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尼各馬可倫理學》

2021-02-25 文禮書院


人文淵藪|千年期許


《尼各馬可倫理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所出版《尼各馬可倫理學》

《尼各馬可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是亞里斯多德的主要著作之一。雖然此前的蘇格拉底(Socrates)和德謨克利圖(Democritus)也曾討論過道德問題,但是亞里斯多德此部著作,將道德行為準則作出一種比較完整且系統的論述,可以說是西方首例。亞里斯多德在公元前384年生於馬其頓的斯塔吉拉(Stagyra)城,他的父親是一位很有聲望的宮廷物理學家。十八歲時,亞里斯多德進入柏拉圖的雅典學園,學習近二十年。雖然在此期間,他的思想開始與導師柏拉圖分歧,但對於柏拉圖本人,他的崇敬之情從未消逝。柏拉圖去世後,亞里斯多德便離開學園,在愛琴海東岸的阿塔紐斯(Atarneus)帝國定居。公元前343年(41歲),他始任導師,教授年輕的亞歷山大,也就是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前335年(49歲)左右,他回歸雅典,創建了自己的哲學學園--利西翁(The Lyceum)。然而,隨著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反馬其頓風波席捲雅典城。亞里斯多德為了避難,再度離開雅典,「以免雅典人再度獲罪於株罰哲學(之前他們處決了蘇格拉底)」。他在查齊斯(Chalcis)度過了安穩的餘生,於前322年去世,享年62歲。

 

《尼各馬可倫理學》是一部講學記錄,由亞里斯多德的兒子尼各馬可(Nicomachus)收錄編輯而成。全書一共分為十部分,講述了生命的目的,心靈的分析,道德行為所需的各種質量,及友誼的描述等,貫徹全書的要旨是以「善」作為幸福的最高形式。亞里斯多德指出,「善(the good)」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最後目標。任何事物,任何人所做之活動,皆有一目標,而這些目標之後,又有更高,更遠的目標。然而如此推演下去,這一連串的目標不可能走向無限(ad infinitum)。因此,「善」便是唯一的,最終級的目標。其餘所有目標都是低層而暫時的,皆是為此一目標而立,而「最高善(Supreme Good)」就是人生的目的,亞里斯多德將此定義為「幸福(happiness)」。

 

然而,不同的人,對於幸福有不同的觀感。亞里斯多德將人分為三等,分別為熱愛享樂者(一般大眾),熱愛名譽者(從政者),以及熱愛思想者(哲學家)。前兩者,或者是品味低級,或者膚淺表面,而熱愛思想者處於最高地位,乃人生應有之真實追求。因為人與其他物種的區別之處在於理性。因此,「幸福感」便包含運用理性,了解如何為善,從而過好生活。

 

如此說來,幸福感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活動。要了解幸福感,首先要解讀心靈。亞里斯多德認為,人的心靈可分為「屬於理性的」(the rational)和「不屬於理性的」(the irrational)兩方面。其中,「屬於理性的」一方面可成就知識,「不屬於理性的」一面可成就品德。屬於理性的又分為兩小部分:一是科學部分(the scientific part),掌握著不變的第一原則,例如邏輯,物理,數學,地理等知識。另一是計算部分(the calculative part),則主管選擇,權衡,考慮,計算,以做出各種決定。不屬於理性的也分為兩小部分:一是願望部分(the desiderative part),包含各種欲望,要求,使它們得到疏通或控制。而另一的生長部分(thevegetative part), 則掌管營養和生長,以及吃飯,喝水,休息,生育等基本的求生本能。從心靈的這兩面,可以開出兩種不同的美德。

 

亞里斯多德

既然倫理以善為目標,亞里斯多德的倫理體系就被稱作「美德理論(Virtue Theory)」。「美德」一詞在希臘語中是arete, 意為「長處」或「素質」。因著屬於理性和不屬於理性兩種心靈的特質,則美德可有兩種類型,一為知識的美德(intellectual virtues),一為道德的美德(moral virtue)。

 

所謂知識的美德,是就「思想」的素質而言,關乎人理性的一面。它需要教導的培養,並且需要經歷和時間。亞里斯多德將知識的性質作了相當詳細的區分,有五大主類和四大從類,所謂五大主類是:技術(techne),科學知識(episteme),謹慎性(phronesis,平衡各種興趣以做決定的能力),智力(nous,一切知識之本)和智慧(sophia,所有知識美德的最高形式)。除此之外,還有四大從類:智謀(euboulia),參透力(sunesis),判斷力(gnome)和聰明(deinotes)。而道德的美德,是從「人格」的角度說的,是心靈中「不屬於理性」一面的素質。它既不是天生而來,也不違反天性,需要通過習慣的培養而得。道德是介於過(access)與不及(deficiency)之間的中庸(the mean),例如勇氣,就是一種中庸的素質,介於衝動與懦弱之間。

 

亞里斯多德指出,我們都有獲得知識和道德的潛力(potential),雖說如此,僅有少部分人能夠實質上(actual)擁有這些美德。如果想達到中庸(the mean),就必須學會用培訓和練習來控制我們的情感。人們,尤其是孩童們,需要不斷地通過習慣來展發美德,控制情緒。又,「友誼」在亞里斯多德的倫理中也至關重要,亞氏甚至認為它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因為亞氏把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算作「友誼」,所以「友誼」關涉一切的生活層面。但亞里斯多德將友誼分為三種,一種是利用型的友誼,一種是共同取樂的友誼,還有一種是圓滿的友誼。只有圓滿的友誼是基於「善」的,而非某種利益關係或共同的愛好。這樣的友誼可以長存,但也是需要時間去培養才能發展出來的。

 

在這部著作中,亞里斯多德多次聲明,他的目的不在於發展一套死板的、一成不變的理論系統,而主要是在於描繪一個大致的輪廓。他經常提醒讀者,倫理學不同於其它自然科學,不能指望凡事都找到機械似的精密之定義。這部著作是後世倫理學的重要基石,也為後世的目的論開出了一條道路。

——本書為文禮書院積學書目

原載於《讀經》雜誌2017年第1期「文禮書單」欄目



志道|樂學|博文|約禮


相關焦點

  • 克利福德·克裡斯琴斯:用存在倫理學替代理性倫理學
    研究發現,克裡斯琴斯的媒介倫理學思想體系建立在對啟蒙主義的「個體理性崇拜」的抵制和反思的基礎之上。他主張用「存在倫理學」替代「理性倫理學」,並呼籲基於作為整體的全人類而非具體的個體及個案,探索普遍性的德性原則。他同時認為,傳播學界在追求「規範理論」的過程中必須警惕掉入技術決定論和歷史宿命論的虛無主義窠臼。
  • MCR深度對話 | 克利福德·克裡斯琴斯:用存在倫理學替代理性倫理學——媒介倫理研究對個體理性的「抵制」
    我和史蒂芬·沃德(Stephen Ward)正在寫一本有關元倫理學的書,其中就有一章是關於人的本質的。我現在實際上正在探索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從技術哲學中認識到的基本問題之一。簡而言之,我們只有將人類視為一種符號的存在,才能實現為不同的形式的交流劃分層級,處理不同交流形式所處的環境。
  • 德勒茲 │ 斯賓諾莎及三大「倫理學」
    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這部書並不符合我們最初的想像,因為它不是同質的、筆直向前的、持續的、寧靜的、可航行的、純粹無風格的語言。《倫理學》提出了三大要素,它們不僅僅是內容,而且是表達形式:符號或情感;觀念或概念;本質(Essences)或感知物。它們符合三種知識類型,後者同時也是存在和表達的模式。在斯賓諾莎看來,一個符號可以擁有多重意義。
  • 現在到了拋棄宏大倫理學理論的時候
    發表在該欄目的倫理主題的文章現在被收錄編輯成書《現代倫理學77個論證》。同樣,《凌晨3點的倫理學》收錄了道德哲學家理察·馬歇爾(Richard Marshall)的25篇採訪記,所有這些採訪之前都發表在《凌晨三點》在線雜誌上。
  • 淺談遊戲中的倫理學(一)什麼是「倫理學」和「道德挑戰」?
    理論篇:將簡單闡述和說明東西方倫理學的各大流派和理論。實例篇:以分析實例為主,如永恆之柱中的任務、冰封王座斯坦索姆劇情等著名遊戲中的劇情實例,闡述倫理學理論是如何運用到遊戲劇情和任務中的。方法篇:通過解析實例,闡述設計此類具有道德挑戰和道德困境的劇情和任務的方法。
  • 226種哲學書(必備書單)|不亞於一所大學的書
    4、倫理學 [荷蘭]斯賓諾莎 著《倫理學》一書是斯賓諾莎的主要著作,他的哲學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這本書中。原書在1831年黑格爾死後出版,共三卷。中譯本分四卷出版。14、美學(共三卷) [德]黑格爾 著15、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俄]赫爾岑 著《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中收入赫爾岑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所寫的四篇輝煌的哲學論文。
  • 張曦:「做倫理學」與精神性的回歸
    正是這樣的警惕和反思,引發了「做倫理學」的學術構想。這個詞也是專欄的名稱,因此先允許我做一點簡要說明。自2017年以來,我在學界嘗試提出「做倫理學」的學術口號,希望找到可靠的學術工具,來擴充哲學倫理學研究的概念裝備庫和資料素材庫。近年來,我的大部分學術寫作都在落實相關設想。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即p*%006年,女精 神病學家盧安布裡曾丹(Luan Brizendine)的《女性 大腦》一書在美國問世。她試圖總結關於大腦組織結 構「性別差異」研究的成果,並得出男女的一些思考 和行為差異緣於他們大腦結構不同的結論,強調女 性大腦如同「高速路」,男性大腦卻似「鄉間路」。無論 男孩還是成年男性,都不如女孩和成年女性「能說會 道」。
  • 我們時代的倫理學:自由、正義可能只是工具或噱頭
    最近,筆者閱讀了《我們時代的倫理學》一書,發現裡邊有不少精彩論述,故做一期推送分享。該書多次提到孔子,大概講到倫理學,孔子或儒家是繞不開的。《我們時代的倫理學》作者為西蒙·布萊克本,劍橋大學哲學教授,他在書中探討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倫理問題,努力想說明人應該如何思考生活的意義;並提醒我們,應該對那些經常主導著道德論辯、事實上不過是誘人噱頭的「絕對原則」保持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