源結構,大幅度的提升非化石能源佔比。」他表示,這是「十四五」要做的。
李俊峰也坦言,「能源轉型不是明天早上就改變了,它有40年緩慢的改變歷程,即使到2030年我們的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25%的時候,化石能源還有75%,還是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局面,所以在提倡化石能源不斷退出的時候,必須維護能源安全,解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可持續性。」
貿易結構須及時調整未雨綢繆
關於「十四五」,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科院研究員賈康表示,在高質量目標推進過程中間,如果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到了「十四五」我們能站在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上,這是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當然也經受著歷史性考驗。
他認為,如果「十四五」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後面還有10年,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所以明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意義重大。
賈康表示,對於中國經濟明年的表現,國際機構、國內研究者看法都相當一致,「年初的時候基數降低,明年第一季度增速非常高,回落以後,全年應該在8%或者再高一點,也有謹慎的說法是7.5%,總體來說是恢復性的。但這個速度已經是大的經濟體裡的高速,關鍵是增長質量的提高。」
他提到,貿易的結構必須做出積極的及時的調整和改變,有一些出口的目的地要調整,有一些可以考慮出口轉內銷。「這幾個月外貿的迅猛增長和現在國際形勢其他經濟體由於疫情衝擊帶來的嚴峻的局面有密切關係,如果國際疫情控制在明年進入新階段,這個因素的影響也會減少,我們要有思想準備。「此外,人民幣現在對美元匯率升高,對於出口是不利的,也得未雨綢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加強調注重需求側管理。賈康認為,當下需要讓全社會更加重視創新與規範的關係。「現在如果能夠更好的對已經形成的這些頭部企業加以規範,防範可能出現的一些不良的壟斷因素、過度擴張等風險因素,同時又能夠在創新的路徑上,繼續保持原來的超常規的大的發展趨勢,我覺得這是應該追求的狀態。」
他表示,總體來說,在看到風險因素和一些需要加以規範的方面,出手規範監管的同時,還是應該肯定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要給出試錯和有彈性的空間。
第二,要特別注重開放。他表示,「外部有壓力,怎麼應對壓力,更加主動的更加全面的更高水平的開放,以開放來催化和倒逼我們在深水區的改革。」
第三個層面是改革與發展。賈康表示,中央現在非常明確在基礎性制度建設方面,關鍵要素必須暢通,在統一市場裡面對國際競爭,要讓要素能夠儘可能充分的流動,這也是優化資源配置基礎性的,非常關鍵的一個掌握好制度建設原則。
賈康還強調,要看到「卡脖子」的問題。「高端晶片,高端發動機,要對接全球市場,爭取在經過若干年突破成功,完全得靠自己的努力了。準備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既然是別無選擇的事情,就不要做別的什麼議論,現在必須有強有力的、最高層面的集中指揮中心,日日緊盯著協調機制,幾千個人的團隊,怎麼納入大兵團作戰的攻關,這是中國必須要做突破的事情。」
赤字率可以適當回調
關於財政政策和宏觀調控,賈康認為,財政政策在繼續積極的時候,「贊成赤字率今年是3.6%,明年不必再高,往回適當調低一點,比如3%以上,但也不要急轉彎。特別國債在2020年是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策,2021年沒有繼續推特別國債的必要了。」
他還提到,財政提質增效這方面還是要注重機制創新。「PPP一定要往前推的,中國必須有守正創新來支持發展,常規發展不能解決中國現代化戰略目標實現的問題,PPP以少量的政府資金帶出政府體外更多的資金合在一起做新基建,做基礎公共設施,在中國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大方向之下,怎麼樣掌握好風險防範,PPP的優點是陽光化,可以盡最大限度消除過去基建中間的弊病和腐敗,要把相對優勢結合在一起,」賈康認為,財政的提質增效,一定不能夠迴避有效投融資PPP的機制。
貨幣政策方面,他表示,貨幣政策在去槓桿之後變成穩槓桿,但是要相對柔性,慢慢做。此外,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不能夠偏廢,「中國直接金融比重的提高,一定是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求。」 (文/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