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甲骨文:尋找我們的帽子

2021-02-23 中國文字博物館

一個漢字,一個生命,一段歷史,一部詩書。

究諸家之說,探演變歷程,求漢字本原。

學好漢字,用好漢字,愛上漢字,傳播漢字!

【文/楊軍輝】

記得有一篇文章說:帽子不僅可以遮陽、禦寒、裝飾,還可以說明佩戴者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修養,是力量、權威和地位的一種標誌。這篇文章有一個很吸睛的標題,叫做《一頂帽子,一首散文詩》。文章雖不是詩,但標題真是夠有詩意的。

說來也巧,還真找到了一首關於帽子的詩:

很難說清,什麼叫詩

大概和帽子有關吧

帽子有草帽,竹帽,布帽,皮帽

聽說還有鑲金的帽子 

父親也是個蹩腳詩人

可是他比我強得多

據說他的學生還給他帶過帽子

高高的,尖尖的,紙做的——

帽子不沉,但把他壓垮了

後來兒孫們也給他做了一個帽子——

很沉很沉,土做的,還鑲了一塊大石頭

……

(詩歌節選自《詩和帽子》,文/王植,來自DCB 的博客http://ytfxdcb.blog.163.com/blog/static/133614796200910299628636/)

這首詩不禁讓人記起了那個時代,那場運動。雖非親歷,但給那一代人造成的傷害是可以想知的。

帽子,在中國人的字典裡有著太多的含義。

不過我們今天不談這麼沉重的話題。

冬天了,到處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帽子戴在人們頭上,防寒保暖、裝飾點綴,給寒風中的人流增加了不少動感和旋律。正好看到甲骨文中一些與帽子有關的字,覺得很有意思,就跟大家捋一捋。

我國先民很早就發明了帽子。凡物必有形、有名,人呼其名即為音。觀其形,聽其音,即可知其義。有形,有音,有義,即可據以造字以代物。所以,古人很早的時候就給帽子造出了專用的字也是可以推測的。

在中國,帽子的專有用字很多。就「帽」字來說,它大致經歷了「冃」→「冒」→「帽」三個發展階段。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甲骨文中的帽子。

甲骨文中帽子的寫法有很多(見下表),但均像一頂上面帶有裝飾物的帽子之形,很像一幅圖畫。這個字到了金文、小篆階段圖畫性減弱,但仍像一頂帽子,只是減省了帽頂的裝飾物。這個字形可以隸定為「冃(讀mào)」。《說文解字》裡說:「冃,小兒及蠻夷頭衣也。」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所以小孩子戴的帽子不能稱為冠,只能叫「冃」。不僅如此,古時中原士大夫階層認為自己的文明程度高,標誌之一就是頭上要戴高高的冠,而邊遠的少數民族沒有戴冠的風俗,所以把他們戴的帽子也叫「冃」。可能暗含有嘲諷之意——哈哈,瞧瞧他們,像小孩子一樣,不成熟,未開化!


這頂虎頭帽是不是很像甲骨文中「冃」字所描繪的形像呢?


日常生活中,「冃」字很早就不再使用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冒」字。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冒」字,最早出現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字形上「冃」下「目」(見上表),是一個會意字。下面的「目」以部分代整體,表示一個人,或者人的頭部。整個字義表示一個人頭上戴著的「冃(即帽子)」。「冒」字有很多好玩的意思,比如「露出」、「冒出」、「冒犯」、「假冒」等。(1)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雙方交戰時,為了隱蔽,偵查員趴在草叢裡,當他探出頭偵查敵情時不幸被敵人發現!那麼敵人最早看到的是他身上的什麼東西呢?對,是帽子!所以,凡是有「露出」、「向上升」、「出來」等義的場景,我們都可以用「冒」字。比如:「冒泡」、「冒血」、「冒煙」、「冒出」等等。(2)帽子要戴在頭頂上,帽子向下壓,頭就得頂著它,所了「冒」字便引申出了「與……相反」、「違」、「逆」、「頂著」的意思,比如:「冒犯」、「冒天下之大不韙」、「冒險」、「冒死」、「冒著大雨」等等,用的就是這個意思。(3)世界上人那麼多,帽子的種類、顏色、樣式畢竟有限,所以,我們要是在大街上以帽子認人的話,往往認不準。如果你想以假亂真,假裝某一個人,那至少你也得戴一頂和那個人一模一樣的帽子!所以,「冒」字便有了「假冒」的意思。比如:「冒牌貨」、「冒充」、「冒名」等。(4)「冒」還有透出的意思,我們今天常常說外感風寒之症為「感冒」,用的正是這個意思。那麼,人們為什麼稱感冒為「感冒」呢?這事兒還得從南宋說起。當時的中醫學理論家陳無擇認為,風、寒、暑、溼、燥、火等六種反常氣候變化是人得病的外因,稱為「六淫」。有一個叫陳鵠的太學生,可能對陳無擇的理論有所了解。有一次他晚上不想在學校值班,請假時在假條上寫了個叫「感風」的病名。意思是受到了「六淫」之首——風的侵襲而生病。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與「感冒」一詞最為接近的病名。後來中醫發現,凡是因為外部環境所造成的疾病往往都有一定的潛伏期。也就是說,人得了外感風寒類的疾病不會馬上表現出來,都是過幾天才爆發,就像病症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衝破阻礙,才透出來、冒出來的一樣,所以稱這種病為「感冒」。到了清代,官員幹完一樁工作想休息,大多會請「感冒假」,意思是:我在工作時受到了外淫的侵擾,潛伏至今,症狀終於爆發出來了!所以需要請假休息治病。

「冒」字的意思這麼多,負擔這麼重。換誰也受不了!所以人們早早的就開始給它減壓了。減壓的方式就是把它的本義用另一個字來代替,這個字就是「帽」字。《釋名》(東漢末年劉熙著):「帽,冒也。」(清)畢沅《釋名疏證》說「帽」是一個俗字,就是老百姓為了分清楚「冒」字的本義和引申義另造的一個字。當然,這個字形後來「扶正」了,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冒」、「帽」二字並行,但「冒」字已經不再承擔「帽子」這一本義的功能了。「帽」字是一個形聲字,「巾」表形,「冒」表聲。「巾」旁,我們可以理解為帽子的質地為布,也可以理解為帽子的親姊妹「頭巾」。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冒」字一直被列為最容易寫錯的漢字之一,當然,從「冒」的字(如:帽、媢、瑁、 毷、 蝐、勖)肯定也是極易寫錯的。所以,小編請大家一定要記住:「冒」字的上部是「冃」,不是「曰」!書寫的時候一定不要把中間的「﹦」和「冂」連在一起!

我國先民不僅發明了帽子,還對帽子的形制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以便與森嚴的等級身份相對應。如下面要講的「冠」和「冕」就不是一般人能戴的帽子。

防寒保暖、防雨防曬是普通人戴帽子的主要目的。但對士大夫階層來說,帽子的裝飾作用、區別身份的作用可能更為重要。比如「冠」,漢代以來,人們都把「冠」字當作帽子的書面語用字,或者說是帽子的總稱。今天,我們的身份證上要用「免冠照片」,就是這種用法的遺留。但古代的「冠」和今天的帽子並不完全相同,有大小高低之分。有的冠只有一個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帶在頜下打結固定。

我們還說文字。首先來看看甲骨文中的「冠」字:

甲骨文「冠」字像一個人頭戴帽子的樣子。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人與甲骨文中常見的「人」字(一般寫作)不同,這個人圓圓的大腦袋顯得特別突出!實際上,在甲骨文中,這個人不是個「人」字,而是一個「元」字。「元」是什麼呢?「元」就是首,就是我們的頭。所以,甲骨文「冠」字應該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說它會意是因為這個字表達的是人頭上所戴的帽子,統稱為「冠」;說它形聲是因為這個字可以看作是「冃」形「元」聲,可以隸定為「」。「冠」字金文尚未見到,但戰國楚簡中習見,一般寫作「上冃下元」或者「上冃下兀」兩種字形,與甲骨文字形相類。

到了小篆,人們首先對「冃」和「元」兩個部分的相同筆畫(即四個橫畫)進行了省減合併,只保留了「冃」字內部的「﹦」,省去了「元」字上部的「二」,可以隸定為「」。然後又添加了一隻手形,即「寸」,可隸定為「」。這一變化對「冠」字的字形、字義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從字形上說,我們可把小篆的「冠」字分作「冃」、「人(後演變為『兒』)」、「寸」三個部分,字形不再從「元」。從字義上說,「冠」字有了動詞的意思,即,不僅人頭上戴的帽子可以稱「冠」,手拿帽子往頭上戴的動作或過程也可以稱「冠」。但遺憾的是,文字學的鼻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錯誤地把「」字理解成了「冂(讀作jiōng)」和「元」的組合,而「冂」後來又演變成了「冖」。所以許慎得出的結論是冠字「從冖元,元亦聲」。對於多出來的「寸」他也想當然地理解為「冠有法度,故從寸」。

小篆之後,隸書、楷書均沿襲了《說文》的錯誤,把「冠」字固定地寫作「冖」、「元」、「寸」的組合,把三者的包含、位置關係進一步調整,雖然提高了字形的整體性,但其本義變得更加模糊不清了。

附:古代部分常見冠式及說明

1.小冠(也稱束髻冠)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髮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後通用於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獬豸冠(也稱法冠)這是執法官所戴,獬(xiè)豸(zhì),傳說是神羊,善判斷曲直,故為執法官所戴,秦漢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3.進賢冠(也稱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並可再襯巾幘,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4.鶡冠(又稱武冠)   為古代武官武將所戴,冠頂插飾鶡毛以示英勇。鶡(hé)是屬鴟鳥類,性勇好鬥,至死不卻的鳥類。此冠為秦前及秦漢武官所戴。其形方,有外筒,冠上插有鶡尾,並襯幘。根據《漢宮儀》云:「插兩鶡尾。」又據《禽經》云:「武士服,象其勇。」

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後漢書·輿服志下》:「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裡。」圖為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戴長冠的著衣木俑。

《說文解字》:「冕,大夫以上冠也。……從冃,免聲。」這裡,許慎告訴我們兩個方面的信息:

第一、冕不是隨隨便便戴的,只有大夫以上的人才能戴。

第二、「冕」字是一個形聲字。

第一個方面比較好理解。冕是地位較高的人才能戴的象徵身份等級的帽子,最早出現在黃帝時代。先秦時期,王、公、侯、伯、子、男以至大夫都可戴冕。當然,身份地位不同所戴之冕的形制、用料肯定也有差別。後來,冕成了帝王的專屬,通常人們所說的冕就是皇帝戴的帽子,其他人戴的帽子如果稱冕的話一定是不能單稱的,往往要加定語,如「某王冕」。所以皇帝登基稱帝也叫加冕。冕的形制和各部分的象徵意義很複雜,感興趣的同鞋可以通過下圖簡單了解一下主要部分的名稱:

第二個方面則需要深入分析研究了。從小篆以後的字形來看「冕」的確是一個形聲字。但這種形聲結構的「冕」字我們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小篆這個時期了。至少目前考古還沒有發現小篆以前的「冕」字。另外,十分可笑的是,許慎明明說「冕」字「從冃,免聲」,但《說文解字》中卻沒有「免」這個字條!而大量考古資料顯示,「免」字不僅很早就已產生,而且還是「冕」字的本字(即原來的「冕」字寫作「免」)。所以,清代的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裡專門補出了「免」這個字條。但是,段玉裁的補文是這樣說的:「免,兔逸也。從兔不見足。會意。」還加注釋說,「兔之走最迅速,其足不可諟見,故免省一畫。兔不見獲於人則謂之免」。意思是說,兔子跑得最快,快得人都看不清它的腳了!跑得快人就抓不住,免除了被捕捉、食用的命運,所以免字比兔字少寫一筆。難道人捕捉兔子時必須和它賽跑嗎?用獵犬、網、繩套機關、箭、弩捕捉兔子不行嗎?可見,段玉裁的說解是有問題的。下面我們通過甲骨文「免」字的寫法,分析一下「免」和「冕」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演變關係。

甲骨文「免」字像一個頭戴帽子、跽坐於地的人形(古時中原地區的常見坐姿,雙膝著地,臀部自然坐於腳後跟上。跪姿則應上體保持正直,臀部不可與腳後跟接觸)。這也許是古代帝王商議政事、接見使節時最常見的姿態。但字形主要突出的是他頭上戴的帽子,所以「免」很顯然就是「冕」的本字。

可能因為古時帝王的帽子頂端有個突起(就像清朝皇帝的帽子一樣),也可能是書寫時用筆的需要,甲骨文以後的「免」字頂端都多了一個突出的部分,這個部分逐漸延長、變形,最後寫成了「」。帽子的主體部分逐漸由半個橢圓變為橢圓,再由橢圓變為一個扁口形。下方的人則由跽坐改為直立,再把手臂和身體分開變為一撇和一個豎彎鉤兒。就成了今天與「兔」字十分接近的「免」字。

因為「免」的本義是頭上戴著的帽子,帽子又是權力、地位、身份的象徵,所以把帽子去除就意味著失去權力、地位和身份,故「免」有免除、罷免的意思。久而久之,「免」字不再承擔本義,人們便又另造了從「冃」的「冕」字表示有身份的人戴的帽子。這樣「冕」字出現較晚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說一說軍帽。古時軍帽稱冑、兜鍪、盔。盔是一個較晚的稱謂,又是一個形聲字,我們就不再說了。這裡說說「冑」字。注意「冑」字的寫法!今天的字典裡我們是查不到「冑」字的,因為形近,這個字已經併入了「胄」字條中。《說文》說「胄,胤也。從肉(月)。由聲」,是個形聲字,表示子孫相承相續的意思,後專指帝王或貴族的子孫。而「從冃,由聲」的「冑」字卻與子孫後代沒有任何關係。

有人說甲骨文「冑」字整體像頭盔的樣子。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此字實際上可分為兩個部分,上面的「由」本身就像一頂頭盔,且可表聲,下面的「冃」像一頂帽子,也可表示頭盔的形像,所以應該是一個另外添加了形符的形聲字。早期金文「冑」字仍由「由」、「冃」兩部分組成,只是上下位置進行了調換。後來以上「由」、中「冃」、下「目」三部分組成的居多,可以理解為上「由」下「冒」,「冃」和「冒」形異義同,可以等同。也有加「目」後省略「冃」的,借「目」代人,意指人頭上戴的頭盔。戰國文字中「冑」字形體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沿襲金文常見形體,寫作上「由」下「冒」;第二種寫作上「由」中「冂(冃的省文)」下「革」,有時直接寫作上「由」下「革」或左「革」右「由」,表明了這種頭盔的材質,由皮革製成,這種字形就是《說文解字》中所說先秦古籍中從革的「」字。《說文》小篆「冑」字則回歸了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冑」字的寫法,化繁為簡,返樸歸真。小篆以後由於「胄」、「冑」形體相近,合而為一,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但不利於了解其造字的本意。


「冑」字在古文字中還有幾個異體,如甲骨文中的「」,金文中的「」均從「由」從「人」、金文中的「」從「由」從「冃」從「人」,也有人認為是從「由」從「冂(後寫為冖)」從「元」,故學界多隸定為。而戰國璽印中的「」寫作上「冃」下「由」,也合古誼,隸定為。但無論怎麼寫,怎麼變,都能反映其頭盔的本義。


被後世理解為從「冃」的字還有一些,比如「曼」、「最」等,但從古文字上來看,都是漢字訛變(錯誤的變化,但已為世人公認,只好將錯就錯了)的結果,此處不再深究。

另外,除了帽子之外,對古代的普通人來說,頭巾可能是更為實用的一種頭飾,形制、稱謂也很多。但從漢字的角度來說,二者關係不大,我們也不再涉及。

帽子可以取暖,可以蔽陽,可以擋風,可以遮雨,可以作裝飾,可以明身份……當然,也可以比作很多不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戴好自己的帽子,不要給他人扣帽子,不要給他人戴高帽子。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謹此致謝!如有不妥請聯繫我們。

(圖文編輯|楊軍輝)

往期精選(點擊文字即可打開連結):

3.甲骨文裡的四季:冰雪世界

2.甲骨文裡的四季:一葉知秋

1.重陽節|甲骨文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孝親敬老!


相關焦點

  • 有趣的甲骨文:妙筆生花
    不僅如此,已經釋讀的甲骨文還告訴我們,中國人不僅很早就使用了毛筆,而且很早就為「筆」這種工具造了專用的文字:聿。如上圖,甲骨文「盡」字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左上方是一隻手,手中拿的是一個刷子,下面是一件類似簋、盤、豆一類帶有底座的器皿(當然後來的鍋碗瓢盆均可統稱為「皿」)。
  • 千年甲骨文還能這麼玩?
    掀起了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創作熱潮一起來欣賞大賽的優秀作品吧古老、時尚、高雅、呆萌穿越時空的表情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根魂傳承著民族的創新與奮進「甲骨文表情包大賽」,通過有趣而生活化的甲骨文表情包創意設計,充分展現漢字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展示青年學生積極向上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健康高雅的審美追求
  • 提起甲骨文,你想了解什麼?
    【你問我答】    #光明智庫你來問#【提起甲骨文,你想了解什麼?】當3000年前的甲骨與新潮元素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今天我們邀請「甲骨文的造型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清華美院-陳楠和你一起聊聊甲骨文。
  • 書訊|《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輯
    目錄關於武丁以前甲骨文的探索  劉一曼(1)論歷組卜辭時代爭論與「兩系說」前途   曹定雲(12)甲骨文家譜刻辭的提出和早期研究  郅曉娜(22)關於山東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所藏甲骨文的整理研究   宋鎮豪(37)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的理論與實踐    王素(58)《天理大學附屬參考館藏甲骨文字
  • 【忠實記錄課程】有趣的漢字
    面對5~7歲識字的敏感期,巧克力鋼鐵俠班的巴娃們展開了有趣的漢字之旅……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經歷了6000多年的變化,由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演變而來,保留至今,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 ——講述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首場演出十分成功,這得益於我們前期大量的考證和準備工作,這是安陽市乃至全省首次演繹這種題材和類型的歌舞劇。希望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讓更多普通群眾了解真實的殷商王朝。這是一次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對於深化甲骨文研究、推進甲骨文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演出結束後,總導演張臻生告訴記者。
  • 女孩用微信表情包圖說甲骨文:要做草根式科普
    這位90後用微信表情包圖說甲骨文「要做草根式科普,用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讓大眾了解考古。」周一有約本報記者 井長水 通訊員 汪俊傑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有媒體用9個「甲骨文表情」解讀了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贏得一片點讚。
  • 甲骨文檯曆說字——魚
    我們接下來看看甲骨文的魚,這是一個象形字,象魚形。可以很形象的看出魚頭、魚鰭、魚鱗、魚尾等結構。在三期的甲骨文中,還可以看到魚眼的結構,在魚頭中間有個點。《說文》謂 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在篆書的寫法中,因為火的篆文與燕尾、魚尾很像,就用火字替代了魚尾的部分(其實,魚和燕的寫法與火併沒有直接練習,這個屬於文字演變中的訛變)。繁體字鳥和馬的四點也與魚字類似。
  • 這個優秀的女人,被忽視千年,甲骨文終於解密了……
    「清太祖雲板」被發現,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據說,當時的文物專家在遼寧尋找遺落在民間的文物,突然聽到一陣敦厚的聲音,似樂器又不是樂器,卻是格外的引人注意。文物專家詢問當地人,原來這種聲音是當地一所小學的下課鐘聲。文物專家特有的敏感,讓他們決定一探究竟。
  • 歌舞劇《甲骨文》首演!
    12月15日晚,由我省著名作家杜建輝編劇,作曲家張臻生導演,中共安陽市委宣傳部主辦,我校參與演出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安陽市工人活動中心進行首演。我校教師劉翔以及37名音樂學院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專業表演技能,圓滿完成了此次演出,公共藝術教學部主任景新力,音樂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趙志華,專任教師劉舒東全程參與了排練和組織。演出現場
  • 我們發現了一頂帽子
    我們發現了一頂帽子我們一起發現的。可是帽子只有一頂。我們卻有兩個。我們倆戴上去都很好看。可要是我們一個有帽子,另一個沒有,這就不對了。一隻小烏龜為不能同時擁有而放棄喜歡的帽子,另一隻「有想法」的小烏龜卻被它的友愛感動,一起尋找可以共享的「帽子」。這個故事賦予了我們溫暖的友誼和愛,讓孩子們去學會思考 友愛、公平、善良與愛。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2019聯合國中文日甲骨文書法藝術展」在聯合國總部隆重開幕
    她指出,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600多年歷史,已經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不僅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以甲骨文書法藝術為紐帶,推動全球文化多樣性發展!賀海鵬校長在致辭中對協辦方及美國中國書法家協會和世界各國朋友表示感謝,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中國春來教育集團及安陽學院的基本情況。
  • 繞過微軟亞馬遜谷歌三巨頭,Zoom聯手甲骨文擴展其雲計算服務
    視頻會議軟體公司Zoom創始人兼執行長袁徵 4月29日,據外媒報導,隨著公司業務蒸蒸日上,美國視頻會議軟體公司Zoom開始尋找雲計算基礎設施供應商 美國當地時間周二,Zoom繞過了亞馬遜AWS、Alphabet谷歌雲以及微軟Azure等雲計算領域三巨頭,反而選擇了規模更小的甲骨文幫助擴展其雲計算服務。目前交易條款沒有披露。 Zoom執行長袁徵稱:「我們最近經歷了公司有史以來最顯著的增長,這要求我們大幅提高服務能力。
  • 美洲發現了甲骨文?商朝最早發現美洲?象形文字並不都是甲骨文
    由於是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再加上是美國學者宣稱,所以讓很多中國人沸騰了,感覺這又要改寫歷史了,本著求真的原則,對於此次文章的宣傳內容做了探究,得出來一個結論:不是所有的象形文字都是甲骨文。當時報導的新聞內容翻譯過來大意是:美國學者約翰·羅斯坎普聲稱已經發現了84個象形文字遺址,它們與美國各地包括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克拉荷馬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的獨特古代中國遺址相匹配,其中許多象形圖已經給中國古代文字專家評估,它們看起來像中國幾千年前的象形文字,而約翰·羅斯坎普在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巖石上發現的象形文字似乎是商朝末朝以後中國人使用的古老文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甲骨文
  • 甲骨文: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又像神來之筆
    一百二十一年前,塵封了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也像一道驚雷,劃破萬古長空,帶來了祖先失傳已久的訊息。熔古鑄今,弦歌不絕。命運一向待中國人不薄。甲骨文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字演變和中國上古歷史的重要資料。三千多年前的那些人和事物,早已經灰飛煙滅了,但是甲骨文為我們留下了他們存在過的證據。
  • 甲骨文創造:殷商部族的重大貢獻
    甲骨文的發現以及由此引發的殷墟發掘,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稱:「國內外共藏甲骨一十五萬四千六百零四片。舉成數而言,我們就可以說,八十多年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約有十五萬片。」據不完全統計,在出土的甲骨154600片甲骨上共刻有文字約50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有2000個左右。
  • 用卡通動物造型,做一頂有趣的帽子~
    用卡通動物造型,做一頂有趣的帽子~ 畫畫做手工,真的是陪伴小朋友,打發時間的最好方式,寓教於樂。來看今天的教程。先隨意打了個草稿把造型定下來,最後發現草稿比最後畫出來的好看多了。
  • 看看你的名字用甲骨文怎麼寫
    甲骨文,可以稱之為目前發現最早的具有體系的文字。主要盛行在夏商西周這段時間。甲骨文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但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象形說。我們可以看到甲骨文的文字很多依舊保留著一定的象形性。甲骨文當時是用來佔卜的,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生活中的小事,都有所涉及。比如甲骨中會佔卜軍事戰爭,會佔卜哪一天下雨,會佔卜自己的媳婦會不會給自己生個大胖小子,令人感到神奇的是,竟然有甲骨出來的佔詞竟是「會生龍鳳胎」,有木有被雷到呢?但事實就是如此。可見古人對上天是存在敬畏之心的,因為敬畏所以也會通神哦!
  • 甲骨文馬上附和
    「在TikTok Global成立後,甲骨文/沃爾瑪將進行投資,並把公司股份分配給其所有者,美國人(在這當中)會佔多數。字節跳動不會擁有對TikTok Global的所有權。」甲骨文的聲明距離川普「全面掌控」的要求還是有所差距。但21日下午,川普在採訪中依然當面稱讚甲骨文是「非常棒的公司」,其CEO拉裡·埃利森是個「天才」。
  • Sun 被收購一年後:甲骨文是否成功? - OSCHINA - 中文開源技術交流...
    不過甲骨文公司還推出了一系列產品和從SUN收購而來的大量高級項目,從Java和NetBeans IDE的升級到StorageTek存儲單元,Solaris作業系統和Sparc硬體都有所涉及。甲骨文到底是將SUN毀於一旦還是將SUN拯救於水火了呢? 甲骨文公司在2010年1月底正式收購SUN微系統公司。從那以後甲骨文追求的目標就是幫助SUN從虧損的狀態中解救出來: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