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被隔離的日子

2021-02-10 三劍客

學校宿舍的檯燈下,對著電腦顯示屏,我的心裡五味雜陳,雙手置於鍵盤上,原本一肚子的話卻不知從何敲起,今天是12月31日,2020陽曆年的最後一天。

一年到底有多長,正如抖音上的文案所說:

目之所及,皆是過往。

對於我來說,2020,註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我拖著拉杆箱離開部隊1號門的畫面恍如昨日,等待了5年,終於可以休假回家過個年。

可萬萬沒想到,回到家的第五天即除夕夜,春晚上的一首詩朗誦向全國人民宣告了武漢的新冠疫情,平地一聲雷。

緊接著,隔離正中我懷……

第一次隔離便是從大年初一(1月25日)開始的,準確來說叫居家隔離,起初的日子是在吃好喝好玩好中度過的,一字以蔽之:「躺」。當時大家都以「在家躺著就是為國家做貢獻」這句話進行自我標榜,因為誰也不曾想過有一天能夠躺得如此心安理得。對於好動的我來說,「躺」久了並不舒服,像是提前過上退休生活,加之先前制定好的休假行動方案全都泡湯,現在連大門都出不去,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年假瞬間它不香了。

但是,集大局觀和責任感於一身、作為黨員幹部的我很快就想通了,決定「痛改前非」,作出改變!況且還有兩名老黨員(我爸媽)的24小時監督,我丟掉幻想,說幹就幹,迅疾制定了兩表(一日生活制度表和周工作計劃安排表)。

從2月1號開始,我開始了全新的隔離生活,計劃表的執行讓我的生活豐富起來,有讀書、練習書法、手機K歌、跟老爸學做菜、下象棋、背英語單詞、整理以前的影集郵票信件、陪老媽追《意難忘》,甚至還粘起了鑽石畫;當然,體育鍛鍊自然是不能缺席,家裡有個不大不小的院子,足球、籃球、桌球這些運動都可適當展開,以跳繩、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為主要內容的體能訓練也同步上線。 

2月20日,我的考研初試成績公布,為迎接下一步複試,我及時調整計劃,增加了學習的時間,就這樣破記錄的六十天的休假隔離生活,大部分便是在落實計劃中度過的,鬼知道我這是在休假還是在閉關。

居家隔離結束前一周,我收到單位通知——回單位前需要進行隔離觀察。

就這樣按照通知要求,我來到部隊集中隔離點:3號院家屬區三樓最西側的房間。

房間是帶衛生間那種貌似全球統一的單身公寓,一張單人床,床上已經放有提前送過來的被褥,一張單調的只能看到線條的學習桌,桌上擺著一個燒水壺、一根水銀溫度計、若干口罩、一本新的隔離日記本以及一份理論學習資料,整個房間裡只有那把學習桌前的黑色皮質扶手椅,尚可入我的法眼,也給這個單調冷寂的隔離空間增添了些許的溫熱氣息。 

這次隔離的規定時間是14天,我一度非常懷疑這個周期的科學性,因為之前出現過超過一個月潛伏期的個例,況且人類對於病毒的了解還差得遠,所以這個隔離時間定的是不是太草率了太不嚴謹了?真是浪費了我這無處安放的科學態度。

隔離條件是差了點,但我深知這次隔離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因為研究生複試的通知隨時都會到來,正好可以靜下心來做好準備。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確立並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學習備考方針,一手抓專業課筆試,一手抓面試準備。另外,在隔離期間,我迷上了聽廣播,通過喜馬拉雅APP,早上整理內務的時候聽中國之聲的「新聞和報紙摘要」,下午搞體能的時候就聽FM97.5江蘇經典流行音樂的「美好時光」,晚上睡覺前還會放一會兒「助眠專注」,廣播有一種魔力,他似乎讓我不再被隔絕,而置身於開放的廣闊的世界裡,讓我清晰的感受到時光的流逝,這真是20世紀誕生於匹茲堡最偉大的發明。  

就在「刑滿釋放」的當天早上,命運跟我開了個玩笑,我出現了咳嗽、頭痛的貌似感冒的症狀,聞訊感到的軍醫臉都綠了,立馬給我抽了兩管血壓壓驚,開了一堆感冒藥,他離開時的眼神似乎在告訴我: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

於是我在這裡度過了又一個14天,讓我更加確信革命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4月18號,我重見天日。

複試通知不久就到了,時間定在6月6號到10號,地點是位於南京的學校內。採取線下複試這一方式出乎了我的預料,因為之前大部分學校在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下都採取了線上複試的模式,線下複試意味著人員流動,無疑增加了疫情傳播風險,當然也增加了我的隔離次數。

於是第三次隔離就這麼應運而生。

令人慶幸的是,這次核酸檢測上線了,於是隔離只進行了短短兩天不到,主要就是咽拭子採樣與等待結果。這次隔離時間雖短,但我的心情卻是忐忑的,出於對複試的未知和巨大壓力,我深知,初試的成功的確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但如果複試搞砸了將是前功盡棄,我沒有退路,也無法面對失敗後的自己,這使得我兩天的隔離都處於異常壓抑和煩躁之中,加上屋裡幾個野蚊子冷不丁叮上幾口,what a fuck!

輾轉城市之間,隔離突然成為城市之間互通來往的必要儀式,就像凡人出家需要剃度、公司成立需要剪彩一樣理所當然。 

複試結束,我從南京回到無錫後,便很自覺地去了隔離點報導,這已經是我的第四次隔離了。

隔離點還是上次的老地方,但是換了個房間,接我入住的班長熱情的有點過頭,為我進行了房產中介式的推銷介紹,感覺自己就像古裝劇裡的俠客,到了一處客棧,店小二的熱情招待,使我一度忘記我不是來隔離,而更像是來參加武林大會,更可喜的是這次的房間明顯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升級版的房間有必要在此描述一下:

床是雙人床還帶席夢思,配置有床頭櫃,電視櫃、大衣櫥、實木椅應有盡有,就連飯桌椅都是配套的,衛生間有熱水器,更誇張的是陽臺還有個洗衣機。

或許是由於隔離次數變多,對於隔離環境也越發敏感和挑剔。

得知這次隔離只需7天,讓我突然有了些許失落感,心情就像是彩票中了100萬,卻要拿出50萬來交稅一樣。

最重要的是,在這短短的7天裡將會產生我考研的最終結果,而隔離無疑就是在等待命運的審判。

等待中我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將我考研的經歷寫了下來,對於這件事我已經思慮很久,只是無暇實施,隔離正是大好良機,於是我奮筆疾書苦戰五晝夜終成大作。

文章結尾處,我幻想著在眾人圍觀的學校足球場踢比賽,並在加時讀秒階段打入致勝一球,並作出V字型慶祝動作致敬C羅,人還是要多一些浪漫主義的幻想,像堂吉訶德一樣,做一個偏執而不失風度的騎士。

隔離的第六天下午,被擬錄取的喜報伴隨這篇《砥柱人間是此峰—寫給考研成功後的自己》一同降落,我的幻想成真了!

2020年的上半年,我總共經歷了四次隔離,平均一個半月一次。

因為這場疫情,隔離似乎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整個過程不因隔離而隔絕,不因獨處而孤立。

居家隔離的兩個月是自2011年入(學)伍以來從未有過的,它空前的意義在於陪伴父母的時間也是從未有過的,我想很多戰友跟我一樣,一年到頭身在異鄉為異客,陪伴父母成為一種接打電話或視頻聊天形式的簡單過場。 

我們逐漸長大的過程,伴隨著父母的老去,以前並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直到這次隔離,我發現老爸看手機簡訊時把手機拿的老遠,覷著眼,卻硬是看不清楚簡訊的內容,還有那麼幾次老爸總是問我有沒有看到他的手機,我不敢相信這些會發生在身體一向健朗的老爸身上,而事實上我認為的不過是老爸留在我記憶中的印象。

老媽自從2016年手術後,身體變得異常虛弱,即使是用洗衣機,我休假後的第一次衣物大清洗的代價便是讓她在床上整整躺了一天,飯也吃不下,她說晚上沒睡好,我知道她是昨天洗衣服累到了。原來爸媽老去的速度乃至健康狀況的下跌已經遠超過了我的預想,我甚至平時都沒有刻意關心過他們。而即便在一起度過了「漫長」的兩個月,在離別的那天早上,我坐在車上駛離村口的那一刻,老媽還是像往年一樣眼睛通紅。

在單位的隔離給了我充足的獨處、思考的時間,每當夜幕降臨,我總想起入伍以來的幾多人幾多事。

我想起了上軍校那會兒,隊裡的兄弟為我慶生那一夜喝到凌晨3點,海榆開啟狂吐模式,那時的他躺在床上(學員用的是那種學習桌在下面,床鋪在上面,帶有扶梯的那種一體式的生活設施)直噴(吐)天花板,簡直技驚四座,從此以後我們都尊稱他四川「甘噴噴」;

想起了學院機關一哥李昊酒後載著我和志國在凌晨的學校側面馬路飆車的速度與激情;

第一次放寒假我們同坐在K字頭的車窗前,火哥為我拍的那張青澀的19歲時的照片至今還保留在手機相冊裡;

那晚因一個宿舍在熄燈後講話,佳霖哥(學員營副營長)怒吹緊急集合哨,全營四百多號學員穿拖鞋在樓底蹲姿一小時的麻辣酸爽;

想起了2013年抗震救災和老卓在蘆山縣漢姜侯詞安置點執勤時,無家可歸的三年級小妹妹驚恐的眼神以及身為一名共和國軍人肩上扛起的實實在在的擔當;

任學員隊文書時通宵整理28個檔案盒,小會議室集體辦公期間升騰起的「合味道」飄滿整個樓道;

想起了加勒比海盜、想起了菜蔬街、想起了祖母的廚房……  

成長的代價就是,這些美好的難忘的人和事都已成過往,恐難相聚,再難重來,只剩記憶的角落將這些珍藏,畢竟時間不會因誰而停留。

這次疫情固然奪走了很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使得國家和社會陷入窘境,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正是疫情帶來的隔離,給世界按下了暫停鍵,給了人們更多反思的時間,更多靜下來傾聽自己心聲的機會,有時候一味地盲目奔跑並不等於進步,現代社會變得太過浮躁與喧囂,有些人已經忘記因何而出發,又為何而奮鬥。

當年大表哥來我家時的情景恍如昨日,一身綠軍裝威武而神氣,他服役於祖國的西部邊陲,是真正的衛國戍邊的軍人,並且舉手投足間都不同於常人,這些都使我對軍人心生崇拜,加之我的高考成績處於一本線徘徊的尷尬局面,父母也希望我能夠把軍校作為高考志願的參考對象,最終我還是不負眾望,風風光光的考進了村裡人口口相傳的「軍官學校」。

一晃十年,這個十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

想到當初剛入學的我,豪氣沖天,什麼師長旅長的都不放在眼裡。可如今的我,還是事業上平淡無奇,經濟上勉強自救的那個愛做夢的9527(本人qq號的前四位),連娶個秋香都要過五關斬六將,沒有唐伯虎的才,卻操著唐伯虎的心。

原來時間並不能帶給你想要的一切,特別是你的努力不足以支撐起你的雄心壯志的時候。每當我暗自神傷時,我總會想到厚積薄發這個成語聊以自慰,革命軍人總要有點樂觀主義精神的,可能我就是大家口中的潛力股吧。

下半年9月初入學並開始的研究生生活並不像之前想的那麼詩情畫意,要時刻面對考試掛科多被退學的危機,要按時完成規定數量並高質量的小論文的發表,還有很多任務需要去完成,總之還是要繼續發揚「隔離精神」,多讀書,多思考,多研究,多寫作。

回首2020,隔離中的我,自己收穫了很多,是充滿奮鬥與驚喜的一年,也因為自己的努力不夠,留有一些遺憾和幾多不盡如人意;展望2021,可能還會與隔離相遇,自己計劃了很多,將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一年。重拾行囊,重振旗鼓,我將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的凌雲壯志,以「腳底風雲足下生,踏馬流星取次聽」的腳踏實地,在部隊大學校中「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於強軍興軍大潮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021,我來了!

相關焦點

  • 我在新加坡隔離的日子
    文:書先生,2020年4月9日,新加坡)關鍵詞——平淡和旅途中的「驚心動魄」不同,隔離的日子很平淡。所以,我就分享幾個大家可能關心的片段和感想吧。新加坡的隔離是怎麼回事兒?新加坡把這個隔離叫做Stay-home Notice,簡稱SHN。疫情期間,每一個回坡的新加坡公民、PR和長期籤證持有者,回到新加坡的第一件事兒,都必須是先自我隔離14天。
  • 「隔離的日子,更加珍惜日常,更覺人間值得」
    回憶起這朝夕相處、共同奮戰的日子,他們覺得,這裡的每一點愛和溫暖都被這段不平凡的日子放大了……簡易需求板上五顏六色的「便利貼」來到集中隔離點的人,不少都是措手不及的城市過客,除了心理上的緊張外,生活上也多有不便。
  • 入境隔離生活感悟:把日子過成段子
    然而,在我們剛解除酒店隔離回家的第一周,每次我戴著口罩下樓倒垃圾,只要碰上鄰居,他們都會習慣性問幾句。「你們娘倆隔離了嗎?在哪兒隔離?是否有做核酸檢測……諸如此類的一連串問題,無不體現著他們對疫情防控的關心。
  • 雙軍人家庭的中秋節:他們用不團圓守護團圓
    而他作為一名軍人,也要投入到戰備任務中,無法與家人共度佳節。軍人的中秋,蘊含著一種牽掛。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無數像邢劍鋒與妻子一樣的軍人,雖歸心似箭,但胸懷祖國,堅守崗位,守護團圓。 是軍人亦是「留守家屬」 9月30日一早,邢劍鋒從單位出發,去同事家屬處解決其生活困難。
  • 河北平鄉:抗「疫」一線展退役軍人風採
    趙文臣在隔離點。 甄朋琳 攝中新網邢臺1月17日電 (張鵬翔 焦俊菱)「我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一名共產黨員,越是危險的時刻,我們越應該衝在前面,這次疫情我來打排頭。」河北省平鄉縣中華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趙文臣說。27歲的趙文臣是一名退役軍人。
  • 雙軍人家庭的中秋節:一個在大洋護航 一個在崗位堅守
    而他作為一名軍人,也要投入到戰備任務中,無法與家人共度佳節。 軍人的中秋,蘊含著一種牽掛。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無數像邢劍鋒與妻子一樣的軍人,雖歸心似箭,但胸懷祖國,堅守崗位,守護團圓。
  • 越秀城管李霖:堅守抗「疫」一線,軍人伉儷有擔當
    目睹戰士抗洪英姿,心生從軍夢軍人,是李霖嚮往的職業。據介紹,1998年,武漢發生了特大洪水,李霖恰好在武漢上大學沒有回家,「我在同學家住,水都沒到大腿上來了。危急的情況下,是黨員幹部、是人民子弟兵衝在前面,保護老百姓的健康安全。」這份感動讓他銘記於心,他也對共產黨員、對軍人有了更神聖的嚮往。
  • 中國電影被「隔離」的日子
    不料,媒體曝光後,當地居民集體抗議,要求劇組封閉式隔離14天。馮小剛劇組剛落地,便立即前往疾控中心體檢,所有人員身體狀況確認無誤後,便自行在一幢18層酒店裡隔離。拍攝,也在這裡進行。幾經波折,拍攝進度是勉強保住了,馮小剛卻依舊為難。且不提消耗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手機》劇情的背景是在北京,怎麼避免出現穿幫鏡頭?情節該如何接續?場景又怎麼不見痕跡地自然轉換?
  • 越秀退役軍人向91歲革命傷殘退役老兵致敬!
    9月13日,隔離酒店前,兩位身材挺拔的退役軍人站定,行了個標準的軍禮;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兵眼神堅定,抬起右手回禮。這個不到一分鐘的動作,卻顯得格外莊嚴而肅穆。這位老兵名叫許順吉,今年已經91歲高齡。已過耄耋之年的他曾多次參加革命戰爭,在遼瀋戰役的黑山阻擊戰中還不幸失去左腿,後來裝上了假肢。
  • 記者探訪醫務工作者集中生活區,「自我隔離」的日子他們在幹啥?
    商洛新聞網特邀記者自2月26日隨商洛市中心醫院新冠肺炎隔離病區第二梯隊醫務工作者,在生活區開啟集中生活以來,「自我隔離」的日子也有十餘天了。這些醫務工作者是如何在生活區度過日復一日的生活,他們期間又都做了些什麼?
  • 盡顯軍人本色:天津武清泗村店鎮軍轉幹部衝鋒在前
    退伍,只是戰場的轉移真正的戰士,即使脫下軍裝依然會保持軍人的信念和勇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號角吹響後,天津市武清區泗村店鎮軍轉幹部段偉偉全力以赴衝向「疫」線戰場,盡顯軍人本色。「段偉偉仍然保留著我們軍人的優良品質,他吃苦耐勞、善於合作,工作標準高、執行力強。雖然有著研究生學歷,但是他十分謙虛好學,對工作中碰到的執法程序、法律條款不懂就問、不會就學,現在幹起執法工作來得心應手!」泗村店鎮軍轉幹部、綜合執法大隊隊長武平說。
  • 致敬八一 | 四川省資陽強制隔離戒毒所開展慶祝建...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統慶祝建國70周年系列活動方案》《四川省戒毒管理局政治部關於做好「八一」期間走訪慰問和宣傳退役軍人工作的通知》精神,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形成傳承革命軍人傳統,堅定理想信念、講奉獻、守紀律的濃厚氛圍,四川省資陽強制隔離戒毒所開展了慶祝「八一」建軍節系列活動。
  • 獨處二三事——記錄自我隔離的日子‖文/彩色的阿朱
    獨處二三事——記錄自我隔離的日子久坐的背漸覺僵直,已是被動宅家的第十五天了。起來走兩步,不忘把手機攥在手裡,半分滿足微信步數排行榜的虛榮心,半分填滿一顆按捺不住的心。怕,錯過了一波又一波信息。午後三點,陽光充足,搖開窗把兒,隔著紗窗深吸一口不明成分的空氣。
  • 「白衣戰士」終於可以休息了,隔離的日子他們在幹啥?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凱旋的「白衣戰士」隔離時在幹啥?什麼是他們心中的牽掛……人民生命危急時,白衣執甲衝在前。而今在三月的春光裡,他們終於兌現承諾,平安凱旋。在這難得的時光裡,我們也有幸走近他們,關心他們的隔離「日常」,聽聽白衣天使的真實心聲。醫護人員的隔離日常:放鬆身心讀書「充電」「吹吹海風,聽聽海浪,調適下心情。」海南省中醫院援鄂護理隊隊員李麗通過微信告知自己的近況。
  • 初心不泯抗疫情 這名退役軍人奔走在「戰疫」一線
    疫情當前,人人自危,可我們身邊總有一群這樣的人,不辭辛勞、不畏困苦,雖然脫了軍裝,但軍人的本色已融入精神。當前,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勢嚴峻,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不少退役軍人主動請纓,奔赴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紅山村村委主任陳家坤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緊急尋人「據靈芝街道反饋,此人剛在張市卡口被攔截,有熱度,自述是富盛人,目前坐著公交車閒逛,請大家看看是不是自己村裡的,急!」
  • 2020,回望中國軍人的感動瞬間
    2020,回望中國軍人的感動瞬間■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崔寒凝 通訊員 鄧傑文 劉鄭伊打開攝影機,插入屬於2020年的那一盤時光卡帶。倏忽而過的日子裡,總有一些瞬間令人刻骨銘心。按下暫停鍵,畫面裡,有一群身影衝鋒在前。「你們去哪?」「到需要我們的地方去。」
  • 為防控疫情,泰山區退役軍人帶頭抗「疫」出錢又出力
    泰山區泰前街道有3名同志入選泰山區2019年度最美退役軍人,在疫情面前他們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用實際行動書寫了退役軍人的忠誠和責任。傲徠峰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登山,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他帶領社區的退役軍人宋虎、劉騰、李成祥、林博、王呈剛等同志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每天在轄區24個疫情防控點巡察、帶領社區紅色物業聯盟開展返泰人員排查、疫情防護宣傳、指導噴灑消毒劑、設置廢棄口罩回收點;帶領黨員群眾志願者對出入車輛、人員登記、勸返;為了讓社區居家隔離的群眾安心在家隔離,張登山書記就帶領工作人為他們採購生活必需品送到門口
  • 軍人的高度
    一一獻給偉大的軍人和曾經的軍人 2017年歲末,馮小剛的大作《芳華》上映了,當時雖因條件限制還沒看到,但卻看到不少有關影片的評論及那個歲月的描述。看著這些評論與描述,不由地想起了一個曾有過軍旅生涯的美友。
  • 優秀軍旅歌曲展播 |《軍人本色》
    優秀軍旅歌曲展播 |《軍人本色》 2019-08-18 19:38
  • 10部關於隔離的電影:隔離期間最能感同身受
    《隔離區》、《隔離區2:終點站》這是同一題材的兩部關聯的電影,都屬於對災難的未知而被迫隔離的故事。災難來襲,以女主為首的一干人等被隔離在狹小區域,各色人等從懵懂、恐慌、到人性的爆發,甚至分化出了人類社會中的三六九等。為了擺脫人性失控後的恐怖,女主唯有逃出升天,才發現災難下被隔離的真相。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