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多年前,瑞士兒童文學家約翰娜·施皮裡落筆寫下了一個阿爾卑斯山少女的故事,130多年來,這個女孩和她那自由的靈魂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而這個故事改編的影視版本多達20多個,電影《海蒂和爺爺》就是最新的電影演繹。
影片沒什麼轟轟烈烈,沒什麼逐夢逆襲,沒什麼豪言壯語,但卻特別治癒、充滿了智慧,讓你在觀影過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觸動。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作者約翰娜·斯比麗,當初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就是為了教育,準確的說,是為了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而給孩子量身創作的。
影片別出心裁地藉由孩子的視角來反觀現實生活,在海蒂身上,我們會看到自己曾經擁有或者始終嚮往的生活或品質,海蒂似乎肩負著一個使命,那便是喚回我們的本真,尋回對於生活最初的希望與感動。
阿爾卑斯山下,有一個名叫梅因費爾德的小鎮。
五歲的小女孩海蒂,早早失去父母,自小無依無靠,姨媽照顧她幾年後力不從心,便把她丟給了獨自在阿爾卑斯山生活的爺爺。
脾氣古怪的爺爺一開始並不接受小孫女,甚至想把她送到孤兒院。不過,天真可愛的小海蒂,用她太陽般溫暖的性格,迅速融化了爺爺心裡的堅冰。
兩人相處的過程中,爺爺刻滿皺紋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而海蒂飄零的靈魂,從此也有了一片堅實的棲息地。樸素而柔軟的親情,是治癒海蒂和爺爺的良藥,也是溫暖人心的陽光。
就這樣,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和沉默寡言的爺爺有了交集,從此相依為命。
來到陌生的壞境,活潑可愛又對萬物充滿好奇的海蒂,一會兒拿著一棵草,一會兒摘一朵花,一會兒有指著旁邊的大樹…
爺爺看著身邊聰明乖巧又好學的小孫女,心裡慢慢地接納了。
在人煙稀少的山上,爺爺怕小孫女孤單,介紹牧羊童皮特給她做小夥伴,讓他們一塊去放牧去嬉戲玩耍…
爺爺的生活,甚至山上的一切,都隨著海蒂的到來比以前更有樂趣,有靈性。
一天,姨媽以「為孩子好」為由連哄帶騙,想把海蒂騙到城裡給貴族小姐當玩伴。
海蒂來到了城裡,給無法行走的貴族小姐克拉拉做玩伴。
這位克拉拉小姐雖然出身於貴族家庭,但母親早逝父親忙於工作,身邊沒有一個親人陪伴,每天只能生活在只有僕人的大房子裡,是個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
她每天都過著睡覺、吃放和讀書三點一式重複單調的生活,慢慢地性格也陰鬱起來。
給她找的的玩伴,主要是陪伴她在家裡上課——即有錢人聘請的家庭教師給孩子一對一授課。
然而,這位新來的玩伴卻從沒上過學也不識字,但正是這樣的玩伴給克拉拉原本了無生趣的生活帶來了生氣.
電影裡沒什麼轟轟烈烈,沒什麼逐夢逆襲,沒什麼豪言壯語,但卻特別治癒、充滿了智慧,讓你在觀影過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觸動。
海蒂這個鄉村土生土長的「野孩子」,習慣了自由的生活,瘋起來像一頭小獸,笑容又像天使般純真。
赤腳奔跑在山野間,風般輕盈,鳥般歡樂,一點不怕把衣服弄髒,口渴了喝山間泉水,用果醬學大人塗口紅……
從海蒂身上,你能看到孩童最純真、最善良的一面,她擁有最簡單的幸福,那麼容易滿足,又是那麼靈動。即使再冰冷麻木的心,也會被她融化。
這部電影,從教育角度來看,絕對是一部佳作。
究竟怎樣養育一個孩子,才是對他最好的呢?怎樣才能讓一個孩子保持自己的天性和真心?
從小被父母拋棄,被姨媽「拋棄」去深山老爺爺家,爺爺剛開始並不喜歡她,對她態度很差,後來又被賣去富人家裡,這樣的命運,海蒂不應該內向自卑憤世嗎?
然而,海蒂是個內心強大的孩子。
在這個故事裡,海蒂是大山的女兒,亦是自然之子,她是生命力、勇氣和善良的象徵。
面對倔強而固執的爺爺,海蒂用熱情融化了他;面對體弱多病的富家少女克拉拉,海蒂用善良治癒了她;面對頑皮又貪吃的牧羊男孩皮特,海蒂用開朗感染了他……
海蒂是樂觀的,面對現實世界的冷漠與殘酷,海蒂教會我們積極與樂觀,面對真實生活裡的無奈與苦楚,海蒂又教會我們永不言棄、堅持奔跑。
她向我們傳遞出一種向上的生命力量,她把生命最真摯和最具活力的一面展現了出來。
沒有人不愛海蒂,因為沒有人不愛生命最赤誠的樣子。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兒童對外部物質世界感覺懵懂,多一些少一些不是問題,精神上的貧寒卻會對兒童形成心理摧殘。」
每個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養育好,養好一個孩子,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那怎樣做才能算得上養育好呢?
是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嗎?是把孩子送去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嗎?是讓孩子多上補習班,努力讀書嗎?
故事裡的富家女克拉拉,她出身在大戶人家,住別墅,錦衣玉食,吃穿用都是最好的,都有人為她打點一切,在物質生活方面很是富足。
然而,再多的物質,卻無法拯救孩子貧瘠的內心。
克拉拉常年坐在輪椅,爸爸又常年出差在外,所以她很孤獨,女管家為她找來陪讀人海蒂。
女管家覺得海蒂粗野、沒教養,克拉拉卻很喜歡海蒂,覺得她和其他的女孩都不一樣。
當海蒂要回去找爺爺時,克拉拉生氣地摔碎了桌上的東西。因為她知道,海蒂一走,她將面對的又是繁瑣的禮儀和無盡的孤獨。
有一些父母由於工作忙,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於是用物質去彌補,給孩子買衣服、買玩具等等。但孩子需要的是,有父母有溫度的陪伴,而不是冷冰冰的物質。
再忙,不要忘記陪孩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再也沒辦法彌補了。
著名文學家冰心先生曾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
什麼是孩子的天性?
就是尊重他做自己,不要過度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不感興趣的事情。
讓孩子做自己,就意味著心靈上沒有束縛,不控制,不強迫,每一天都活得灑脫、充實和開心。這樣,孩子的內在是富足的,飽滿的。
正如海蒂一樣,和爺爺住在阿爾卑斯山的每一天,都是美滿的,她簡直就像山間的小精靈一樣,快樂活躍在每個細胞中。
然而,被姨媽賣到克拉拉家後,這一切消失了。
深宅大院把她困住,吃飯要有規矩,很多人在盯著她的一舉一動,想要看外面的世界只有透過窗戶,她被束縛住了。
一天天沉悶的生活在繼續,儘管和小姐克拉拉已經成為好朋友,但海蒂越來越想念家鄉,往日天真的笑容越來越少,行為舉止開始變得呆板,眼睛裡的神採也隨之消失。
海蒂的天性,正在一點點被磨滅,最後甚至出現了夢遊……
所幸最後克拉拉的奶奶看出了海蒂的變化,把她送回爺爺家,她瞬間又變成了阿爾卑斯山的一隻小精靈,自由、靈動、美麗!
釋放孩子的天性,其實就是尊重孩子,這份尊重,滋養著孩子的內心,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獨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一件事感興趣,他就努力去做,想辦法去實現。
奶奶發現新來的小姑娘海蒂是不識字的,她給海蒂講她感興趣的繪本,結果到最關鍵的地方,奶奶不讀了,跟她說:「想知道的話,你自己可以去讀這本書。」
海蒂說她不認識字,小夥伴跟她說,我們是不需要讀書的。
但是奶奶說:「你不要相信別人說的就是對的,如果你會讀的話,那你就可以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了。」
從此,海蒂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由剛開始一字不識到後來可以完整的讀完一個故事,對此,其他人都感到無比驚訝。
只要當孩子發現學習有用,他們就有了內驅力,孩子就會主動求知,並不需要催促。父母找到非常好的教學方法讓孩子能夠學到他該學到的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
做自己所愛的事情,不僅能持續地去愛,也一定會做得好。
為了儘可能的忠於原著,把阿爾卑斯山迷人的風景原汁原味地呈現給觀眾,《海蒂和爺爺》主創團隊集體前往阿爾卑斯山取景拍攝。電影用細膩、深情的鏡頭將阿爾卑斯山夢幻般的景色收入鏡中,藍天白雲、青草如茵,翱翔天際的雄鷹、悠閒踱步的牛羊,還有依山奔流的溪泉、遺世獨立的木屋……
影片以阿爾卑斯山唯美的風景為基色,以及對人物情感細膩的勾勒,透過爺孫兩人的故事展開,突顯著這一聖潔之地生活的人們內心的美好,仿佛童話般的電影,讓人收穫的不僅是至美的風景,還有源於生活溫馨幸福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