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香港如何激發文創園區活力?

2021-03-01 言之有範

經過中西文化的百年交融和積澱,回歸祖國20年後的香港對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厚。他們在中西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中注入無限創意,使極具香港特色的文創產業再現芳華。香港製作,尤其在文學、影視、動漫、流行歌曲、設計等領域曾風靡亞洲乃至全球華人社會。香港文化繁榮的背後,是香港將深邃的美學理念以藝術村、文化創意基地、藝術市集、文化活動等形式深度地融合到日常生活中的結果。

宗白華先生曾說「歷史每向前一步的發展,必伴隨著退後一步的探本求源」。在香港眾多摩天大樓的背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繽紛多彩的傳統文化熠熠生輝。百餘年來,來自各地不同族群的人們在香港落地生根,同時也讓家鄉的習俗和文化在此滋長。在這城市裡的每個角落,不管是傳統節日盛會、文化藝術劇場,還是家族世代經營的小餐館,彷佛都有讓人細味的歷史故事。在香港,雖然很少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概念,但有與之類似的創意社區、藝術村、創意基地的定義。由於香港土地稀缺、房屋昂貴,沒有多餘的空間大規模設立文創產業區、開發園區等,因此政府在扶持文創產業方面另闢蹊徑,形成了獨具香港特色的做法和經驗。如今,在沙田區,漫步在古老圍村、傳統寺廟和現代建築並存的大街小巷中,可以真實地感受到這種新舊文化融合的城市風貌。

建築在香港也是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門類。自2008年開始,香港政府開始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其目標在於:合理利用建築遺產,通過對建築遺產的改建形成新的文化地標及經濟載體,為城市發展提供新的活力。位於石硤尾工廠大廈的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香港美荷樓青年宿舍(至今唯一保留的第一批公屋)、香港大澳文物酒店(即舊大澳警署)等都是改造成功的案例。採取倡導扶持、資助項目、活化舊建築老街區等方法促進了文創產業在香港「開天闢地」。香港的「文創地標」中環荷里活道元創方,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其前身是香港中央書院(後改稱皇仁書院)和已婚警察宿舍,3棟樓共有300多個房間,空置多年後,特區政府決定活化原址成為香港標誌性的創意中心。變身後的元創方,雲集超過100位設計師及創意企業家,帶來不同的時裝飾物、家居用品、珠寶手錶及設計廊等。灣仔「動漫基地」是香港首個以動漫為主題、結合活化歷史建築元素的文創社區。基地原址是10幢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現作為展示、交流和連接本土與國際動漫藝術的平臺,為香港催生出了更豐碩的文化資產,進而推動創意產業。

建築活化提高了公眾對建築遺產的關注度,加強了建築遺產保護和再生的過程,也合理地利用了各方面資源。有些古蹟被改造成博物館,有些改建成餐廳、戲院,以及店鋪,目的就是讓這些建築重新融入香港生機勃勃的街頭文化。從情感意義上,人們更希望看到過去熟悉的舊建築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也給文化創意帶來源源不斷的民眾支持。

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熙攘之地,藝術團體與藝術家完全發聲於民間, 由藝術家爭取及凝聚出來的力量, 深深影響了整個香港藝術社群和香港的當代藝術氛圍,也為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化基礎。「藝術介入社群」挑戰了過去對藝術的功能、藝術家角色定位的固有認知,擴大了藝術活動的界域,也對當前的社會、文化、經濟等產生了可觀的影響及改變的力量。藝術社區(Artist Community)作為獨特的地理空間和社區組織形式,具有將文化創意交互和創新的意義。柯樂茲(Hans Herbert Kogler)曾表示,這是在特定社會情境中的「對話性跨界重新建構」(dialogical crass-reconstruction)或是「相互闡釋」(reciprocal elucidation)。

創意市集在香港十分多見,在深水埗已經形成了品牌活動。自2010年起,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始推動「手作創意文化」,至今舉辦幾十次「JCCAC手作市集」, 是香港定期舉辦的最大型創意市集之一,每次吸引近2萬人次參觀。活動內容多樣,比如:露天電影欣賞和座談會、工作室導賞團、天台免費市集、天台自由表演舞臺等。在「JCCAC手作市集」的帶動下, 近年其他具有各類規模和不同特色的市集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開來,令藝術家和公眾有更多機會進行交流,讓文化創意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從布伊歐德(Nicolas Bourriaud)的「關係美學」(Reational Aesthetics)去理解,即當代藝術和文化創意發展的趨勢之一是許多藝術家及文化創意者透過作品邀請觀眾共同參與創作過程並與之建立一個關係的平臺,其藝術觀念強調的並非理論的探討、材質的創作而是關係及社會脈絡的建構,藝術家及文化創意工作者是這個關係平臺的觸媒。

 

香港的藝術村、創意基地的開放性還承載著文化傳播的功能,建立藝術村、創意基地並不是赤裸裸地為了實現經濟利益,其最主要的意義是實現藝術與文化融合的目的。藝術村作為一種特殊的城市文化空間,它能帶動整個社群文化的塑造, 影響著城市文化生態的發展。香港牛棚藝術村正是一個為特定目的所設置的單位,並有獨立運作的行政體系與完整的藝術家徵選體制、駐村計劃等,併兼顧了藝術家創作功能與藝術教育推廣功能,也具有與當地社區互動、定期推出創作展演、工作室開放等功能。香港牛棚藝術村形成的歷史,同樣說明了將文化創意內涵重生於古蹟活化的可能,也構成了香港這座繁華都市裡另類的文化空間。

1970年代,石硤尾工廠大廈曾經是香港「山寨廠」的集中地,2005 年,香港政府決定保留大廈,活化為當地藝術中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提供了共9440萬港元捐款,2008年9月26日,「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正式揭幕,成為首個發展香港創意產業的基地。曾經的車間廠房,「變身」為124個獨立工作室,鱗次櫛比,多元的藝術形式包含: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新媒體藝術等。有個性化的私人藝術工作室,也有用作藝術培訓、展覽空間、提供設計服務的對外空間。藝術中心很快成為香港最具規模的獨立藝術家群落。作為多元化藝術工作室中心,這一自負盈虧的註冊非贏利機構以推動香港創意藝術發展為目標,為本土藝術提供更多創作空間及文化設施,並定期舉辦文化藝術活動。

香港藝術家希望香港藝術提升到國際平臺並保持自我的本土特色,藝術村在其間發揮了重要作用。譬如,香港火炭藝術村的地理位置離香港中文大學只有一站地鐵路程,進駐工作室創作的就有全港各大藝術系的教授及學生,在每年的「火炭開放日」,工作室裡各藝術院校的學生自然成為活動的積極推手與主力軍。 另外,火炭藝術村的開放活動每年受到香港特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在油尖旺區,即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一帶。小小的區域裡,文化景點、歷史建築和主題街林立,大量商店也匯集於此。

通過每年舉辦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書展、香港文學節、中國戲曲節等活動實現藝術的推廣與交流,香港正在成為文化交流的樞紐。目前,香港與15個國家及地區籤署了文化合作備忘錄,與內地及其他地區建立了廣闊的文化網絡,包括與內地籤署文化合作協議、亞洲文化合作論壇、港臺文化合作論壇、在臺北舉辦「香港周」等等。其中一個重要的平臺就是粵港澳文化合作論壇,這一論壇建立了粵港澳文化合作框架,在6個領域展開合作,包括演藝、文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交流和節目合作、資訊交流以及文創發展。比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2009年粵港澳三地共同努力,使得粵劇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其他領域,三地也積極合作創作各種節目、舉辦各種論壇、推動各種文化交流。在這種頻繁的交流中,各種藝術團體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此外,兩地文化藝術界共同「走出去」也取得不少成就。2013年,粵港合作促成舞劇《清明上河圖》赴北美洲登臺演出,這是兩地合作「走出去」的一次成功實踐。

每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都會發布最新一期香港統計月刊,公布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在兩年前文化創意產業的最新統計數字。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涵蓋範圍和分類,是根據聯合國所倡議的國際統計指引所訂定,並因應香港的經濟情況作出適當調整。具體而言,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包括以下11個組成界別:藝術品、古董及工藝品;文化教育及圖書館、檔案保存和博物館服務;表演藝術;電影及錄像和音樂;電視及電臺;出版;軟體、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設計;建築;廣告以及娛樂服務。政府統計處採用了國際間所建議的「價值鏈」模式,以量度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經濟貢獻。每個組成界別的涵蓋範圍,與「香港標準行業分類2.0版」相關的行業配對,從而劃定有關文化及創意貨品和服務於價值鏈內涉及內容創作、生產以至分銷等環節的特定經濟活動。

(註: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增加值)

2018年,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將要建成,還有M+博物館、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及其它場地也將陸續落成。不僅是西九文化區,香港其它文化硬體的建設也在推進,包括東九文化中心的建設、香港藝術館擴建後的重開等。隨著這些硬體逐步完善,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大環境將會越來越好,發展將會更具活力、更加彭勃。期待傳統與現代繼續在香港互動激揚,進一步豐富「文化香港」的內涵與素養,成就具有創新活力的人文精神,貢獻於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與中國夢的圓滿實現,成就我們共同的文化自信。

參考來源:

許曉暉,《回歸二十年,香港文化更具活力》

後臺編輯:倪嘉玥

校對:孫巍

相關焦點

  • 從「多元文化」到「創意臺灣」——臺灣文創園區的華麗轉身
    看看臺灣的這些文創園區,也許你就會找到答案。為了順應藝術與經濟結合發展的新趨勢,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 以下簡稱文建會) 於1985 年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概念,這是臺灣文化創意園區總體規劃建設的基礎。2000年,臺灣開始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重點培育的產業之一,其中「文化創意園區」的規劃與建設被臺灣當局列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旗艦計劃。
  • 從「多元文化」到「創意臺灣」 ——臺灣文創園區的華麗轉身
    看看臺灣的這些文創園區,也許你就會找到答案。為了順應藝術與經濟結合發展的新趨勢,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 以下簡稱文建會) 於1985 年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概念,這是臺灣文化創意園區總體規劃建設的基礎。2000年,臺灣開始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重點培育的產業之一,其中「文化創意園區」的規劃與建設被臺灣當局列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旗艦計劃。
  • 解讀:臺灣文創的民間活力與情感營銷
    臺灣文創產業蓬勃發展,雖然是政府的政策,但最大的動力卻是來自民間的活力。位在臺北市中心、由政府與民間合作的BOT案、具有臺灣文創產業「孵化器」(育成中心)指標作用的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因為園區內餐廳太多、店面租金太貴,被批評太過商業化,成為掛名文創的高級百貨商場,使得有潛力但無財力的文創人才無法進駐,已失去文創的核心價值。
  • 香港回歸20年之際,內地和香港電影融合發展成績如何?
    與此同時,20年來,眾多香港導演北上內地加入電影製作,華語電影的創作、類型、市場也因為香港影人的一步步參與,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改變。據文創資訊觀察,2016年內地電影票房華語片前三全被香港導演包攬,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更是成為內地首部票房超過30億元的電影。而
  • 臺灣文創園區的管理模式
    我在臺灣主要看了三個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景美人權文創園區。    華山文創園區名氣比較大,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松山文創園區也在市中心,原來是一個煙廠,最早始建於1905年,是臺灣第一家煙廠。
  • 華山1914 探訪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它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集群效應,是臺灣的文創櫥窗和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
  • 北方文心關於臺灣文創園區的學習考察報告
    園區的學習考察報告 2017年4月18日-25日,受甘肅省文化產業協會邀請我們一行到臺灣考察文創園區,現將臺灣文創園區考察情況總結匯報如下:雖然是老廠區改造而成,但公共面積很大,大概有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為會場等,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文創區域。2007年2月,臺灣「文建會」將其定位為推動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旗艦基地。現在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經常更新各種藝術展覽,分布著眾多展銷創意商品的門市,也有很多文藝表演團體來此演出。是臺灣的文創的「世貿中心」,文創產業的「孵夢基地」,文化力量的「至善之窗」,全民歡愉的「休閒勝地」。
  • 臺灣十大熱門文創園區,你去過了嗎?
    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前身為公賣局第五酒廠的臺中舊酒廠,是目前臺灣現存五大酒廠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保留歷史建築後定位發展成臺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結合的文創園區。韓國的泰迪熊博物館就曾在此展覽。2014年金城武曾在此拍攝電視廣告哦!
  • 從廢墟裡誕生的臺灣文創園區
    比如位於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原是港口碼頭的舊倉庫,而地處臺北黃金地段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佔地5.6公頃的臺中文創園區以及歷時百年的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其前身分別是日治時期的臺北酒廠,公賣局第五酒廠以及花蓮酒廠。
  • 老園區迸發新活力,廣州文化園區亮點十足
    11月25日,2020廣州文交會系列活動之「廣州最具價值文化園區」、「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20佳」推介會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老園區迸發新活力近年來,廣州市通過「三舊改造」為文化產業發展騰出空間,文化產業園區實現數量和質量 「雙提升」。
  • 松山文創園 ——臺灣文創產業啟示錄
    而數據顯示,中國文化產業園區和主題公園的日子並不好過,在全國超過2500家的文化產業園區中,有70%以上處於虧損狀態,真正盈利的不超過10%;國內有1500億元巨資被套牢在2500多個主題公園上,其中70%處於虧損狀態、20%持平,僅有10%左右盈利,三分之二以上無法收回投資。
  • 臺灣文創園區發展特色
    而流行音樂、電影業、音樂及表演藝術業、視覺藝術產業四大門類佔比不超過3%。因此,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載體的園區,其大部分定位或者核心業態也是圍繞前六大業態展開,並以後4個業態為輔。儘管臺灣的文創園區起步較晚,但在策劃、產業聚集、運營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臺灣文創園區擁有五大特色
    而流行音樂、電影業、音樂及表演藝術業、視覺藝術產業等四大門類佔比都不超過3%。因此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載體的園區,其大部分定位或者核心業態也是圍繞前六大業態展開,而以後四個業態為輔。然而儘管臺灣的文創園區起步較晚,但是在策劃、產業聚集、運營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臺灣十大不可錯過的文創園區
    臺灣文創一直深受群眾喜愛,特別是多地都有特色文創園區!之前「無尾熊」cp也去了臺北文創園。根據網友推薦選出十個最具特色的文創園區分享出來,去臺灣一定要去文青必去之地呀!園區內充滿日式典雅氣息,這裡經常會舉辦一些展演、教學、課程等,非常適兒童戶外教學哦~
  • 香港回歸20年 | 重溫1997
    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了長達100年的屈辱殖民史,東方之珠正式完璧歸趙,成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這一天,註定將是被中華名族記載史冊的日子。20年後,四季更迭,時光荏苒,在你心中,對於香港的記憶是什麼呢?今天,香港回歸20周年,微微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香港的那些事兒。1842年,南京條約籤署,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暑期來臨,重慶特色文創園區迎來打卡潮
    重慶日報全媒體消息,8月5日,重慶日報記者走訪北倉文創街區、鵝嶺二廠文創公園、金山意庫文創園發現,隨著暑期來臨,重慶特色文創園區受到遊客追捧。遊客在文創園區中打卡拍照、品味重慶美食、購買精美文創,樂享「清涼」夏日。當日11時,烈日炎炎。位於觀音橋北城天街與九街之間的北倉文創街區,鬧中取靜,大隱於市,讓人感到一絲清爽。
  • 15個臺灣文創跨界標杆案例,涵蓋文創園、創意餐飲、創意書店、演藝劇場、文創百貨、民宿與設計酒店、文創聚落等
    現代社會,文化創意越來越成為激發城市活力、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 文創成都:有顏有味有內涵!
    近年來,成都堅持以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從頂層設計、項目建設、品牌引領、融合發展等方面重點著力,充分釋放文創產業發展新活力,提升文創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建設世界文創名城的影響力、凝聚力、創造力。
  • 「蜂鳥計劃」助力文創企業 朝陽轉型升級5個文創園區
    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又稱北京四板市場)文創板塊28日也正式落地國家文創實驗區,這標誌著北京專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股權交易平臺「文創四板」建設正式啟動。今年,在「四個中心」城市定位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政策背景下,朝陽區新轉型升級了5個特色文創園區。
  • 雙方合作助力大灣區文創園區建設
    雙方合作助力大灣區文創園區建設金羊網  作者:張聞、謝紅、楊奇  2020-12-16 羊晚與粵潤的強強聯合,是在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建設發展的背景下,由羊城晚報探索出的利用文化品牌與社會資本運營合作開拓灣區創意園區版圖的新模式。《羊城晚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時政大報、民生大報、文化大報,是本土文化的旗幟和標杆。羊晚集團更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的先行者、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