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當貞子突然爬出電視機、朝你伸手時,你的反應是怎樣的?對於恐怖片,很多人都是又愛又恨。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看恐怖電影時,大腦中的神經活動是怎樣的。最近一項發表於《神經影像》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揭示了觀看恐怖電影時,各個腦區之間的密切聯繫——恐懼感積累時,整個大腦都會不顧一切地應對潛在的恐懼和危險。
當我們在看恐怖電影時,大腦會比平時更努力地工作:大腦皮層上的不同區域不斷交換信息,嘗試預測潛在的危險,並準備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在近期發表於《神經影像》(NeuroImage)期刊的一項研究中,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者利用MRI監測了實驗對象在觀看恐怖電影時的神經活動。研究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產生的反應會增強恐怖電影帶來的快感。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目前任職於愛爾蘭國家學院的Matthew Hudson表示,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進一步觀察當大腦處在強烈情緒體驗中時,各區域之間的動態交互。此前大部分有關神經機制的研究都是基於二元論,認為只需要著重比較大腦在經歷恐懼前後的神經狀態差異,但是這會忽略兩種狀態之間的動態過渡,即持續性的恐懼反應。Hudson說,相比於簡單比較刺激前後大腦的神經活動,「我們想要用一種自然刺激和新的研究方法來分析神經數據,進而了解恐懼情緒到底是怎樣變化的。」而恐怖電影正是完美的恐懼情緒誘發因素。為了挑選合適的恐怖電影,研究人員設置了一項在線問卷調查,羅列了IMDb評分前100 的恐怖電影,讓216名恐怖電影「發燒友」為它們的恐怖程度、影片質量和流行程度評級。他們還調查了人們觀看恐怖電影的頻率,以及最害怕看哪種類型的恐怖電影。(最恐怖的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接下來是看不見或潛在的威脅。)此外,作者還記錄了每部電影中的突然出現的恐怖場景的次數。最終,他們選擇了由溫子仁導演的兩部電影——《潛伏》(Insidious)和《招魂2》(The Conjuring 2),電影的驚悚點分別是24和22個。此外,調查對象中很多人並沒有看過這兩部電影,能確保實驗對象是第一次觀看,因此比經典的《大白鯊》(Jaws)和《閃靈》(The Shining)更為合適。在觀影全程中,研究對象會評估自身的恐懼程度。他們研究了兩種不同的恐懼:一種是在詭異的環境中,不祥的預感逐漸蔓延,緩慢吞噬精神;另一種則是在面對突然出現的怪物或威脅時,一種本能的震顫反應。研究者發現,在前一種場景中,大腦中視覺和聽覺感知的神經活動明顯增加;而在突然被驚嚇的情景中,涉及情緒處理、危險評估和決策制定的大腦區域活動明顯增強,從而在面對威脅時作出更及時的反應。即將面對恐懼(上)和突然受到驚嚇(下)時,大腦中被激活的區域。Hudson說:「我很驚訝的是,在觀看這些電影的緊張情節時,參與者的大腦視覺和聽覺區會相對活躍。」這些情節往往是電影中相對安靜的部分,在陰暗的屏幕上只顯示了很少的信息。因此Hudson推測,大腦在試圖收集儘可能多的信息,以減少不確定性。研究人員也發現,不同腦區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關聯。「我最意外的是,對恐懼的反應居然涉及大腦中這麼多區域,」Hudson說,「各個大腦區域之間有著穩定的信息交流。整個大腦能不顧一切地去應對潛在的危險,似乎也有理可循。」在觀看《潛伏》和《招魂2》時,被測試對象的大腦相關性分析圖(inter-subject correlation, ISC)丹麥奧胡斯大學的Mathias Clasen非常支持這項用神經成像來觀察恐懼情緒的研究。Clasen專門研究人們對書籍、電影、電子遊戲等娛樂形式中恐怖場景的反應。此前,Clasen曾通過鬼屋實驗調查了兩類不同人群面對恐懼時的調節機制,他們分別是沉迷於恐懼的「腎上腺素上癮者」和傾向於發洩恐懼的「極度緊張的小白」。當然,Hudson等人進行的研究並不在於「恐懼」本身,他們只是用恐怖電影作為刺激,來研究大腦中複雜的恐懼系統,但與Clasen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Clasen 說:「我很欣賞他們的工作。一部分大腦的神經網絡變得警覺(大腦皮層上的感受器被激活),進而激活另一部分網絡,即觸發所謂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真是太酷了,終於有人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研究恐懼」,Clasen表示,「他們的發現印證了我的核心假說:恐怖的事物會觸發大腦中不斷升級的恐懼系統。最後,可以有一些可靠的經驗證據。經典的恐怖電影會一步步加深觀眾的恐懼,使人們完全陷入焦慮的預感中,最終突然出現驚悚畫面,即『應激性』地嚇了一跳。」在《潛伏》中,Josh和Renai Lambert在兒子的床前發現一個血手印。
Hudson表示,類似研究可以廣泛拓展到對其他情緒的研究中,未來他們可以研究大腦對喜劇片和驚悚懸疑片的反應。而Clasen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喜歡看恐怖片。他說:「或許我們無法控制的事物帶來的恐懼,反而可以減輕人們對巨大威脅的恐懼。」此外,很多接受調查的人反饋,他們更喜歡和其他人一起看恐怖電影,這顯示了這一類型的電影還能增進社交聯繫。Hudson補充說:「有證據表明,分享創傷經歷有助於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社會紐帶。」從神經學的角度探討大腦對恐懼的反應,可能會涉及到特定的神經遞質,如受阿片類藥物的多種神經遞質。它們參與了人類包括恐懼在內的多種情緒反應。對於自己的下一步研究計劃,Hudson表示:「我想了解在看恐怖電影時,大腦內產生了哪些神經遞質,它們的濃度是否可以區分恐怖電影愛好者和不喜歡此類電影的人。」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0/02/watching-horror-movies-in-an-mri-can-shed-light-on-how-we-cope-with-fear/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3811920300094?via%3Dihub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