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Anna 精英說 收錄於話題#女子力時代17個
這段時間,全世界都見證著拜登當選美國總統,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
而他所提名的搭檔——來自加州的印度裔黑人參議員卡瑪拉·哈裡斯,則成為了美國首位女性副總統。
作為美國史上最高級別的女性民選官員,哈裡斯的勝利是美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圖/YouTube ABC News
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副總統,從家世背景到政治野望,甚至那招牌式的「露牙」笑,哈裡斯身上的政治符號都與歐巴馬相仿,也因此被人們寄予厚望,去彌合當下處於分裂狀態的美國社會。
亞裔、非裔、女性,這三個身份標籤,讓哈裡斯被不少國內外媒體稱為「政治正確的武器」。雖然如此,在一次次的競選中,哈裡斯從不避諱自己的少數族裔身份,並引以為傲。
圖/Elle
有媒體形容哈裡斯是一個「一生都在打破玻璃天花板的人」。正如母親所教導的那樣,哈裡斯在職業生涯中,突破因為身份帶來的重重阻礙,創下了許多第一次。
而當人們問到哈裡斯是為什麼或如何走到今天,她始終不假思索地回答:媽媽高普蘭(Shyamala Gopalan Harris )是一切的原因。
人們不由地追問,這位被女兒稱為「導師和嚮導」的女性,到底是如何走出印度、破除偏見,而後成為女兒自始至終的驕傲?
圖/Google
從小鎮出走的「印度女兒」
北京時間 11 月 8 日,當哈裡斯在德拉瓦州威爾明頓向全國發表副總統勝選演講,已故母親的印度親友們正守在電視機前,為她感到驕傲。
鏡頭中,哈裡斯那自信的神色、堅毅的個性、不向困難低頭的特質,像極了她從印度小鎮出發、逐夢美國的母親高普蘭,永遠不甘平庸、奮進不止。
童年的哈裡斯和媽媽高普蘭 圖/Google
哈裡斯的母親高普蘭,是一名傑出的乳癌研究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因結腸癌於2009年去世。
高普蘭出生於印度南部小鎮一個高種姓家族,父親是爭取印度獨立的資深外交官,母親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創辦家暴受害者收容中心,給女性普及避孕知識。
1947年印度獨立後,高普蘭的父親在新政府繼續任職,全家人時常因為他的職務調動搬家,年紀最長的高普蘭十分懂事,知道時刻要自律,為其他三個弟妹當好「車頭」。
哈裡斯與外祖父一家 圖/Google
在當時的印度社會裡女性地位並不高,但高普蘭還是意志堅定地上學,她在德裡大學主修家政學,這是一個涉及營養和兒童發展的模糊領域,而父親顯然對她有更高的期望。
「你打算拿這個家政學學位用來幹什麼,招待客人?」父親常會這樣調侃說。
直到有一天,全家人得知高普蘭偷偷申請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被錄取,父親毫不猶豫地決定為她支付學費,前往攻讀營養學和內分泌學博士學位。
儘管,這筆費用對於公務員來說這是一大筆錢。
新德裡的歐文夫人學院,高普蘭曾在這裡學習家政學 圖/紐約時報
看著聰慧、堅強的高普蘭踏上異國求學之路,鄰居、退休醫生N.維亞斯回憶道:
當時他們一家人並沒有大肆宣揚大女兒所完成的求學目標,高普蘭父母像往常一樣,繼續踏實、快樂生活,儘管大女兒的離開讓他們感到難過。
19歲那年,在德裡大學完成本科的高普蘭來到嚮往的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學位。能來求學,意味著她終於解開了印度女性被禁錮的枷鎖——完成包辦婚姻,回歸家庭。
高普蘭(左)在加州伯克利的一場民權抗議活動中 圖/Google
高普蘭十分珍惜求學海外的機會,立志成為一名生物學家。
身在60年代的伯克利,年輕氣盛的高普蘭很快加入到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開始參加抗議遊行,哪怕為了表達訴求遭到消防襲擊,高普蘭還是越挫越勇。
也是在那裡,高普蘭結識了哈裡斯的父親,唐納德·哈裡斯,後者是來自牙買加的一名研究生,研究左翼經濟理論,在伯克利經濟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史丹福大學教授經濟學。
哈裡斯的父親是一名來自牙買加的留學生,這是1965年父女合影照 圖/Google
家族傳承的精英教育
兩人的婚姻得到了哈裡斯的外祖父母的祝福。
她的姨媽和舅舅說,種族對他們來說不是問題。哈裡斯的祖母覺得很是自豪,在當時最為有格調的刊物之一《印度圖畫周報》(The Illustrated Weekly)上刊登了結婚啟事。
哈裡斯的父母 圖/遊遍德國
很快兩人的愛情結晶出生了,面對哈裡斯的到來,高普蘭興奮又欣慰,給這個小生命取了Kamala 之名,其含義是「蓮花」,是印度教女神拉克希米的別名,代表著賦予婦女權力。
她解釋,這一方面希望女兒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她相信,「崇拜女神的文化會孕育堅強的女性。」
而這個小生命從坐在嬰兒車開始,就隨著母親穿過激進的平權運動大本營,感受來自群體的力量。曾經有一次,高普蘭和坐在嬰兒車裡的哈裡斯從一場小型暴力衝突中逃脫,場面驚心動魄。
正如哈裡斯曾經形容的一樣:母親很矮,只有1.5米,但她機智、勇敢、堅韌,還有敏銳的幽默感和無盡的知識,她渾身充滿力量,從未被嚇到。
圖源Google
然而,在哈裡斯7歲那年,父母離異,她歸母親撫養。從此,母親是她的依賴,更是她的信仰,也是她日後成功的「一切原因」。就像哈裡斯的親妹妹說的,如果你不認識我們的母親,就不會認識今天的卡馬拉·哈裡斯。
雖然要獨自撫養兩個女兒,但高普蘭從未讓女兒們陷入缺愛的恐慌中,反而成長為像她一樣頑強、智慧、勇敢的女性。
此後,高普蘭更加奮進,因優異的科研能力留校從事乳腺癌研究工作。以自己的行動,提醒女兒們教育的價值,並希望她們不僅通過讀書掌握自己的命運走向,還要知道工作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高普蘭始終堅信,作為少數族裔,保持自己的印度傳統很重要。
高普蘭父母在印度的舊居 圖/紐約時報
她讓女兒們接觸了印度教神話和像多莎餅和蒸米糕這樣的南印菜餚,並且會帶她們去附近的一個印度教寺廟,她偶爾在那裡唱歌。她與父母關係密切,每幾年就會飛回到位於印度東南海岸的金奈,她的父母就居住在那裡。
相較於歐巴馬因自己是"混血兒"而苦惱,哈裡斯從未有過身份認同上的困擾:
「感謝母親從小帶我融入印度和黑人社區,接觸多種豐富的文化。因此,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文化背景,而感到不舒服。」
哈裡斯、瑪雅和她們的母親(右一)以及祖父母 圖/Google
哈裡斯童年記憶裡最美好的畫面,便是搖晃著小步子,和外祖父在印度沙灘上散步。戴著厚厚眼鏡的外祖父看著像老學究,即便是在陪孫女散步時也是西裝領帶,一副精英人物的模樣。
每當外祖父和同為公職體系內的退休好友沿著海灘散步聊政治時,小小的哈裡斯就隨行在身邊,耐心聽著印度社會經濟、文化及平權的發展。
哈裡斯小時候
外公和其好友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人民的熱愛,也深深感染了哈裡斯。
從13歲開始,哈裡斯便開始展現了民主實踐的激情,她曾帶著妹妹在蒙特婁的公寓樓前抗議「禁止兒童在草坪上玩耍的政策」。
烙刻著家族的價值觀,在精英教育和家庭觀念的影響下,此後的哈裡斯並未停下腳步,她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前進著。
擁抱多元社會,尋求身份認同
除了母親高普蘭及其家族的精英教育促使著她不斷前行,又是什麼讓哈裡斯將潛力發揮到極致,試圖開創美國社會少數族裔女性的歷史?
即便出生在這樣的經營家庭, 少數族裔但身份也始終烙印在小哈裡斯身上,時刻提醒著她「和別人不一樣」。
幼年哈裡斯 圖/哈裡斯推特
哈裡斯曾公開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住在伯克利西部「黑人聚居區」的小女孩,每天要乘坐公交車穿過白人社區的學校,一切只因為,黑人被視作「二等公民」,不應當與白人孩子上一樣的學校。
即便是小女孩心目作為「超級英雄」的科學家媽媽,也會在在購物時被人視為女傭,而不予理會。
圖片來源於必應
故事裡的小女孩,是哈裡斯自己;而這段經歷,她是含淚講給拜登聽的。
種族隔離的感情分裂深深刺痛著哈裡斯,深埋在她心裡的是,促進種族融合,彌合社會分裂。
圖片來源於必應
與此同時,哈裡斯也是幸運的,因為和其他底層移民家庭不同,哈裡斯的家庭有能力讓她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小時候就和父母一起上街參加民權運動,更是在她心裡種下了一顆信念的種子。
因為母親工作調動的緣故,高中階段的哈裡斯來到蒙特婁的西山中學就讀,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白人成群的高中。
圖片來源於必應
在那裡,哈裡斯學會了應對多樣化背景所造成的複雜局面。同時,哈裡斯還成為公認的校園「風雲人物」,她積極參加學生會活動,加入了很多課外俱樂部,還與其他人共同創立了一個舞蹈團。
憑藉出色的表現,哈裡斯本可以上到更為傳統的世界名校,但為了尋求身份認同,浸透於不同種族之間的生活經歷,哈裡斯決定讀最負盛名的傳統黑人院校——霍華德大學。
圖片來源於必應
比起成為社會精英,哈裡斯當下最想做的,是更好的認識自我:如何看待自己在一個以白人主導的世界艱難前行。
在這所學校,哈裡斯為眼前的一幕心動:
大學新生有黑人啦啦隊長、戲劇家、書呆子和天才,還有有來自洛杉磯的短打溜冰好手、紐約的嘻哈舞者,中產階層的大學預科生,還有富有的奈及利亞學生······他們千奇百怪,無不是和哈裡斯一樣的少數群體。
哈裡斯(中)參加1986-1987年的霍華德大學返校活動 圖/Google
在這裡,霍華德大學就讓所有人得以更廣泛地認識自我。
在上大學前,哈裡斯一直屬於少數群體,這道這一刻她終於發現「這個世界有著許許多多像你一樣的人,而不僅只是我們少數幾個在人群中發現彼此」,這一切讓她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在這裡,哈裡斯終於成為多數群體一員,更深刻感受到群體的力量,也形成了對自己身份的最終認知。
她和她身邊的那些年輕人一起,為如何體現黑人價值展開辯論;和宿舍的同伴反覆暢談自己的未來,或許投身公共服務更能讓他們被看見;站在有歷史意義的教堂侃侃演講,讓城市更多的人感受到這群孩子們的力量與愛。
圖片來源於必應
在這所學校,哈裡斯一直在蛻變,她變得更強大、更自信,亦完成了對黑人身份的認同與肯定,她相信:
「如果你天生就是黑人,接受這個事實,不要怨天尤人。但你得跑得更快,投得更準,跳得更高!」
如今,成功翻開歷史一頁的哈裡斯星光熠熠,自信從容地站在講演臺上,用自身奮鬥來印證未來的可能性,「不論你是男是女,帶著雄心逐夢,懷著信念領導,在自己身上看到別人從未看到的一面。世界將在每一步都為你們鼓掌。」
縱觀哈裡斯的進階之路,順風順水的職業生涯中,卻有那麼多障礙、偏見、隔閡,但欲望、抱負或者是彌合美國社會分裂的願望支撐著她走到現在。
家族傳承的精英教育、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既成就了她,亦成就了這個需要改變的時代。
作者:Anna。在四維空間永葆熱情與好奇的探索者。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視角社會:放棄名校就讀黑人大學,賀錦麗通往權力頂峰的明智之選
單讀:「I may be the first, but won't be the last.」
南風窗:女版歐巴馬,你是拜登請來的救兵嗎
Camelia山茶花:美國歷史第一位女副總統誕生 | 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正被打碎」
博雅小課堂:美國首位女副總統哈裡斯:她的印度家族如何影響了她
insight視界女版歐巴馬橫空出世!首位黑人女性競選總統,分分鐘要和川普正面剛....
原標題:《美國首位女副總統誕生:印非混血、打破天花板,她的亞裔家族如何影響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