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觸診手法

2021-01-20 亞健康手法調理

 一、觸診手法

     是用手觸摸患處,體會手下的感覺。有時為了進行比較、鑑別,也要觸摸周圍的健康組織(包括對稱的部位)。根據不同的組織,不同的部位或深淺,採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樣。淺表病變在觸摸時不要過於用力,肌肉深層的病變必須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點,近骨膜處損傷或關節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較重才能發現。其觸診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1.手指觸診法:最常用的方法。檢查局限性病變時,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觸診;病變範圍微小或病變在骨突的側方(如棘突的側方)時,還可以用拇指指腹的兩側按壓尋找。由於指腹的感覺靈敏,因此可辨別或感覺組織的厚度、硬度、柔韌度及彈性等,還能準確地給患部適當的壓力刺激,以誘發病變部位的疼痛。手指觸診法在觸摸脊柱時,又分為三指、雙拇指和單拇指觸診法:
   (1)三指(食、中、無名三指)觸診脊柱法:中指駕在棘突頂上,食、無名二指分別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動,以覺察生理曲線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張、成角、後凸、內凹、畸形等。再查棘上胸韌帶有無變化、棘突有無偏歪等。

   (2)雙拇指觸診法:雙手四指微屈,拇指輕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雙拇指指腹橈側在患處與纖維(肌肉、韌帶等)走行方向,或與脊柱縱軸方向垂直,按順序依次左右分撥,檢查有無纖維斷離、鈍厚、變硬、攣縮、彈性變差等,同時查棘突位置和棘間隙大小的變化等。
   (3)單拇指觸診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橈側在患處與纖維(肌肉、韌帶等)走行方向一致,或與脊柱縱軸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撥、按、摸,檢查有無軟組織損傷和解剖位置的異常。

   (4 )術者以兩手拇指指腹橈側(或只以一手拇指亦可)呈「八」字形分布,沿患者脊柱縱軸由上至下,左右分撥按摸,以了解椎旁筋肉(棘上韌帶)有無變厚、攣縮、鈍厚及條索樣剝離等病變情況。

   (5 )用拇指觸按患者脊椎棘突,觀察其是否偏歪。在正常情況下,棘突側緣連線應與脊柱中心線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連線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連線應與脊拄中心線重迭。棘突偏歪時,患椎棘突上下角連線偏離脊柱中心線,患椎棘突上下角尖與其上下棘突的角尖連線同中心線呈相交斜線,棘突側緣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顯的壓痛。在觸按過程中,可一手觸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軀體,使患者身體前屈後仰,左右旋轉,以反覆比較。
    2.手背觸診法:主要用於測定皮膚的溫度。
    3.雙手觸診法:主要用於檢查關節。即用一手操縱關節遠端的骨骼,另一手放在受檢查的關節作觸診。例如,要尋找關節間隙或了解是否有錯位,以操縱關節遠端骨骼的手運動遠端,則關節間的相對運動容易被另一手探知。
    4.肘壓觸診法:對於深部的病變,需用較大的力量才能刺激或觸到病變部位。因肘壓可使力傳遞較深,故可用肘壓法。例如,腰部深層和臀部深層的病變,可通過肘壓法來觸之。
    5.探棒觸診法:對於肌肉豐厚,病變部位較深,面積不大的病變,手指的壓力不夠,而肘壓的面積又太大,不能很好尋找到病灶點或壓痛點,此時可以藉助探棒(像探針一樣,一般用優質木、牛角、塑料製成)來按壓探查,以尋找敏感點。如遇到腰部或臀部深層的病變。
    6.探針觸診法:對更細微而較表淺的病變部位,用指腹側方探摸面積顯得過大,可改用探針或火柴頭來按壓,以尋找敏感點。如枕大神經病在枕部可用探針來尋找病變點。
    7.組織分層觸診法:在組織豐厚,分層多的部位,區分病變在哪一層是件較困難的事。觸診時可利用肌纖維的走向來區別。一般順著肌纖維走向推動,肌肉一般不受較大的刺激;垂直於肌纖維走向推動,肌肉感覺到較大的刺激。例如在背部,表層是上肢肌,纖維基本上是橫行走向;深層是豎脊肌,肌纖維是縱行走向。手指縱向推動時,被刺激部位出現敏感點,說明病變部位在上肢肌;反之,向橫行方向推動時,被刺激部位出現敏感點,說明病變在豎脊肌。
     二、觸診的要點
    1.觸診的按壓方向應當是與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誘發疼痛反應,從而有利於找出病變部位。如腰三橫突綜合症,按壓方向應正好是橫突尖指向的平面。稜形肌損傷按壓的方向是肩胛骨內緣指向的平面。
    2.查體時應以壓痛部位為準,而不應以患者平時感覺到的疼痛部位為準。因為,深部疼痛感覺定位不清晰,患者自己往往找不到具體的病痛點,而真正的壓痛點卻不是患者平時感覺到的痛點。患者自己定位是摸糊的或捉摸不定的。因此,醫生應細心查體,準確判斷。
    3.觸診時應注意對比檢查,以便比較鑑別其異常改變。即注意對比肌緊張程度、皮膚的溫度、皮下結節、條索、硬塊等,應與相對稱的健康組織對照以助確診。
    4.觸診時要根據手感和病人的反應悉心體會,即根據軟組織異常改變的性狀和特點,壓痛的部位及性質,病人的反應,損傷點在淺層還是深層等進行定性定位。再根據自己對解剖的熟悉和豐富的經驗,加以綜合分析、體會。最後作出判斷:是新鮮損傷還是陳舊性損傷;關節是否發生微小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是否影響到神經、血管等。
    5.確定棘突有無偏歪時,應注意偏歪棘突的位置、方向和大小。一般需觸摸、比較下述四條線才能判定(注意與先天畸形區別)。
  (1)中心軸線:又稱後正中線,為通過脊柱中心的想像的一條直線。
  (2)棘突側線:(棘突旁線)通過各棘突側緣的連接線。
  (3)棘突頂線:即每個棘突上、下角的連線,各棘突頂線的連線重疊於或平行於中心軸線(在中心軸線的矢狀面內)。
(4)棘突尖線:是上位棘突下角尖與下位棘突上角尖間的連線。
     正常人兩棘突側線均應與中心軸線平行,棘突頂線和尖線應與中心軸線重合(或平行)。一般情況下,當棘突偏歪時,其頂線偏離中心軸線,側線在此處成角而成一曲線,尖線則呈斜形方向與中心軸線相交。椎體發生不同的移位時,棘突則會出現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可用拇指觸診檢查,並與相鄰上下棘突相比較。必要時使脊柱前屈、後伸及左右旋轉,反覆對比就能作出正確判斷。個別時候能遇到棘突有先天變異者,可酌以頂線為主,與中心軸線相比較。

    三、整復手法

    術者以左(右)手拇指頂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對側推按,以撥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軀體,使脊柱逐漸屈曲,並在向棘突偏歪一側側彎的情況下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兩手協同動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頂住患椎棘突,在旋轉的最後幾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復位時指可下捫及彈跳感。此外,在施行復位手法前後,還應根據患椎筋肉傷損及病變情況,分別採用分筋疏理、拿點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適應證」

    本療法對損傷性脊椎病變,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某些損傷性截癱等均有較好的療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見影之效。此外,對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壓、心律失常、腦外傷後症候群、視力減弱或失明、耳聾等疾病也可在整復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療效。①對頸椎病、外傷後頭暈、腦外傷後症候群、耳目失聰及肩臂疼癰麻木等表現為頭、面、頸、臂部位症狀為主者,應在頸椎段檢查和確定病椎部位,並施以相應的整復手法。②對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間神經痛,腹瀉等表現為以胸、腹部症狀為主者,應在胸椎段檢查和確定病椎部位,並施以相應的手法。③對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礙等患者,檢查及整復手法應側重於腰椎段。④ 年老體弱者,婦女妊娠,月經期,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嚴重心肺肝腎等器質性疾患、腫瘤及骨結核等患者,即使術者手法極其嫻熟,也慎用本療法整復手法。

     注意事項

    ①應用本療法,病椎定位準確是獲效的前提,熟練的整復手法則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檢查病椎定位不準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斷錯誤,均可使療效不顯,甚至加重病情。整復手法必須準確,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②治療時一次整復不能撥正偏歪棘突,不宜連續施治,可以配合分筋琉理、拿點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痙攣,然後再施以整復手法。某些病人要間隔數日施治1次,連續4、5次治療才能撥正偏歪棘突,切忌急於求成。

    ③在頸椎部位施用本療法整復時,手法不當可能會刺激椎動脈而產生虛脫症,個別患者或可造成醫源性脊椎傷損而導致高位截癱等嚴重後果。

    臨床資料表明,頸椎症候群、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疾病患者平均施治本療法四五次即可緩解或顯效;有些病例一次治療竟能霍然而愈。也有極少數患者應用本療法出現高位截癱,有人認為考慮到頸部解剖結構特點,不宜使用本療法的整復手法。但多數意見認為頸椎病是一種症候群,對小關節交鎖、紊亂及棘突偏歪所引起的頸部症狀,本療法不失為一種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一般說來,只要嚴格掌握其適應症和治療手法的規律,即使初學者應用本療法,給患者造成醫源性損傷也是極為罕見。此外,手法治療後注意適當休息與功能鍛鍊相兼顧的原則,也是鞏固治療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本療法主治範圍的拓展,更表明它是一種很有發展前景的中醫獨特療法,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提高。


亞健康手法調理

微信號:TRSH_China (←長按複製)

傳承國術,繼承文化

關注亞健康手法調理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直接關注我們

加我個人微信 17737713643  方便聯繫


相關焦點

  • 觸診的方法及要點
    其觸診法主要有如下幾種:1.手指觸診法最常用的方法。檢查局限性病變時,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觸診;病變範圍微小或病變在骨突的側方(如棘突的側方)時,還可以用拇指指腹的兩側按壓尋找。手指觸診法在觸摸脊柱時,又分為三指、雙拇指和單拇指觸診法:(1)三指(食、中、無名三指)觸診脊柱法:中指駕在棘突頂上,食、無名二指分別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動,以覺察生理曲線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張、成角、後凸、內凹、畸形等。再查棘上胸韌帶有無變化、棘突有無偏歪等。
  • 膝關節解剖與觸診
    髕周區觸診演示——髕尖觸診法(髕韌帶起點)髕周區觸診演示——髕底觸診法(股四頭腱止點)目錄第一篇:總論第二篇:上肢第三篇:脊柱第四篇:下肢39元《針刀醫學臨床診療與操作規範》這本書每一病種按範圍、術語和定義、診斷、針刀治療和針刀術後手法治療等體例編寫。
  • 九宮通體脊柱的觸診手法
  • 圖文+視頻詳解產科四步觸診法,這些細節很重要!
    四步觸診法可用於檢查孕婦子宮的宮高;確定胎兒的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判斷胎兒的大小。四步觸診法在臨床應用中十分廣泛,但這些細節你真的了解嗎? 正常值 正常的胎產式,意思是寶寶的脊柱是順著母親的脊柱方向的。 正常的胎方位:頭先露:胎頭朝下,最先進入骨盆。
  • 脊柱四步判斷法
    內臟器官病症對應的交感神經節段,脊周異常肌肉韌帶附著的脊柱部位,椎動脈和脊髓有無刺激和(或)壓迫等,第一次分析判斷錯位的脊椎或脊柱小關節。在進行神經定位診斷時應注意:(1)大數脊柱及其相關疾病的脊柱受損部位在1至數個相鄰椎體上;(2)部分脊柱相關疾病可涉及多段脊椎,如排尿異常可由頸1、頸2錯位引起(中樞性),又可由胸、腰椎及骨盆錯位引起(低級排尿中樞)。
  • 脊柱側彎有多恐怖?看完這個,還不立馬坐直來!
    「通過脊柱測量儀測量,你的脊柱cobb角已經有38°了。建議拍脊柱全長片,再詳細檢查下,並及時開始治療。」▲脊柱全長片應曉明副主任中醫師表示,脊柱側彎可發生於頸椎、胸椎和腰椎,年齡段主要在6歲到18歲之間,一般女生發生率高於男生,臨床上分為結構性脊柱側彎和功能性脊柱側彎。脊柱側彎不僅影響孩子的體態,還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 【學會通知】2020年推拿分會學術年會暨中醫特色手法技術治療脊柱...
    【學會通知】2020年推拿分會學術年會暨中醫特色手法技術治療脊柱疾病應用培訓班於10月30日-11… 2020-09-21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手法矯正骨盆
    骨盆傾斜還會影響脊柱的健康;對人體而言,骨盆就是脊柱的根基,骨盆是否中正,就決定著脊柱能否正常,視線是人體的主要平衡系統,當骨盆側歪的時候由於平衡系統的調整作用,會以視線為主把上身調整平衡
  • 產科四步觸診法
    正常值正常的胎產式,意思是寶貝的脊柱是順著母親的脊柱方向的。  正常的胎方位:頭先露:胎頭朝下,最先進入骨盆。
  • 【醫療科普】青少年脊柱健康殺手——脊柱側彎
    孩子在學習和成長中,家長和學校最關注的問題莫過於近視,但往往忽略了另一個嚴峻問題:目前我國青少年兒童脊柱側彎的發病率高達20%。什麼是脊柱側彎?脊柱側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 骨盆旋移,骨盆不正的手法處理(現場演示)
    從片子和觸診上看,她的診斷結果是這樣的:右側髂骨比較嚴重外旋,左側髂骨內旋;雙側骨盆前旋,左側前旋更嚴重;骶骨後翹並向右歪;整體骨盆也有旋轉;右側腿短。至於其它關節的錯位和姿勢體態的不正,我這裡就不多說了,評估時候也是要評估的,整體評估和整體康復。
  • 世界脊柱日:給你一份脊柱保養手冊 幫你的脊柱「松鬆綁」
    紅網時刻10月16日訊(通訊員 姜旭彬)10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脊柱日」,脊椎病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疾病」,近幾年已悄然趨於年輕化,許多年輕學生、白領、司機已成為頸腰椎病的高發群體。脊椎病被列為「世界十大被忽視健康問題」之一。由於忽視,脊柱疾病成為了普遍現象,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目前全球超過一半的人為各種脊柱疼痛所累。
  • 骨盆修復的手法步驟有哪些?如何操作?
    骨盆修復的手法步驟有哪些?如何操作?現在市面上做,產後修復的項目比較多,骨盆修復屬於產後修復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項目,骨盆修復如何去操作呢?首先我們選用市面上比較安全以及比較好的這個徒手骨盆修復第一,首先對於骨盆進行精準的評估,找到骨盆存在的錯位第二,對於錯位的骨盆進行手法的矯正第三,對於矯正過的骨盆進行閉合的手法,
  • 嚴格拍攝全脊柱X光片是診斷脊柱側彎的重要條件
    X光片是判斷脊柱側彎嚴重程度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 八極拳與脊柱健康
    八極拳與脊柱健康長時間的不良姿勢導致脊椎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脊椎部的肌肉韌帶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是引起脊柱健康問題的最常見原因。八極拳的拳架結構功法與脊柱健康練八極拳行拳剛勁樸實,動作迅猛,「一練驚牛瘋象龍虎行,邁步打拳一團風」,八極拳將健身與技擊熔為一爐,順會先天自然之能,對人之精神與肉體並練,內臟與外軀兼修,使全軀內部循環、神經、消化、排洩、呼吸諸系統及軀幹筋骨,經過鍛鍊更加堅強與協調一致,能夠提升身體強度和柔韌度,增強免疫力,在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易產生疲勞感
  • 比楊冪駝背更可怕的,是唐藝昕的脊柱側彎
    如果肩線對稱,說明胸段脊柱沒有問題。若是出現了明顯的「一肩高、一肩低」,就可能是脊柱側彎的表現。>觀察腰際線是否對稱,如果腰段脊柱出現側彎臀部和大腿連結的臀線是否水平,如果人體肢體長短出現問題,或是脊柱側彎
  • 三十年道家南宗傳人傳授【「手摸心會」脊柱強健方法 -【整脊術】課堂網絡實操
    道家功夫整脊術,最早是以道家南宗「紫陽真人張伯端」所創金丹大道修煉時的動功(武火)訓練方法為基礎,結合現代脊柱相關疾病的手法特點,經過當代傳人俞海根多年潛心鑽研,總結出的一套擁有完整理論體系,針對脊源性疾病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