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鄭楊:63歲老教授主動請纓衝到武漢

2020-12-23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鄭楊 女,漢族,1957年1月出生,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主任、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2020年的春節,給中華兒女留下無法抹去的印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突然降臨,疫情肆虐,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在武漢打響,黨中央、國務院一聲令下,白衣天使——勇敢的戰士,急馳武漢。

2月7日,吉林大學第一臨床醫院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共130名醫護人員出徵,趕赴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支援一線疫情防控工作。在130人的隊伍中,有一個身形嬌小、一頭燙髮、穿薑黃色羽絨服的女醫生引人注目。送行的領導與大家合影后,與她緊緊地握手。

她是63歲的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主任鄭楊教授,是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中年齡最大的老專家。

63歲的專家,主動請纓參上一線。

鄭楊教授在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和科研領域已經工作35年了,在處理心血管系統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斷上,她是專家有把握;面對急危重症的搶救及疑難病,她是治療高手有經驗;在介入治療上,她是手術大師有技術。院內外遇到疑難問題,只要她坐陣,大家心裡會安穩很多。因為,鄭楊教授是大家的「定海神針」。

就在長春的「抗疫」戰爭還沒有打響時,值完春節期間的最後一班崗,鄭楊教授想,可以給這一年的忙碌畫上一個句號,她從繁忙的醫療工作中暫時脫身出來,回到老家與親人相聚。可人剛到家,連腳跟都沒有站穩,就收到吉大一院疫情防控的消息:「全院員工緊急待命。」那一刻,鄭楊教授二話沒說,不顧家人阻攔匆忙趕回長春,隨時等候組織召喚。

疫情當頭,當以國家人民為重!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鄭楊教授再次用行動做出表率。這是63歲鄭楊教授的真實寫照。

由於從外地回到長春,鄭楊教授主動居家隔離。她居家隔離一點都沒有停止工作。她一邊積極參加醫院網絡會診工作,精準給出診療指導意見,對醫院每天的留觀病例和疑似病例進行線上指導,悉心指點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後輩們,一邊時刻關注著疫情動態。隔離結束後,她立即像2003年抗擊非典時一樣,請纓加入醫院裡馳援湖北隊伍。面對鄭楊教授堅定的態度,院領導和同志們心疼地告訴她,年齡大了免疫力差,要多注意休息,別太累。可她全然顧不上這些,到武漢馳援抗擊疫情的最前線那一刻開始,鄭楊教授顧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工作。由於醫療隊負責援助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院區B座10樓東區的重症療區,整建制接管療區50張病床,收治的全部是急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她感到肩上的責任之大、之重。

憑藉多年的工作經驗,她為一線工作人員講解和規範工作流程、防護重點,以身作則,做出表率,給予大家信心和勇氣。每天,除了要提高病人治癒率、降低病死率,鄭楊教授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保障隊員的零感染。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她和醫療隊隊員們一起反覆進行感染控制安全培訓練習,汙染區、半汙染區、清潔區,有效隔離都要進行認真的規劃。隊員們考慮到鄭楊教授年齡和體力的問題,醫療組原計劃給她安排醫療顧問的任務,幫助大家解決一些治療上的專業問題。但鄭楊教授堅持和大家一起帶組、排班。63歲的她要克服諸多生理困難、穿著隔離服每天6小時和大家奮戰在臨床一線。一切準備就緒後,鄭楊教授就開始跟堅守一線的年輕人們一起輪崗值班。作為一名從事醫務工作30多年的醫生,她深知進入一線是職責所在,義不容辭。她深知,既然選擇這份職業,就要堅守到底。

鄭楊教授成為醫療隊中的「定海神針」。連日來,在武漢的工作中,在危險和壓力、辛苦與疲憊並存的疫區一線,鄭楊教授早已經忘記自己的年齡,跟所有醫護人員一樣,駐守在重症療區,對收治的病人進行救治。面對病情複雜、進展迅速的局面,為和死神搶時間,他們唯有馬不停蹄忙碌著。大家心疼鄭楊教授,叫她多休息一下,她每次都是揮揮手繼續工作。為了戰勝疫情,她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蜜蜂,一個迅猛奔馳的火車頭,一名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一位在黑夜裡手持火把的領路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一線疫情防控工作,用行動詮釋著醫者的使命和擔當,共同踐行著「大醫精誠,尚美至善」的崇高和偉大。

相關焦點

  • 長春武漢協同作戰,吉大一院進行遠程專家會診
    2月12日下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視頻連線遠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展救援工作的第五批醫療隊成員,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針對新冠肺炎病例的遠程多學科會診。
  • 長春武漢協同作戰 吉大一院開展遠程專家會診
    原標題:吉大一院開展遠程專家會診   2月12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視頻連線遠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展救援工作的第五批醫療隊成員,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針對新冠肺炎病例的遠程多學科會診。   因醫療隊救治的50名患者中,高齡人員多,基礎疾病多,病情不平穩、發展快。
  • 隔空「戰疫」|長春吉大一院專家團同援武漢醫療隊開展遠程會診
    原標題:隔空「戰疫」|吉大一院專家團同援武漢醫療隊開展遠程會診   2月12日下午4時許,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視頻連線遠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展救援工作的第五批醫療隊成員,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針對新冠肺炎病例的遠程多學科會診。
  • 吉大一院重症醫療隊轉戰武漢肺科醫院
    繼3月27日吉大一院重症救治醫療隊負責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棟10樓東療區患者清零之後,從今天開始,醫療隊全體134名醫療隊員轉戰武漢肺科醫院接管重症監護病房繼續戰鬥。在這50天裡,吉大一院醫護團隊與同濟醫院同仁緊密配合,在領隊呂國悅副院長帶領下,全體隊員全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梳理流程及管理架構、制定並不斷調整治療方案、開展遠程多學科會診、智慧醫療、積極創新發明、全程精細化管理、責任制整體護理、全面照護和心理關懷、危重症救治技術應用及護理……每一天都在緊張、充實、感動中度過,每一位患者的痊癒出院都凝聚著醫療隊隊員的智慧和汗水。
  • 50天清零封倉,吉大一院重症醫療隊再次轉戰武漢肺科醫院
    3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明確,要在武漢保留高水平重症救治力量,降低病亡率。越到最後,救治難度會越大,把最高水平的國家隊留下來,戰鬥到最後,這既是責任擔當、慎終如始,也是給還沒有出院的患者一個定心丸、一份信心。在這最高水平的國家隊中,就有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五批支援武漢的吉大一院重症救治醫療隊。
  • 吉大一院孫景輝教授獲中華醫學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消息來源:小兒心血管科】10月25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在杭州舉行,吉大一院小兒心血管科孫景輝教授榮獲兒科終身成就獎和優秀組織獎。孫景輝教授獲此殊榮,表明吉大一院兒科專業發展成就受到廣泛認可。孫景輝,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原吉林省兒科研究所所長、教研室主任、黨總支書記、小兒心血管科主任。1999年創建東北三省小兒心血管學組,擔任主任委員;2001年創建東北三省唯一小兒心血管病房;2005年獲得吉林省和吉林大學兒科精品課程並擔任負責人;2014年建立了吉林大學兒科博士點。
  • 吉大一院人用行動展現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疫情就是「集結號」:千裡馳援,214人赴武漢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黨旗爭光,為同胞助力。疫情發生以來,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一時間落實國家衛健委、吉林省衛健委和吉林大學抗擊疫情總體要求,快速組建應急醫療隊,全院各科室積極響應,踴躍報名,主動請纓,敢於擔當。國有難!召能戰!戰必勝!
  • 開發小程序、電子評估表 吉大一院這支抗「疫」隊伍科技感滿滿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吉大一院」)相繼派出7批共214名「精兵強將」千裡奔襲,馳援武漢前線。其中,由副院長呂國悅帶隊的吉大一院第五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共有134名醫護人員出戰,是此次吉大一院派出醫療隊中人數最多、學科門類最全的醫療隊。如何在盡最大努力提高治癒率的同時確保醫護「零感染」?科技感滿滿的數位技術產品成為吉大一院的抗「疫」利器。
  • 吉大一院心外科這波操作厲害了!
    吉大一院心外科這波操作厲害了!  25日,吉大一院高永生教授團隊成功為3名間斷性頭痛患者施行可降解PFO封堵器植入術。  據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介入治療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吉大一院心外科高永生教授介紹,心臟房間隔中部的裂隙稱為「卵圓孔」。胎兒時期,卵圓孔作為生命通道使血液從右心房流入左心房,維持胎兒體內血液循環。出生後由於肺循環的建立,左心房壓力增高,卵圓孔會關閉。
  • 吉大一院重症醫學科醫生盧應:參加這場特殊的戰鬥,終生難忘
    作為吉大一院第五批130人隊伍中的一員,盧應沒想到這場戰鬥會如此艱難。如今,她已在武漢堅守了一個多月,「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是舉全國之力抗擊疫情,每一個人都不是自己在戰鬥。願擷一仙草,眾生皆安然。」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盧應是一位「逆行者」。
  • 從武漢到吉林的「南徵北戰」:是什麼讓他們勇往直前
    去武漢害怕嗎?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忙了一年,終於能歇歇。吉大一院ICU科護理平臺的徐藝純和愛人帶著3歲的寶寶,歡歡喜喜去婆婆家拜年。剛到門口,電話響了。吉大一院這個「家」有著一貫的家風:孩子遠行,窮家富路。徐藝純眼看著院領導、科領導忙活著給醫療隊籌備各種藥品和生活用品。她聽說,吉大一院把歐亞超市都給「搬空了」。匆匆,但緊張有序。1月26日,一大早舉行的「誓師大會」,靜,莊重。
  • 長春應化所與吉大一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吉大一院舉行。  長春應化所所長楊小牛、吉大一院院長華樹成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在醫療技術、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在材料研發、藥物緩釋等方面開展合作。
  • 千裡隔空對話,長春武漢連線救治危重症患者
    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醫療隊展開在國內率先開展針對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遠程多學科會診吉大一院提供(來自武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呼吸科專家華樹成帶領醫院呼吸科、神經內科、肝膽胰內科、腎病內科、內分泌科、心血管內科、感染症科的專家教授組成強大後援團為吉大一院第五批援湖北醫療隊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研究更為科學有效的診療方案「我們救援隊收治的50名患者中,有30多名是70歲以上高齡,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
  • 中國醫大一院丁仁彧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中國醫大一院丁仁彧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20-11-30 14: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直擊丨吉大一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呂國悅:堅守職責 負重前行
    抵達武漢後,醫療隊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座10樓東區重症療區。在緊急進行感控專項培訓、召開臨床工作會議、科學劃分工作小組、布置任務、分配人員、制定特色診療方案等一系列工作後,2月9日晚6點,呂國悅和心內科教授鄭楊、ICU科主任張東帶領兩個醫療小組率先進入病區。8個小時,療區收治50位患者,病區滿床。
  • 【重醫一院 基層黨建】疫情就是命令:重醫附一院感染科抗「疫」記
    但他們面對疫情主動請纓、挺身而出,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保障更多人的健康。在隔離病房裡,醫護人員每天24小時分班輪流照顧患者,遇到患者病情變化,大家還要緊急處理,該下班的人均主動放棄休息加班救急,工作時間就更長。為了節約防護用品以及節省穿戴防護用品的時間,他們在上班前的幾個小時儘可能不喝水。為了以防萬一,他們還穿上成人紙尿褲,有的人不習慣穿著褲子解小便,一趴尿憋幾個小時。
  • 吉大校友鄒詩鵬教授:行者的追求
    1999-2001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系國內首批哲學博士後,曾任教於東北師範大學政治系(1993-1999)、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2000-2005),並任系主任等職。2002年2月任教授。2003年下半年赴美訪學研究。2005年6月調入復旦大學哲學系。
  • 哈醫大二院將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哈醫大一院再派...
    趙亮 / 攝第二批支援武漢醫療隊 160 名隊員中有醫生 40 名、護士 120 名,年齡最小的 24 歲。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早日打贏疫情防控的戰役,不負二院、不負龍江百姓的重託!"在出徵儀式的最後,王永晨帶領全體隊員宣誓,"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抗擊疫情、醫者擔當,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 !"160 名隊員鏗鏘誓言久久迴蕩。
  • 哈醫大一院感染監控科姚源:「守護天使平安回家」
    生活報4月8日訊 來自哈醫大一院感染監控科的姚源是黑龍江省第一批、哈醫大一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經歷過「非典」、「甲流」,從事感染控制工作十多年的她,面對這次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絲毫沒有猶豫,主動請纓參戰。
  • 吉大七十●哲林人物 行者的追求——訪鄒詩鵬教授
    今適逢吉林大學七十華誕,本平臺特開設《吉大七十•哲林人物》欄目,刊登一系列吉大哲學優秀系友專訪。1999-2001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系國內首批哲學博士後,曾任教於東北師範大學政治系(1993-1999)、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2000-2005),並任系主任等職。2002年2月任教授。2003年下半年赴美訪學研究。2005年6月調入復旦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