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其中描述著理想中的生活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古時候就有「畫家」,為我們描述著這樣一個天美自然的風光,身處其中,恍如隔世般世界。電影《海蒂和爺爺》正向我們用影視畫面描述著屬於阿爾卑斯山的樂園,展開著海蒂這般純潔心靈的美麗世界,它宛如外國版的《桃花源記》。
平淡樸實的故事,因為缺少了過渡渲染,才讓這樣一部影片感人至深 也是這片電影的魅力。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城市世界裡,影片為我們探索著親情、友情以及對待珍惜、陪伴、樂觀等心態的與情感的最好解讀。
看一部影片就如同品一味茶水,初品時,海蒂是一碗白開水,平淡無奇卻又能解渴溫潤。在父母離去,舅媽丟棄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對世界失去色彩的海蒂,而是儘管面對孤僻古怪的爺爺的嫌棄,卻依舊能樂觀向上、積極面對生活的小孩,可能因為嘗遍了失去,才讓這一位瘦弱的女孩更懂得珍惜吧。古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面對著茫茫的阿爾卑斯山,缺少歡樂的海蒂在彼得那裡收穫了朋友之間的純真友誼,儘管他是一個愛偷吃麵包以及喝海蒂午餐牛奶的小孩。看著海蒂在藍天下看雲卷與舒,在草地裡翻滾大鬧,看著羊群在自由地散步,在歡樂的逗著土撥鼠玩,也許正是我們所嚮往,缺少的的生活方式。也讓我們難得回歸生活的平靜與放鬆。
細品時,影片是一杯酒。「生活百味,皆需品讀」,孤僻的爺爺最終被海蒂的陽光與樂觀所感染,也許是因為那個願意在樓上的閣樓的草垛裡翻滾的樂觀,也許是因為那久違的擁抱,讓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願意接受這個充滿陽光的女孩,以至於後來為了為其添加桌椅。自由的時光總是很短暫,年幼的海蒂被舅媽拐騙到了城市裡,在那個遠離阿爾卑斯山的小海蒂,接受著來自最嚴格的禮儀,最束縛的環境,使得自由已成習慣的海蒂來說是痛苦的。
儘管在這裡,她認識了「殘疾」女孩克拉拉,一位從小被家庭束縛的孩子,在她的生活裡,缺少朋友,缺少童真,缺少歡樂。直至海蒂闖入她的世界,她是那樣的不守規矩,那樣的歡樂自在,以至於後來漸漸鬱悶的小海蒂想要離開的時候,她的憤怒與生氣,只是她的一種無助的表達方式,在這裡,她將對於海蒂的友情變成了佔有,這是一種作為人本身的一種欲望。影片從小孩子的視角,來講述這這個鋼筋鐵骨的城市,如何一步步將生存在這裡的人壓迫的體無完膚。
精讀時,影片又似一杯茶。清香卻又耐人尋味,海蒂在克拉拉外婆的幫助下又再一次重歸阿爾卑斯山中,如同一隻衝破牢籠的百靈鳥般,再次享受著屬於阿爾卑斯山的陽光、雨露與自由。影片最為神奇的一點是在影片最後,「殘疾」的克拉拉,來到阿爾卑斯山,在一次追逐蝴蝶的過程中,無法行走的克拉拉居然奇蹟般地站了起來,身處於阿爾卑斯山中,仿佛哪裡有一種神奇的治癒能力般,給人希望與自由,讓人感受著生活的美好,又給人以無線與現代生活所缺少的開放。
從1937年秀蘭·鄧波兒發表的《海蒂》,到2015年阿努克·斯特芬的《海蒂和爺爺》,以及宮崎駿導演的動漫,《海蒂和爺爺》都在向我們傳輸著這樣的理念「生活,不是在壓抑本性,而是在啟發著生活」,也許我們窮極一生,也只是為了追求著那簡單的,理想中的「阿爾卑斯的樂園」生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