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起源於山海經中的遊記之 第十九回

2021-03-01 山海經
背景說明

《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 》中的《海外西經 》、《大荒西經 》的一些材料,經過作者的再創造,憑藉他豐富的想像,創造出的一部與《西遊記》、《封神榜》、《聊齋志異》同輝璀燦、帶有濃厚神話色彩、浪漫幻想迷離的中國古典長篇小說。

裡面出現的很多奇怪的國家草木異獸大都出自《山海經》,遂想借著重溫經典的時機,再次梳理一下涉及到《山海經》的內容,給大家做一個小小的科普。

本文為第十九回 受女辱潛逃黑齒邦 觀民風聯步小人國

鏡花緣原文

話說多九公聞唐敖之言,不覺點頭道:「唐兄此言,至公至當,可為千載定論。老夫適才所說,乃就事論事,未將全體看明,不無執著一偏。即如左思《三都賦》序,他說揚雄《甘泉賦》『玉樹青蔥』,非本土所出,以為誤用。誰知那個玉樹,卻是漢武帝以眾寶做成,並非地土所產。諸如此類,若不看他全賦,止就此序而論,必定說他如此小事尚且考究未津,何況其餘。那知他的好處甚多,全不在此。所以當時爭著傳寫,洛陽為之紙貴。以此看來,若只就事論事,未免將他好處都埋沒了。」

  說話間,又到人煙輳集處。庸敖道:「剛才小弟因這國人過黑,未將他的面目十分留神,此時一路看來,只覺個個美貌無比。而且無論男婦,都是滿臉書卷秀氣,那種風流儒雅光景,倒象都從這個黑氣中透出來的。細細看去,不但面上這股黑氣萬不可少,並且回想那些胭粉之流,反覺其醜。小弟看來看去,只覺自慚形穢。如今我們雜在眾人中,被這書卷秀氣四面一襯,只覺面目可憎,俗氣逼人。與其教他們看著恥笑,莫若趁早走罷!」三人於是躲躲閃閃,聯步而行。一面走著,看那國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只覺無窮醜態。相形之下,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緊走也不好,慢走也不好,不緊不慢也不好;不知怎樣才好!

  只好疊著津神,穩著步兒,探著腰見,挺著胸兒,直著頸兒,一步一趨,望前而行。好容易走出城外,喜得人煙稀少,這才把腰伸了一伸,頸項搖了兩搖,噓了一口氣,略為鬆動鬆動。林之洋道:「剛才被妹夫說破,細看他們,果都大大方方,見那樣子,不怕你不好好行走。俺素日散誕慣了,今被二位拘住,少不得也裝斯文混充儒雅。誰知只顧拿架子,腰也酸了,退也直了,頸也痛了,腳也麻了,頭也暈了,眼也花了,舌也燥了,口也幹了,受也受不得了,支也支不住了。再要拿架子,俺就癱了!快逃命罷!此時走的只覺發爇。原來九公卻帶著扇子。借俺扇扇,俺今日也出汗了!」

  多九公聽了,這才想起老者那把扇子還在手中,隨即站住,打開一開觀看。只見一面寫著曹大家七篇《女誡》,一面寫著蘇若蘭《漩飢全璣》,都是蠅頭小楷,絕津細字。兩面俱落名款:一面寫著「墨溪夫子大人命書」,下寫「女弟子紅紅謹錄」;一面寫著「女亭亭謹錄」。下面還有兩方圖章:「紅紅」之下是「黎氏紅薇」,「亭亭」之下是「盧氏紫萱」。

  唐敖道:「據這圖章,大約紅紅、亭亭是他侞名,紅薇、紫萱方是學名。」多九公道:「兩個黑女既如此善書而又能文,館中自然該是詩書滿架,為何卻自寥寥?不意腹中雖然淵博,案上倒是空疏,竟與別處不同。他們如果詩書滿架,我們見了,自然另有準備,豈肯冒味,自討苦吃?」林之洋接過扇子扇著道:「這樣說,日後回家,俺要多買幾擔書擺在桌上作陳設了。」唐敖道:「奉勸舅兄:斷斷不要豎這文人招牌!請看我們今日背景,就是榜樣。小弟足足夠了!今日過了黑齒,將來所到各國,不知那幾處文風最盛?倒要請教,好作準備,免得又去『太歲頭上動土』。」林之洋道:「俺們向日來往,只知賣貨,那裡管他文風、武風。據俺看來:將來路過的,如靖人、囗-踵、長人、穿胸、厭火各國,大約同俺一樣,都是文墨不通;就只可怕的前面有個白民國,倒象有些道理;還有兩面、軒轅各國,出來人物,也就不凡。這幾處才學好醜,想來九公必知,妹夫問他就知道了。」唐敖道:「請教九公:……」說了一句,再回頭一看,不覺詫異道:「怎么九公不見?到何處去了?」林之洋道:「俺們只顧說話,那知他又跑開。莫非九公恨那黑女,又去同他講理麼?俺們且等一等,少不得就要回來。」二人閒談,候了多時,只見多九公從城內走來道:「唐兄,你道他們案上並無多書,卻是為何?其中有個緣故。」唐敖笑道:「原來九公為這小事又去打聽。如此高年,還是這等興致,可見遇事留心,自然無所不知。我們慢慢走著,請九公把這緣故談談。」多九公舉步道:「老夫才去問問風俗,原來此地讀書人雖多,書籍甚少。歷年天朝雖有人販賣,無如剛到君子、大人境內,就彼二國買去。此地之書,大約都從彼二國以重價買的。至於古書,往往出了重價,亦不可得,惟訪親友家,如有此書,方能借來抄寫。要求一書,真是種種費事。並且無論男婦,都是絕頂聰明,日讀萬言的不計其數,因此,那書更不夠他讀了。本地向無盜賊,從不偷竊,就是遺金在地,也無拾取之人。他們見了無義之財,叫作『臨財毋苟得』。就只有個毛病:若見了書籍,登時就把『毋苟得』三字撇在九霄雲外,不是借去不還,就是設法偷騙,那作賊的心腸也由不得自己了。所以此地把竊物之人則作『偷兒』,把偷書之人卻叫作『竊兒』;借物不還的叫作『拐兒』,借書不還的叫作『騙兒』。因有這些名號,那藏書之家,見了這些竊兒、騙兒,莫不害怕,都將書籍深藏內室,非至親好友,不能借觀。家家如此。我們只知以他案上之書定他腹中學問,無怪要受累了。」

  說話間,不覺來到船上。林之洋道:「俺們快逃罷!」分付水手,起錨揚帆。唐敖因那扇子寫的甚好,來到後面,向多九公討了。多九公道:「今日唐兄同那老者見面,曾說『識荊』二字,是何出處?」唐敖道:「再過幾十年,九公就看見了。小弟才想紫衣女子所說『吳郡大老倚閭滿盈』那句話,再也不解。九公久慣江湖,自然曉得這句鄉談了?」多九公道:「老大細細參詳,也解不出。我們何不問問林兄?」唐敖隨把林之洋找來,林之洋也回不知。唐敖道:「若說這句隱著罵話,以字義推求,又無深奧之處。據小弟愚見:其中必定寒著機關。大家必須細細猜詳,就如猜謎光景,務必把他猜出。若不猜出,被他罵了還不知哩!」林之洋道:「這話當時為甚起的?二位先把來路說說。看來,這事惟有俺林之洋還能猜,你們猜不出的。」唐敖道:「何以見得?」林之洋道:「二位老兄才被他們考的膽戰心驚,如今怕還怕不來,那裡還敢亂猜!若猜的不是,被黑女聽見,豈不又要吃苦出汗麼?」

  多九公道:「林兄且慢取笑。我把來路說說:當時談論切音,那紫衣女子因我們不知反切,向紅衣女子輕輕笑道:『若以本題而論,豈非「吳郡大老倚閭滿盈」麼?』那紅衣女子聽了,也笑一笑。這就是當時說話光景。」林之洋道:「這話既是談記反切起的,據俺看來:他這本題兩字自然就是甚麼反切。你們只管向這反切書上找去,包你找得出。」多九公猛然醒悟道:「唐兄:我們被這女子罵了!按反切而論:『吳郡』是個『問』字,『大老』是個『道』字,『倚閭』是個『於』字,『滿盈』是個『盲』字。他因請教反切,我們都回不知,所以他說:『豈非「問道於盲」麼!』」林之洋道:「你們都是雙目炯炯,為甚比作瞽目?大約彼時因他年輕,不將他們放在眼裡,未免旁若無人,因此把你比作瞽目,卻也湊巧。」多九公道:「為何湊巧?」林之洋道:「那『旁若無人』者,就如兩旁明明有人,他卻如未看見。既未看見,豈非瞽目麼?此話將來可作『旁若無人』的批語。海外女子這等淘氣,將來到了女兒國,他們成群打夥,聚在一處,更不知怎樣利害。好在俺從來不會談文;他要同俺論文,俺有絕好主意,只得南方話一句,一概給他『弗得知』。任他說得天花亂墜,俺總是弗得知,他又其奈俺何!」多九公笑道:「倘女兒國執意要你談文,你不同他談文,把你留在國中,看你怎樣?」林之洋道:「把俺留下,俺也給他一概弗得知。你們今日被那黑女難住,走也走不出,若非俺去相救,怎出他門?這樣大情,二位怎樣報俺?」唐敖道:「九公才說恐女兒國將舅兄留下,日後倘有此事,我們就去救你出來,也算『以德報德』了。」多九公道:「據老夫看來:這不是『以德報德』,倒是『以怨報德』。」唐敖道:「此話怎講?」多九公道:「林兄如被女兒國留下,他在那裡,何等有趣,你卻把他救出,豈非『以怨報德』麼?」林之洋道:「九公既說那裡有趣,將來到了女兒國,俺去通知國王,就請九公住他國中。」多九公笑道:「老夫倒想住在那裡,卻教那個替你管柁呢?」唐敖道:

  「豈但管柁,小弟還要求教韻學哩。請問九公:小弟素於反切雖是門外漢,但『大老』二字,按音韻呼去,為何不是『島』字?」多九公道:「古來韻書『道』字本與『島』字同音;

  近來讀『道』為『到』,以上聲讀作去聲,即如是非之『是』古人讀作『使』字,『動』字讀作『董』字,此類甚多,不能枚舉。大約古聲重,讀『島』;今聲輕,讀『到』。這是音隨世傳,輕重不同,所以如此。」林之洋道:「那個『盲』字,俺們向來讀與『忙』字同音,今九公讀作『萌』字,也是輕重不同麼?」多九公道:「『盲』字本歸八庚,其音同『萌』;若讀『忙』字,是林兄自己讀錯了。」林之洋道:「若說讀錯,是俺先生教的,與俺何幹!」多九公道:「你們先生如此疏忽,就該打他手心。」林之洋道:「先生犯了這樣小錯,就要打手心,那終日曠功誤人子弟的,豈不都要打殺麼?」

  唐敖道:「今日受了此女恥笑,將來務要學會韻學,才能歇心。好在九公已得此中三昧,何不略將大概指教?小弟賦性雖愚,如果專心,大約還可領略。」多九公道:「老夫素於此道,不過略知皮毛,若要講他所以然之故,不知從何講起,總因當日未得真傳,心中似是而非,狐疑奠定,所以如此。唐兄如果要學,老夫向聞岐舌國音韻最津,將來到彼,老夫奉陪上去,不過略為談談,就可會了。」唐敖道:「『歧舌』二字,是何寓意?何以彼處曉得音韻?」多九公道:「彼國人自幼生來嘴巧舌能,不獨津通音律,並且能學鳥語,所以林兄前在聶耳,買了雙頭鳥兒,要到彼處去賣。他們各種聲音皆可隨口而出,因此鄰國俱以『歧舌』呼之。日後唐兄聽他口音就明白了。」

  走了幾日,到了靖人國。唐敖道:「請教九公:小弟聞得靖人,古人謂之諍人,身長八丸寸,大約就是小人國。不知國內是何風景?」多丸公道:「此地風俗磽薄,人最寡情,所說之話,處處與人相反。即如此物,明是甜的,他偏說苦的;明是鹹的,他偏說淡的:教你無從捉摸。此是小人國歷來風氣如此,也不足怪。」二人於是登岸,到了城郭,城門甚矮,彎腰而進,裡面街市極窄,竟難並行。走到城內,才見國人,都是身怪不滿一尺;那些兒童,只得四寸之長。行路時,恐為大鳥所害,無論老少,都是三五成群,手執器械防身;滿口說的都是相反的話,詭詐異常,唐敖道:「世間竟有如此小人,倒也少見。」遊了片時,遇見林之洋賣貨回來,一同回船。

  走了幾日,大家正在閒談,路過一個桑林,一望無際,內有許多婦人,都生得妖豔異常。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山海經相關內容梳理

19.1、歧舌國

原文:

《山海經·海外南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歧舌東,為虛四方。」

傳說:

歧舌國又稱反舌國,蛇頭人身,喜歡吐舌頭,異常恐怖,會放射出劇毒液體,夜間行走,眼睛閃爍紅色光芒。另一說認為這個國家裡的人舌頭都是倒著生長,因為這個舌頭的特殊構造,所以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特殊語言。

鏡花緣中:國人自幼生來嘴巧舌能,不僅精通音律,並且能學鳥語,各種聲音皆可隨口而出,因此鄰國俱以『歧舌』呼之。


19.2、小人國

原文:

《大荒東經》:「有小人國,名靖人。」

傳說:

小人國的公民,他們的身材只有九寸。

《博物志》有這樣的記敘:齊桓公獵得一隻大鳥,宰殺之後,從鳥兒的嗉囊(鳥兒的胃)跳出一個小人,三寸三分長,穿著袍子,帶劍持刀,瞪著眼睛,暴跳如雷,大罵不止。

鏡花緣中:靖人,古人謂之諍人,身長八丸寸,大約就是小人國。不知國內是何風景?」多丸公道:「此地風俗磽薄,人最寡情,所說之話,處處與人相反。即如此物,明是甜的,他偏說苦的;明是鹹的,他偏說淡的:教你無從捉摸。因為怕被大鳥所害,無論老少,都是三五成群,手執器械防身。

其他相關內容科普

19.1、就事論事

漢語成語,拼音是[jiù shì lùn shì],意思: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現又指僅從事物表面的客觀現象單獨、靜止、片面地議論,拋開其背後的起因、背景、論述者的主觀立場、當事人的身份品格等等。

出自 清·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貧士起居服食,以及器皿房舍,宜省儉而雅潔。省儉之法,曰:『就事論事。』」

19.2、洛陽紙貴

漢語成語,拼音是[luò yáng zhǐ guì],意思: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後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出自 《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19.3、臨財苟得

漢語成語,拼音是[lín cái gǒu dé],意思:面對錢財隨便求取,見利忘義。

出自 《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19.4、問道於盲

漢語成語,拼音是[wèn dào yú máng],意思:問道於盲,向瞎子問路。比喻求教於一無所知者,沒有助益。

出自 唐·韓愈《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於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

19.5、以怨報德

漢語成語,拼音是[yǐ yuàn bào dé],意思: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的恩惠。

出自《國語.周語》:章怨外利,不義;棄親即狄,不祥;以怨報德,不仁。

19.6、人子弟

漢語詞語,拼音是[wù rén zǐ dì],意思:常指教師因無才,更指教師不負責任、放鬆對學生的要求、得過且過而耽誤後輩學生,三字經云:「教不嚴,師之惰」。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9回:「先生犯了這樣小錯,就要打手心,那終日曠功誤人子弟的,豈不都要打殺麼?」

19.7、諍人

漢語詞語,拼音是[zhèng rén],意思:古代傳說中的矮小之人。

出自《列子·湯問》:「從中州以東四十萬裡得 僬僥國 ,人長一尺五寸。東北極有人名曰 諍人 ,長九寸。」 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引 秦恩復 曰:「『諍』,《山海經》作『靖』。」





山海經網絡收集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鏡花緣》引用《山海經》神話略說
    《鏡花緣》中前五十回唐敖遊歷了30多個國度,李汝珍也是借唐敖等人的遊歷極致的顯露其才華。
  • 鏡花緣|起源於山海經中的遊記之 第一回《女魁星北鬥垂景象 老王母西池賜芳筵》
    背景說明《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 》中的《海外西經 》
  • 論《鏡花緣》中君子國的社會問題
    《鏡花緣》中的君子國是作者李汝珍追求、嚮往的理想社會,是他塑造出來的一個心目中的「烏託邦」。在這片和平安寧的樂土上,人心向善,好讓不爭,互敬互諒,講信修禮。這裡不僅有和諧的社會制度,良好的社會風氣,而且有勤謹儉樸的官吏和開明禮賢的國君。
  • 馮保善:花樣全翻舊稗官——稗官文化視域中的《鏡花緣》論
    《鏡花緣》第一百回,作者李汝珍有這樣一番感慨:「嗟乎!小說家言,何關輕重!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自家做來做去,原覺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緣也。正是:鏡光能照真才子,花樣全翻舊稗官。」芥子園刊本《鏡花緣》所謂「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自謙中反映出的是小說在當時社會的真實身份和地位。
  • 鏡花緣賞評之二:新手村
    (以上是正史,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都有記載)如果是正史中的武則天,真遇到了一個駱賓王的結拜兄弟這麼英俊又有才華,不可能免去他探花的功名。小說裡的武則天卻把唐傲貶為秀才。唐傲於是心灰意冷。也不回家,四處遊玩。有次做了個夢,遇到了神仙暗示,讓他出海去玩,順便找回十二位流落海外的花仙子。唐傲於是去找自己的小舅子林之洋。林之洋是經常出海做生意的,唐傲便搭他的船出海去了。
  • 比熱播劇「山海經」原著更適合改編的古代神怪小說四大名著,你都讀過嗎?
    《山海經》,而它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提到《山海經》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魯迅,大家上學都曾讀到過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從文章中可以看出魯迅在孩童時代對《山海經》有多麼的喜愛。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了這一假說:「《山海經》今所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祇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
  • 淺析《鏡花緣》中的仙境想像敘事 ——以小說前六回為例
    上文提及的由於在王母壽宴而發生的口角,互相許下賭約,願賭服輸這樣的人情社會才具有的生活情節,同樣出現在了仙境社會中。其次,仙境與俗世的互動。主要體現在仙境敘事和歷史虛構結合的情節當中。在《鏡花緣》的第三回中,李汝珍寫到了關於下界帝王武則天的前世故事。「當日太祖、太宗本是隋朝臣子,後來篡了煬帝江山。
  • 《鏡花緣》名著導讀
    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寫成這本《鏡花緣》。  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筆,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國"裝腔作勢的學究先生,居然將《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這樣的不學無術之輩,又是視"一錢如命",盡想佔便宜的唯利是圖者流。"淑士國"到處豎著"賢良方正"、"德行耆儒"、"聰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著都是儒巾素服。
  • 快失傳的技術,中國人自己的動畫《鏡花緣》真·童年陰影
    《鏡花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的長篇小說,其中蘊含了作者無數大膽的構思與荒誕的想像,從主人公所經歷的33個國家中就可以明顯看出作者幽默詼諧的揭露了封建社會的某些醜惡面貌,同時也對人性進行了諷刺。有人說像是《鏡花緣》這樣的布偶動畫快要失傳了,其實主要原因還是費時費力費事費錢,現在的人都會浮躁,沒有人能夠靜下心去做這樣的東西了,只有真心喜愛這個,才會去嘗試創作,中國動畫處在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期,總之,在大膽地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傳統文化本來的模樣。童年陰影在《鏡花緣》中,兩面國的故事給很多人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 《鏡花緣》:出自連雲港的「海上傳奇」
    可以說,海州是李汝珍的第二故鄉,包括《鏡花緣》《受子譜》在內的大部分著作都是李汝珍在海州完成的。李汝珍在《鏡花緣》一百回中說:「年復一年,編出這《鏡花緣》一百回……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可以推知,李汝珍中年時著手創作《鏡花緣》,到晚年才基本完成。
  • 看過《西遊記》,你知道《東遊記》《南遊記》《北遊記》嗎?
    舊」中的「新」。02吳元泰的《東遊記》《東遊記》為吳元泰之作,吳為明時人,號蘭江,裡居及生卒年皆不詳。《東遊記》又名《上洞八仙傳》《八仙出處東遊記》,共二卷五十六回。《東遊記》所寫的故事很簡單,從頭至尾依次是鐵拐李、鍾離、洞賓、果老、藍採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的成長史,最後八仙過東海的時候和龍王產生矛盾而進行的一番爭鬥算是八仙實力的見證。
  • 《克蘇魯神話》中的怪物與《山海經》中的異獸
    說到這裡,終於要扯出《山海經》了,它,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集地理/歷史/文化/民俗/神話為一體的荒誕不經的奇書,裡面的內容太過匪夷所思,以至於根本不知道它的內容是真是假,連成書年代都不確定。當然,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克蘇魯神話》中的怪物和《山海經》中的異獸。你可能會覺得,把兩者進行對比是一種非常蠢的行為,因為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但是怪物和異獸的形象設計本質是相同的。
  • 跑偏了的《鏡花緣》 | 宋世明
    一個是李汝珍的《鏡花緣》,講的是百花下凡的傳奇,可是讓人記住的倒不是什麼花,卻是兩面國、黑齒國、美人魚這樣的怪力亂神。從閱讀效果上看,《西遊記》老少通吃、喜聞樂見,《鏡花緣》卻是一部跑偏了的小說:開出了鮮花,結了個倭瓜。    《鏡花緣》的開篇其實很美麗奇幻。說的是:某年的三月三,王母娘娘辦壽宴,眾仙都來開派對。
  • 「原創」鏡花緣傳奇和原著《鏡花緣》相差多少?
    初中的班主任很喜歡古代小說就在一次班會上給我們安利了《鏡花緣》原著,因此我就在自己有錢的時候去書店買了這本《鏡花緣》真是愛讀這本書,這本書我是視如珍寶的即使是舊了但我一直沒有放到舊書市場,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讓人放下許多煩惱。
  • 《山海經》中離奇的記載,如果被證實,將解開許多世界的謎題
    《山海經》,堪稱中國最為神秘未知的一本書。就連博學如司馬遷,他對《山海經》也是抱懷疑態度。據《史記》載:「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他認為,談九州山河,《尚書》接近於事實,而《禹本紀》、《山經》中所有怪物,他不敢談論。但事實上,司馬遷錯了,因為記錄大禹時期的地理的,正是《山海經》。
  • 《山海經》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山海經》是一本什麼書?
    首先我們大概率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經》裡描述的一些動物是真實存在的,但因為年代差異,古代先民和現代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那麼很有可能一些描述是我們理解錯了,換言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語言質樸,甚至是詞彙匱乏,足以說明當時的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還是存在很大局限的,而對大自然敬畏的古人只能用當時普遍存在且能懂的語言記敘。在《山海經》中記載的「又西六十裡曰太華之山。
  • 從奇書《山海經》看中國傳統「妖怪文化」
    袁珂先生曾在《山海經校注》中說:「吾國古籍,瑰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山海經》匪特使地之權輿,乃神話之淵府。」《山海經》分為《山經》與《海經》兩大部分,其中記載了不少珍奇異獸,觀之仿佛讓人置身於魔幻世界,比如九條尾巴的九尾狐,魚身蛇尾的虎鮫,可以引發大水的長右等等。這些異獸無疑就是中國傳統「妖怪文化」的起源。
  • 中國志怪鼻祖「山海經」真的活了嗎? | 三文娛
    這句話的背後,代表的玄幻、異獸……在影視化作品中,就是高成本投入。2016年3月《山海經之赤影傳說》上線,「山海經」的百度指數直線上升至10.35萬。而在這之前五年裡,它從未過萬。它把觀眾和產業媒體對山海經的關注度,推向了一個峰值。三個月後,這一指數重新回到1萬以內。
  • 「鎮江百花酒」,《鏡花緣》裡的全國名酒
    到了《鏡花緣》第九十六回,書中寫道:在淮南酉水關有一座酒肆,客官要飲天下美酒,酒保取出粉牌(酒水單)遞與客官,只見上面列有五十五種當世名酒:山西汾酒、江南沛酒、真定煮酒、潮洲瀕酒、湖南衡酒、饒州米酒、徽州甲酒、陝西灌酒、湖州潯酒、巴縣咋酒、貴州苗酒、廣西瑤酒、甘肅乾酒、浙江紹興酒、鎮江百花酒、揚州木瓜酒、無錫惠泉酒、蘇州福貞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