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機場繁忙景象 深圳空管供圖
民航資源網2020年10月19日消息: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灣區要建設世界級機場群,要進一步增強深圳機場的國際樞紐競爭力。同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出爐,賦予深圳以特殊使命,航空作為城市名片,成為推動深圳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等戰略目標的驅動力。
近年來,深圳空管站緊緊圍繞提升運行品質、提高運行效率,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實效,助力航空業成為推動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引擎。2019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平均始發航班正常率87%,航班放行正常率88%。而在經歷今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考驗下,深圳機場是航班量最早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機場之一,2020年9月,深圳機場日均起降約1024架次,這是疫情後首次錄得同比增長,7-9月連續三個月航班量在超30000的高位運行,且7月份暑運期間航班正常率高達87.5%,10月1日更是創下機場開航以來的日起降高峰1233架次。
加強航班正常性管理 提升協調能力
站黨委以「持續完善航班正常工作」作為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調研課題,走訪了機場、深航、南航深圳公司和海航深圳公司等單位,面對面了解用戶需求,做實做細此項工作。
深圳空管站聯合珠海進近管制中心和深圳機場集團、基地航空公司等單位,成立了專題工作小組,以深圳空管為主的小組成員通過對航班地面保障的各個運行節點和內部影響空管運行效率因素的分析,梳理影響航班運行保障環節。制定空管效率提升任務表,在小組平臺上共同探討,制定相應對策。共提交了12個短期任務和4個長期任務,首先確立加強航班的正常性管理工作,對現有管制軟體,協調程序進行優化,重點關注始發航班和邊際航班。
通過逐月數據整理分析,發現深圳寶安機場有40%的延誤航班延誤時間在10分鐘以內,工作小組據此提出了加強邊際航班管控相關課題,並由塔臺第一代電子進程單開發者,塔臺管制室副主任何鍵牽頭成立技術小組,通過對大數據的採樣和進一步分析,同時與深圳機場、基地航空公司合作研究,將影響航班正常性的各種因素同臺演算,如前段航班起飛時刻、過站及快速過站保障時間、協調起飛時間與報文拍發時間的等,開發出第一版延誤邊際航班管理工具,讓系統對航班的正常放行時間進行計算和排序,對延誤邊際航班進行監控。緊接著,技術小組將其與站內的航班運行協同決策系統(CDM)項目組進行了系統融合,新系統不僅能及時發現和提醒管制員處在延誤邊緣的航班,而且可以通過航班排序系統順序調整,進行二次計算,大大減少了排序不科學造成的連鎖反應。同時新系統還優化了地面運行程序及排序策略,將有可能延誤和邊際航班進行單獨的排序和滑行,極大的降低了因地面滑行順序引起的航班延誤。
精細化五邊間隔 加速區域流量
深圳空管所轄空域在全球來說都是極為複雜的,在小小的轄區內有深圳寶安、珠海金灣、澳門、惠州、中山以及深圳南頭、珠海九洲(直升機場)5地7個機場,而且北臨廣州白雲機場,南鄰香港國際機場,可調配空域小就更需要內部挖潛和新技術應用。
深圳空管站和珠海進近管制中心經過長時間的數據分析和摸索,率先提出和推行五邊精細化管理。一方面針對航空器在五邊飛行時機動和調配空間非常有限,速度變化對間隔影響較大,以及不同的公司對五邊速度有不同的要求,將深圳機場落地航空器進近階段調速指令加入深圳機場通波,讓機組一進入區域就對五邊速度有一個預期,及時將調速要求傳達給航空器駕駛員,除了塔臺的調配外,飛行服務室及時修訂深圳機場的航空資料彙編(AIP),讓機組了解機場運行的最新要求和基本數據信息,以便飛行員更好地配合五邊飛行狀態及飛行速度的精細化管理,減少和避免空中飛機隨意調速的現象。速度穩定了,間隔自然更加精準,使整個區域流量更容易管理;另一方面通過內部扇區的開放,以及管制員復訓學習,將「精細化」的概念貫徹到整個進近過程,減少單個扇區負荷,增加塔臺對跑道佔用時間的研究,增加前機在陸空通話裡快速脫離的預告指令,做好飛機復飛(中止進近)的特情處置,使管制員能夠更加專注和精確地引導航空器。經過實踐證明,僅僅將五邊平均間隔由從前的10-9公裡縮短並穩定在8-7公裡,運行效率能夠提升10%-15%,再加上與塔臺共同實施的縮小落地和起飛間隔,整個深圳機場的運行效率和空中飛行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深圳空管站將繼續精細化管理五邊間隔,力爭實現更小間隔的目標。
完善大面積航班延誤協同機制 試行尾流間隔細化
深圳是空管系統選定的尾流間隔重新分類(RECAT)兩個試點之一,自2018年8月尾流重新分類技術的可行性研究與驗證項目啟動會以來,深圳空管站選派骨幹管制員加入中南空管局的項目小組,從數據、技術、人員三方面著手,經過反覆研討論證,於2019年1月基本確定實驗運行方案,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完成了深圳、珠海兩地管制部門間相關協議條款的擬定,制定深圳機場RECAT實驗運行實施細則,識別實驗運行的危險源,明確風險管控措施,完成安全評估。2019年4月和5月,全體管制員也相應開展了RECAT實驗運行的理論培訓和第一階段的模擬機培訓,確保每名管制員都能熟練掌握工作程序,並根據實際需求提出電子進程單和多雷達自動化系統的升級需求。2019年12月5日,深圳空管站正式對進離港航班啟動RECAT實驗運行(深圳寶安與廣州白雲共同成為國內首批實施RECAT的機場),原來前後航班的間隔粗放統一的標準變為根據不同機型「定製」間隔,使航班排隊更為科學,比如原來一條跑道上只能容納2~3架寬體機起飛,實施新的尾流分類標準後,在相同空間內可容納4架寬體機起飛。
珠三角地區雷雨、颱風頻繁,天氣對航班的影響比較大,遭遇大面積航班延誤該如何處置就顯得非常重要。早在2016年,深圳機場聯合深圳空管站、深圳航空公司及南方航空深圳分公司等11家民航在深主要單位,正式成立「深圳機場運行協調管理委員會」,致力於增強深圳機場整體航班運行保障能力,提高航班準點率,2019年7月,深圳空管站升級了空管服務,成立了「深圳機場運管委空管保障組」,將管制人員駐場機場指揮中心現場協調常態化。深圳空管站以大面積航班延誤預警系統(MDRS)為平臺,專題研究大面積延誤下深圳、珠海兩地管制工作,以及空管與機場、航空公司的協同程序優化。同時,管制和氣象部門繼續通力協作,堅持做好惡劣天氣復盤分析,開展其他大面積航班延誤情況的案例分析。近年來已多次召開重大特情處置案例復盤及空管效率提升工作會議,如針對超強颱風「山竹」、汛期暴雨、大面積雷暴颮線等開展業務研討。塔臺管制室也已增設機場協調席,遇有航班大面積延誤,隨時開放使用。深圳空管站的CDM系統接入了全國雷達拼圖數據,讓用戶對整體的航路天氣直觀了解,通盤掌握,讓MDRS發布的區域通行能力預測更為準確。
靈活運用跑道模式 優化地面滑行程序
2013年轉場後,深圳空管站就一直致力優化雙跑道運行模式,在2016和2017年先後啟用了兩條跑道的向北和向南獨立離場程序,在試運行一段時間後,根據機場、基地航空公司的反饋以及相鄰管制單位的配合情況,優化實施兩種不同的獨立離場方案,這樣在區域天氣惡劣或者機場地面保障有困難時能更加靈活指揮航班,極大地提高了運行效率和管制服務質量。從2017年11月起,在非繁忙時段,針對落地停靠東機坪的航班,實施向南相關進近和向北交錯進近的模式,讓飛機就近落地,這樣可以使得西跑道落地後滑行至東側機坪的航班節省滑行時間最多達20多分鐘。經過兩次春運超大流量的實戰檢驗,效果尤其明顯,對於UPS、FEDEX、順豐等幾家貨航公司,貨運快件的處理是以分鐘為單位的,就近落地大大節省了地面滑行時間,給公司帶來十分明顯的經濟效益。
今年疫情期間,深圳作為高新產業基地和眾多防疫物資生產商所在地,充分發揮了華南地區空港物流中心的作用,國際貨運業務逆勢增長,遍及5大洲40多國,包括AN-124在內的全球第二大貨機在內的重型貨機頻繁現身深圳機場,且很多都是首次開通的新航線。深圳空管站逐漸摸索出一套成熟的保障方案。每當收到民航上級部署的任務,飛行服務室迅速審核飛行計劃,研究飛機性能手冊資料,將各種特殊機型性能數據及時傳遞給相關業務保障單位;塔臺管制室則組織業務骨幹針對不同機型特點制定具體方案,預先就近安排起降的滑行路線,並且協調機場為重型貨機劃設了專用停機位。這樣大大提升了防疫物資和貿易物品裝載和運輸的效率,為救助生命贏得了時間。
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剛剛發表了振奮人心的講話,黨中央對深圳有著厚愛期望,深圳空管站將秉承特區敢闖敢試、追求卓譽的精神,抓住「雙區」發展戰略機遇,按照民航強國和「四強空管」部署,始終確保安全,不斷提升運行品質,讓航班更加順暢,讓旅客出行更為舒心。
4薦聞榜
(供稿:中國民用航空深圳空中交通管理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