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觸診手法
是用手觸摸患處,體會手下的感覺。有時為了進行比較、鑑別,也要觸摸周圍的健康組織(包括對稱的部位)。根據不同的組織,不同的部位或深淺,採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樣。淺表病變在觸摸時不要過於用力,肌肉深層的病變必須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點,近骨膜處損傷或關節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較重才能發現。其觸診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1.手指觸診法:最常用的方法。檢查局限性病變時,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觸診;病變範圍微小或病變在骨突的側方(如棘突的側方)時,還可以用拇指指腹的兩側按壓尋找。由於指腹的感覺靈敏,因此可辨別或感覺組織的厚度、硬度、柔韌度及彈性等,還能準確地給患部適當的壓力刺激,以誘發病變部位的疼痛。手指觸診法在觸摸脊柱時,又分為三指、雙拇指和單拇指觸診法:
(1)三指(食、中、無名三指)觸診脊柱法:中指駕在棘突頂上,食、無名二指分別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動,以覺察生理曲線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張、成角、後凸、內凹、畸形等。再查棘上胸韌帶有無變化、棘突有無偏歪等。
(2)雙拇指觸診法:雙手四指微屈,拇指輕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雙拇指指腹橈側在患處與纖維(肌肉、韌帶等)走行方向,或與脊柱縱軸方向垂直,按順序依次左右分撥,檢查有無纖維斷離、鈍厚、變硬、攣縮、彈性變差等,同時查棘突位置和棘間隙大小的變化等。
(3)單拇指觸診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橈側在患處與纖維(肌肉、韌帶等)走行方向一致,或與脊柱縱軸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撥、按、摸,檢查有無軟組織損傷和解剖位置的異常。
(4 )術者以兩手拇指指腹橈側(或只以一手拇指亦可)呈「八」字形分布,沿患者脊柱縱軸由上至下,左右分撥按摸,以了解椎旁筋肉(棘上韌帶)有無變厚、攣縮、鈍厚及條索樣剝離等病變情況。
(5 )用拇指觸按患者脊椎棘突,觀察其是否偏歪。在正常情況下,棘突側緣連線應與脊柱中心線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連線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連線應與脊拄中心線重迭。棘突偏歪時,患椎棘突上下角連線偏離脊柱中心線,患椎棘突上下角尖與其上下棘突的角尖連線同中心線呈相交斜線,棘突側緣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顯的壓痛。在觸按過程中,可一手觸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軀體,使患者身體前屈後仰,左右旋轉,以反覆比較。
2.手背觸診法:主要用於測定皮膚的溫度。
3.雙手觸診法:主要用於檢查關節。即用一手操縱關節遠端的骨骼,另一手放在受檢查的關節作觸診。例如,要尋找關節間隙或了解是否有錯位,以操縱關節遠端骨骼的手運動遠端,則關節間的相對運動容易被另一手探知。
4.肘壓觸診法:對於深部的病變,需用較大的力量才能刺激或觸到病變部位。因肘壓可使力傳遞較深,故可用肘壓法。例如,腰部深層和臀部深層的病變,可通過肘壓法來觸之。
5.探棒觸診法:對於肌肉豐厚,病變部位較深,面積不大的病變,手指的壓力不夠,而肘壓的面積又太大,不能很好尋找到病灶點或壓痛點,此時可以藉助探棒(像探針一樣,一般用優質木、牛角、塑料製成)來按壓探查,以尋找敏感點。如遇到腰部或臀部深層的病變。
6.探針觸診法:對更細微而較表淺的病變部位,用指腹側方探摸面積顯得過大,可改用探針或火柴頭來按壓,以尋找敏感點。如枕大神經病在枕部可用探針來尋找病變點。
7.組織分層觸診法:在組織豐厚,分層多的部位,區分病變在哪一層是件較困難的事。觸診時可利用肌纖維的走向來區別。一般順著肌纖維走向推動,肌肉一般不受較大的刺激;垂直於肌纖維走向推動,肌肉感覺到較大的刺激。例如在背部,表層是上肢肌,纖維基本上是橫行走向;深層是豎脊肌,肌纖維是縱行走向。手指縱向推動時,被刺激部位出現敏感點,說明病變部位在上肢肌;反之,向橫行方向推動時,被刺激部位出現敏感點,說明病變在豎脊肌。
二、觸診的要點
1.觸診的按壓方向應當是與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誘發疼痛反應,從而有利於找出病變部位。如腰三橫突綜合症,按壓方向應正好是橫突尖指向的平面。稜形肌損傷按壓的方向是肩胛骨內緣指向的平面。
2.查體時應以壓痛部位為準,而不應以患者平時感覺到的疼痛部位為準。因為,深部疼痛感覺定位不清晰,患者自己往往找不到具體的病痛點,而真正的壓痛點卻不是患者平時感覺到的痛點。患者自己定位是摸糊的或捉摸不定的。因此,醫生應細心查體,準確判斷。
3.觸診時應注意對比檢查,以便比較鑑別其異常改變。即注意對比肌緊張程度、皮膚的溫度、皮下結節、條索、硬塊等,應與相對稱的健康組織對照以助確診。
4.觸診時要根據手感和病人的反應悉心體會,即根據軟組織異常改變的性狀和特點,壓痛的部位及性質,病人的反應,損傷點在淺層還是深層等進行定性定位。再根據自己對解剖的熟悉和豐富的經驗,加以綜合分析、體會。最後作出判斷:是新鮮損傷還是陳舊性損傷;關節是否發生微小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是否影響到神經、血管等。
5.確定棘突有無偏歪時,應注意偏歪棘突的位置、方向和大小。一般需觸摸、比較下述四條線才能判定(注意與先天畸形區別)。
(1)中心軸線:又稱後正中線,為通過脊柱中心的想像的一條直線。
(2)棘突側線:(棘突旁線)通過各棘突側緣的連接線。
(3)棘突頂線:即每個棘突上、下角的連線,各棘突頂線的連線重疊於或平行於中心軸線(在中心軸線的矢狀面內)。
(4)棘突尖線:是上位棘突下角尖與下位棘突上角尖間的連線。
正常人兩棘突側線均應與中心軸線平行,棘突頂線和尖線應與中心軸線重合(或平行)。一般情況下,當棘突偏歪時,其頂線偏離中心軸線,側線在此處成角而成一曲線,尖線則呈斜形方向與中心軸線相交。椎體發生不同的移位時,棘突則會出現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可用拇指觸診檢查,並與相鄰上下棘突相比較。必要時使脊柱前屈、後伸及左右旋轉,反覆對比就能作出正確判斷。個別時候能遇到棘突有先天變異者,可酌以頂線為主,與中心軸線相比較。
三、整復手法
術者以左(右)手拇指頂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對側推按,以撥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軀體,使脊柱逐漸屈曲,並在向棘突偏歪一側側彎的情況下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兩手協同動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頂住患椎棘突,在旋轉的最後幾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復位時指可下捫及彈跳感。此外,在施行復位手法前後,還應根據患椎筋肉傷損及病變情況,分別採用分筋疏理、拿點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適應證」
本療法對損傷性脊椎病變,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某些損傷性截癱等均有較好的療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見影之效。此外,對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壓、心律失常、腦外傷後症候群、視力減弱或失明、耳聾等疾病也可在整復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療效。①對頸椎病、外傷後頭暈、腦外傷後症候群、耳目失聰及肩臂疼癰麻木等表現為頭、面、頸、臂部位症狀為主者,應在頸椎段檢查和確定病椎部位,並施以相應的整復手法。②對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間神經痛,腹瀉等表現為以胸、腹部症狀為主者,應在胸椎段檢查和確定病椎部位,並施以相應的手法。③對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礙等患者,檢查及整復手法應側重於腰椎段。④ 年老體弱者,婦女妊娠,月經期,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嚴重心肺肝腎等器質性疾患、腫瘤及骨結核等患者,即使術者手法極其嫻熟,也慎用本療法整復手法。
注意事項
①應用本療法,病椎定位準確是獲效的前提,熟練的整復手法則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檢查病椎定位不準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斷錯誤,均可使療效不顯,甚至加重病情。整復手法必須準確,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②治療時一次整復不能撥正偏歪棘突,不宜連續施治,可以配合分筋琉理、拿點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痙攣,然後再施以整復手法。某些病人要間隔數日施治1次,連續4、5次治療才能撥正偏歪棘突,切忌急於求成。
③在頸椎部位施用本療法整復時,手法不當可能會刺激椎動脈而產生虛脫症,個別患者或可造成醫源性脊椎傷損而導致高位截癱等嚴重後果。
臨床資料表明,頸椎症候群、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疾病患者平均施治本療法四五次即可緩解或顯效;有些病例一次治療竟能霍然而愈。也有極少數患者應用本療法出現高位截癱,有人認為考慮到頸部解剖結構特點,不宜使用本療法的整復手法。但多數意見認為頸椎病是一種症候群,對小關節交鎖、紊亂及棘突偏歪所引起的頸部症狀,本療法不失為一種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一般說來,只要嚴格掌握其適應症和治療手法的規律,即使初學者應用本療法,給患者造成醫源性損傷也是極為罕見。此外,手法治療後注意適當休息與功能鍛鍊相兼顧的原則,也是鞏固治療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本療法主治範圍的拓展,更表明它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中醫獨特療法,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提高。
亞健康手法調理
微信號:TRSH_China (←長按複製)
傳承國術,繼承文化
關注亞健康手法調理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直接關注我們
加我個人微信 17737713643 方便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