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字,一個生命,一段歷史,一部詩書。
究諸家之說,探演變歷程,求漢字本原。
學好漢字,用好漢字,愛上漢字,傳播漢字!
【文/楊軍輝】
記得有一篇文章說:帽子不僅可以遮陽、禦寒、裝飾,還可以說明佩戴者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修養,是力量、權威和地位的一種標誌。這篇文章有一個很吸睛的標題,叫做《一頂帽子,一首散文詩》。文章雖不是詩,但標題真是夠有詩意的。
說來也巧,還真找到了一首關於帽子的詩:
很難說清,什麼叫詩
大概和帽子有關吧
帽子有草帽,竹帽,布帽,皮帽
聽說還有鑲金的帽子
父親也是個蹩腳詩人
可是他比我強得多
據說他的學生還給他帶過帽子
高高的,尖尖的,紙做的——
帽子不沉,但把他壓垮了
後來兒孫們也給他做了一個帽子——
很沉很沉,土做的,還鑲了一塊大石頭
……
(詩歌節選自《詩和帽子》,文/王植,來自DCB 的博客http://ytfxdcb.blog.163.com/blog/static/133614796200910299628636/)
這首詩不禁讓人記起了那個時代,那場運動。雖非親歷,但給那一代人造成的傷害是可以想知的。
帽子,在中國人的字典裡有著太多的含義。
不過我們今天不談這麼沉重的話題。
冬天了,到處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帽子戴在人們頭上,防寒保暖、裝飾點綴,給寒風中的人流增加了不少動感和旋律。正好看到甲骨文中一些與帽子有關的字,覺得很有意思,就跟大家捋一捋。
我國先民很早就發明了帽子。凡物必有形、有名,人呼其名即為音。觀其形,聽其音,即可知其義。有形,有音,有義,即可據以造字以代物。所以,古人很早的時候就給帽子造出了專用的字也是可以推測的。
在中國,帽子的專有用字很多。就「帽」字來說,它大致經歷了「冃」→「冒」→「帽」三個發展階段。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甲骨文中的帽子。
甲骨文中帽子的寫法有很多(見下表),但均像一頂上面帶有裝飾物的帽子之形,很像一幅圖畫。這個字到了金文、小篆階段圖畫性減弱,但仍像一頂帽子,只是減省了帽頂的裝飾物。這個字形可以隸定為「冃(讀mào)」。《說文解字》裡說:「冃,小兒及蠻夷頭衣也。」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所以小孩子戴的帽子不能稱為冠,只能叫「冃」。不僅如此,古時中原士大夫階層認為自己的文明程度高,標誌之一就是頭上要戴高高的冠,而邊遠的少數民族沒有戴冠的風俗,所以把他們戴的帽子也叫「冃」。可能暗含有嘲諷之意——哈哈,瞧瞧他們,像小孩子一樣,不成熟,未開化!
這頂虎頭帽是不是很像甲骨文中「冃」字所描繪的形像呢?
日常生活中,「冃」字很早就不再使用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冒」字。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冒」字,最早出現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字形上「冃」下「目」(見上表),是一個會意字。下面的「目」以部分代整體,表示一個人,或者人的頭部。整個字義表示一個人頭上戴著的「冃(即帽子)」。「冒」字有很多好玩的意思,比如「露出」、「冒出」、「冒犯」、「假冒」等。(1)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雙方交戰時,為了隱蔽,偵查員趴在草叢裡,當他探出頭偵查敵情時不幸被敵人發現!那麼敵人最早看到的是他身上的什麼東西呢?對,是帽子!所以,凡是有「露出」、「向上升」、「出來」等義的場景,我們都可以用「冒」字。比如:「冒泡」、「冒血」、「冒煙」、「冒出」等等。(2)帽子要戴在頭頂上,帽子向下壓,頭就得頂著它,所了「冒」字便引申出了「與……相反」、「違」、「逆」、「頂著」的意思,比如:「冒犯」、「冒天下之大不韙」、「冒險」、「冒死」、「冒著大雨」等等,用的就是這個意思。(3)世界上人那麼多,帽子的種類、顏色、樣式畢竟有限,所以,我們要是在大街上以帽子認人的話,往往認不準。如果你想以假亂真,假裝某一個人,那至少你也得戴一頂和那個人一模一樣的帽子!所以,「冒」字便有了「假冒」的意思。比如:「冒牌貨」、「冒充」、「冒名」等。(4)「冒」還有透出的意思,我們今天常常說外感風寒之症為「感冒」,用的正是這個意思。那麼,人們為什麼稱感冒為「感冒」呢?這事兒還得從南宋說起。當時的中醫學理論家陳無擇認為,風、寒、暑、溼、燥、火等六種反常氣候變化是人得病的外因,稱為「六淫」。有一個叫陳鵠的太學生,可能對陳無擇的理論有所了解。有一次他晚上不想在學校值班,請假時在假條上寫了個叫「感風」的病名。意思是受到了「六淫」之首——風的侵襲而生病。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與「感冒」一詞最為接近的病名。後來中醫發現,凡是因為外部環境所造成的疾病往往都有一定的潛伏期。也就是說,人得了外感風寒類的疾病不會馬上表現出來,都是過幾天才爆發,就像病症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衝破阻礙,才透出來、冒出來的一樣,所以稱這種病為「感冒」。到了清代,官員幹完一樁工作想休息,大多會請「感冒假」,意思是:我在工作時受到了外淫的侵擾,潛伏至今,症狀終於爆發出來了!所以需要請假休息治病。
「冒」字的意思這麼多,負擔這麼重。換誰也受不了!所以人們早早的就開始給它減壓了。減壓的方式就是把它的本義用另一個字來代替,這個字就是「帽」字。《釋名》(東漢末年劉熙著):「帽,冒也。」(清)畢沅《釋名疏證》說「帽」是一個俗字,就是老百姓為了分清楚「冒」字的本義和引申義另造的一個字。當然,這個字形後來「扶正」了,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冒」、「帽」二字並行,但「冒」字已經不再承擔「帽子」這一本義的功能了。「帽」字是一個形聲字,「巾」表形,「冒」表聲。「巾」旁,我們可以理解為帽子的質地為布,也可以理解為帽子的親姊妹「頭巾」。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冒」字一直被列為最容易寫錯的漢字之一,當然,從「冒」的字(如:帽、媢、瑁、 毷、 蝐、勖)肯定也是極易寫錯的。所以,小編請大家一定要記住:「冒」字的上部是「冃」,不是「曰」!書寫的時候一定不要把中間的「﹦」和「冂」連在一起!
我國先民不僅發明了帽子,還對帽子的形制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以便與森嚴的等級身份相對應。如下面要講的「冠」和「冕」就不是一般人能戴的帽子。
防寒保暖、防雨防曬是普通人戴帽子的主要目的。但對士大夫階層來說,帽子的裝飾作用、區別身份的作用可能更為重要。比如「冠」,漢代以來,人們都把「冠」字當作帽子的書面語用字,或者說是帽子的總稱。今天,我們的身份證上要用「免冠照片」,就是這種用法的遺留。但古代的「冠」和今天的帽子並不完全相同,有大小高低之分。有的冠只有一個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帶在頜下打結固定。
我們還說文字。首先來看看甲骨文中的「冠」字:
甲骨文「冠」字像一個人頭戴帽子的樣子。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人與甲骨文中常見的「人」字(一般寫作或)不同,這個人圓圓的大腦袋顯得特別突出!實際上,在甲骨文中,這個人不是個「人」字,而是一個「元」字。「元」是什麼呢?「元」就是首,就是我們的頭。所以,甲骨文「冠」字應該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說它會意是因為這個字表達的是人頭上所戴的帽子,統稱為「冠」;說它形聲是因為這個字可以看作是「冃」形「元」聲,可以隸定為「」。「冠」字金文尚未見到,但戰國楚簡中習見,一般寫作「上冃下元」或者「上冃下兀」兩種字形,與甲骨文字形相類。
到了小篆,人們首先對「冃」和「元」兩個部分的相同筆畫(即四個橫畫)進行了省減合併,只保留了「冃」字內部的「﹦」,省去了「元」字上部的「二」,可以隸定為「」。然後又添加了一隻手形,即「寸」,可隸定為「」。這一變化對「冠」字的字形、字義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從字形上說,我們可把小篆的「冠」字分作「冃」、「人(後演變為『兒』)」、「寸」三個部分,字形不再從「元」。從字義上說,「冠」字有了動詞的意思,即,不僅人頭上戴的帽子可以稱「冠」,手拿帽子往頭上戴的動作或過程也可以稱「冠」。但遺憾的是,文字學的鼻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錯誤地把「」字理解成了「冂(讀作jiōng)」和「元」的組合,而「冂」後來又演變成了「冖」。所以許慎得出的結論是冠字「從冖元,元亦聲」。對於多出來的「寸」他也想當然地理解為「冠有法度,故從寸」。
小篆之後,隸書、楷書均沿襲了《說文》的錯誤,把「冠」字固定地寫作「冖」、「元」、「寸」的組合,把三者的包含、位置關係進一步調整,雖然提高了字形的整體性,但其本義變得更加模糊不清了。
附:古代部分常見冠式及說明
1.小冠(也稱束髻冠)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髮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後通用於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獬豸冠(也稱法冠)這是執法官所戴,獬(xiè)豸(zhì),傳說是神羊,善判斷曲直,故為執法官所戴,秦漢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3.進賢冠(也稱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並可再襯巾幘,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4.鶡冠(又稱武冠) 為古代武官武將所戴,冠頂插飾鶡毛以示英勇。鶡(hé)是屬鴟鳥類,性勇好鬥,至死不卻的鳥類。此冠為秦前及秦漢武官所戴。其形方,有外筒,冠上插有鶡尾,並襯幘。根據《漢宮儀》云:「插兩鶡尾。」又據《禽經》云:「武士服,象其勇。」
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後漢書·輿服志下》:「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裡。」圖為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戴長冠的著衣木俑。
《說文解字》:「冕,大夫以上冠也。……從冃,免聲。」這裡,許慎告訴我們兩個方面的信息:
第一、冕不是隨隨便便戴的,只有大夫以上的人才能戴。
第二、「冕」字是一個形聲字。
第一個方面比較好理解。冕是地位較高的人才能戴的象徵身份等級的帽子,最早出現在黃帝時代。先秦時期,王、公、侯、伯、子、男以至大夫都可戴冕。當然,身份地位不同所戴之冕的形制、用料肯定也有差別。後來,冕成了帝王的專屬,通常人們所說的冕就是皇帝戴的帽子,其他人戴的帽子如果稱冕的話一定是不能單稱的,往往要加定語,如「某王冕」。所以皇帝登基稱帝也叫加冕。冕的形制和各部分的象徵意義很複雜,感興趣的同鞋可以通過下圖簡單了解一下主要部分的名稱:
第二個方面則需要深入分析研究了。從小篆以後的字形來看「冕」的確是一個形聲字。但這種形聲結構的「冕」字我們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小篆這個時期了。至少目前考古還沒有發現小篆以前的「冕」字。另外,十分可笑的是,許慎明明說「冕」字「從冃,免聲」,但《說文解字》中卻沒有「免」這個字條!而大量考古資料顯示,「免」字不僅很早就已產生,而且還是「冕」字的本字(即原來的「冕」字寫作「免」)。所以,清代的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裡專門補出了「免」這個字條。但是,段玉裁的補文是這樣說的:「免,兔逸也。從兔不見足。會意。」還加注釋說,「兔之走最迅速,其足不可諟見,故免省一畫。兔不見獲於人則謂之免」。意思是說,兔子跑得最快,快得人都看不清它的腳了!跑得快人就抓不住,免除了被捕捉、食用的命運,所以免字比兔字少寫一筆。難道人捕捉兔子時必須和它賽跑嗎?用獵犬、網、繩套機關、箭、弩捕捉兔子不行嗎?可見,段玉裁的說解是有問題的。下面我們通過甲骨文「免」字的寫法,分析一下「免」和「冕」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演變關係。
甲骨文「免」字像一個頭戴帽子、跽坐於地的人形(古時中原地區的常見坐姿,雙膝著地,臀部自然坐於腳後跟上。跪姿則應上體保持正直,臀部不可與腳後跟接觸)。這也許是古代帝王商議政事、接見使節時最常見的姿態。但字形主要突出的是他頭上戴的帽子,所以「免」很顯然就是「冕」的本字。
可能因為古時帝王的帽子頂端有個突起(就像清朝皇帝的帽子一樣),也可能是書寫時用筆的需要,甲骨文以後的「免」字頂端都多了一個突出的部分,這個部分逐漸延長、變形,最後寫成了「」。帽子的主體部分逐漸由半個橢圓變為橢圓,再由橢圓變為一個扁口形。下方的人則由跽坐改為直立,再把手臂和身體分開變為一撇和一個豎彎鉤兒。就成了今天與「兔」字十分接近的「免」字。
因為「免」的本義是頭上戴著的帽子,帽子又是權力、地位、身份的象徵,所以把帽子去除就意味著失去權力、地位和身份,故「免」有免除、罷免的意思。久而久之,「免」字不再承擔本義,人們便又另造了從「冃」的「冕」字表示有身份的人戴的帽子。這樣「冕」字出現較晚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說一說軍帽。古時軍帽稱冑、兜鍪、盔。盔是一個較晚的稱謂,又是一個形聲字,我們就不再說了。這裡說說「冑」字。注意「冑」字的寫法!今天的字典裡我們是查不到「冑」字的,因為形近,這個字已經併入了「胄」字條中。《說文》說「胄,胤也。從肉(月)。由聲」,是個形聲字,表示子孫相承相續的意思,後專指帝王或貴族的子孫。而「從冃,由聲」的「冑」字卻與子孫後代沒有任何關係。
有人說甲骨文「冑」字整體像頭盔的樣子。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此字實際上可分為兩個部分,上面的「由」本身就像一頂頭盔,且可表聲,下面的「冃」像一頂帽子,也可表示頭盔的形像,所以應該是一個另外添加了形符的形聲字。早期金文「冑」字仍由「由」、「冃」兩部分組成,只是上下位置進行了調換。後來以上「由」、中「冃」、下「目」三部分組成的居多,可以理解為上「由」下「冒」,「冃」和「冒」形異義同,可以等同。也有加「目」後省略「冃」的,借「目」代人,意指人頭上戴的頭盔。戰國文字中「冑」字形體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沿襲金文常見形體,寫作上「由」下「冒」;第二種寫作上「由」中「冂(冃的省文)」下「革」,有時直接寫作上「由」下「革」或左「革」右「由」,表明了這種頭盔的材質,由皮革製成,這種字形就是《說文解字》中所說先秦古籍中從革的「」字。《說文》小篆「冑」字則回歸了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冑」字的寫法,化繁為簡,返樸歸真。小篆以後由於「胄」、「冑」形體相近,合而為一,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但不利於了解其造字的本意。
「冑」字在古文字中還有幾個異體,如甲骨文中的「」,金文中的「」均從「由」從「人」、金文中的「」從「由」從「冃」從「人」,也有人認為是從「由」從「冂(後寫為冖)」從「元」,故學界多隸定為。而戰國璽印中的「」寫作上「冃」下「由」,也合古誼,隸定為。但無論怎麼寫,怎麼變,都能反映其頭盔的本義。
被後世理解為從「冃」的字還有一些,比如「曼」、「最」等,但從古文字上來看,都是漢字訛變(錯誤的變化,但已為世人公認,只好將錯就錯了)的結果,此處不再深究。
另外,除了帽子之外,對古代的普通人來說,頭巾可能是更為實用的一種頭飾,形制、稱謂也很多。但從漢字的角度來說,二者關係不大,我們也不再涉及。
帽子可以取暖,可以蔽陽,可以擋風,可以遮雨,可以作裝飾,可以明身份……當然,也可以比作很多不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戴好自己的帽子,不要給他人扣帽子,不要給他人戴高帽子。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謹此致謝!如有不妥請聯繫我們。
(圖文編輯|楊軍輝)
往期精選(點擊文字即可打開連結):
3.甲骨文裡的四季:冰雪世界
2.甲骨文裡的四季:一葉知秋
1.重陽節|甲骨文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孝親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