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江西某個學校的副校長當著學生的面,吃他們的剩菜剩飯,「以身作則」教育學生要節約愛惜糧食,網友炸鍋,一邊是讚譽,一邊是不屑和批評:疫情期間,還講不講衛生?不怕細菌傳播?這樣的愛惜糧食教育,其實不過是作秀而已。
吃剩菜剩飯的女校長,表面看十分「親民」,把學生當自己孩子不嫌髒,可問題是,如果孩子都吃撐了,飯菜還是剩了很多,你難道要逼他們硬吃下去嗎?
作為學校管理者,考慮問題如此簡單粗暴,只會適得其反。是不是食堂飯菜質量太差,學生難以下咽?是不是打飯阿姨太過於慷慨,給了超出學生食物應該攝取的分量?
正確的食物觀念,應該是女星韓雪說過的那句,食物是能量,夠用就行,多吃造成腸胃負擔,身體堆積脂肪,影響健康。
不僅僅是中國,全球青少年肥胖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傳播健康的飲食觀念,應該跟珍惜食物教育一起進行。
大學校園響應「珍惜糧食」的號召,政策十分人性化,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自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推出「一毛錢米飯」,上海大學食堂也行動了。
為鼓勵同學減少餐飲浪費,上海大學一開學便推出了「小份菜」「半份飯」的用餐方式,3元炒麵、半份餛飩、小份生煎……一經推出,大受歡迎,畢竟這個時代以瘦為美,強調身材和自律的時代,特別是女孩子,手機裡裝著計算食物卡路裡的應用,多吃一口都要糾結後悔半天。
看到「小鳥胃」三個字,我想起玻璃大王曹德旺。這個中國成功企業家的代表,身上有著奇特的矛盾統一:他貪杯、貪吃,身型肥胖,似乎完全沒有自制力,卻風雨無阻地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照著手電筒去打高爾夫,然後總是第一個到公司,70多歲高齡還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看曹德旺的自傳《心若菩提》,對於一個億萬身家的老總,為何還在吃這方面不加節制,好像仍然處於溫飽不穩狀態,豁然開朗:童年挨過餓,一生吃不飽。
曹德旺的曾祖父曹公望曾是福清首富,家業最盛時,站在福清的高山上,觸目所及全是他家的產業。但到了曹德旺爺爺那一輩,家產已經被敗光,曹德旺父親曹河仁只好在舅舅的幫助下,東渡日本去當學徒。
曹河仁在上海學做生意,掙了不少錢,但是在回故鄉的路上,自家貨船被風浪打翻,萬貫家財都沉到海底去了。新中國建立後,曹河仁在上海的日子也不好過,曹德旺的母親陳惠珍在鄉下,一人拉扯著六個孩子,日子過得無比艱難,經常一天只能吃兩頓清湯寡水的飯。
大家閨秀出身的陳惠珍,特別愛面子。當孩子們餓得哇哇叫時,她會關起門來,帶著他們吹口琴,唱歌,玩遊戲。然後告訴孩子們:「不要告訴別人我們一天只吃兩餐,不然別人會瞧不起你。如果出門,要抬頭微笑,不要說肚子餓,要有骨氣,有志氣。」
也許就是童年有過忍飢挨餓的痛苦記憶,等到曹德旺日子富足的時候,仍然對食物有貪心。對於這個現象,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源於兩個原因,一個是退行,一個是固著。
一般來講,幼年在吃方面受過「虐待」,也就是說食慾不能及時被滿足,等他成年的時候,一旦生活遇到困難和挫折,他解決苦惱和焦慮的辦法往往是通過滿足嘴巴來解決,比如女性往往喜歡暴飲暴食,男性喜歡狠命抽菸,這就是退回到幼年的狀態,逃避痛苦來尋求安慰。
至於固著,是指某個行為或反應是出於意外防禦的應激措施,但當時過境遷,那個人仍然保留了應激狀態下的行為或思維模式。他並沒有意識到當年的問題已經不存在了,現在不需要再用過去的辦法來應對生活了。
比如有人曾經挨過餓,有了食物就要儘量多吃,吃完這一頓不知道下一頓在哪裡,為免於餓死而大吃大喝。但是當他有一天食物充足了,不再有挨餓威脅了,他依然保持了大飯量,但是身體的消耗卻是有限的,用不完的能量就被轉化為脂肪,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幼年挨過餓的人,往往最後會變成胖子。
如果做學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不能意識到時代改變的問題,就會制定錯誤的食物節約政策,今天的學生幾乎沒有過幼年挨餓經歷,他們對食物天然有一種欲望滿足後的倦怠感。作為60後、70後甚至80後,很多人對於食物的態度,還是多多益善,很多爺爺奶奶帶孩子,就是生怕孩子餓著,追著孩子餵食,真正餓瘦的沒有,很多是被餵過多而導致積食生病。
吃飽已經不是中國學生的主要飲食問題了,吃好才是當務之急,教會學生合理平衡膳食,既不浪費食物,也管理好身體,這才是食物教育的主流。因為垃圾食品的泛濫,青少年肥胖問題也日趨嚴重。
學校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從側面也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跟爺爺奶奶或者父輩們相比,我們的胃口漸漸變小了。食量減小,有兩個原因:
第一,社會分工精細,機械化大生產推廣,體力消耗的工作越來越少。人的消耗少了,吃的自然就少了,特別是辦公室一族,每天伏案工作的時間較長,身體除了基礎代謝需要的熱量,還有一部分就少用於大腦運轉。如果吃多了,就會變成脂肪堆積在身體內,久而久之,則會被肥胖困擾。
第二,食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讓我們因為富足感,或者沒有飢餓的威脅,對食物的重視程度下降,因此,食物浪費普遍。得到的太容易而不知道珍惜,這一條定律也適用於糧食生產。每當網友吵架的時候,總有人會拋出「袁隆平讓你們吃撐了沒事幹」的觀點去攻擊對方,看來對待食物,有些人確實生出了欲望滿足後的倦怠感和空虛感。
勤儉節約是美德,對待食物,我們也應該有正確的態度。不鋪張浪費,也不過度節約,按需索取,畢竟,人雖然不是為了吃而活著,但是活著必須要學會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