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中前五十回唐敖遊歷了30多個國度,李汝珍也是借唐敖等人的遊歷極致的顯露其才華。關於這些國家的來源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大多都是出自《山海經》,然而書中有幾個國家,李汝珍只用《山海經》中的名稱,故事則完全出於作者個人發揮,而這又分兩種情況:
1.僅用其國名,故事內容完全想像的。如女兒國在《山海經》中作女子國。《海外西經》:「女子國在巫鹹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日,居一門中。」《鏡花緣》中的女兒國沒有觸及「兩女子居,水周之」的情節,國中有男有女,並不是「純女無男」,其特點是: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書中人物林之洋是個漂亮的男子,到了女兒國,被國王看中,要留做妃子,纏足穿耳,受盡磨折;後幸得唐敖為女兒國治河,作為條件,才得釋放。作者藉此表現其初步的男女平等的思想。2.沿用《山海經》隻言片語的描述進一步發揮的。例如《山海經·海外東經》說,君子國人「衣冠帶劍,食獸,使二犬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李汝珍只以「其人好讓不爭」為主題,設想出一個君子國來。此國城門上寫著「惟善為寶」四個大字,且「耕者讓田畔,行者讓路。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慕而有禮」。這裡的宰相,謙恭和藹,脫盡仕途習氣,使人感到可親可敬。這裡的人民互謙互讓,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賣主力爭少要錢,售出上等貨;買主力爭付高價,取次等貨,彼此相讓不下。這樣「好讓不爭」,有些矯飾反常,但也是對當時社會上好爭不讓,缺少君子風度的一種反襯。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再如《海外東經》說毛民國「為人身生毛」,《鏡花緣》中說,就「因他生性鄙吝,一毛不拔,死後,冥官投其所好,給他一身長毛」。《海外南經》說結匈國「其為人結匈」,《鏡花緣》中說,因為好吃懶做,每日吃了就睡,睡了又吃,飲食不能消化,漸漸變成積痞,所以胸前高起一快,代代如此。《海外南經》羽民國「其為人長頭,身生羽」,《鏡花緣》中做翼民國,翼民國人皮膚焦黑,長得異相,身高不滿五尺,一顆頭顱卻有兩尺長。這裡的人最喜奉承,愛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滿頭儘是高帽子,所以漸漸把頭弄長了。長臂國也見於《海外南經》,只說其國人「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未言其臂之長。《鏡花緣》其人兩臂伸出來竟有兩丈,比身子還長。因這號人遇到錢財,應當伸手也伸手,不應當伸手也伸手,久而久之,那兩臂就有兩丈長了……在《山海經》裡,這些國度只是一一個地理方位,敘述稍多的也不過是一個國民特徵,而在《鏡花緣》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光怪陸離的奇異國度。它們雖然跟《山海經》有著淵源關係,卻早已脫離單純的獵奇色彩,而是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社會制度,男尊女卑觀念,以及人情世態的種種醜惡現象,同時也描繪了作者的社會理想。由於作者以遊記的方式連綴全篇,其小說內容未免顯得有點破碎,也由於乾嘉時代學風的影響,沒有提供多少從生活中發掘出來的新東西,但畢竟雖有為古典所拘,而尚能綽約而有風致者,具有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可以說「為了顯示才學而獨創了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