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也玩起了「變臉」:向來以「講史」見長的《百家講壇》首度推出收藏題材講座,「新人」馬未都走進螢屏,從1月1日起開講總44期的「馬未都說收藏」系列。
說馬未都是「新人」,是因為與《百家講壇》以往「捧紅」的易中天、於丹等教授學者相比,他「一無家傳,二無師從,全憑天資聰穎、後學勤奮紮實,刻苦修煉,自學而成」,更談不上有什麼顯赫學歷或長期教學經驗。
但是,作為收藏界第一個登上《百家講壇》的人,馬未都在文物藝術品收藏方面絕非「新人」。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以瓷器和家具收藏著稱。1992年著《馬說陶瓷》一書,之後筆耕不輟,從民間「草根收藏家」轉向收藏領域研究。同時他還是北京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創始人,並在杭州、廈門相繼創辦了地方館。
隨著國內收藏市場的火熱,「馬未都說收藏」正式進駐《百家講壇》。該欄目製片人萬衛透露:「節目中,馬未都並不單純講藏品,而是通過收藏挖掘背後的文化歷史價值。」馬未都本人則說:「現在的收藏市場,對文化的關注遠遠沒有對投資的關注度高,因此才會出現炒作、贗品、假成交等種種怪現狀,所以在節目中,我會更側重於文物背後的文化成因,而儘量不談錢。」
「馬未都說收藏」共分三個單元,分別為家具10講、陶瓷24講、雜項10講。其中陶瓷部分講座場次較多,主要是因為陶瓷是目前收藏最熱門的文物類別。
與以往《百家講壇》的演講者不同的是,馬未都表示,他不再重複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而是以學者的視角,透過藏品的表象,探究其所處年代的人文和社會背景,以及闡述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先人,包括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比如,他用李白的《靜夜思》作為其家具單元講座的開篇,進而解釋「李白說的床不是我們說的睡覺的床,就是一個馬扎,古稱胡床」,隨後將中華民族起居習慣的形成和發展逐一道來。在另一場講座中,他為觀眾現身說法自己收藏「坐具」的文玩趣事,並從寶座、椅子、凳子的形質分析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制度。
在馬未都看來,說收藏並不能停留在傳播知識、闡明觀點的層面上,還要通過大量例證,觸類旁通地講述人生哲理,修正前人謬誤,為愛好收藏的人提供箴言。針對觀眾文物知識水平高低不一的情況,馬未都這樣定位自己的講座:「觀眾看完全部節目,能對中國文物和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可以被視為一個文物知識的『速成班』。」(王穎佼)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