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被「隔離」的日子

2021-01-18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首席人物觀(ID:sxrenwuguan),作者 | 殷萬妮,編輯 | 江 嶽

01

17年前,那場非典見證了中國電影從高點向低谷的滑落。

2002年12月15日,國內首例非典患者入院就診,幾乎同一時間,內地上映一部即將改變中國影史的電影——張藝謀的《英雄》。

自從14號上映,《英雄》連連報捷,僅用3天就超越了此前票房最高紀錄保持者《鐵達尼號》,最終票房收穫2.5億,佔2003年全年總票房的四分之一,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影片。

如今,票房過億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2002年,影院數量極少,全國僅有1843塊屏幕——作為對比的是,現在內地院線屏幕有6.8萬塊。如果進行換算,當年的2.5億,相當於現在的近百億。

張藝謀的電影生涯從此斷為兩截。此前幾年,他遭遇票房低谷,2000年的《幸福時光》更是讓他背上了「票房毒藥」的名號。關於張藝謀「江郎才盡」的討論甚囂塵上,那年,他50歲。

《英雄》成就了他。

張藝謀為這部影片拉來3000萬美元的海外投資,製片人江志強盡情釋放著在豪華演員陣營上的想像力。籌備時,他不斷追問張藝謀,「要不要梁朝偉,要不要張曼玉,要不要李連杰……」

張藝謀起初不以為意,覺得不可能有這麼多巨星來為一部文藝片造勢。後來,一切成真。雖然全程參與電影製作,但他還是被以幾何倍數增長的投資和陣容驚到了。

《英雄》工作照

三年後,《英雄》上映,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由此開啟,但爭議也隨之而至:「一部充滿噱頭的爛片」、「意識形態價值觀有問題」、「大明星、大製作、大場面,可我什麼都沒看懂」……諸如此類的批評聲此起彼伏。票房雖好,但《英雄》口碑一路跌墜。

張藝謀一度沮喪。但2003年,當他再度談起這部影片時,態度堅定:

「《英雄》當然有很多缺點,我自己不認為它是一部完美無缺的電影,但最重要的是我做了一件事件,這件事情一定是做對了:就是如何讓觀眾不看小屏幕,要看大銀幕,張揚視聽魅力。這一切都做到了。」

的確,張藝謀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沉寂的中國電影行業。世紀末,內地電影院觀影率極低,到2002年時,因入不敷出而被迫改成歌舞廳的電影院不計其數。至少,《英雄》把中國觀眾拉回了電影院。

可惜,創下無數紀錄的《英雄》剛激起電影人的信心,非典疫情的驟降又無情地把電影市場拖至冰點。一切始料未及。

4月26日,北京市政府下令關停所有公眾聚集性娛樂場所,電影院歇業近兩個月,生存艱難。牽一髮而動全身,受非典影響,《英雄》出品方也被影院拖欠了500萬票款。

歷來是全國重點票倉的廣州,受疫情影響,2003年的總票房相比頭年減少50%。大量原定於2003年上半年上映的電影紛紛改檔至下半年。而堅持在4月25日上映的《指環王2》毫無意外地遭遇重創,票房不足去年同期《指環王》票房的一半——後者在2002年高居國內票房亞軍寶座。

停拍、撤檔、延期、項目擱置......疫情猶如一把尖刀懸在眾多院線及影視公司的頭上,隨時都可能落下,結束掉他們奄奄一息的生命。

活下去,成為電影從業人員唯一的目的。

02

馮小剛沒有停工。

2003年的非典疫情,並沒有如今天這般,導致所有的影視基地停工。部分劇組選擇了在防護中繼續拍攝。

為了趕上賀歲檔,馮小剛的《手機》劇組「逃離」北京,先是落腳在河南某地,隨後又轉戰到山東青島拍攝。

不料,媒體曝光後,當地居民集體抗議,要求劇組封閉式隔離14天。馮小剛劇組剛落地,便立即前往疾控中心體檢,所有人員身體狀況確認無誤後,便自行在一幢18層酒店裡隔離。拍攝,也在這裡進行。

幾經波折,拍攝進度是勉強保住了,馮小剛卻依舊為難。

且不提消耗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手機》劇情的背景是在北京,怎麼避免出現穿幫鏡頭?情節該如何接續?場景又怎麼不見痕跡地自然轉換?這些都是問題。

青島的山與海自然不能入鏡。而為了讓影片整體更加連貫,馮小剛決定重拍在北京門頭溝已經完成的部分鏡頭,以作備用。好在,當時影片的重頭戲已經在北京全部拍攝完畢,在青島的拍攝任務主要是加工,進行小幅度的修改和補充。

馮小剛在青島很低調。往年他每次拍攝賀歲片,都會被各大媒體的娛樂板塊追蹤關注。在特殊的2003年,疫情衝淡了往日的焦點。

儘管如此低調,《手機》劇組依舊遭遇了不少白眼,劇組「京」字車牌被當地人說成是「SARS」牌照。更誇張的是,有一天,沒有拍攝任務的葛優想出去透透氣,便約了劇組成員去桌球房打球,沒想到剛到店裡,就有陌生人拿著消毒噴霧劑尾隨其後,一行人頓時失了興致。

馮小剛在暗自蓄力,「中國觀眾看我的電影所帶來的快感,是好萊塢那些大片永遠不能夠給他們的!」

《手機》最終在2003年12月上映,引起轟動。

電影《手機》劇照

彼時,手機還是人們生活中新興的通訊工具,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溝通方式。在手機遠遠沒有如今這樣普及時,馮小剛就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技術的出現降低了溝通成本,然而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因此而走近,隔膜仍未衝淡,感情的蒼涼與算計如一。

憑藉平實的電影內容和深刻的主題,《手機》力壓《哈利·波特與消失的密室》以及《黑客帝國2》、《黑客帝國3》,以5600萬的票房拿下年度票房冠軍。雖然沒有複製前一年《英雄》的票房神話,但《手機》還是給低迷的電影市場注入了信心。

2003年,國內電影產量雖然比前一年增長40%左右,但整體票房並不好:8部票房過千萬的國產片,總票房僅2.05億。

6月底,北京從疫區名單中除名,但電影人期待中的復甦並未降臨。

下半年,當時處於人氣巔峰的趙薇接連四部新片上映,除了《天地英雄》收穫年度票房亞軍以外,其餘三部《炮製女朋友》、《綠茶》、《玉觀音》票房慘敗,趙薇也因此成為新一屆「票房毒藥」。

其他想在票房上衝刺的影片也相繼落馬。影院的冷清,讓「賺錢難」成為電影人心頭的隱痛。

03

2003年是香港電影瀕臨死去的一年,也是它破繭化蝶、重獲新生的一年。

香港是世界上遭受非典打擊最嚴重的單個地區,甚至超過重疫區北京。據統計,中國內地非典患者累計死亡病例349人,而香港一地,死亡人數高達300人。

其中,淘大花園在3月31日當天感染人數激增至213人。港府當即採取史無前例的緊急行動,將淘大花園感染率最高的E座公寓隔離10天。

在這場香港史上影響最大的安全公共衛生事件刺激之下,人人自危。而2003年對於香港影壇來說,噩耗才剛剛開始。

2003年4月1日18點41分的到來,帶走了香港的一個時代。陪著一代港人成長的張國榮從文化東方酒店縱身躍下,他在這個不平靜的時間永遠離開。

當天深夜,香港民眾不顧疫情,自發聚集在墜樓地點,舉行燭光追悼活動,併集體合唱他的經典名曲《風繼續吹》,直至天明。

臺灣作家白先勇曾經在一篇紀念亡友的散文《樹猶如此》中,寫盡了生死兩隔的悵惘離愁與落寞悽絕,用在這裡倒也應景。

「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愣愣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鍊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人間離思沒有衝淡陰霾。

非典和張國榮的去世,讓第22屆香港金像獎一波三折。數次傳出將延期之後,金像獎頒獎典禮最終在4月6日晚如期舉辦,但紅毯環節被取消,內地明星也沒有到場,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

頒獎開始前,主持人曾志偉發聲談到重壓之下的退卻與前進,鼓舞士氣,「無論1991年的華東水災,昆明的地震,臺灣9·21(大地震)事件,我們香港演藝界都會走在最前面,去關心他們,幫他們籌款,今天我們家裡有事,我們不可以自亂陣腳。」

「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又一次得以彰顯。

頒獎典禮上,為了悼念逝世的張國榮,四大天王同臺演唱了《當年情》。而那年的影帝由《無間道》主演梁朝偉奪得,《無間道》獲得16項提名,並最終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重要獎項,成為那晚的最大贏家。

梁朝偉在戲中的經典回眸

如今看來,《無間道》也成為了香港電影最後的輝煌。

非典只是一個誘因。究其根本,是香港電影早已面臨日薄西山的命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高峰時期的電影年產量曾達到三百多部。製片快,製作周期短、產片數量多成了香港電影的一大優勢,從籌備到上映,最快七天就可以完成。

比如92版的《家有喜事》因等待原定演員檔期延誤了不少時間,後來找周星馳替換角色救場,該片最終僅用了13天就完成拍攝,並成為當年賣座的賀歲片。93年由王晶執導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更是在一周左右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標準的「七日鮮」電影。

快速的反應和大規模的商業化複製曾經創造了香港電影的輝煌,但它也為日後香港電影的衰落埋下伏筆。

搞笑、武俠等電影素材日趨同質化,透支了觀眾的耐心和新鮮感,而香港電影曾經擁有廣闊的亞洲市場,也在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下,空間也變小。

1997年的金融危機更是讓香港電影雪上加霜:電影相關的投資全面萎縮,直接導致電影數量驟降——從巔峰時期的三百多部銳減到五十部左右。到2003年時,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已經從巔峰時期的兩萬人減少到不足五千人,產業人才也在不斷地流失。

香港電影需要出口,而打入正處於快速發展的內地電影市場,成為困境中香港電影為數不多的選擇。

恰逢此時,一條改變中國電影命運的協議CEPA應運而生。

04

CEPA協議是內地和香港出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目標,而籤署的兩地之間自由貿易協議。最初,香港電影並未被納入其中。

時任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的吳思遠嗅到了機遇。

吳思遠、黃百鳴等近百名香港影人集體赴京,申請將電影行業納入CEPA範疇,最終得以如願。根據協議,香港華語影片在內地發行不再受進口配額限制;在香港與內地的合拍影片中,港方工作人員比例可高達三分之二,合拍片在內地發行與國產片同等待遇。

2003年,內地同香港籤訂了CEPA協議。2004年1月1日,協議正式生效,港片就此搭上了進入內地的直通車。

《無間道3:終極無間》成為了CEPA實施後第一部在內地上映的香港內地合拍電影:梁朝偉、劉德華和陳道明聯合主演。電影自2003年12月11日上映,兩周在內地票房就突破了兩千萬人民幣,並最終在華語電影內地總票房排名第三。

然而,香港電影北上並不容易,看似簡單的合拍電影,卻經歷了漫長的磨合期。

香港電影人一度猶疑彷徨,他們一方面擔心內地觀眾能否接受香港電影的風格,另一方面也擔心內地的電影審查制度。

黃百鳴導演的《開心鬼》和《家有喜事》系列電影在香港非常賣座,但北上拍攝合拍片時,他卻選擇了用更加保守安全的武俠題材試水。

由黃百鳴投資、徐克導演的電影《七劍》搭上了CEPA的首班車,公映後的反響大大出乎黃百鳴的預料。他信心大增,迅速與《七劍》主演之一甄子丹籤下三年協議,準備在合拍片領域大幹一番。

電影《七劍》海報(左下— 甄子丹)

結果黃百鳴撲空了。此後他的幾部合拍片票房一路下跌,從《七劍》八千萬的票房跌到《導火線》的三千萬票房,慘不忍睹。

黃百鳴的尷尬境遇不是個案。

2004年,合拍片裡,除了周星馳的《功夫》取得1.6億票房之外,其它均表現平平。香港電影進入內地後表現出明顯的「水土不服」。

黃百鳴開始思考該如何扭轉頹勢。

此時,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給了他靈感。《功夫熊貓》取材來自中國功夫文化和國寶熊貓,中國元素與影片融合的流暢自然,毫不違和,在內地取得了票房過億的好成績。

黃百鳴決定去碰當時罕有人關注的功夫題材——這次他走對了。2008年《葉問》上映,票房過億,並一舉榮獲金像獎、金馬獎和華表獎。

更重要的是,《葉問》的成功給了香港電影人啟示:唯有題材不斷創新變化,豐富電影類型,且注重內地市場的喜好,才能真正開拓市場。

於是,香港電影工作者不再於嬉笑怒罵中停留,而是高歌猛進,著力去探索更宏大的文化和歷史議題。

《葉問》系列、《梅蘭芳》、《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建國大業》等合拍作品皆生產於這個階段。經過五年的磨合,合拍片走向成熟,香港和內地的合拍電影,逐漸成為領跑內地電影市場的佼佼者。

這場變革,也讓內地電影從業者打開了視野。更多導演不再受限於「電影的本質是藝術、是文化,它要有深度」的僵化概念,而是望向觀眾和市場。

香港電影在製片管理、商業化運作等方面優於內地,而內地電影人對於劇本、文學、素材的把握也為香港電影人帶來了獨特的創作靈感。「在中國的文化裡面,有太多的元素可以供我去想像,去創作,這個對於我來說是最重要的。」周星馳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兩地在融合中走向了雙贏,而雙贏的結果便是中國電影實現了跨越式的進步。

05

「我們好不容易這些年建立起來一個廣泛的電影院線,包括很小的城市現在也有電影院。受到打擊後,這些影院如果能堅持下來,那麼中國電影業的體量就還在。如果很快削弱、減少很多,那就很可惜了。」

2020年3月,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在微博上寫下了他的憂慮。

賈樟柯的憂慮有一定道理。

自2003年中國電影啟動產業化改革以來,大陸的民營公司獲得了和國營製片廠平起平坐的身份,開始成為電影市場主力。2003年8月8日,隨著華夏電影發行公司正式揭牌,中影在發行市場50年來壟斷進口發行的局面就此終結。

截止2003年年底,七家民營企業獲得國產電影的國內發行資格。院線制徹底打破了此前畫地為牢的壟斷髮行機制。

隨後,電影產量逐年增加;製片單位不斷增多;影院建設方興未艾;電影市場從低迷走向活躍,票房逐年遞增……變化仿佛多骨諾米牌一般接連發生,國內電影產業被真正激活。

最直觀的是,到2006年、2007年,排隊買票的現象成了電影院隨處可見的場景。而這一熱鬧場景是無數電影人曾期許的。

從2008年至2018年這十年間,中國內地電影總票房實現了從43.4億元到609.8億元的跨越。中國踏上了電影產業加速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銀幕數更是高居全球第一。

2018年,影視行業經歷短暫的寒冬,同時也加快了優勝劣汰。電影人曾把希望寄托在這個春天,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業內人士曾預測,2020年春節檔票房將突破70億元大關。

但希望如同泡沫般破碎。

持續增長了十年的春節檔票房,在2020年被拖至冰點。如賈樟柯所憂——有的影院,甚至不能挺過這個春天。對於很多中、小影院,春節檔的票房收益佔到年度總收入的30%。

從1月24日(除夕)至今,中國線下電影市場已停擺兩個多月。如今,還有超過1萬家電影院尚未恢復營業,全面復工的日子遙遙無期。而觀眾消除內心恐慌,重新坐回影院的日子,更加遙遠。

賈樟柯曾經困惑。

發行作品《山河故人》時,中、小城市影院的院線不給排片。當得知理由是那裡的觀眾不會看這類電影時,賈樟柯很無奈。「我就是在縣城裡長大的,那時候我既看《峨眉飛盜》也看《老井》。或者院線是對的,但情感上不願意相信。我們能做些什麼?」

如果說十年間,院線編織成了一張密集的網,覆蓋在中國的大多數土地,那麼,以賈樟柯為代表的電影人曾試圖補全這隻網的縫隙,比如下設電影節,播放院線不常有小眾文藝電影。

賈樟柯試圖在眼下的土地耕耘,能多一寸便是一寸,哪怕只是角落。

如今,疫情將這張大網戳破了一個洞,眼見它被一點點撕裂、摧毀,電影人自是見不得這悲劇的發生。

回到17年前,非典見證了中國電影產業的起落和電影人的自救傳奇,如今,無論宏觀的經濟環境還是電影環境,都不可同日而語。

非典時期,中國經濟處於景氣周期,90年代改革的紅利爆發,經濟高速增長,人口紅利巨大,市場爆發力強。如今,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市場人口紅利衰退。

自救,難,但並非不可能。

強壓之下必定也孕育著反彈的蓄力和重生的契機。

2018年,國內影視行業就已遭遇人口紅利消散的困境,電影產業迭代是必然。

《囧媽》線上發行,開闢新的上映渠道,在影視行業引發震蕩。可以預計的是,從發行、營銷乃至製片數位化方面,疫情後或許都會出現更多的創新。

今年2月21日,賈樟柯的紀錄片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全球首映。影片聚焦鄉村文學,以四位作家為主體敘述者,通過18個章節講述了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

影片的名字最初是《一個人的村莊》,後來換成了《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取自餘華在影片結尾的訪談:

「小時候我在海邊遊泳,那時,海鹽的海水是黃色的,而學校發的課本裡卻說海水是藍色的。有一天,我遊了很長一段距離,一邊遊一邊想著:希望遊出渾濁的黃色海水,一直遊到大海變藍。」

在柏林電影節記者會上,賈樟柯把它解釋為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雖然長期浸沒在某一環境中的個體不會感到變化,但是只有每一個人集合每一點努力去推動,世界的變化才會加快。」

災難從來都是災難,但我們得以在疫情裡對比並窺探中國電影的命運,去感受電影人的堅韌和不凡。災難只是按下暫停鍵,可即便是暫停的畫面,也足以讓人們看見——中國電影不會死,中國電影人也從未低過頭。

正如賈樟柯所期許的一般,所有人正在等待萬物復甦,海水變藍。

部分資料來源:

【1】《17年前的文娛業是如何挺過SARS的?》,王雅莉 , 娛樂資本論

【2】《張藝謀:很不幸,第五代被我「攪和」了》,老軻,看電影

【3】《2003的中國影壇變革:電影人不免感覺悲壯的年頭》,吳曉東,中國青年報

【4】《10000家電影院沒有電影的40多天》,每日經濟新聞,每經頭條

【5】《除了擦乾眼淚,電影人如何自救?》,呂玥,深響

【6】《疫情對各產業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清和,虎嗅

【7】《《焦點訪談》20120702香港十五年特別報導(三):香港電影再迎春天》

【8】《《焦點訪談》20170622 香港故事(一):合拍更精彩》

相關焦點

  • 軍人被隔離的日子
    緊接著,隔離正中我懷……第一次隔離便是從大年初一(1月25日)開始的,準確來說叫居家隔離,起初的日子是在吃好喝好玩好中度過的,一字以蔽之:「躺」。當時大家都以「在家躺著就是為國家做貢獻」這句話進行自我標榜,因為誰也不曾想過有一天能夠躺得如此心安理得。
  • 我在新加坡隔離的日子
    文:書先生,2020年4月9日,新加坡)關鍵詞——平淡和旅途中的「驚心動魄」不同,隔離的日子很平淡。所以,我就分享幾個大家可能關心的片段和感想吧。新加坡的隔離是怎麼回事兒?新加坡把這個隔離叫做Stay-home Notice,簡稱SHN。疫情期間,每一個回坡的新加坡公民、PR和長期籤證持有者,回到新加坡的第一件事兒,都必須是先自我隔離14天。
  • 「隔離的日子,更加珍惜日常,更覺人間值得」
    回憶起這朝夕相處、共同奮戰的日子,他們覺得,這裡的每一點愛和溫暖都被這段不平凡的日子放大了……簡易需求板上五顏六色的「便利貼」來到集中隔離點的人,不少都是措手不及的城市過客,除了心理上的緊張外,生活上也多有不便。
  • 入境隔離生活感悟:把日子過成段子
    然而,在我們剛解除酒店隔離回家的第一周,每次我戴著口罩下樓倒垃圾,只要碰上鄰居,他們都會習慣性問幾句。「你們娘倆隔離了嗎?在哪兒隔離?是否有做核酸檢測……諸如此類的一連串問題,無不體現著他們對疫情防控的關心。
  • 武漢一小區緊急隔離?真相是在拍電影《中國醫生》
    武漢一小區緊急隔離?A- 【武漢一小區緊急隔離是在拍電影】12日上午10時左右,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段1分50秒的短視頻,稱「突發狀況,小區臨時封閉,沿江大道民生路口,小區突然封控,大家千萬小心了,核酸檢測開始了,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在這裡全員排查。」
  • 隔離期間還拍電影,《沙贊》導演新片刷屏
    想想過去「吃著零食看著片,優哉遊哉似神仙」的幸福日子即將回歸,四郎就——回望過去這幾個月,電影從業者的日子實在是太難過了。「法國新浪潮」一代宗師戈達爾的推特直播但是,偏偏還有一群電影人,就是不信這個邪——誰說宅家就不能拍電影?就這樣,一批特殊時期造就的特殊電影問世了。它們在極其簡陋的拍攝環境下誕生,卻有著極高的完成度,又用細膩的情絲記錄著當下的時代。
  • 疫情之下,8位外國導演"被隔離"的日子
    撰文/空山、法蘭西膠片2月4日,中國疫情最消沉的時候,我們做了一篇《疫情之下,11位中國導演「被隔離
  • 以色列將中國列入綠色國家:中國公民入境無須隔離
    11月12日,以色列駐華使館官方微博發布視頻消息稱,兩天前,以色列正式宣布將中國列入綠色國家名單,這意味著中國公民入境以色列不需要隔離。
  • 隔離時代的中國電影和電影院
    在這個特殊的時候,中國電影院在下半年開放,創造了近200億的票房。2020年12月14日,燈塔研究院聯合毒眸發布《2020中國電影市場用戶報告》,預測2020年全年票房將達200億元,約為2019年的三成。據悉,自7月20日電影院重新營業以來,開業影城和上映新片數量都在逐漸上升,票房總數在10月份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票倉。
  • 隔離期間還拍電影,《沙贊》導演新片刷屏|百家故事
    想想過去「吃著零食看著片,優哉遊哉似神仙」的幸福日子即將回歸,四郎就——回望過去這幾個月,電影從業者的日子實在是太難過了。「法國新浪潮」一代宗師戈達爾的推特直播但是,偏偏還有一群電影人,就是不信這個邪——誰說宅家就不能拍電影?就這樣,一批特殊時期造就的特殊電影問世了。
  • 盤點各國「隔離餐」:日本的精緻韓國的奢華,但還是中國的最實在
    而在疫情期間各個國家都會將疑似感染和確診患者隔離起來,隔離期間除了跟醫護工作者有接觸意外,其他的時間只能是躺在床上,這樣的日子是很無聊的,所以在網上我們常常有些患者發的"隔離餐"。眾所周知,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所以這隔離餐也是不一樣的,而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盤點一下各個國家的隔離餐 。
  • 2020電影盤點:隔離時代的中國電影和電影院
    院線和網絡平臺都希望佔有更多的獨家資源,因此也都積極參與進電影的投資和製作。但在中國的電影行業,院線一直是強勢方,網絡平臺的發展還不足以保證電影的收益,《囧媽》之前,中國還鮮少有話題性的電影在網絡平臺首映的先例。可以說,《囧媽》開了一個先河,將有可能打破片方和院線原本鐵板一塊的關係。
  • 10部關於隔離的電影:隔離期間最能感同身受
    今天和大家推薦的幾部電影,都是關於災情突然來襲的時候,個體被迫的、或是自發主動的作出隔離行為。目的都是為了自我個體,或是更大範圍的人種族群的綿延。自發的也好,被迫的也罷,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囿於鬥室中的個人,也就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所遭遇所感受到的。只不過在電影裡面,會把這種狀態呈現的更為凝練和集中,人物的命運和情緒也更充滿張力。
  • 羅傑·科曼的隔離日記 | 充滿回憶的電影專輯
    由於疫情,這位94歲的邪典電影大師羅傑·科曼 (Roger Corman) 在隔離期間準備拍攝三部電影。 他分享了他的家人在家 裡對電影的選擇,以及他 女兒的電影海報藝術。第三部是我的老電影《異形怪胎》(1991)的翻拍,將講述一個納粹醫生的兒子的故事,他在二戰結束時逃離德國,並在南美繼續他的基因實驗。為了打發時間,我組織了第一個也是希望是最後一個科曼隔離電影節。
  • 一批越南人平靜結束隔離:中國歸國者也應有此社會主義的家國情懷
    2020年3月,根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通社的官方消息,106名越南公民戀戀不捨離開和平隔離區,這個隔離區位於越南和平省軍事學校,也屬於越南人民軍的管理範圍。在防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越南人民軍與民同防疫,可謂是軍民一家親。當一批越南人平靜結束隔離的時候,可以看到越南人這種「家國情懷」。
  • 記者探訪醫務工作者集中生活區,「自我隔離」的日子他們在幹啥?
    商洛新聞網特邀記者自2月26日隨商洛市中心醫院新冠肺炎隔離病區第二梯隊醫務工作者,在生活區開啟集中生活以來,「自我隔離」的日子也有十餘天了。這些醫務工作者是如何在生活區度過日復一日的生活,他們期間又都做了些什麼?
  • 中建科工華南大區承接的中國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模塊化隔離箱式房...
    中建科工巴新公司總工程師馮玩豪介紹說,今天是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在中密雙方政府支持下,經過各方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30套模塊化隔離箱式房如期抵達波納佩順利交接,這是密聯邦外交部、衛生部、交通、通訊和基礎設施部等政府部門
  • 阿莫多瓦的新冠隔離日記
    除了提到的這幾部外,我還想到了《地球停轉之日》《死亡旋渦》《禁忌星球》、《天外魔花》以及任何一部火星人電影。在這些電影中,邪惡勢力總是來自外部(共產主義者、難民、火星人),並用作以煽動民粹主義的藉口(不過我仍然強烈推薦這些電影,非常讓人印象深刻)。實際上,川普正在確保我們像在50年代恐怖片中一樣遭受磨難,他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
  • 獨處二三事——記錄自我隔離的日子‖文/彩色的阿朱
    獨處二三事——記錄自我隔離的日子久坐的背漸覺僵直,已是被動宅家的第十五天了。起來走兩步,不忘把手機攥在手裡,半分滿足微信步數排行榜的虛榮心,半分填滿一顆按捺不住的心。怕,錯過了一波又一波信息。午後三點,陽光充足,搖開窗把兒,隔著紗窗深吸一口不明成分的空氣。
  • 「白衣戰士」終於可以休息了,隔離的日子他們在幹啥?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凱旋的「白衣戰士」隔離時在幹啥?什麼是他們心中的牽掛……人民生命危急時,白衣執甲衝在前。而今在三月的春光裡,他們終於兌現承諾,平安凱旋。在這難得的時光裡,我們也有幸走近他們,關心他們的隔離「日常」,聽聽白衣天使的真實心聲。醫護人員的隔離日常:放鬆身心讀書「充電」「吹吹海風,聽聽海浪,調適下心情。」海南省中醫院援鄂護理隊隊員李麗通過微信告知自己的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