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開頭,先放了我對兒童必讀書《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視頻分享。
和孩子一起看看吧,他可能會因此捧起書,愛上閱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看完羅爾德達爾的這本書後,也一口氣看了改編的同名電影。
本來不作期待,結果卻給了我意外驚喜。
雖然是15年前拍的電影,但特效看起來依然很驚豔。
內容上保留了原著精髓的同時,還添加了一些設計,看起來會更豐富,也更有深度。
電影的重點似乎不是工廠奇遇和特效,而是引起大家對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的反思。
孩子在童話裡看故事,大人在童話裡看到了自己。
電影中的每個人,似乎都能在我們身邊找到原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這句話在影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對食物毫無節制的小胖背後是貪婪無知的胖媽;永不知足的「小公主」的背後是滿足孩子一切要求的富爸爸;爭強好勝的「口香糖」女孩背後是永爭第一的媽媽;麻木暴力的電玩男孩背後是教子無方的理科男父親。
孩子的問題,是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的。
父母的語言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也都在影響孩子。
孩子在觀察父母的反應、模仿父母言行的過程中,建立了他的世界觀。
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過:「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第一種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第二種是,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包括伴侶、孩子、同事、合作夥伴等。
而第二種關係是第一種關係的投射。
所以,每個人只需要處理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就能與世界從容相處,反之亦然。
然而,很多家長都看不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只是一味的想尋求外在的「靈丹妙藥」來治孩子。
其實真正的「靈丹妙藥」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那就是「你必須成長,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與原生家庭和解
影片中偏執瘋狂的巧克力工廠老闆旺卡,又何嘗不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犧牲品呢。
牙醫父親對孩子欲望毫無人性地抑制,才會讓他對巧克力糖追求幾近完美的偏執。
是查理一次次無意中的詢問,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
最終他給了自己機會,在與父親的擁抱中完成了自我救贖。
長大後的我們,該如何改變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① 自我覺察
要有意識地覺察到:
我們身上一些莫名其妙問題的表象背後,是受潛意識的影響。
而潛意識是受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影響的。
所以,我們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會更容易地切換到,記憶中父母對待我們的模式。
② 接納自己
雖然我有很多的缺點,但我接納自己。
因為我們無法改寫過去的經歷,想要放下,就要勇敢的面對和接納。
③ 做出改變
在記憶中找到那個無助的小孩,
告訴他:我已經長大了,有能力處理好這些事情。
勇敢地跳出生活的負循環,改變才會發生。
可能父母在對待小時候的我們時,做錯了很多事情,對我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但是你要知道,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所能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這樣。
我們不也是在儘自己所能地去養育孩子嗎?
你能確定,我們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是對的嗎?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嗎?
對於父母的愛,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納和感謝。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和原生家庭和解,才能實現自我救贖,做出改變。
貧窮與富足
影片中的小查理生活在一個什麼都缺,唯獨不缺愛的家庭。
正是這份充盈的愛,
讓他從不會因為生活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而感到不幸或抱怨;在他終於等到一年一次生日才能吃到的巧克力時,也能堅定地去分享;在面對誘惑所有人都放縱自己的私慾時,他懂得控制,還能感知別人,去詢問旺卡的感受;在面對放棄家人就能繼承巧克力工廠的巨大考驗面前,他也能毅然決然地選擇拒絕;……
所以養育孩子,
真正的富足不是物質的滿足,而是愛的流動;
真正的貧窮也不是食不果腹,而是愛的枯竭。
我是會子,我們一起學習做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