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宿舍的檯燈下,對著電腦顯示屏,我的心裡五味雜陳,雙手置於鍵盤上,原本一肚子的話卻不知從何敲起,今天是12月31日,2020陽曆年的最後一天。
一年到底有多長,正如抖音上的文案所說:
目之所及,皆是過往。
對於我來說,2020,註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我拖著拉杆箱離開部隊1號門的畫面恍如昨日,等待了5年,終於可以休假回家過個年。
可萬萬沒想到,回到家的第五天即除夕夜,春晚上的一首詩朗誦向全國人民宣告了武漢的新冠疫情,平地一聲雷。
緊接著,隔離正中我懷……
第一次隔離便是從大年初一(1月25日)開始的,準確來說叫居家隔離,起初的日子是在吃好喝好玩好中度過的,一字以蔽之:「躺」。當時大家都以「在家躺著就是為國家做貢獻」這句話進行自我標榜,因為誰也不曾想過有一天能夠躺得如此心安理得。對於好動的我來說,「躺」久了並不舒服,像是提前過上退休生活,加之先前制定好的休假行動方案全都泡湯,現在連大門都出不去,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年假瞬間它不香了。
但是,集大局觀和責任感於一身、作為黨員幹部的我很快就想通了,決定「痛改前非」,作出改變!況且還有兩名老黨員(我爸媽)的24小時監督,我丟掉幻想,說幹就幹,迅疾制定了兩表(一日生活制度表和周工作計劃安排表)。
從2月1號開始,我開始了全新的隔離生活,計劃表的執行讓我的生活豐富起來,有讀書、練習書法、手機K歌、跟老爸學做菜、下象棋、背英語單詞、整理以前的影集郵票信件、陪老媽追《意難忘》,甚至還粘起了鑽石畫;當然,體育鍛鍊自然是不能缺席,家裡有個不大不小的院子,足球、籃球、桌球這些運動都可適當展開,以跳繩、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為主要內容的體能訓練也同步上線。
2月20日,我的考研初試成績公布,為迎接下一步複試,我及時調整計劃,增加了學習的時間,就這樣破記錄的六十天的休假隔離生活,大部分便是在落實計劃中度過的,鬼知道我這是在休假還是在閉關。
居家隔離結束前一周,我收到單位通知——回單位前需要進行隔離觀察。
就這樣按照通知要求,我來到部隊集中隔離點:3號院家屬區三樓最西側的房間。
房間是帶衛生間那種貌似全球統一的單身公寓,一張單人床,床上已經放有提前送過來的被褥,一張單調的只能看到線條的學習桌,桌上擺著一個燒水壺、一根水銀溫度計、若干口罩、一本新的隔離日記本以及一份理論學習資料,整個房間裡只有那把學習桌前的黑色皮質扶手椅,尚可入我的法眼,也給這個單調冷寂的隔離空間增添了些許的溫熱氣息。
這次隔離的規定時間是14天,我一度非常懷疑這個周期的科學性,因為之前出現過超過一個月潛伏期的個例,況且人類對於病毒的了解還差得遠,所以這個隔離時間定的是不是太草率了太不嚴謹了?真是浪費了我這無處安放的科學態度。
隔離條件是差了點,但我深知這次隔離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因為研究生複試的通知隨時都會到來,正好可以靜下心來做好準備。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確立並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學習備考方針,一手抓專業課筆試,一手抓面試準備。另外,在隔離期間,我迷上了聽廣播,通過喜馬拉雅APP,早上整理內務的時候聽中國之聲的「新聞和報紙摘要」,下午搞體能的時候就聽FM97.5江蘇經典流行音樂的「美好時光」,晚上睡覺前還會放一會兒「助眠專注」,廣播有一種魔力,他似乎讓我不再被隔絕,而置身於開放的廣闊的世界裡,讓我清晰的感受到時光的流逝,這真是20世紀誕生於匹茲堡最偉大的發明。
就在「刑滿釋放」的當天早上,命運跟我開了個玩笑,我出現了咳嗽、頭痛的貌似感冒的症狀,聞訊感到的軍醫臉都綠了,立馬給我抽了兩管血壓壓驚,開了一堆感冒藥,他離開時的眼神似乎在告訴我: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
於是我在這裡度過了又一個14天,讓我更加確信革命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4月18號,我重見天日。
複試通知不久就到了,時間定在6月6號到10號,地點是位於南京的學校內。採取線下複試這一方式出乎了我的預料,因為之前大部分學校在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下都採取了線上複試的模式,線下複試意味著人員流動,無疑增加了疫情傳播風險,當然也增加了我的隔離次數。
於是第三次隔離就這麼應運而生。
令人慶幸的是,這次核酸檢測上線了,於是隔離只進行了短短兩天不到,主要就是咽拭子採樣與等待結果。這次隔離時間雖短,但我的心情卻是忐忑的,出於對複試的未知和巨大壓力,我深知,初試的成功的確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但如果複試搞砸了將是前功盡棄,我沒有退路,也無法面對失敗後的自己,這使得我兩天的隔離都處於異常壓抑和煩躁之中,加上屋裡幾個野蚊子冷不丁叮上幾口,what a fuck!
輾轉城市之間,隔離突然成為城市之間互通來往的必要儀式,就像凡人出家需要剃度、公司成立需要剪彩一樣理所當然。
複試結束,我從南京回到無錫後,便很自覺地去了隔離點報導,這已經是我的第四次隔離了。
隔離點還是上次的老地方,但是換了個房間,接我入住的班長熱情的有點過頭,為我進行了房產中介式的推銷介紹,感覺自己就像古裝劇裡的俠客,到了一處客棧,店小二的熱情招待,使我一度忘記我不是來隔離,而更像是來參加武林大會,更可喜的是這次的房間明顯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升級版的房間有必要在此描述一下:
床是雙人床還帶席夢思,配置有床頭櫃,電視櫃、大衣櫥、實木椅應有盡有,就連飯桌椅都是配套的,衛生間有熱水器,更誇張的是陽臺還有個洗衣機。
或許是由於隔離次數變多,對於隔離環境也越發敏感和挑剔。
得知這次隔離只需7天,讓我突然有了些許失落感,心情就像是彩票中了100萬,卻要拿出50萬來交稅一樣。
最重要的是,在這短短的7天裡將會產生我考研的最終結果,而隔離無疑就是在等待命運的審判。
等待中我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將我考研的經歷寫了下來,對於這件事我已經思慮很久,只是無暇實施,隔離正是大好良機,於是我奮筆疾書苦戰五晝夜終成大作。
文章結尾處,我幻想著在眾人圍觀的學校足球場踢比賽,並在加時讀秒階段打入致勝一球,並作出V字型慶祝動作致敬C羅,人還是要多一些浪漫主義的幻想,像堂吉訶德一樣,做一個偏執而不失風度的騎士。
隔離的第六天下午,被擬錄取的喜報伴隨這篇《砥柱人間是此峰—寫給考研成功後的自己》一同降落,我的幻想成真了!
2020年的上半年,我總共經歷了四次隔離,平均一個半月一次。
因為這場疫情,隔離似乎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整個過程不因隔離而隔絕,不因獨處而孤立。
居家隔離的兩個月是自2011年入(學)伍以來從未有過的,它空前的意義在於陪伴父母的時間也是從未有過的,我想很多戰友跟我一樣,一年到頭身在異鄉為異客,陪伴父母成為一種接打電話或視頻聊天形式的簡單過場。
我們逐漸長大的過程,伴隨著父母的老去,以前並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直到這次隔離,我發現老爸看手機簡訊時把手機拿的老遠,覷著眼,卻硬是看不清楚簡訊的內容,還有那麼幾次老爸總是問我有沒有看到他的手機,我不敢相信這些會發生在身體一向健朗的老爸身上,而事實上我認為的不過是老爸留在我記憶中的印象。
老媽自從2016年手術後,身體變得異常虛弱,即使是用洗衣機,我休假後的第一次衣物大清洗的代價便是讓她在床上整整躺了一天,飯也吃不下,她說晚上沒睡好,我知道她是昨天洗衣服累到了。原來爸媽老去的速度乃至健康狀況的下跌已經遠超過了我的預想,我甚至平時都沒有刻意關心過他們。而即便在一起度過了「漫長」的兩個月,在離別的那天早上,我坐在車上駛離村口的那一刻,老媽還是像往年一樣眼睛通紅。
在單位的隔離給了我充足的獨處、思考的時間,每當夜幕降臨,我總想起入伍以來的幾多人幾多事。
我想起了上軍校那會兒,隊裡的兄弟為我慶生那一夜喝到凌晨3點,海榆開啟狂吐模式,那時的他躺在床上(學員用的是那種學習桌在下面,床鋪在上面,帶有扶梯的那種一體式的生活設施)直噴(吐)天花板,簡直技驚四座,從此以後我們都尊稱他四川「甘噴噴」;
想起了學院機關一哥李昊酒後載著我和志國在凌晨的學校側面馬路飆車的速度與激情;
第一次放寒假我們同坐在K字頭的車窗前,火哥為我拍的那張青澀的19歲時的照片至今還保留在手機相冊裡;
那晚因一個宿舍在熄燈後講話,佳霖哥(學員營副營長)怒吹緊急集合哨,全營四百多號學員穿拖鞋在樓底蹲姿一小時的麻辣酸爽;
想起了2013年抗震救災和老卓在蘆山縣漢姜侯詞安置點執勤時,無家可歸的三年級小妹妹驚恐的眼神以及身為一名共和國軍人肩上扛起的實實在在的擔當;
任學員隊文書時通宵整理28個檔案盒,小會議室集體辦公期間升騰起的「合味道」飄滿整個樓道;
想起了加勒比海盜、想起了菜蔬街、想起了祖母的廚房……
成長的代價就是,這些美好的難忘的人和事都已成過往,恐難相聚,再難重來,只剩記憶的角落將這些珍藏,畢竟時間不會因誰而停留。
這次疫情固然奪走了很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使得國家和社會陷入窘境,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正是疫情帶來的隔離,給世界按下了暫停鍵,給了人們更多反思的時間,更多靜下來傾聽自己心聲的機會,有時候一味地盲目奔跑並不等於進步,現代社會變得太過浮躁與喧囂,有些人已經忘記因何而出發,又為何而奮鬥。
當年大表哥來我家時的情景恍如昨日,一身綠軍裝威武而神氣,他服役於祖國的西部邊陲,是真正的衛國戍邊的軍人,並且舉手投足間都不同於常人,這些都使我對軍人心生崇拜,加之我的高考成績處於一本線徘徊的尷尬局面,父母也希望我能夠把軍校作為高考志願的參考對象,最終我還是不負眾望,風風光光的考進了村裡人口口相傳的「軍官學校」。
一晃十年,這個十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
想到當初剛入學的我,豪氣沖天,什麼師長旅長的都不放在眼裡。可如今的我,還是事業上平淡無奇,經濟上勉強自救的那個愛做夢的9527(本人qq號的前四位),連娶個秋香都要過五關斬六將,沒有唐伯虎的才,卻操著唐伯虎的心。
原來時間並不能帶給你想要的一切,特別是你的努力不足以支撐起你的雄心壯志的時候。每當我暗自神傷時,我總會想到厚積薄發這個成語聊以自慰,革命軍人總要有點樂觀主義精神的,可能我就是大家口中的潛力股吧。
下半年9月初入學並開始的研究生生活並不像之前想的那麼詩情畫意,要時刻面對考試掛科多被退學的危機,要按時完成規定數量並高質量的小論文的發表,還有很多任務需要去完成,總之還是要繼續發揚「隔離精神」,多讀書,多思考,多研究,多寫作。
回首2020,隔離中的我,自己收穫了很多,是充滿奮鬥與驚喜的一年,也因為自己的努力不夠,留有一些遺憾和幾多不盡如人意;展望2021,可能還會與隔離相遇,自己計劃了很多,將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一年。重拾行囊,重振旗鼓,我將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的凌雲壯志,以「腳底風雲足下生,踏馬流星取次聽」的腳踏實地,在部隊大學校中「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於強軍興軍大潮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021,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